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如是我聞|圖 網絡(侵刪)
聽父親說過,在1958年,父親才剛剛9歲的時候,爺爺就不幸離世了,爺爺的不幸離世,給父親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父親小小年紀便輟學回家,幫奶奶幹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了,隨著大伯父和二伯父的相繼離世,三伯父在阜陽上學和大姑、小姑的相繼成家,曾經的一個大家庭,就只剩父親和奶奶兩個人,住在爺爺留下的兩間土坯房裡相依為命的生活著。
記得父親剛開始蓋老屋旁邊的兩間土坯的偏房時,我還沒有到上學的年紀,那鄉親們幫忙蓋房的情景,是我兒時最初的,也是最溫馨的記憶。
無論是夯地基還是拖土坯,無論是壘牆還是泥牆,無論是上梁還是蓋上屋頂的麥草直到房子蓋好,做房子的每一處環節,都深深的烙印在我兒時最初的記憶裡。
後來,奶奶帶著我們,從堂屋搬到了偏房裡,在偏房裡和奶奶同住的時候,曾記得奶奶給我們背過《三字經》聽,偶爾也會給我們講《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有時講著講著奶奶就唱上幾句給我們聽,沒想到從未進過學堂的奶奶,也會懂那麼多的知識。
偶爾我會好奇的問奶奶,奶奶說都是舊社會時大伯和三伯上私塾學堂時讀過的書籍。
父親第二次蓋房子,我已經在上小學了,那是三間紅磚紅瓦的瓦房,說是給哥哥蓋的,後來哥哥長大後到了九江,房子就成為父母的了。
在我還沒有離開學校的時候,父母又給我蓋了三間帶走廊的磚瓦房,由於我在學校沒有回家,待我回去後,父母已經把我的房子蓋好了。
由於我那時的心裡,一直想離開農村,待我來九江時,那三間為我蓋的帶走廊的磚瓦房,後來就給姥爺一個人住著,一直住到姥爺離世的前夕。隨後還有村子裡的老年單身漢們也借住過,當村子裡的老年單身漢們都進入了養老院,那父母曾經為我蓋的房子,也就成為村莊的閒置房了。
前幾前父母又在桃園的旁邊蓋了兩層小樓,而後又蓋了兩間平房式的偏房,還圍起了高高的院牆,院子裡還鋪上了一層水泥的地面。
前些年我過年回家時,父親把我帶到他剛建好的小樓裡,讓我「參觀」一下他的有許多隔間的新樓房。
父親說很早以前,集鎮上有樓房時,他就上集鎮上走上過集鎮上的樓房,他心想:自己不知何時也能蓋上樓房住住?
由於我們都在九江落戶了,父母在家也一直勤勤墾墾的沒有閒著,家裡不僅有十多畝的田地要打理,還養過「老母豬」和一些雞鴨牛羊。
農閒時,父親前些年還一直做著「小工」,如今農村的政策越來越好了,不僅父母都有老年補助金,而且又不要「繳公糧」。
曾經蓋過四次房子的父親,如今已經七十有餘了,願父母的老年生活健康平安!願父母雙方從小缺失的愛,我們做兒女的都能夠幫父母好好補上。
作者簡介:1如是我聞,簡書創作者,寫作是為了拯救自己。
-End-
感謝你的支持,歡迎點讚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