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趙梓森:用一根「玻璃絲」開闢中國通信路

2021-02-08 澎湃新聞

1988年,武漢地圖上不起眼的一個小點,曾被稱為「被遺忘的兩釐米」,追光者一路向東,它在拔節生長,在向上伸展。

曾經,你以為它是武漢地圖上的最末端,卻不知,光陰似箭,它已成為武漢版圖上的新起點,它就是光谷。

而與光谷發展息息相關的,是這樣一位老人,他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

洪山區郵科院路88號,郵科院家屬區的深處,藏著一棟外表斑駁的兩層樓房。花木扶疏、樹影斑駁,趙梓森夫婦在這裡享受他們平靜的晚年生活。86歲的趙梓森,如同一位普通的老人,和藹可親也詼諧幽默。高中時期起,他就開始拉小提琴,孟德爾頌、巴赫、莫扎特、柴可夫斯基,他都喜歡,《天鵝》更是每天必拉的曲目,一直到80歲之後手指靈敏度下降,才開始放棄拉琴,改聽音樂。他說,「叫我光纖之父也好,叫我什麼都好,那都是外加的光環。」

「我高興的是百姓能用中國的光纖打電話。」

1932年出生在上海的趙梓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因青睞實用性學科,趙梓森先後從浙江大學農藝系、復旦大學生物系退學,兩次重新參加高考,最後於1950年入讀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電信專業。

畢業後,趙梓森被分配到武漢郵電學校(武漢郵科院前身)當老師。1973年,偶然機會聽說美國在研究光纖通訊,他為之振奮。「光通信的優點是帶寬,電通信最多一個G,光是10 的15次方赫茲,那是電通信的千倍萬倍。」

儘管如此,用「玻璃絲通信」在當時仍屬「天方夜譚」,當時很多人都不信。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唐仁傑說:「那時候大家都知道電通信,用玻璃絲打電話聽起來不可想像。」

「美國已經做出三個樣品,所以我說,這是一定可能的。」項目沒有被批准的趙梓森,在郵科院廁所旁搭建了簡易實驗室,找工廠要來了破舊工具機,用螺絲釘和橡皮泥代替精密調準器,他與唐仁傑在這裡熔鍊石英玻璃,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錯。

「還有一個困難,就是十分危險。」在倒四氯化矽的時候,嘭得噴到趙梓森的眼睛上,遇水變成鹽酸,疼痛加上氯氣,他昏倒在地。趙梓森被送到醫院,醫生卻因為沒有見過這種疾病,束手無策。他笑著說,「我讓醫生用蒸餾水衝洗眼睛,給我打吊針。」

1976年3月,趙梓森團隊拉出一根17米的玻璃細絲,這是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1977年,在「郵電部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趙梓森展示了自行研製的光纖傳輸黑白電視信號,得到了當時郵電部長的賞識。

1978年改革開放,武漢郵科院收到郵電部文件,光纖通信成為國家級重點項目。

1979年,趙梓森團隊拉出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低損耗光纖,拉開了中國光纖通信事業的序幕。

1981年,中國第一條實用化的光纖通信線路在武漢開通,中國進入光纖數位化通信時代。

中國第一條光通信,在武漢誕生了。

1982年,老百姓真正開始用光纖打電話,「美國1976年老百姓開始打電話,我們是1982年,也不算太晚。」趙梓森說,當時條件很差,只有通過努力,做出成績,使領導相信是會成功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而光谷的誕生,也是趙梓森與眾多專家不斷努力的結果。華中科技大學黃德修教授首提「美國有矽谷,中國有光谷」,得到了業界的關注,也為趙梓森所支持。2000年,湖北省科協主持召開「中國光谷建設武漢地區院士和專家座談會」,趙梓森等26位院士與專家籤名,呼籲光谷落戶武漢。一年之後,緊鄰洪山區,武漢·中國光谷正式誕生。趙梓森所在的武漢郵科院也成為光谷最重要的創新源頭之一。2018年,武漢郵科院研發的光纖,一根可實現67.5億對人同時通話。

「中國對世界是要有競爭的,光纖佔領世界市場二分之一,接收設備二分之一,傳輸設備三分之一,技術水平能做100T通訊系統的,世界上只有三個國家——美國、日本、中國。而中國,就是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趙梓森說,我們現在還要做新材料,新工藝。

範幼英,趙梓森的妻子,也是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的高級工程師開玩笑說「所謂專家專家,就是什麼都不會,只會一行。」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事業,即便是如今退休在家,趙梓森還是堅持看各種研究報告,關注與光通信的方方面面。

從「一束光」到一座「創新城」,「中國光谷」成為我國唯一的國家光電子信息基地。趙梓森說,光谷是一座紀念碑,是武漢光通信的紀念碑。「就是我不搞光纖,還有別人會搞光纖,光纖是世界發展的方向,我先走了這一步。」他說:「我的高興不在於當不當『父』,而在於我做的事情能為老百姓,為社會服務。」

40載披肝瀝膽,耄耋年鞠躬盡瘁。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而武漢從「鋼、機、紡」到「鋼車機新」,再到「光車空港」四大板塊,傳統優勢產業被替代,過剩產能被壓縮,現有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指向產業,還將一代代接續發展。

導演 | 鄒磊

編輯  |李莉莉

視頻指導 | 武漢市委宣傳部 武漢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特別鳴謝 | 長江日報報業集團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為了你1毫秒上網,他都做了什麼
    推開鏽跡斑斑的鐵門,小院裡種滿了絲瓜、辣椒等,幾隻小花貓生活在樹藤下,陪伴著趙梓森享受平靜的晚年生活。如果不是家中掛滿牆的榮譽證書,很難相信眼前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中國光纖之父」。《科學美國人》雜誌曾評價說:「光纖通信是二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四大發明之一。如果沒有光纖通信,就不會有今天的網際網路和通信網絡。」但是,對於拉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趙梓森院士及第一根光纖的誕生,人們知之甚少。
  •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好專業比名牌大學更重要!
    彼時的他無法想像,半個世紀後,自己憑藉創新讓千家萬戶用手機就可以實現千萬裡的通話,成為中國的「光纖之父」。  回首當年他感慨,正是中學時代重視培養動手能力,為後來廁所旁的簡易實驗室裡,製作出中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年少時製作礦石收音機、航模飛機、小馬達的經歷,儘管常有失敗,但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興趣,培養了創造能力。
  • 「中國光纖之父」的追光人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一生為通信技術創新不停歇2016年12月16日,「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回憶當年探索光纖通信的歷程。但是,對於拉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趙梓森院士及第一根光纖的誕生,人們知之甚少。在光纖通信上有幾個重要的節點事件:1966年,上海出生的英/美籍華人高錕首次提出玻璃絲可用於通信。1970年,美國花費3000萬美元製造出了3條30米長的光纖樣品,這是世界上第一次製造出對光纖通信有實用價值的光纖。
  • 「中國光纖之父」 趙梓森院士做客北洋大講堂
    9月28日,應信息學院教授楊恩澤邀請,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先生做客「北洋大講堂」,以「光纖通信」為主題做了熱情洋溢的報告。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汪曣出席了報告會,信息學院黨委書記劉開華,信息學院教授楊恩澤、精儀學院教授王清月,以及來自各學院的100多名師生共同聆聽了報告。報告由信息學院黨委副書記肖述虎主持。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高錕逝世、他並非中國人,但是為中國的光纖事業,他做了應做的……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高錕逝世、他並非中國人,但是中國的光纖事業,他做了應做的……【環球網綜合報導】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 中國「光纖之父」:別讓青少年被作業考試框死
    【現場】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在華中科技大學演講。 陳漢彪 攝  ●父親不抽菸、不喝酒,給子女帶來好習慣。家庭對子女有深刻的影響。  ●單純依靠大學,水平不會高。我每天學習,幾十年下來水平就很高了。
  • 光纖之父以傳奇經歷告訴你:專業與名校、知識與創新哪個更重要?
    1973年,創立了系統而完整的光通信系統(包括器件、光纖)設計理論,實現了光纖通信三個重要領域的有機結合,在國內率先提出用石英做光纖、半導體雷射器做光源、數字編碼做通信機的正確技術路線。1976年,拉出了中國第一根7米長的石英光纖。1979年,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光纖。
  • 趙梓森院士:好專業比名牌大學更重要
    趙梓森院士至今清晰地記得,10多歲時帶著弟弟花了幾天時間製作礦石收音機,最後爬上高高的屋頂,卻沒有接收到信號時的失落。  彼時的他無法想像,半個世紀後,自己憑藉創新讓千家萬戶用手機就可以實現千萬裡的通話,成為中國的「光纖之父」。  回首當年他感慨,正是中學時代重視培養動手能力,為後來廁所旁的簡易實驗室裡,製作出中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 第一根國產光纖--黨史頻道-人民網
    親歷者說                            趙梓森:中國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通信的優點是帶寬,電通信最多一個G,光是10的15次方赫茲,那是電通信的千倍萬倍。」趙梓森說,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都將光通信技術作為重點研究課題。
  • 「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辭世,享壽84歲
    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 9月23日上午11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光纖之父」譽稱的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在香港沙田白普理寧養中心過世,享壽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一文讀懂高錕生平及光纖通信發展史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長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高錕先生於1966年就光纖傳輸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證明用玻璃纖維可長距離傳遞信息,打破玻璃纖維在早期只能短距離傳輸的理論難題,從此開啟了光纖通信新紀元,並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尊稱為「光纖通信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 「光纖之父」高錕:一抹執念,牽動世界的神經
    可以說,沒有光纖,就沒有網際網路時代。這一划時代的偉大發明,掀起了一場人類通信技術的革命。「光纖之父」聲譽,高錕名副其實。一個令人驚心的創新少年更令人意外的是,他著迷化學,曾嘗試自製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合,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溼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之後往街頭一扔,即刻發生爆炸。驚得左鄰右舍驚慌失措,幸好未傷及路人。高錕的父親高君湘是律師,有意識讓孩子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將他送入當時上海最頂級的貴族學校,這所西式學堂還教授英文、法文。
  • 一文讀懂高錕:從痴人說夢到光纖之父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長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1964年,他提出在電話網絡中以光代替電流,以玻璃纖維代替導線。1965年,在以無數實驗為基礎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纖維作長程信息傳遞,將帶來一場通訊業的革命,並提出當玻璃纖維損耗率下降到20分貝/公裡時,光纖維通訊就會成功。1966年,在標準電話實驗室與何克漢共同提出光纖可以用作通信媒介。
  • 【高琨】「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獎第6個華人得主,晚年老年痴呆
    在他們當中,高琨的身份有些不同,因為他同時擁有英美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高琨,1933年11月4日出生在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他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所作出的突破性成就。早年,高琨畢業於香港大學之後,曾到英國學習、工作,後又先後在香港、美國、德國工作。1987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 成果解讀:「光纖之父」為人類連通資訊時代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記者潘治)在網際網路中暢遊、欣賞高清晰電視轉播節目、與千裡之外的友人通話,又或者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鏡檢查,這些事情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但人們可曾想到,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英籍華裔科學家高錕發明的「光導纖維」,即「光纖」。被譽為「光纖之父」的高錕,用他的發明為人類連通了資訊時代。
  • 【運營】中國聯通聯合光纖廠家啟動400G幹線試驗
    包括「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等行業元老均出席本次盛會,共同紀念這一偉大發明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儘管只有短短半個世紀的歷史,光纖憑藉大容量、低損耗、抗幹擾能力強等優異性能,已經成為當今信息社會的核心物理基礎,並在可預見的未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國光谷:武漢光電子產業分得全球8%市場份額
    武漢·中國光谷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光纖光纜製造基地,中國光通信領域實力最強的科研開發基地,中國最大的IC卡網絡產品生產基地和最大的雷射設備生產基地,其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三,光電子器件的開發與生產能力已進入全球前五位。武漢市副市長袁善臘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作為中國光纖的發源地,武漢·中國光谷也是培植中國光電子技術和人才的搖籃。
  • 「光纖之父」高錕離世,感謝他的貢獻
    來源:雲頭條據明報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光纖之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今天(9月23日)下午在醫院離世
  • 亨通集團:「一根絲」闖天下
    新華社南京12月15日電 題:亨通集團:「一根絲」闖天下新華社記者陸華東、朱筱走進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的亨通集團產品展示區,一根直徑200毫米、長度6米的光纖預製棒引人注目。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根集團自主研發的超大尺寸光纖預製棒可連續拉絲6天,拉絲長度達1.5萬公裡。亨通集團擁有的光纖工廠,每天生產的光纖可繞地球4圈多,光纖網絡佔全球市場15%,佔國內市場25%,2019年營收突破1100億元。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亨通集團克服許多困難,仍然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