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五穀為養」,華夏大地上盛產五穀雜糧,這也成就了文明的發展,而中醫文化的發展也離不開五穀,尤其是養生方面,合理的做一個「吃貨」也是養生的方法之一。
比如有一物它就是很常見的穀類中的一種豆,善於清熱解暑,解諸熱毒、痘毒,解諸飲食食物、草木、金石之毒。
這一物就是綠豆,是很常見的豆類食材,在歷史上原名「菉豆」,因為顏色青綠,屬豆類而得名綠豆,此外有些地方叫做青小豆。
據考證,以綠豆為食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直至宋代的《開寶本草》才首次有了用綠豆養生的記載,並認為綠豆「壓熱解毒」,還說它「主丹毒煩熱,熱氣」。
唐朝的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綠豆「主寒熱,消渴,阻洩瀉,利小便,除吐逆」,初步揭示了綠豆清熱、利溼的養生之功;後來的《食本草》中增補了「益氣力,潤皮肉」的說法。
《紹興本草》中把《開寶本草》的言論規範為「解諸熱毒」,深受後世的認可,並且符合實際的養生用途;《日華子本草》認為綠豆不僅能夠解熱毒,還能「解一切藥、草、魚、牛、馬、金石等毒」,拓展了綠豆解毒的應用範圍。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補充綠豆「解痘毒」的說法;清代的著作《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綠豆「解暑止渴,利小便」,是酷夏之時祛除暑氣的養生之物。
在《本草求真》中提到綠豆「善解毒,故凡一切癰之腫,無不用此奏效,並解一切草木、金石、砒霜等毒」,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了綠豆的實際養生特點。
《本草匯言》匯總了諸家之言,認為綠豆「主一切熱毒、熱氣、燥熱及金石丹火、藥毒酒毒、煤煙之毒,諸證用此壓熱解毒,功必倍之」,還提出綠豆是「專為天行暑熱、金石丹火諸毒熱者而設」。
隨著科技的進步,對綠豆的認知也越來越深入,發現它的養生益處也更多,比如綠豆中含有的一種蛋白和多糖能明顯促進膽固醇在肝臟中的分解,還減少膽固醇在小腸內的吸收,這是現代對綠豆的認知,而傳統中醫文化對綠豆的實際養生用途可以分為四個方面。
一、用綠豆養生可以清熱解暑。
當前雖然是初春,但倒春寒依然存在,有些人覺得現在了解暑夏的養生知識是否為時過早,其實不是這樣,很多養生知識都是為了有備無患,早了解早準備的,正如這次的疫戾之氣來襲,讓很多人措不及防。
言歸正傳,綠豆的特點是「甘寒」,即滋養又清熱,而非其它清熱之品可比,就連清熱滋養之物中著名的西洋參都不能與之並提,原因很簡單,綠豆是食材,其它都不是。
《本草匯言》中說綠豆「清暑熱,靜煩渴」,適合夏季的養生,如果夏天暑熱而心煩、口渴,可用綠豆煮湯喝,這也是常用的方法,如果用綠豆與荷葉一起煮則更佳。
如果夏季感受暑熱之邪,腹痛轉筋,大便稀薄甚至如水,可用綠豆與車前子、麥冬、燈心草以及甘草搭檔養生。
二、用綠豆養生可以滲溼利水、通小便。
綠豆的另一個特點是「甘淡」,嫩滲溼利水,適合水液積聚而腫、小便不利的人養生用,比如古籍腫用綠豆喝附子一起煮食,主十餘種水液積聚,並引其從小便排出;但是附子有一定毒性,很多人掌控不好,所以常用綠豆與陳皮、冬麻子煮食的方法。
還有一種方法被稱之為「三豆」,即綠豆、赤小豆以及大豆黃卷,一起煮水喝可以適合水液積聚而腫,小便不利的人養生;《普濟方》中提到氣虛之人如果水液積聚,可用綠豆與陳皮、高良姜搭檔,用以行氣利水。
三、用綠豆養生可以解諸熱毒。
綠豆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善於「解諸熱毒」,如《會約醫鏡》中說「主癰、腫、痘」,《本草求真》中提到「熱毒之邪內熾,凡臟腑、經絡、皮膚、脾胃,無一不受毒擾,綠豆善解毒,故凡一切癰而腫等,無不用此奏效」。
如《普濟方》中用綠豆、大黃打碎成末,用薄荷、蜂蜜水調和,塗抹在皮膚,適合孩子「遍身火丹」並且遊走不定者;用綠豆、黑豆、赤小豆、川薑黃打碎為末,塗抹可適合癰疽;用綠豆、去掉刺的仙人掌,到爛成糊狀,塗抹可適合有癤的人。
四、用綠豆養生可以解諸物之毒。
綠豆的另一個最大的的特點是可以解諸物之毒,廣泛的用於各種藥、食之毒的應急處理,可以單用,與甘草搭檔則更佳,所以有「解毒須合甘草更驗」的說法,《本草綱目》中也記載用生綠豆帶皮研磨,煮水厚可解金石、砒霜、草木等一切諸毒。
《本草匯言》中提到綠豆搗碎後,用豆腐漿衝下,可解金石、藥毒、酒毒、煤煙之毒;《內蒙古中草藥》一書提到用雞蛋清、綠豆打碎為末,或者綠豆與甘草搭檔,都可以解巴豆、砒霜、附子的毒性。
現代對酒、一部分農藥、促進睡眠的藥而中毒後,可用綠豆與金銀花、白茅根煮水做除其他處理之外的輔助處理。
當然,如果發現有疑似中毒首先要做的是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文中所提到的僅限於專業人士未達到時的應急,畢竟非專業人士不能充分地了解。
值得一說的是,綠豆除應急之外,養生用15至30克為宜,別多用,因為它比較「寒涼」,這正因為如此,所以多吃、久吃則容易「寒滯腸胃」,因此脾胃寒氣大的人也少吃綠豆。
綠豆是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食材,同時也是養生的好東西,「五穀為養」是歷代以來的經驗之談,所以合理地做好一個「吃貨」也是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