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尚待完成,期待輝煌的未來。----宜家創始人Ingvar Kamprad
他5歲開始賣火柴,17歲創建了宜家,24歲時,他開創的新型商業模式成為宜家成功的秘訣。如今,宜家家居已在全球38個國家,開設有412家宜家分店,價值72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1月27日,上周六,IKEA宜家的創始人Ingvar Kamprad在親友的陪伴下逝世於家中,享年91歲。他的一生,是一個傳奇。
01
從賣火柴到20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的逆襲之路
宜家,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家具品牌。尤其是對於留學生群體而言,宜家更是開始置辦家具的第一步。大到床、沙發、柜子,小到抱枕、碗盤、衣架,宜家可以說佔據了很多中國留學生的房間。
就是這樣一個受人追捧的家具品牌,在創立初期可並不是一件容易事兒。他的創造者Ingvar Kamprad則用自己完美的逆襲經歷證明,只要你一步一步堅持努力,只要你敢於行動和創新,成功總有一天會到來!
>>>>
5歲時開始賣火柴
Ingvar Kamprad於1926年出生於瑞典南部,從小在家族經營的農場裡長大,家庭並不富裕。然而,這沒有阻礙Kamprad的經商夢,他是天生經商的料。他的小腦袋裡總有著與同齡孩子不一樣的想法。5歲時,Kamprad就開始向小夥伴們推銷火柴。稍大點時,Kamprad則開始騎著自行車向鄰居賣火柴。
賣著賣著,Kamprad便有了經驗,他發現,首都Stockholm的火柴價格便宜。於是他便開始從Stockholm進貨,再以較低的價格賣出。
賣火柴的小生意讓Kamprad嘗到了「甜頭」,此後,他又開始販賣各式各樣的小件物品,從打火機、聖誕卡、聖誕樹裝飾品、花種到原子筆和鉛筆等....
>>>>
17歲時創辦IKEA:以低價吸引顧客的郵購公司。Kamprad曾經說過,自己之所以會有著如此強烈的掙錢願望,是與自己的父親有關。Kamprad的父親致力於林業建設,雖然父親有很多的想法,但由於沒有錢,因而很多項目都無法實現,這讓父親很苦惱。Kamprad都看在眼裡,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掙錢,幫助父親實現計劃。
Kamprad會常常利用課餘時間逛商店,觀察店家如何做生意,如何與顧客交流,吸取經驗。1943年,17歲的Kamprad用父親獎勵自己的一筆錢申請了一家店鋪,開辦了自己的貿易公司。
公司取名宜家(IKEA),「I」源自他的名Ingvar,「K」取自他的姓Kamprad,而「E」和「A」則分別取自他的出生地Elmtaryd和家族農場附近的村莊Agunnaryd。
>>>>
25歲時,現在意義上的宜家出現
Kamprad購進的第一件家具,是一個無扶手的簡易沙發椅,為了更好的推銷產品,Kamprad冒出一個「可愛」的想法,為這個產品起了一個女孩的名字---「露德」。「露德」的名聲一經宣傳,立即引來顧客們的搶購,Kamprad發現,原來人們對家具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於是,Kamprad擴大了他的家具生意。1951年,Kamprad決定停止銷售其他陳品,主攻家具的生產和銷售,從那時起,現在意義上的宜家正式出現。
Kamprad在自己獲利的同時,更願意雙贏,讓利於顧客。他覺得,只有價格低才會有優勢成功。這也是宜家一直堅守的準則。
>>>>
商業模式的變革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Kamprad十分善於思考與創新。他會從身邊的事情中總結出方便顧客的方法。
有一次,他看到鞋店店員為了尋找不同顏色的鞋爬上爬下,忙得滿頭大汗。他覺得這樣既費力氣又費時間。受此事啟發,他開始琢磨,如何才能以最簡捷的方式把商品運送給顧客。
思前想後,Kamprad開創了可組裝家具的概念,這成為宜家成功的秘密武器。
還有一次,他正把一張桌子往車子的後備箱裡裝,但由於桌子太大,怎麼裝也裝不進去。他的朋友看到後告訴他,「你可以把桌子腿卸下來裝裝試試。」這句話猶如一道閃電,擊中Kamprad的腦子!
一個全新的經營理念在Kamprad腦海中萌生!將家具「扁平化封裝」,方便顧客運輸。
這些創新的商業模式不僅是宜家走向家具拼裝巨頭的第一步,而且顛覆了整個行業的傳統運作模式,甚至改變了人們的居住生活方式。
>>>>
宜家模式大獲成功,成為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
1958年,Kamprad在家附近的小城阿姆霍特開了第一家IKEA零售店,後來宜家公司的總部。
從1943年宜家建立到現在,從最初的郵購公司到現在的跨國企業,宜家家居已在全球38個國家,開設有412家宜家分店,價值720億!
如今的宜家可謂是大獲成功,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品牌之一!甚至, IKEA發行的原本只是提供給會員方便購物的DM冊子《家居指南》,從 1951年第一期開始到2017年,66年發行量總計達到28.5億,這個規模在全球的印刷品當中僅次於《聖經》。
02
最「吝嗇」的億萬富翁
宜家的成功,使Kamprad的財富也暴增。2002年,Kamprad成為瑞典最富有的人物,這幾乎是所有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們所無法企及的高度。根據彭博億萬富翁指數,2008年,Kamprad的財富達到590億美元,約合3776億人民幣,一躍成為世界第八富翁。
在2017年的胡潤富豪榜上,Kamprad領先於馬雲和王健林,以340億美元的身價排行15。然而,如果你單看Kamprad的生活,你根本不會覺得他很有錢,甚至會覺得他是一個「窮老頭」。
他沒有時髦的服飾、昂貴的手錶。日常裝備就是一件褐色外套,一雙磨損舊鞋,戴著一副老式眼鏡。他工作時會在宜家總部吃工作午餐,幾根熱狗就可以填飽肚子,他會從自己的錢包裡掏出鈔票付帳。
他和妻子住的房子靠近日內瓦湖,風景秀美。但在那一幢幢建築群中,Kamprad的家會顯得毫不起眼,據稱他是等到這片小區快售完時,以較優惠的價格買下的....
Kamprad的座駕則仍是輛老式沃爾沃,15年沒有變。
他乘飛機出門時,向來只坐經濟艙;乘火車只坐二等車廂;而住酒店要求「經濟實惠」。超市和二手衣跳蚤市場則是他最常光顧的地方,
Kamprad和夫人經常會光顧便宜的餐館,在下午食品減價時到當地市場採購,也會和小販討價還價。有人常看到他們在宜家特價賣場淘便宜貨...
由於節儉,Kampra鬧出的搞笑事兒也不少。有一次,Kampra參加一個商業晚會,卻被保安人員擋在了門外。因為,當時他們看到Kampra從公交車上下來...
還有一次,Kampra家鄉建起了一座他的雕像,Kampra受邀剪彩。在出席剪彩儀式後,Kampra竟把彩帶工整地折好遞給市長,告訴他彩帶還能繼續使用。
Kampra的節儉「圈內有名」,他不願意使用手機,也幾乎不參加社交。他曾經公開表示:如果我開始追逐奢華的生活,那麼只會讓其他人跟風。作為領導者,樹立榜樣很重要。Kampra的這種節儉,當然也成為宜家公司員工從上到下奉行的傳統。
在公司,Kampra向來要求員工,用紙的正反兩面寫字。這樣「吝嗇」的Kampra被譽為「瑞典最勤奮、最節約的人」,也有人把他稱作「『摳門』的億萬富翁」。
03
做起慈善,他絲毫不吝嗇,
雖然,Kampra對自己吝嗇,但是在一個方面,Kampra花起錢來絲毫不心疼,那就是慈善事業。20世紀70年代,Kampra成立了宜家基金會。自此以後,宜家的部分商業利潤直接進去該基金會。在Kampra的號召下,2013年宜家基金會通過與聯合國難民署向敘利亞難民捐贈了5萬張宜家床墊。
與此同時,宜家基金會還與聯合國難民署、難民住房機構一起共同開發太陽能照緊急避難屋。Kampra會公開宜家基金會的運營和策略,每一年度的報告也會顯示基金會的資金分配情況。像基金會在13年總計發放了9.06億元的補助金,用於改善世界上最貧困國家兒童的家庭生活。而15年則觸及到1億個兒童和他們的家庭,特別是生活在非洲的世界貧困國家兒童。16年則用30億美元來幫助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人們...
04
「只要我們動手去做,事情就會好起來!」
1998年起,72歲的Kamprad不再直接參與IKEA的日常經營工作。但是,閒不住的他仍然會到全球各地的IKEA門店視察,查看哪裡還有需要優化進步的地方。
他還會假裝普通顧客和店員交流,同時也會裝作退休宜家員工來和顧客聊天,理解顧客,體諒員工,Kamprad曾表示,只有走進走進到普通人中,才能更好的服務他們。
每年一度的年會,Kamprad也從不會缺席,他會積極的與所有員工交流,熱情的握手,感謝他們的奉獻。有人曾問過他,退休了,怎麼也不休息一下,他會這樣回答:「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沒空去見上帝。」
而這也印證了Kamprad的性格,「只要我們動手去做,事情就會好起來。」
2018年1月27日,Kamprad在親友的陪伴下,在家中逝世,享年91歲。他的整個人生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謙遜、勤奮;節儉和自律;對慈善的高度重視等,組成了這樣一個值得尊敬的光輝形象。
人們哀悼懷念,宜家集團執行長兼總裁Jesper Brodin說,「他遺留下來的理念仍然影響著我們。他的偉大願景——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也將繼續引導我們前行。」
是的,Kamprad雖然離開了我們,可他的精神依舊激勵著我們,就像IKEA義大利地區官方Twitter上一句話說的那樣:他的夢想是為許多人創造一個更好的生活,而我們的承諾是把這個夢想繼續下去。
今日結語
在宜家成立30年時,Kamprad在發表講話時說道:
「真正的宜家精神,是依據我們的熱忱,我們持之以恆的創新精神,我們的成本意識,我們承擔責任和樂於助人的願望,我們的敬業精神,以及我們簡潔的行為所構成的。」
Kamprad身體力行,將宜家精神發揚光大,體現在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從賣火柴的小男孩到擁有500多億身價,吝嗇的富豪背後實際是幫助他人的慈善之心。這麼多年來,他始終保持初心,改變了世界,卻沒有被世界所改變。雖然Kamprad離開了我們,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最珍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