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諾獎得主高錕逝世、他並非中國人,但是中國的光纖事業,他做了應做的……
【環球網綜合報導】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高錕於2003年確診腦退化症後,行動和認知能力受到很大影響。2009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對他來說,可算是「遲來的獎項」。
高錕於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勳章。
60年代提光纖理論 起初不獲認同
高錕1933年出生於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祖父高吹萬是晚清詩人和革命家,父親高君湘是律師,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錕於1948年舉家移居臺灣,至1949年遷往香港。
在香港,高錕就讀聖若瑟書院,中學畢業後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他想讀電機工程系,港大當時未開設此科,於是遠赴英國,進入英國倫敦的伍利奇理工學院(現格林威治大學)。在英國留學時,高錕於舞會中認識後來的妻子黃美芸,兩人於1959年結婚,婚後有一子一女。
1966年,高錕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職期間,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
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但他未有放棄,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亦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在1987年,高錕回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退休。
2009年成就終獲確認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退休後,高錕生活較為低調。2003年,高錕由於打麻將時反應遲緩,在朋友建議之下到醫院檢查,確診為老年痴呆(腦退化症),其後生活都大受影響,表達能力亦下降,需要妻子在旁照顧。
由於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理論獲確認需要較長時間,即使有傑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數十年後才能得獎,高錕也不例外。2009年,高錕首次提出光纖通訊後四十多年,終獲得遲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他「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2010年,高錕先後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及英女王壽辰「爵士勳銜」及香港「大紫荊勳章」。他和妻子亦在2010年9月成立高錕慈善基金,晚年主要於香港和美國加州山景城兩地居住。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記者談海亮)「我剛剛聽說了高先生獲得諾貝爾獎,準備寫封信到香港中文大學祝賀他。」昨日下午,武漢郵科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接到記者的採訪電話時,做為同行的他,語氣中滿含欣喜。
「大概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他第一次來武漢郵科院考察時,曾對我們的光纖研究很驚訝,並說中國的光纖研究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後來也來過武漢,具體次數我就記不清了。」趙梓森說。他們最近的一次聯繫,大約是在三四年前。趙院士的印象中,高錕「完全是一副學者風範,很有風度。」更巧的是,他們的童年都是在上海度過的,趙梓森僅比高錕年長一歲。
中國光纖事業的長足進步,離不開趙梓森的開創性貢獻,而他的研究也曾得益於高錕的理論啟發。「1966年,高先生在英國發表論文,提出光纖通信理論,1970年,美國人拉出了世界上第一根光纖。我在雜誌上偶然看到了這一消息,所以認定了光纖通信可行,就拼了命去做。」趙院士回憶。
高錕提出光纖通信理論後的第13年,趙梓森在武漢郵科院的一間實驗室裡,完全依靠自主技術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光纖。1981年,在義大利召開的一次國際性光纖通信學術會議上,兩人第一次會面。當時,高錕擔任該次會議主席。會後,趙梓森在臺下找到他,試探著用英文問,您是不是高錕先生。「他馬上用漢語回答,我就是,我會說漢語的。」這以後,兩位光纖領域的大科學家曾有過多次會面。
談到高錕獲諾貝爾獎的意義,趙梓森評價,「他改變了人類通訊史。」
網傳:高錕發明光纖後,當時的巴統對中國禁止出讓該技術,高錕很愛國,1980年代初期,招收了幾名中國學生,就開始將技術通過他和他的學生轉移給武漢郵電科學院,後來,不知道怎麼洩密了,被美國知道了,據說,美國還審查了高錕和他的學生。並將他的學生驅逐回國。
國家安全部門開始調查,究竟是如何洩密的,因為文革剛結束,重點調查項目相關的家庭成分不好的科技人員。後來,經過一年的調查,才知道:因為光明日報的記者寫了一篇報告文學,誇獎武漢郵科院的光纖技術,裡面報告了一些細節,美國人是通過這篇文章知道的。
華為的光通信全世界領先,還得感謝高錕的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