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文化有句話叫做「百病皆因痰作怪」,還有句話叫做「怪病多談」,其實痰不僅僅是健康失衡的產物,還是打破健康平衡的推動者,由此可見痰多者養生更需要加以除痰。
有一味中藥正是除痰的能手,深得李時珍推崇,並譽為「舟楫」,它尤其善於清肺除痰,可以疏通肺中諸氣而排出老痰、頑痰,而且不論內外、寒熱均可用之。這味中藥就是桔梗。
它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植物根,桔梗是很常見的植物,而且分布極為廣泛,有南北之分,在植物學上可能差異不大,但是在中醫文化的理解中就不一樣了。
北桔梗相對較多一些,但是心肉之間多間隙,質地較為次一些;南桔梗雖然少,但是比較均勻,質地堅實,所以在養生的功用上略勝一籌。
用桔梗養生的方法自古有之,在現存最早的中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就有桔梗的記載,當時對桔梗認識不夠深入全面,直到唐代的著作《藥性論》才把桔梗除痰的做了全面的認知,並記載「去積氣,消積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咳逆,除腹中冷痛」。
《本草便讀》對其功用形容為「寬胸快膈有功,消痰多效」;《本草匯言》甚至提出「凡咳痰喘,非此不除,以其有順氣豁痰之功」;李時珍也提到「桔梗清肺氣、利咽喉,為肺之引,為舟楫之劑」。
桔梗直接除痰不論外感內生、屬寒屬熱,只要是痰多的亞健康均可用之,此外還有很多周邊的益處,比如利咽開音、助脾胃消食、補氣血等,因此想要全面的了解桔梗的養生用途以使用方法,可以從七個小的方面加以認知。
一、桔梗除痰而應對風寒。
感受風寒而痰多之人特點是咳而痰多,痰清稀,頭中微痛,怕冷,鼻竅如塞,可用桔梗與素野、杏仁、陳皮一起祛風散寒、止咳化痰;如果是風寒日久,痰鬱而咳痰,而且痰出不暢,可用桔梗、百部、紫菀、白前配伍。
二、桔梗除痰而應對風熱。
痰有寒熱之分,寒痰一般來說比較清稀,而熱痰的顏色是發黃,而且比較黏稠。注意鑑別的是燥痰也比較黏稠,只是顏色上的差異。風熱而咳痰之人往往伴有身熱,可用桔梗、桑葉、菊花、杏仁配伍。
如果是熱盛而痰熱蘊肺,咳痰的同時伴有喘、胸中悶,可用桔梗、半夏、梔子、枳殼的配伍方式,這就是比較有名的「桔梗二陳」,但需要注意的是半夏的使用,因為它含有一定的毒性。
三、桔梗排痰而應對痰涎。
內生的痰容易阻礙氣機,從而肺氣的升降受阻,有胸中悶滿的表現,養生可用桔梗與枳殼的配伍方式。此外如果痰涎較多之人屬於內寒之氣盛者,在《傷寒論》中提到可用桔梗、貝母、巴豆一起用,用以把寒痰湧吐出來。只是這個方法用到劇毒的巴豆,所以現代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很少使用。
四、桔梗排腥臭濃稠痰。
桔梗辛開上行,善於宣肺利氣,適合用於排出肺中壅滯濃痰。如果熱毒壅盛,肺中熱盛而咳吐濃痰,且氣味腥臭者,可用桔梗、金銀花、連翹、紅藤一起用;或者桔梗、栝樓仁、貝母、薏苡仁的配伍方式;或者是桔梗、魚腥草、冬瓜仁的配伍。
五、桔梗利咽開音。
邪氣犯肺,阻礙肺氣,而咽喉為肺之門戶,所以容易出現發不出聲音,在《傷寒論》中記載僅用桔梗、甘草即可。
如果是風熱犯肺,從而咽喉中有腫且痛,可用桔梗、荊芥、薄荷、牛蒡子配伍;若是痰熱在肺,從而聲音嘶啞,可用桔梗、桑白皮、貝母、前胡配伍;若是肺腎之陰不足,從而虛火上炎,咽燥口乾且咳而失聲,可用桔梗、生地黃、玄參、麥冬配伍。
六、桔梗補氣血。
典籍中經常提到桔梗能補氣血,但是桔梗與人參、當歸這類補益氣血之物不同,它們是直接作用於氣血,而桔梗可以說是間接的補氣血,而在直接關係上與氣血無關。
這是因為痰阻礙臟腑之氣,那麼臟腑包括脾胃的氣運化減弱,阻礙氣血的生成,如果用桔梗除痰,那麼臟腑之氣包括脾胃之氣會得以通常,氣血自然生成。
七、桔梗助脾胃。
《別錄》中提到桔梗「消谷」,意思就是可以幫助消化,其實與上一條類似,桔梗並不能直接與脾胃有關,更無從談起助消化,但是痰多者是由於痰阻礙陽氣的上升,加之脾胃之陽被困,所以有不消化的表現。桔梗清痰的同時陽氣得以順暢的上升,所以脾胃自和,消化自然順暢。
縱觀古今的本草類典籍,大多數都記載桔梗是無毒的,唯有《別錄》提到有小毒,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量使用桔梗後胃中的黏膜有輕微的反應,從而嘔惡,而適量的使用一般不出現這種現象,所以桔梗使用時疫3至10克因人而異。
桔梗是除痰的養生之物,也比較常見,不論是否適合使用桔梗,都要記住「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怪」這兩句話,養生之物是否適合是因人而異的,但是這個理論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