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中藥#
此物宣肺化痰,《本草備要》稱它為「諸藥舟楫,載藥上浮」。
在我們的傳統中草藥裡,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是它們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礎上,經歷代醫家千百年的總結,並逐漸形成「引經報使」等特色用法,更大地豐富了中草藥的運用場景。
桔梗是中草藥裡非常普通的一味,它不像人參那麼名貴,也不似甘草那麼「隨和」。但卻被前代醫家成為「諸藥舟楫」。意思是說,桔梗就像一條「船」一樣,能夠裝載其它中草藥渡河涉水。
據《本草綱目》記載,桔梗性味辛而微溫,主要入肺胃二經。它在炮製上也有一定的特點,採集的桔梗,在刮去粗皮之後,用米泔水浸泡一個晚上,然後切片曬乾,文火炒香入藥。這樣能更利於桔梗發揮自己的要藥用。
早在《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等古代本草裡,都有:「(桔梗)主胸脅痛如刀刺」的記載。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到:「桔梗胸脅痛刺,同枳殼煎。」
關於桔梗的使用,歷代醫家雖然描述眾多,但主要在宣肺化痰、寬胸利氣等方面。後來,得到明清兩朝名醫的關注,從而獲得更廣泛的使用。
一般來說,桔梗大致有如下三方面的運用:
1、宣肺祛痰:
宣肺化痰可以說是桔梗的「本職工作」。無論是風寒之邪還是燥熱之邪傷肺,都有可能出現肺氣壅塞,痰涎膠滯之證。而桔梗辛散之氣,能助肺氣宣發,有助於祛除痰涎。
實際上,中醫所說的「痰」,還有一種無形之痰。比如「怪病多由痰作怪」裡的痰,更多指的是無形之痰。這時候,因為桔梗能宣肺利氣,對於祛除這種無形之痰也是不錯的。所以,《藥性論》說到:「(桔梗)消積聚痰涎,主肺氣。」
隨著我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肥胖成了比較常見的現象。「瘦人多火,肥人多痰」也就在桔梗身上得到了應用。比如心肺功能不好時,也會有咯吐痰涎的現象,這時候,桔梗的宣肺祛痰也顯得非常合適。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胸悶不適的時候,如果咯吐出一些痰涎後,會覺得要舒服很多。因此,桔梗的宣肺祛痰,對於心肺狀態不佳的調理,也是比較合適的。畢竟,肺氣宣肅得力,氣血通暢,也就達到了「通則不痛」。
2、宣通氣血:
所謂宣通氣血,主要是因為桔梗能入肺經。而肺主一身之氣的同時,還有肺朝百脈的說法。通俗點說,也就是全身的血脈都要到肺那裡「繞一圈」。
而桔梗性味苦辛而平,外觀白色,氣辛能宣散。所以,桔梗有不錯的開宣肺氣之功。如果肺氣宣發失常,全身氣血也會隨之澀結而成氣滯血澀之證。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不通則血不行,不通則痛。因此,歷代醫家在「胸痺證」的方藥裡,常會用到桔梗。近現代中醫,在調理心血管方面的問題時,桔梗也是常常被用到的。
3、載藥上浮:
清代名醫汪昂在《本草備要》說:「(桔梗)為諸藥舟楫,載藥上浮,能引苦洩浚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
意思實說,桔梗有「升浮」之性。而且,桔梗的升浮,並不是自己一個人升浮,而是像電梯一樣,「載」其它苦洩沉降之品直上。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血府逐瘀湯裡的桔梗,本身能宣通肺經氣血以寬胸利氣、宣肺化痰;同時,還能「載」著其它活血祛瘀之桃仁紅花、上行心肺二經,方有「血化下行不做癆」的效用。
而現代科學對桔梗的研究,認為至少有如下5個方面值得探討:
祛痰、鎮咳、平喘;調節血糖;對胃液分泌的改善;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促進膽酸分泌,增加類固醇的排出;
總之,桔梗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草藥,在中醫的止咳平喘方劑裡,常常能見到它的身影。
但是,汪昂在《本草備要》裡說到「為諸藥之舟楫,載藥上行」的特性,確實是比較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