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師於義德寺南山律研究所的《大乘起信論》課程圓滿結束了。在二十五節課程中,師父透過起信論內容向同學們解析了如來藏思想,並且將之與其他宗派思想做了對比。使同學們在這樣的對比學習中,打破宗派的知見,對於整個佛法體系都有了穿透性的見解。
同時,師父也講到很多修學佛法的方法與態度、為人處世、佛教發展等等引人深思的話題。這對於同學們如何規劃自己未來修學佛法道路,有了明確的努力方向。或許多年以後,《大乘起信論》的內容可能會淡忘,但是這些思考不會磨滅。因為它給人所帶來的影響,不限於今生今世,必將延伸至未來無量劫的生命中。
一、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在講到不思議業相時,惠空法師對針對義德寺(淨土宗道場)的同學們提出,修習淨土法門的目標就是感應佛菩薩的不思議業相。
諸佛菩薩慈悲,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做種種殊勝的六塵境界,而我們卻不見不聞。其原因在於業障重且沒有三昧力。師父提到,《大智度論》《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等多部經典都證明了,如果沒有三昧力就無法與諸佛菩薩感應。
「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這首耳熟能詳的偈也說明了「心水淨」是能否成功感應的關鍵。
二、超度眷屬,增益功德:惠空法師在下午課程開始前,解答了一位學生關於超度的問題。
有一個居士說他很虔誠的拜佛,做夢的時候,夢到把已經過世的親屬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其中有個問題:親屬去世多年,已經投胎在六道輪迴。如果沒有命終,是否可以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
師父提出了他的思考。佛可以以神通力超拔地獄眾生生天,但是不會接引業報未盡的人。比如,慧遠大師曾經三次見佛。其中最後一次見佛,佛說七天之後接引他。他能夠輕鬆地見佛,但還是等到業報盡後,才能夠往生西方。
既然不能超度親屬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我們可以怎樣利益親屬?《地藏經》中有一段經文,提到「增益功德」的觀點。「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者,即承斯功德,轉增聖因,受無量樂。」雖然我們不能超度業報未盡的眷屬至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可以使墮落惡趣者離苦得樂,生人天者「增益功德」。
三、與人共事,互惠原則:在課程的最後,惠空法師提起與人共事的態度。與他人共事的時候,最高境界是純然利他,但常人不易久為,普遍情況一定是相互利益的。如果一件事都是自身受益,不肯與人分享一分,別人最終都會遠離,則事不久遠。
同時,更重要者,利益應該是創造出來的,不以傷害有情為前提。如果能掌握這個原則,你所結交之人和所做之事,都能夠光明坦蕩並且長久。
師父提到當年(三十年前)在圓光佛學院做教務長時,勸說院長買地的事情。在師父的勸說下,圓光佛學院從一公頃多些,逐年購入買到近十公頃土地,用於日後的擴充建設。如果換做地價高揚的今天,擴建道場就成為了空談。雖然當年圓光寺內部很多人對於這件事非常不滿,甚至口出惡言。但是師父並無不悅,認為他們只是無法看清未來發展趨勢。師父覺得如果買地成功,就給佛教增添了寶貴的土地資源。自己雖然沒有出錢,也得到了很大的無形利益。
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創造出利益,並且常常與他人分享。如是我們才能在長遠的菩薩道中不斷地廣結善緣,福德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