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藥受李時珍推崇,通肺中諸氣而排老痰、頑痰,內外寒熱皆可

2021-01-13 淏先生說養生

中醫文化有句話叫做「百病皆因痰作怪」,還有句話叫做「怪病多談」,其實痰不僅僅是健康失衡的產物,還是打破健康平衡的推動者,由此可見痰多者養生更需要加以除痰。

有一味中藥正是除痰的能手,深得李時珍推崇,並譽為「舟楫」,它尤其善於清肺除痰,可以疏通肺中諸氣而排出老痰、頑痰,而且不論內外、寒熱均可用之。這味中藥就是桔梗。

它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植物根,桔梗是很常見的植物,而且分布極為廣泛,有南北之分,在植物學上可能差異不大,但是在中醫文化的理解中就不一樣了。

北桔梗相對較多一些,但是心肉之間多間隙,質地較為次一些;南桔梗雖然少,但是比較均勻,質地堅實,所以在養生的功用上略勝一籌。

用桔梗養生的方法自古有之,在現存最早的中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就有桔梗的記載,當時對桔梗認識不夠深入全面,直到唐代的著作《藥性論》才把桔梗除痰的做了全面的認知,並記載「去積氣,消積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咳逆,除腹中冷痛」。

《本草便讀》對其功用形容為「寬胸快膈有功,消痰多效」;《本草匯言》甚至提出「凡咳痰喘,非此不除,以其有順氣豁痰之功」;李時珍也提到「桔梗清肺氣、利咽喉,為肺之引,為舟楫之劑」。

桔梗直接除痰不論外感內生、屬寒屬熱,只要是痰多的亞健康均可用之,此外還有很多周邊的益處,比如利咽開音、助脾胃消食、補氣血等,因此想要全面的了解桔梗的養生用途以使用方法,可以從七個小的方面加以認知。

一、桔梗除痰而應對風寒。

感受風寒而痰多之人特點是咳而痰多,痰清稀,頭中微痛,怕冷,鼻竅如塞,可用桔梗與素野、杏仁、陳皮一起祛風散寒、止咳化痰;如果是風寒日久,痰鬱而咳痰,而且痰出不暢,可用桔梗、百部、紫菀、白前配伍。

二、桔梗除痰而應對風熱。

痰有寒熱之分,寒痰一般來說比較清稀,而熱痰的顏色是發黃,而且比較黏稠。注意鑑別的是燥痰也比較黏稠,只是顏色上的差異。風熱而咳痰之人往往伴有身熱,可用桔梗、桑葉、菊花、杏仁配伍。

如果是熱盛而痰熱蘊肺,咳痰的同時伴有喘、胸中悶,可用桔梗、半夏、梔子、枳殼的配伍方式,這就是比較有名的「桔梗二陳」,但需要注意的是半夏的使用,因為它含有一定的毒性。

三、桔梗排痰而應對痰涎。

內生的痰容易阻礙氣機,從而肺氣的升降受阻,有胸中悶滿的表現,養生可用桔梗與枳殼的配伍方式。此外如果痰涎較多之人屬於內寒之氣盛者,在《傷寒論》中提到可用桔梗、貝母、巴豆一起用,用以把寒痰湧吐出來。只是這個方法用到劇毒的巴豆,所以現代即使是專業人士也很少使用。

四、桔梗排腥臭濃稠痰。

桔梗辛開上行,善於宣肺利氣,適合用於排出肺中壅滯濃痰。如果熱毒壅盛,肺中熱盛而咳吐濃痰,且氣味腥臭者,可用桔梗、金銀花、連翹、紅藤一起用;或者桔梗、栝樓仁、貝母、薏苡仁的配伍方式;或者是桔梗、魚腥草、冬瓜仁的配伍。

五、桔梗利咽開音。

邪氣犯肺,阻礙肺氣,而咽喉為肺之門戶,所以容易出現發不出聲音,在《傷寒論》中記載僅用桔梗、甘草即可。

如果是風熱犯肺,從而咽喉中有腫且痛,可用桔梗、荊芥、薄荷、牛蒡子配伍;若是痰熱在肺,從而聲音嘶啞,可用桔梗、桑白皮、貝母、前胡配伍;若是肺腎之陰不足,從而虛火上炎,咽燥口乾且咳而失聲,可用桔梗、生地黃、玄參、麥冬配伍。

六、桔梗補氣血。

典籍中經常提到桔梗能補氣血,但是桔梗與人參、當歸這類補益氣血之物不同,它們是直接作用於氣血,而桔梗可以說是間接的補氣血,而在直接關係上與氣血無關。

這是因為痰阻礙臟腑之氣,那麼臟腑包括脾胃的氣運化減弱,阻礙氣血的生成,如果用桔梗除痰,那麼臟腑之氣包括脾胃之氣會得以通常,氣血自然生成。

七、桔梗助脾胃。

《別錄》中提到桔梗「消谷」,意思就是可以幫助消化,其實與上一條類似,桔梗並不能直接與脾胃有關,更無從談起助消化,但是痰多者是由於痰阻礙陽氣的上升,加之脾胃之陽被困,所以有不消化的表現。桔梗清痰的同時陽氣得以順暢的上升,所以脾胃自和,消化自然順暢。

縱觀古今的本草類典籍,大多數都記載桔梗是無毒的,唯有《別錄》提到有小毒,究其原因是因為大量使用桔梗後胃中的黏膜有輕微的反應,從而嘔惡,而適量的使用一般不出現這種現象,所以桔梗使用時疫3至10克因人而異。

桔梗是除痰的養生之物,也比較常見,不論是否適合使用桔梗,都要記住「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怪」這兩句話,養生之物是否適合是因人而異的,但是這個理論是相通的。

相關焦點

  • 兩味中藥,治肺+治脾,清除黃痰、老痰、黏痰,請收好
    此因陰虛肺燥,或秋燥傷肺,故《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曰:「在肺曰燥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多喘促寒熱,悲愁,脈必澀。」臨床上當分外感燥邪,和內傷陰虛。《雜病源流犀燭》又有「鬱痰」之說,亦稠黏難咯,伴有毛焦,咽幹,口燥,咳嗽喘促,色白如枯骨,乃火痰鬱於心肺間,久則凝滯胸膈。3、老痰吐痰形如敗絮,色如煤炲,或黏稠如膠,皆為老痰。《望診遵經·診痰望法提綱》曰:「老痰膠。」
  • 一味被人忽略的良藥,溫化肺中寒痰、行散胸中氣滯、通調一身經絡
    中藥繁多,除卻一些數量稀缺、價值昂貴的名貴藥材能被人們熟知之外,很多名不見經傳的中草藥就常常會被人們忽略遺忘。但是,對於中醫解病來講,每一味中藥都有它的價值所在,往往就是這些人們並不熟悉的中藥,能為人們的健康幫上大忙。
  • 一種石頭從海上漂浮而來,有人煮它養生,李時珍說它「化老痰」
    可你見過有人煮石頭嗎?用石頭煮水喝也是在養生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這些石頭並非普通的石頭。原來這是一種源自於海底,卻從海面上漂浮來而來的石頭,有人煮它真的是在養生,因為李時珍明在《本草綱目》中確的說它「清肺降火,消積塊,化老痰」,可見這種石頭是大海對人類的一種饋贈。
  • 此物專解咳喘之症,咳喘無論寒熱、急緩、新久,服之皆可消
    諸藥皆有其特性,比如酸棗仁善於安神、茯苓善於利水、當歸善於活血……而在諸多的中醫良藥裡面,還有一味「專解咳喘之症」的良藥,它就是中藥百部,相信很多人對此藥並不是十分了解。其實不管翻閱哪一本中藥典籍來看,都對百部善於止咳喘的功效稱讚有加。而至現代,百部止咳平喘之效依舊得到眾多醫者的認可。而且,百部之味甘潤而略苦,藥性稍偏溫,在緩解多種咳喘之症方面皆有良效,無論是寒熱之咳喘、緩急之咳喘,還是新久之咳喘,服之皆可奏效。
  • 公開一味洩痰的中藥!洩肝火黏痰,肺裡熱痰,請認真學習
    中醫認為,咽喉的病症一般是由上火和風痰引起的,用藥也很是簡單,只要弄清症狀,往往一味藥或兩三味藥就可搞定。1降火甘草(緩火,去咽痛,蜜炙煎服;肺熱,同枯梗煎。)桔梗(去肺熱。利咽嗌,喉痺毒瓦斯,煎服。)
  • 焦樹德:幾張化痰、攻痰方劑的應用與辨別
    三藥合用,氣降則痰消。氣逆不順為主症者,可用蘇子為主藥,用量為9~10g,餘藥和減。食滯為主症者,可重用萊菔子為主藥。痰積為主症者,可重用白芥子為主藥。但三藥皆為行氣豁痰之品,用之太過則恐傷正氣。故藥後諸症皆平後,則宜轉入治本之方,或加調補之品,以免過服而傷中氣。前人對此方治標、治本有不同看法,茲擇錄以供參考。吳鶴皋說:「治痰先理氣,此治標爾,終不若二陳湯能健脾去溼,有治本之功也。」
  • 一味中藥以「醜」為名,祛上焦痰,利下焦水,除中焦蟲,消滯通便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其實在植物中亦是如此,看似相同植物在品種上略有差異那麼其用途可能就有所區別,比如有一味中藥以「醜」為名,一物而二色,它善於祛上焦之痰、利下焦之水、除中焦之蟲,還消滯通便。但是這味中藥的特點是有黑白兩色,黑者偏向於清肺而祛頑痰,白者偏向於利腎而行積水;另一個特點是少用則可以利水,多用則可以通便。這味中藥材就是牽牛子。
  • 怪病先治痰!四味藥,燻好鼻竇炎,痰沒了,鼻子就通了
    我說一下吧—— 準備中藥當歸15克,石菖蒲12克,白芷12克,蒼耳子20克。中醫把這個鼻涕,當做是痰。肺氣虛寒的人,一旦感受外邪,則肺氣宣降失常,津液無法輸布。於是,津液化作痰,通過肺竅,也就是鼻孔流出來。也就是說, 對這類患者而言,治病就是去治痰。怪病和雜病先治痰,這是中醫的主要思路之一。
  • 寒痰、風痰、熱痰、溼痰、燥痰為何久治不愈,張仲景是如何治痰的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張仲景對治痰之法的描述。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經方;痰和飲均為人體津液代謝紊亂而產生的病理產物,自《諸病源候論》最早對兩者進行區分,而今「清稀者為飲,稠濁者為痰」已為學界所周知,兩者關係毋庸詳述。熱痰、風痰、熱痰、溼痰及燥痰都用什麼方法調理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內津液凝集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熱,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
  • 治瀉熱下氣,清血除痰,虛人尤宜
    此因陰虛肺燥,或秋燥傷肺,故《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曰:「在肺曰燥痰,其色白,咯出如米粒,多喘促寒熱,悲愁,脈必澀。」臨床上當分外感燥邪,和內傷陰虛。《雜病源流犀燭》又有「鬱痰」之說,亦稠黏難咯,伴有毛焦,咽幹,口燥,咳嗽喘促,色白如枯骨,乃火痰鬱於心肺間,久則凝滯胸膈。3、老痰吐痰形如敗絮,色如煤炲,或黏稠如膠,皆為老痰。《望診遵經·診痰望法提綱》曰:「老痰膠。」
  • 提個醒:一味藥除痰降氣,定痰喘,除風溼,用之「喘可定,痰可消,氣可平」
    在中醫文化的認知中,這類亞健康有很多針對的方法,比如有一物是植物果實,此物尤其善於清利上下諸氣,除痰降氣,定痰喘,還能除風溼,用之「喘可定,痰可消,氣可平,火可降」,而且有「諸香皆燥,唯此獨潤」的特點。
  •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
    痰與氣關係密切痰是人體內的一種病理性產物,亦是一種致病物質,諸多疑難雜症每責之於痰,故有「怪病責之於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在人體中,氣屬功能活動,痰乃水津所化。在正常情況下,「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矣」。若臟腑功能失調,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
  • 各種痰與化痰中藥,你了解哪幾種?如何應用,值得收藏
    那麼痰為何物?為什麼會產生各種痰?用什麼藥物可以化痰呢?今天玥亮說藥給大家說說。痰,狹義上是指我們平時看得見的咯出來的那些痰,是人體呼吸道分泌的病理產物;廣義上是指一些疾病的病理產物,或者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病因脈治之痰症》有記:「痰之為病,變化百出,皆內因七情,外感六氣,中宮失清化之令,燻蒸結聚而成,須分所兼之邪治之。」
  • 告訴大家:喉嚨有痰咳不出來?三味中藥煮水,清熱利咽,排出老痰和黏痰!
    古語云:「痰生百病,百病兼痰。」痰是津液氣血「化失其正」,凝聚而成,而機體上下內外又無處不存在著津液氣血,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中醫學中,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醫家對「痰」就十分重視,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虻(貝母)和漏蘆等藥物治療痰症和痰瘀相兼的病症。經過長期發展,在當代,一個以痰為中心的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已基本形成。
  • 痰液長留肺中的後果有多可怕?記住排痰「四字訣」天天清肺
    專家提醒,這些痰必須得吐掉,不要咽下去,否則容易形成慢性炎症,有害健康。哪些老人最好定期排痰,養肺清濁呢?首先是處於空氣汙染環境中的健康人群,比如北京霧霾天氣多,常在戶外走動的人要排痰;第二是長期吸菸的人群;第三是咳嗽、哮喘等慢性肺部疾病者;最後是慢性咽炎患者。久咳不愈先化痰再止咳
  • 治療老痰膠固的竹瀝達痰丸
    餘臨病榻,症見高熱神昏,有時譫語,輾轉不安,氣息喘促,喉中痰聲如曳鋸,痰涎壅盛而無力咳出,其痰偶從嘔勢而出,痰黃而粘結,絲連而不自斷,每次均需擦拭,據家屬述,病起即不思飲食。舌質絳,苔黃燥,根部灰黑,脈弦滑。綜觀上患者病體正氣衰,邪熱亢盛,氣津兩傷,頑痰結滯,欲祛邪而恐傷正,反致正氣更虛;欲扶正而恐戀邪,反致邪熱更甚。
  • 它太多了果農懶得撿,能「化日久之稠痰,消陳年之積聚」,養脾肺
    中醫文化對養生是十分擅長的,把亞健康按照「根源」的位置分為表裡,按照特點分為寒熱,按照正邪的鬥爭勝負又分為虛實。一般來說,新發的亞健康位置表淺,多屬實;而年久的亞健康位置在裡,多屬虛。在中醫文化中就有一種養生的好東西,此物因為太多了果農懶得撿,經常爛在地裡沒人要,用它養生能「化日久之稠痰,消陳年之積聚」,善於破陳年積聚而健脾胃、養心肺,化頑痰、宿食。
  • 「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此花入藥善降氣止嘔、化痰止咳
    中藥根據其自身的特性可將其藥性分為「升、降、沉、浮」,比如取自植物種子、或者取自礦石類的中藥,其質地較重,多有沉降之性;而取自植物花朵、葉片類的中藥,其質地較輕,多有升浮之性。然而諸藥也並非皆遵循這種規則,比如我們在田間常見的「旋覆花」,其藥性則不同於其它花類中藥材。中醫裡面在介紹旋覆花的藥性之時特別的提到,「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意思就是說諸多的花類中藥材,其藥性皆為升散,唯有旋覆花入藥具有沉降之性。
  • 土中之花,開放於寒冬,善潤肺祛咳,新久、寒熱、內外、虛實均可
    這種花朵不僅如此,還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善於潤肺祛咳,且有「溫而不燥,潤而不寒,散而不洩」的特點,只要是肺的亞健康,有咳的表現,不論是新久、內外、寒熱、虛實均可用之。這味中藥就是款冬花,屬於菊科多年生植物,入藥部分是款冬花的花蕾,也就是在土中尚未鑽出之時的時候。
  • 此物除痰降氣,定痰喘,除風溼,用之「喘可定,痰可消,氣可平」
    在中醫文化的認知中,這類亞健康有很多針對的方法,比如有一物是植物果實,此物尤其善於清利上下諸氣,除痰降氣,定痰喘,還能除風溼,用之「喘可定,痰可消,氣可平,火可降」,而且有「諸香皆燥,唯此獨潤」的特點。這一物就是紫蘇子,是植物紫蘇的成熟果實,而可用以養生的植物品種有普通紫蘇、皺紫蘇、尖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