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追溯到1974年的春天,那時的妙齡學子懷揣求學之夢,經過考試,推薦,踏進了高中的大門-河北省束鹿縣耿虔寺高中,此時的高中可稱為束鹿縣八大重點高中之一。
當時的校園生活,主要是以政治為中心,且在「文革」期間,批林、批孔、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席捲整個中國,全體師生要以「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課程編排,一邊讀書,一邊勞動,學校與鄰村的生產隊結盟,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那時的學生,不論離學校多遠,去學校時,自行車綁上糞筐,掛著推車,扛著鐵鍬,上學路上如牲口糞,裝到筐裡帶到學校。回想起那時的校園生活,真感到好玩,並可笑。在那個年代傳統觀念籠罩著整個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很客觀的說,高中的二年校園生活,許多男女學生從未說過一句話,何況談對象呢?
轉眼二年的高中生活即將結束,本應全體師生照一張畢業相,可惜那個年代沒有給我們留下機會,只有不錯的男生、女生各自安排自發去拍照,只有殘缺的記憶留在心間。
1976年元月,經過兩年的學習,各位學子手持畢業證帶上自己的學習用具各自踏上返鄉之路,因當時高考還未恢復,那時的高中畢業生堪稱高學歷的文化人,兩年的高中生涯就這樣結束了。
我們回到村裡後,各自安排著自己的生活,有的保家衛國去當兵的,有做辛勤園丁當教師的,有關係的可到工廠上班去了,總之,大部分學生還是以種地為生,真正去實踐:「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轉眼間,1978年的春天,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頓時神州大地沸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理念喚醒了億萬國民,此時,中斷多年的高考恢復了,往年的學子和應屆畢業生都可以參加高考了。由於環境所限,加之二年未曾學習以及當時校園學習勞動兼備,使得往屆的高中畢業生在高考時大部分名落孫山,真正踏入大學的門的人寥寥無幾。然而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被改革喚醒的社會各界有才之士,下海經商的,外出打工的,趕社會主義大集的等等,使延續多年的分配經濟逐步被市場經濟所代替,而那時的我們緊跟社會的步伐奔向發展的快車道。我們班的同學中,有升學深造的,當教師的,做個體老闆的,有做辛勤勞作新型農民的等等。短短的幾十年過去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美滿的家庭,肩負著做父母親的重任。
時間一晃,到了2010年,偶然的幾個同學小聚,談吐了同學離別多年的思念之情,我們都畢業34年了,該聚一聚了,要麼失去的機會將永遠不能彌補了,倡導著的呼聲,立即得到共鳴,年過半百的老同學們,面帶滄桑和喜悅,參加了別後34年的聚會。雖然當年的俊男、靚女已變成了老頭和老太太,但我們每個人的笑容和眼神都記錄著幾十年的成長曆程。
自2010年聚會後,相互留下了聯繫方式,女兒出嫁,兒子結婚都分別參加助興,我們有時間打個電話,相互問候,微信群裡談笑人生。
如今我們都年過六旬,但面對每張照片,都是滿滿的青春回憶,雖然有的老同學已不在服務區,但願他們一路走好,把自己照顧好。我懇切的希望咱們仍在服務區,堅守崗位的老同學們,要善待自己,該歇歇了就停下腳步來,做一次精心的保養,我們一定要站好最後一班崗,別給兒女們留下遺憾!
最後,我用幾句不太成熟的詩句供老同學們分享:
致各位老同學:別夢依稀咒逝川,闊別四十五年前,同窗求學二年整,別後多年再相見,彈指瞬間都老去,美滿家庭駐身邊,庭前信步茶一壺,身體康健最關鍵,成就名祿已逝去,平淡生活每一天。
親愛的您,今天就聊到這,回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