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

2021-03-04 養身解謎室

感謝大家閱讀,在閱讀之前,麻煩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閱讀了,每天都會有新鮮熱門話題推送,完全是「免費訂閱」哦,敬請放心關注閱讀~  (內容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痰由多種原因而致,但總責之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升降失常。所以治痰以治氣為先,從補氣、化氣、理氣、降氣四著手,常可獲較好的療效,臨證中諸多驗案都說明了此理。

《丹溪心法》云: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這裡指出了理氣化痰的重要意義。我們在臨證中遇到很多病證與痰有關,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也就是說,治氣是治療痰證的關鍵一環。

痰與氣關係密切

痰是人體內的一種病理性產物,亦是一種致病物質,諸多疑難雜症每責之於痰,故有「怪病責之於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類證治裁》云:

「飲唯停蓄腸胃,痰則隨氣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變幻百端,昔人所謂怪病多屬痰,暴病多屬火也。」

此處較詳細地指出了痰飲隨氣升降引起的諸多病症。其中治氣一法,筆者以為能保持或恢復機體正常的氣化功能,令全身之津液輸布正常,是治痰的重要原則。

痰由多種原因而致,但隨氣病而生者較多。在人體中,氣屬功能活動,痰乃水津所化。在正常情況下,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矣」。

若臟腑功能失調,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氣失宣,水不布散,則氣壅為痰;肝氣鬱結,疏洩失職,則氣滯成痰;脾失運化,水不轉輸,則水溼停聚,凝而成痰;腎氣虛衰,蒸化失職,則水泛為痰;三焦壅滯,氣化失司,則氣結生痰。《雜病廣要》云:

「人之一身,無非血氣周流,痰亦隨之。夫痰者,津液之異也,流行於上,則為痰飲。散周於下者,則為津液,其所以使之流行上下者,亦氣使之然耳。大抵氣滯則痰壅,氣行則痰行。」

又雲

「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一失其宜則氣道壅塞,停飲聚於膈上,結而成痰。」

可見痰的產生無不與氣有關。

氣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氣,兩者互為因果。如肺炎喘嗽患者,由於外邪襲肺,肺氣失宣,津液不能敷布,停積為痰,而見咳喘,喉中痰鳴。若痰濁未能及時排除和消散,必內留於肺,遏阻肺氣,令壅者愈壅,如此循環,促使喘咳痰鳴加重。由是觀之,治痰治氣尚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治痰以治氣為先

臨證中諸多驗案說明,治痰治氣從補氣、化氣、理氣、降氣四個方面著手,可獲比較好的療效。

★補氣治痰

即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亦屬治本之法。因痰隨氣行,亦隨氣化,氣足則津化,氣衰則津停,因而成痰。在臨床上若屬正氣不足而兼痰者,每於化痰之中少佐以補氣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順利排除。補氣包括補脾氣、補肺氣二法。

補脾氣

肺主氣而布津液,若肺氣虛哀,不能布散津液,則必生痰濁,治宜補肺氣以祛痰涎,如生薑甘草湯中取人參、甘草補益肺氣,令其排痰有力。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

補肺氣

若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必致痰濁內生而見短氣乏力,脘悶痰多,便溏之症,治宜健脾補氣以祛痰涎,如六君子湯中取人參、白朮、茯苓,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以杜絕生痰之源,故有「脾胃健運自無痰」之說。

★化氣治痰

即溫化陽氣。此法屬治本之法,其能使體內外陽氣升發,促進氣機通暢,令全身的氣化功能復常。體內陽氣不振,水津不化,必內停為痰,故治必以化氣為先,化氣包括溫脾氣、暖腎氣二法。

溫脾氣

溫脾氣者,苓桂術甘湯、理氣化痰丸是也。二方桂枝、乾薑能暖脾胃之氣,協助氣化,令脾胃溫運功能復常。痰飲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

暖腎氣

若腎氣虛衰,水不歸源,泛而為痰,治當宗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方法,以《金匱》腎氣丸溫暖腎氣,方中附桂具有生少火而化氣行水的作用,此乃「烈日一照,陰霾自散」是也。

★理氣治痰

即通暢氣機。此法有利於使機體氣機壅滯的症狀改善,令痰濁自動隨氣的運行而消散和排除。理氣包括宣肺氣、理脾氣、疏肝氣等法。

宣肺氣

肺氣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則肺氣鬱而生痰。倘若肺氣不宣、痰濁內阻,見咳嗽痰多,胸膈脹滿之症,宜選桔梗枳殼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合二陳湯宣肺理氣以祛痰,旨取枳殼、桔梗、陳皮宣通肺氣,促使肺主氣和主治節、通調水道的功能正常發揮,以保持全身的氣化功能正常。

理脾氣

脾主升運而化精微。若脾胃氣滯,升運失調,精微不行,留而化痰,致脘悶痰多,頭重身困,可以順氣化痰湯(《時病論》)、平陳湯(《湯頭歌訣白話解》)等理氣健脾以消痰。其中蒼朮、陳皮、厚樸、木香等能調暢脾胃氣機,令其升降復常,精微運化。

疏肝氣

肝主疏洩而惡抑鬱,鬱則氣機不通,水津必隨氣結而為痰。若見脘脅脹悶痰多,或身起痰核等症,宜選越鞠丸、二陳湯加柴胡、鬱金或加香附、白芥子等疏理氣以祛痰,方以柴胡、鬱金、香附疏肝解鬱、調暢氣機,促使痰的消散,此所謂「氣順則痰自消」。

★降氣治痰

是引痰下行的一種治療方法。因「痰之為物,隨氣而行,無處不到」。若氣機上逆,往往痰隨氣上而為病。故凡痰在上部的病變可用降氣祛痰法治之。降氣包括降肝氣、降肺氣、降胃氣等法。

降肝氣

若肝鬱侮肺,氣機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氣結,逆於咽喉,見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症,可投香蘇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旋覆花、代赭石等理氣宣肺、降逆祛痰,旨在痰隨氣降。

降肺氣

肺主宣肅而通調水道,若素有留飲,聚胃關肺,阻礙肺氣下降,見上氣喘逆,胸痞痰多等症,宜以蘇子降氣湯、三子養親湯治之,取蘇子、萊菔子降肺氣以強攻涎。

降胃氣

胃氣主降,若中焦痰盛,痰隨胃氣上逆而致眩暈嘔吐,痰涎清稀,宜選小半夏加茯苓湯合澤瀉湯,以降逆和胃以祛痰。

臨證中,氣病生痰有虛實寒熱之分,虛則溼運無力,津聚成痰,實則氣機壅滯,津停為痰,

「苟氣失其清肅而過於熱,則津液受邪火煎熬,轉為稠濁,或氣失其溫和而過於寒,則津液因寒積滯,漸至凝結,斯成痰矣」。

因此在治療的同時,還須按辨證論治的原則,求氣之虛實寒熱而治之。總之,治痰宜以治氣為先,在治氣的同時,還須依據痰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方藥。若治痰與治氣二者配伍得當,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總之,古今醫家皆重視痰飲治本的問題,意識到攻伐雖有一時之效,但也流弊不少,何況一旦濫用,正氣削弱,難以恢復,患者因此而不起。《臨證指南醫案》指出:

「古人不究標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論甚多。後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驗,遂有稱痰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標,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則不消痰而痰自無矣。」

行氣、理氣應視為治痰的基礎,如嚴用和指出:

「人之氣道貴乎順,順則津液流通,決無痰飲之患。」

所以朱丹溪指出: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其中「不治痰而治氣」一語,實為治痰之妙諦。

相關焦點

  • 寒痰、風痰、熱痰、溼痰、燥痰為何久治不愈,張仲景是如何治痰的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張仲景對治痰之法的描述。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經方;痰和飲均為人體津液代謝紊亂而產生的病理產物,自《諸病源候論》最早對兩者進行區分,而今「清稀者為飲,稠濁者為痰」已為學界所周知,兩者關係毋庸詳述。熱痰、風痰、熱痰、溼痰及燥痰都用什麼方法調理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內津液凝集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熱,喜熱飲,舌苔薄白或膩。
  • 一碗湯、治喘專方!定住哮喘,讓它乖乖撤離!
    此處的三拗湯已基本不具備解除外感風寒之功,而重在宣降肺氣。倘若咳喘是由溼痰蘊肺所致,我們就可以按上述方式組方,用三拗湯宣降肺氣,加蘇子燥溼化痰,或加二陳湯燥溼化痰。如果我們選用三拗湯合二陳湯,以蘇子易半夏,再加一味瀉肺的桑白皮,即成治療「風寒束肺痰不爽」之華蓋散:麻黃、紫蘇子、杏仁、橘紅、桑白皮、茯苓、甘草。華蓋散去茯苓、陳皮,加半夏、黃芩、白果、款冬花,即是定喘湯。
  • 吃完飯痰特別多治痰先治氣,氣順痰自消,1種中成藥阻斷生痰之源
    痰與飲常常互稱,在臨床上又有鑑別:粘而稠者為痰,清而稀者為飲。痰色黃者屬於熱證,色白者屬於寒證。舌苔膩者多屬溼痰,舌紅口乾者多為燥痰。常用化痰中成藥1、川貝枇杷膏功能與主治:潤肺化痰、止咳平喘、護喉利咽。適用於傷風咳嗽、痰稠、痰多氣喘、咽喉幹癢。2、治咳枇杷露功能主治:清肺熱、止咳、祛痰。
  • 哮喘的最佳治療方法:一碗湯、治喘專方!定住哮喘...
    此處的三拗湯已基本不具備解除外感風寒之功,而重在宣降肺氣。倘若咳喘是由溼痰蘊肺所致,我們就可以按上述方式組方,用三拗湯宣降肺氣,加蘇子燥溼化痰,或加二陳湯燥溼化痰。如果我們選用三拗湯合二陳湯,以蘇子易半夏,再加一味瀉肺的桑白皮,即成治療「風寒束肺痰不爽」之華蓋散:麻黃、紫蘇子、杏仁、橘紅、桑白皮、茯苓、甘草。華蓋散去茯苓、陳皮,加半夏、黃芩、白果、款冬花,即是定喘湯。
  • 列出治痰全法:痰證門(收藏)
    天下治痰之捷效,未有勝於此方者也。然亦止可治腎寒而痰泛者,不可執此方以概治痰也。蓋痰非腎泛,則痰為外邪,何可以治內痰者移而治外痰乎。惟真正是腎水上泛者,用此方實效應如響,然亦必須多用茯苓與熟地之分兩相同,則腎水歸源,而上、中、下三焦之溼氣盡行消化,始無伏留之弊。萬勿執定仲景夫子原方,謂茯苓不可多用,故又表而出之。
  • 治山治水治氣治城 太原傾力打造宜居城市生態廊道
    太原市全面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一體推進治山、治水、治氣、治城,傾力打造宜居城市生態廊道,努力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
  • 兩味中藥,治肺+治脾,清除黃痰、老痰、黏痰,請收好
    因為心主火熱,故《張氏醫通·諸氣門·痰飲》和《望診遵經·診痰望法提綱》都認為,堅而成塊者是熱痰屬心經,而臨床上多見於肺熱。除黃痰外,其色赤、色黑亦可能屬熱痰。《雜病源流犀燭·痰飲源流》曰:「在心曰熱痰,其色赤,結如膠而堅。」2、燥痰痰少而黏,難於咳出,或痰中帶血絲,或咯出如米粒而色白,或有少量泡沫痰,甚者乾咳無痰。
  • [冬季養生]入冬咳嗽需:治咳先治痰 咳嗽分內外
    原標題:[冬季養生]入冬咳嗽需:治咳先治痰 咳嗽分內外   又到立冬,氣溫逐漸轉涼,耳邊咳嗽聲漸起。每年入冬前後,天氣的忽然變化特別容易刺激呼吸器官,這是誘發咳嗽的常見因素。人們在注意禦寒保暖,防治感冒的發生。由於咳嗽的致病機制較為複雜,在治療咳嗽時需詳審病機、分型辨治,才能儘快治癒疾病。
  • 諸暨城西治氣最大動作開始!重點涉及13家企業!
    城西治氣最大動作開始!↓↓↓為提升諸暨經濟開發區廢氣汙染防控水平,解決開發區工業企業廢氣排放擾民問題,保障群眾環境權益,諸暨決定開展開發區廢氣汙染綜合整治工作。>浙江康宇電纜有限公司浙江悅隆乳膠製品有限公司浙江巨馬遊藝機有限公司浙江華夏包裝有限公司【怎麼治?
  • 怪病先治痰!四味藥,燻好鼻竇炎,痰沒了,鼻子就通了
    患者感寒容易發病,舌質淡,苔薄白,鼻涕不黃,平時乏力,容易感冒。 這種情況,是鼻竇炎多種證型之一。中醫管它叫做「肺氣虛寒」。 其實,中醫對鼻淵的認識也挺有意思的。中醫把這個鼻涕,當做是痰。肺氣虛寒的人,一旦感受外邪,則肺氣宣降失常,津液無法輸布。於是,津液化作痰,通過肺竅,也就是鼻孔流出來。
  • 從朱丹溪論治痰、鬱二證來探究其「治雜病」思想
    丹溪診治雜病中,以對痰、鬱二證的辨治最有特色,對後世的影響甚大,簡述如下:1.痰證——震亨謂:「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多。」說明治痰過用滲利之藥,影響脾的運化,反易生痰。只有在維護脾氣功能的基礎上治痰才是正治。
  • 氣虛,所以有痰!清代王孟英愛用的方子,養氣除痰,值得思考
    比如說現在,我給你聊的,就是中國古代醫家,關於治痰的一點經驗。   我想跟你說一段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王孟英。孟英,其實是人家的字。人家的大名,叫做王士雄。這個人是清朝人,生於1908年,卒於1868年。還有一說,就是這個人活了不到60歲,卒於1863年。他是一個溫病學家,對中醫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 1月須知:治痰不祛痰,切斷生痰之源,清熱治根本!把肺清乾淨,化痰又止咳
    痰是眾多難治病的病因之一,故有「頑症多痰」之說。痰為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產物,隨氣而流動,無處不到,若聚於肺、行於胃,則有形症可辨;若流積於臟腑竅道、經絡,則無形症可查。因為無形之痰相對的缺乏臨床特徵,辨之隱晦難明,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因痰致病的廣泛性足以引起人們對痰在難治病中病理地位的重視,眾多難治病可以從痰論治。尤其對疑惑不解,或其他治法療效不確切的難治病,當調整思路,從痰論治尋出路。
  • 中華名方之「治痰」第一方——二陳湯
    前者可以通過消食來化解,但後者,比如過高的血脂、血糖、尿酸等,諸多最終會引起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東西,想化解掉僅僅靠消食藥就不靈驗了;二陳湯的祛痰溼作用恰恰可以作用於此,這使它足以成為我們身體的「清道夫」、「去汙劑」。中醫認為,痰是一種病理產物,由溼聚而成。清稀者為飲,濁者為痰。痰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臨床症狀極為複雜。
  • 感冒選藥從痰來論治_藥品諮詢_尋醫問藥_xywy.com
    中醫常根據痰的量、色、質等不同,進行辨證分析,對證用藥。   黃痰 若痰黃稠量多,伴有口乾咽痛,大便乾燥,屬痰熱鬱肺,治以清肺止咳,化痰通便,宜選清肺抑火丸;若痰黃黏,咳嗽、咽癢,時有鼻塞流涕,屬風熱犯肺,治以清熱化痰,宣肺止咳,宜選急支糖漿;若痰黃而黏不易咳出,胸悶氣促,久咳不止,聲啞喉痛,屬燥熱蘊肺,宜選二母寧嗽丸。
  • 少用一度電 少浪費一些能源 治氣也需要舉手之勞
    少用一度電 少浪費一些能源 治氣也需要舉手之勞 2014-10-19 09:18:28來源:湖州日報作者:姚 崎   時下,湖州正在大力開展治氣工作,從事電工工作已有
  • 嗓中痰,就是腎中火!治「咽喉異物感」的方子,去虛火除黏痰
    在故事裡,張山雷用潛鎮肝火的辦法,治療患者咽喉有痰、鼻腔「呼呼冒熱氣」的毛病。我解釋,喉中痰,就是肝中火。對此,有些朋友讀得仔細。他們問我,文老師,我的嗓子裡頭,也是總有異物感,看上去像是堵著一口痰,裡頭火燒火燎的,是不是說,我也有肝火啊?
  • 告訴大家:喉嚨有痰咳不出來?三味中藥煮水,清熱利咽,排出老痰和黏痰!
    古語云:「痰生百病,百病兼痰。」痰是津液氣血「化失其正」,凝聚而成,而機體上下內外又無處不存在著津液氣血,痰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中醫學中,早在二千多年前古代醫家對「痰」就十分重視,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虻(貝母)和漏蘆等藥物治療痰症和痰瘀相兼的病症。經過長期發展,在當代,一個以痰為中心的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已基本形成。
  • 咳出黑痰,黃痰,白痰,是啥問題?不同顏色的痰,又說明了什麼?
    人到老年,動不動就會咳嗽,還會伴有痰液。有時候咳出來的痰液,還是不同顏色,不僅是自己,家人也會非常慌張。就多數人來看,咳出來的痰液,也就黑、黃、白三種,咳出這三種顏色的痰液說明了什麼問題?痰液的顏色不同暗示的問題也不一樣,可大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