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之年。今年春節期間,大眾網·海報新聞將連續第11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全體編輯記者將繼續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引,進一步錘鍊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圍繞「脫貧攻堅」主題,在春節期間、在回家路上,用手中的筆、話筒和鏡頭記錄時代變化,集中反映山東幹群一鼓作氣、迎難而上的精神風貌和實際行動,充分展現欣欣向榮、歡度春節的美好景象。 時間:2020年1月22日(農曆臘月二十八) 地點:德州市齊河縣潘店鎮鹽場村記者:王浩菲
喜迎新年的鑼鼓隊新春走基層|昔日饑荒窮鹽茬兒 今日旺年聚寶盆兒臨近春節,記者帶著好奇和疑問前往齊河縣潘店鎮鹽場村,這裡在全縣前不久的美麗庭院測評中,從30個抽測村莊裡脫穎而出,以99.3的高分榮立榜首。車子剛駛進潘店鎮,記者就聽到了此起彼伏的鑼鼓聲,時不時還會看到沿途扭秧歌、跑旱船的熱鬧景象。同行的潘店鎮宣傳委員宋妍妍和鎮婦聯主席鄭建英告訴記者,從小年開始,老百姓就開始忙年,各村的文藝隊伍也進入了新年匯演的排練期。果然,車子開到鹽場村,記者聽到的第一個動靜,就是村頭廣場上的敲鑼打鼓聲,整齊的鑼鼓聲不時引來圍觀村民的叫好。在鑼鼓隊十多個排練的隊員中,一個戴眼鏡的老者引起記者的注意。看上去他的年紀明顯比其它隊員大許多,但他手中的銅鑼撞擊聲格外響亮,還不時上下翻飛換個花樣敲鑼。
大眾網記者與靖立珍一家交流排練間隙,記者上前詢問,得知他叫吳傳榮,今年75歲,家中已是四世同堂。他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家裡要吃有吃要喝有喝,過去那種「坑塘淹死人,鄰村背水喝」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是啊!我回貴州老家再不訴苦了,告訴他們婆家日子好得很!」突然,一句南方口音插話進來。記者回頭一看,原來身後不知什麼時候聚過來幾位穿著廣場舞套裝的中年婦女, 一位身材高挑長相俊俏的婦女正捂著嘴在笑。也許是看到記者臉上寫滿了問號,宋主任笑著從鑼鼓隊員中拉出一個魁偉憨厚的中年男子:「說來話長,還是讓邵珠華書記給你從頭兒說起吧!」「你好,我是鹽場村的支部書記邵珠華。」邵書記熱情地向記者點頭示意,在聽明白記者的來意後,帶著記者來到了村裡的中心廣場,映入記者眼帘的是一個500多平方米的巨大儲水庫。「這原來有老大一個坑,倒垃圾都往這裡來倒。一到下雨陰天就非常臭,還排不出去。」邵書記臉色凝重,深嘆了一口氣告訴記者,「坑塘淹死人」就是說的這裡。
靖立珍一家開始忙年貼福字「我們村以前是熬硝鹽的,地裡含硝和鹽,以前這裡的水非常鹹,牛都不喝!」聽邵書記說到這裡,記者恍然大悟了那個「鄰村背水喝」的緣由。「我打小從這長起來的,一年一個新變化。2003年開始村村通,2006年開始按的自來水。」邵書記話鋒一轉,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生活好了,大伙兒的精神頭兒也足了!」。邵書記指著周遭挺拔的梧桐樹告訴記者,這是4年前搞綠化栽下的600多棵法桐,村裡接著建設道路搞硬化,安裝太陽能燈搞亮化。最讓大伙兒開心的是美麗鄉村建設投資160多萬的氧化塘項目,把過去的臭坑塘變成了氧化塘。生活用水排到這裡,經過氧化塘的淨化,再排出去的水無味無害,還可以繼續使用。鄉親們在這裡散步玩耍,現在這裡成為村裡的文體廣場和最美的景觀地帶了。記者正與邵書記聊得興起,只見一直隨行的鎮婦聯主席鄭建英拉住一對塘前散步的婦女「靖立珍,還真是你娘倆兒啊!記者去上你家裡看看,行嗎?」 「那感情好!歡迎歡迎!」母女倆的臉上瞬間像是綻開了花了。一路上聽鄭主席介紹,記者了解到,這對母女的家是村裡的美麗庭院示範戶之一。8年前,靖立珍將鄰村孤寡吃低保的母親接到家裡贍養,今年老人已經83歲了。邁進靖立珍的家門,記者看到迎門牆上大紅的福字格外喜慶。庭院裡沒有一件雜物,顯得十分敞亮。掀開連廊的塑封門,七八盆生機勃勃的綠植挺拔嬌豔。居室裡的物品用具擺放得很有次序,就連水泥地面也像是剛用水拖過,幾乎一塵不染。聽到記者嘖嘖稱嘆,鄭主席笑著說:「你還沒上她家廁所看看呢,收拾乾淨得能住人!」一位中年男性聽到動靜,從隔壁房間迎了過來,手裡還拿著一個大紅的福字掛飾。原來,他是靖立珍的丈夫張秋生,正各屋忙活著貼春聯掛福字。「過年的活兒都讓他幹了!」靖立珍的臉上溢滿了幸福。「我平日裡在外打工,家裡全指著她們娘倆照應,回來我就多幹點,讓她們也歇歇。」張秋生的神情滿是山東漢子的豪爽。「現在政策好了,養兒養女都一樣。我也是兩個閨女,都很孝順,早就沒有後顧之憂了。」說到給丈母娘養老送終的話題,張秋生說。「嬸子,快給俺幫忙,炸年貨去!」從屋外傳來清亮的呼喚聲打斷我們的對話,隨著推門進來了一個喜笑顏開的中年婦女。「趙麗英,俺的鄰居,有事就叫著!」張秋生急忙給記者介紹。「趙麗英家也是咱村的美麗庭院示範戶,要不一起去她家裡瞧瞧,順便嘗嘗她炸的年貨!」鄭主席向記者解釋道。隨後,記者應邀來到趙麗英家中,炸年貨的香味撲面而來。在整潔的廚房裡,記者看到少有的拉風箱的大鍋底,大鍋裡的油已經燒開了,一位戴著口罩的男性老者正在往大鍋裡放沾好了麵糊的藕合子。見趙麗英進來,他指著坐在灶臺邊的一位老婦人說:「你磨嘰這麼久,老姐姐一個勁兒偎過來幹活兒」。趙麗英聞訊轉頭笑著嗔怪道:「媽,這不,俺嬸子來了,人手夠了,你就等著吃就行!」「光吃咋行,我這身子骨還能幹點啥!」老婦人笑容滿面,說著又往燃得正旺的爐底添了一把棒子核兒。靖立珍挨著老婦人坐下,一邊拉著風箱一邊對記者說:「這兩個老人,一個是麗英的婆婆,一個是麗英的舅舅。」趙麗英也笑著給記者解釋:「俺舅在濟南住,是個廚師,每年過年都來看望俺婆婆」。「村裡這幾年的變化忒大了!這不村頭的河又用石板鋪起來了,我按過去的老印象都快找不到家了。」趙立英的舅舅摘下口罩,笑著遞給我們一盤剛出鍋的炸魚、藕合和綠豆丸子:「現在裡裡外外都這麼好了,再也不用掛著俺的老姐姐了!」吃著趙立英家新炸出來的年貨,記者胃口大開,感覺就連自己的唇齒之間,似乎也已經溢滿了年的味道。採訪即將結束,記者問起邵書記作為土生土長鹽場人這些年來的感受,他意味深長地說:「過去的窮鹽茬兒,現在的聚寶盆。50多年了,我是看著它一點點變化的。」邵書記告訴記者,2002年他剛接過支部書記時,村裡有1015畝地,現在村裡1400多畝地。將近300畝的鹽鹼坑窪地都是墊起改造成了田地,平均起來每年收入5萬多元,村裡的貧困戶也都脫了貧。他指著沿街的牆繪和村莊規劃圖,繼續說:「今年要通過合作社把開發出來土地運作好,壯大集體經濟。等你再來時,鄉親們日子更好,年味更濃!」說這話時,邵書記的眼中閃動著淚光與深情,記者的眼睛也溼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