在人與物的關係中,我們佐證了斷舍離的重要性,東西只有在使用的時候才有價值,這就要求我們放棄對物品的執念、放棄所謂的捨不得,讓物品流入更需要它們的人手中,去發揮更大的作用。
《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她推出的概念: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更深層的含義是什麼東西對自己來講是不幸福,其中最理智的一句話,不足30個字,卻道出成年人的痛處:「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執念,當離。」
學會過減法生活
日本「斷舍離」的提倡者山下英子,在多年前開始了「卒婚」的生活。
原本她與丈夫和公婆生活在日本石川縣,但是30多歲的時候,因為壓力導致白血球降低,開始掉頭髮,來自於公婆的壓力以及新舊價值觀的衝突,讓她苦不堪言。
在夫家的時候,夫妻二人是自己營業,開設自己的牙科診所,她作為丈夫的會計工作,丈夫給她發工資,但是對於山下英子來說,當會計並不適合她的性格,為了丈夫她一直忍受著。
獨生子上了大學以後,她不再擔心育兒的事情,「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的這種思維愈發強烈。最終,山下英子決定,往後餘生,幹自己想幹的事情。
30歲後半程,她選擇結束與丈夫的同居,沒想到丈夫竟然說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之後,山下英子到處宣傳她的「斷舍離」理論。
山下英子的丈夫喜歡安靜穩定的生活,山下英子則更加具有好奇心的想要探索世界,這种放下自己心中的執念,兩人產生的距離感剛剛好,就是哲學中所謂的的「斷行,舍行,離行。
擺脫過剩執念,減輕心靈負擔
家裡的一切東西都帶有某種故事色彩。
不同的東西帶著不同的「故事色彩」,不同的「故事色彩」也代表著與主人的不同關聯度。可以說,東西是物質和精神的集合體,是「具象化的形態」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結合體。
但是這種「抽象化的情感」如果不是「喜愛之情」,只不過是一些「花了大價錢買的」「以前穿的時候感覺不錯」「扔了會有報應」 「現在不穿,但處理起來很麻煩」「以後可能買不到了」……
也就是說,它和我們的關係並非良性,因此,在處理物品和個體之間的關係時,要問問自己:
「現在的我,對這個東西有著怎樣的感情?」「現在,我是否和這個東西處於良好關係中?」
「斷舍離」 在現代社會中的極簡美學主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奇的東西層出不窮,讓人們漸漸迷失自我,而為了對抗新事物帶來紙醉金迷,「斷舍離」的概念被廣泛運用到社會各個領域。
後來那些斷舍離的人過得怎麼樣?
大概變成這樣了,因為簡單而舒服,最重要的是學會了接納自己,而不是苛求自己。斷舍離道路上,最大的挑戰是應對心魔——對持有的本能的渴望,和天性的惰性與貪婪。萬事萬物總是福禍相依,好處是我的生活非常簡單、自由,壞處是有點強迫,有種疏離感。
道德經裡有句話,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因此極簡主義的本質,是減少有的,無用的東西,從而增加有的,有用的空間。
2013年,《斷舍離》被引進內地,一經推出便迅速攻佔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掀起斷舍離旋風,楊瀾、陳坤、蔡康永、馬家輝、毛丹青、王人平等名人紛紛提倡。
《人民日報》、《法制晚報》《南方日報》、《人物》、《新周刊》、新華網、鳳凰網、中國新聞周刊網等媒體爭相報導,「斷舍離」也入選2014年中國年度流行語。
所謂斷舍離是「出」的美學,這不僅僅是一本講述收納的書,更能讓我們領悟到生活的美學。它不僅是停留在物品整理的斷舍離踐行,更是通過整理去發現很更好的自己的過程。
所以我建議大家都去親身實踐一下「斷舍離」,因為它會通過日常整理來了解自己,梳理自己內心的混沌,通過選擇和決斷讓人生更加怡然自得的思維方式。
用不上的東西就處理掉,不合適的人就及時說再見,做一個生性涼薄且自律自由的人,一身傲骨、沒心沒肺。
點擊下方商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