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兒園算起,一直到大學畢業,一個孩子的求學生涯最起碼長達18年。
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孩子們接觸最多的就是老師。
在孩子面前,老師可能是學校最膽怯的人。
在老師面前,孩子永遠都是弱勢群體。
9月10日,四川一名小學生寧寧(化名)在被數學老師王某體罰後身亡。
究竟是什麼樣的體罰,讓一條鮮活的生命在事發當天就隕落?
寧寧,是一名10歲的小女孩,在蒼溪縣高坡鎮中心小學就讀五年級。打人者是寧寧的數學老師王某。事發當天是教師節,寧寧帶著送給老師的花正常去上課。
9點多,因為寧寧有兩道數學應用題做錯,王某便讓寧寧跪在講臺上,揪耳朵,打腦袋,扇耳光,打手板……
事發後,現場的同學告訴寧寧奶奶,在體罰過程中寧寧已經出現抬不起頭,身體支撐不住的情況。
後來同學把寧寧扶到座位上休息。
11點9分,王某給寧寧奶奶打電話,讓她到學校把寧寧帶回家。
寧寧奶奶說,她來到學校看到寧寧時,她已經無法說話,眼睛已經睜不開。
緊急送往醫院後,經過吸痰、人工呼吸等一系列搶救,還是沒能挽回寧寧的生命。
上午還活蹦亂跳,給老師送花的10歲女孩,下午就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寧寧的家人悲痛欲絕,他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他們告訴記者,王某是這學期才開始教寧寧數學,寧寧十分懼怕王某。
寧寧曾經告訴奶奶,她只要一上數學課就怕到發抖,因為王老師最愛打人!
先不說這位老師體罰孩子背後有什麼原因,也不提孩子出事是不是真的和老師體罰有關,但這位老師怎麼著也不能扇耳光啊!
雖然家長和學生也能明白老師體罰學生的良苦用心,無非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學生,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學生以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但不代表教師可以任意體罰學生,不注意力度體罰學生!
也有很多父母,在被孩子氣到忍無可忍的時候,會忍不住動手!陝西銅川8歲的小姑娘的玲玲(化名),寫完作業吃過一袋泡椒鳳爪後就頭暈想吐,家人匆忙把孩子送去醫院,結果還是不治而亡。家人都以為是吃了鳳爪有毒,要不然好好的姑娘怎麼會死,要求醫生屍檢。但醫生的屍檢報告結果,讓家人大吃一驚!孩子是顱內挫裂傷致死,由外力導致。導致孩子死因的正是媽媽的一個習慣性動作——打孩子後腦勺。事後,據玲玲媽媽回憶說:那天中午玲玲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我檢查作業的時候發現玲玲做錯了不少,因為一時生氣,就順手打了女兒後腦勺一下。玲玲哭了,媽媽也心軟了,就給玲玲拿了點鳳爪哄女兒。沒想到吃完之後,玲玲就開始頭暈嘔吐。醫生解釋說:玲玲有先天性血管畸形,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正常生活是沒問題的。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就是媽媽正好導致玲玲畸形血管破裂,致使孩子死亡。縱然,中國傳統教育方式「棍棒之下出孝子」,讓很多家長總習慣用打罵的方式去管制孩子,有的家長氣急了,打兩下頭,杵兩下鼻子,戳兩下太陽穴.但正是因為你不經意的一下,很可能就斷送了孩子的性命!
尤其是孩子這些部位,千萬千萬千萬不能打,不管是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注意!
知名神經外科專家孫政說:
「後腦勺,有人的呼吸中樞在那裡,(就是)延髓,如果打的時候,造成呼吸中樞震蕩,可以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併發症。」
孩子的顱骨沒有完全閉合,比較軟,頭部沒有大人那麼結實,如果用力打的話,會導致孩子神經系統損傷,對智力有影響,還會出現運動能力不協調等影響。
老人們通常說的,孩子都讓你打傻了,是有道理的。
孫主任說:
「太陽穴這個位置被打過之後,因為它的眶內壁是比較薄的,在震蕩的情況下容易出現骨折,對孩子的視神經發育也是不利的。我們臨床上就發現過,一巴掌打失明的情況。」
一般小孩子的耳根部的皮膚、肌肉很薄而且發育也不完善,耳朵內的鼓膜在受到外力的情況下,容易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孩子的聽力發育。
過度擰耳朵,有可能還會導致心率增快、呼吸加快等不適感。
孩子的脊髓和脊柱發育還不健全,如果用力打孩子的背部或腰部的話,容易導致孩子脊髓損傷。
成年後會引發腰椎間盤突出等症狀。
有些父母或老師在體罰孩子時,會捏著孩子鼻子往後杵。
其實,孩子的鼻腔黏膜比較嬌嫩,鼻腔內本身血管比較豐富,捏鼻子的動作也容易損傷黏膜和血管。
這應該是大部分孩子會挨打的部位,有坐骨神經。
打屁股用力較輕時,雖然不會直接造成肌肉、肢體的損傷,但是疼痛的感覺會通過神經中樞的傳導,使大腦受到刺激,精神上處於緊張、和壓抑狀態。
而打屁股用力過重,反覆敲打時,容易造成大面積軟組織挫傷,出血!
總而言之,使勁打孩子都有危害。
當孩子犯錯時,打罵孩子真的有效嗎?
沒有效。
有研究表明,遭父母打罵的孩子:
有9.2%的人產生過輕生念頭;
18.1%的人想離家出走;
8.4%的人想和父母打一架;
甚至還有6%的孩子在心裡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打孩子,表面上,一時管制住了孩子。
但久而久之,孩子會內心自卑,內疚感消失,叛逆,性格粗暴易怒等等。
老師體罰學生,無非就是孩子頑皮,擾亂課堂紀律,不服從管教等。
父母打孩子,無非就是孩子淘氣,學東西慢,不懂事等。
其實這些「小毛病」完全可以訓練、引導解決的。
可以嘗試用遊戲化或者獎勵機制的方式讓孩子自動約束自己的行為,提升他們對待事情的感知力。
對於教育好孩子,應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效結合。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和老師做到及時溝通,迅速採取應對措施。
不管在學校裡,還是家庭裡,一旦孩子有異樣,家長和老師互通消息,才能更好的制定改善孩子不良行為的計劃。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優秀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託舉!
願每一個老師都能用耐心愛護學生,因材施教,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擺渡人!
願每一個父母都能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地影響孩子成長;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健康快樂的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