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之父」、諾獎得主高錕逝世、他並非中國人,但是為中國的光纖事業,他做了應做的……

2021-02-08 四月網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高錕逝世、他並非中國人,但是中國的光纖事業,他做了應做的……

【環球網綜合報導】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然而,他並沒有放棄,更持續不懈研究,終獲得世人拜服的成就。

高錕於2003年確診腦退化症後,行動和認知能力受到很大影響。2009年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對他來說,可算是「遲來的獎項」。

高錕於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頒香港特別行政區大紫荊勳章。

60年代提光纖理論 起初不獲認同

高錕1933年出生於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祖父高吹萬是晚清詩人和革命家,父親高君湘是律師,另有一名弟弟高鋙。高錕於1948年舉家移居臺灣,至1949年遷往香港。

在香港,高錕就讀聖若瑟書院,中學畢業後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他想讀電機工程系,港大當時未開設此科,於是遠赴英國,進入英國倫敦的伍利奇理工學院(現格林威治大學)。在英國留學時,高錕於舞會中認識後來的妻子黃美芸,兩人於1959年結婚,婚後有一子一女。

1966年,高錕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職期間,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

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但他未有放棄,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亦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在1987年,高錕回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退休。

2009年成就終獲確認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退休後,高錕生活較為低調。2003年,高錕由於打麻將時反應遲緩,在朋友建議之下到醫院檢查,確診為老年痴呆(腦退化症),其後生活都大受影響,表達能力亦下降,需要妻子在旁照顧。

由於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理論獲確認需要較長時間,即使有傑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數十年後才能得獎,高錕也不例外。2009年,高錕首次提出光纖通訊後四十多年,終獲得遲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他「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2010年,高錕先後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以及英女王壽辰「爵士勳銜」及香港「大紫荊勳章」。他和妻子亦在2010年9月成立高錕慈善基金,晚年主要於香港和美國加州山景城兩地居住。

荊楚網消息 (楚天都市報) (記者談海亮)「我剛剛聽說了高先生獲得諾貝爾獎,準備寫封信到香港中文大學祝賀他。」昨日下午,武漢郵科院原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梓森接到記者的採訪電話時,做為同行的他,語氣中滿含欣喜。

「大概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他第一次來武漢郵科院考察時,曾對我們的光纖研究很驚訝,並說中國的光纖研究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後來也來過武漢,具體次數我就記不清了。」趙梓森說。他們最近的一次聯繫,大約是在三四年前。趙院士的印象中,高錕「完全是一副學者風範,很有風度。」更巧的是,他們的童年都是在上海度過的,趙梓森僅比高錕年長一歲。

中國光纖事業的長足進步,離不開趙梓森的開創性貢獻,而他的研究也曾得益於高錕的理論啟發。「1966年,高先生在英國發表論文,提出光纖通信理論,1970年,美國人拉出了世界上第一根光纖。我在雜誌上偶然看到了這一消息,所以認定了光纖通信可行,就拼了命去做。」趙院士回憶。

高錕提出光纖通信理論後的第13年,趙梓森在武漢郵科院的一間實驗室裡,完全依靠自主技術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光纖。1981年,在義大利召開的一次國際性光纖通信學術會議上,兩人第一次會面。當時,高錕擔任該次會議主席。會後,趙梓森在臺下找到他,試探著用英文問,您是不是高錕先生。「他馬上用漢語回答,我就是,我會說漢語的。」這以後,兩位光纖領域的大科學家曾有過多次會面。

談到高錕獲諾貝爾獎的意義,趙梓森評價,「他改變了人類通訊史。」

網傳:高錕發明光纖後,當時的巴統對中國禁止出讓該技術,高錕很愛國,1980年代初期,招收了幾名中國學生,就開始將技術通過他和他的學生轉移給武漢郵電科學院,後來,不知道怎麼洩密了,被美國知道了,據說,美國還審查了高錕和他的學生。並將他的學生驅逐回國。

國家安全部門開始調查,究竟是如何洩密的,因為文革剛結束,重點調查項目相關的家庭成分不好的科技人員。後來,經過一年的調查,才知道:因為光明日報的記者寫了一篇報告文學,誇獎武漢郵科院的光纖技術,裡面報告了一些細節,美國人是通過這篇文章知道的。

華為的光通信全世界領先,還得感謝高錕的愛國。

相關焦點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一文讀懂高錕生平及光纖通信發展史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長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高錕先生於1966年就光纖傳輸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證明用玻璃纖維可長距離傳遞信息,打破玻璃纖維在早期只能短距離傳輸的理論難題,從此開啟了光纖通信新紀元,並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尊稱為「光纖通信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 一文讀懂高錕:從痴人說夢到光纖之父
    騰訊科技訊 9月23日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長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1970年,高錕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但他未有放棄,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亦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享年84歲 對全球人類作出巨大貢獻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稱,香港特首林正月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及哀痛,並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林鄭月娥讚揚高錕教授是開發及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全球人類作出巨大貢獻,是香港人的驕傲。林鄭月娥還說,高錕不但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有承擔的教育家。
  • 「光纖之父」高錕離世,感謝他的貢獻
    來源:雲頭條據明報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光纖之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今天(9月23日)下午在醫院離世
  • 「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辭世,享壽84歲
    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 9月23日上午11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光纖之父」譽稱的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在香港沙田白普理寧養中心過世,享壽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 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實際上,演說由高錕夫人黃美芸代講,標題《一沙一世界》(Sand From Centuries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為兩人共同擬定,內容則由香港友人整理,大多出自他的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
  • 「光纖之父」高錕:一抹執念,牽動世界的神經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溘然離世,享年84歲。此刻,也許世界都應向他道一聲「謝」,因為當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得以如此迅猛發展,以及即將開啟的5G新生活,都是拜他當初發明「光導纖維」的那份堅定、堅持,甚至無所畏懼被當做「痴人說夢」。
  • 微光關注總第65期——深切緬懷光纖之父高錕
    9月23日下午,中秋的前一天,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1966年,高錕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職期間,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但他未有放棄,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亦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
  • "光纖之父"高琨教授23日逝世 享年84歲
    高琨教授生前是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被世人譽為「光纖之父」。在標準電話實驗室與何克漢共同提出光纖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錕在電磁波導、陶瓷科學(包括光纖製造)方面獲28項專利。由於他取得的成果,有超過10億公裡的光纜以閃電般的速度通過寬帶網際網路,為全球各地的辦事處和家居提供數據。在他的努力推動下,1971年,世界上第一條1公裡長的光纖問世,第一個光纖通訊系統也在1981年啟用。高錕還開發了實現光纖通訊所需的輔助性子系統。
  • 光纖之父高錕:發明光纖43年後終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希望上網能免費
    導語:高錕發明光纖,加快傳訊速度,減省資源,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惠及了世界。如今,他最希望未來能夠免費上網。文/MOLBASE2018年9月2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琨病逝於香港,享年84歲。高琨教授生前是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更被世人譽為"光纖之父"。
  • 光纖之父——高琨走了,這或許是緬懷他的最好方式!
    鋪天蓋地的新聞在報導這位偉人的離世,從香港中文大學獲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於2018年9月23日離世,享年84歲。當我們沉痛悼念這位偉大的諾獎得主的離開時,我想,我們最好的悼念方式應該就是對他所做貢獻的深刻認同,所以,今天託尼將從光纖技術的巨大應用的角度,帶大家來認識高琨,他為什麼偉大!
  • NB獎得主高琨教授的開山之作發表在哪裡?
    看新聞報導【1】獲悉,NB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於2018年9月23日離世,享年84歲。在網上,已見多篇沉痛悼念和緬懷的文章。大家之所以尊敬高琨教授,是因為他在光纖通訊方面為人類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 【高琨】「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獎第6個華人得主,晚年老年痴呆
    在他們當中,高琨的身份有些不同,因為他同時擁有英美國籍並持中國香港居民身份。高琨,1933年11月4日出生在江蘇省金山縣(今上海市金山區);他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所作出的突破性成就。早年,高琨畢業於香港大學之後,曾到英國學習、工作,後又先後在香港、美國、德國工作。1987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 中國「光纖之父」:別讓青少年被作業考試框死
    【現場】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院士在華中科技大學演講。 陳漢彪 攝  ●父親不抽菸、不喝酒,給子女帶來好習慣。家庭對子女有深刻的影響。  ●單純依靠大學,水平不會高。我每天學習,幾十年下來水平就很高了。
  • 「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為了你1毫秒上網,他都做了什麼
    如果不是家中掛滿牆的榮譽證書,很難相信眼前這位普通的老人就是「中國光纖之父」。《科學美國人》雜誌曾評價說:「光纖通信是二戰以來最有意義的四大發明之一。如果沒有光纖通信,就不會有今天的網際網路和通信網絡。」但是,對於拉出我國第一根光纖的趙梓森院士及第一根光纖的誕生,人們知之甚少。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高錕。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 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高錕教授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提出以一條比頭髮絲還要細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用以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當時被外界笑稱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教授的理論於九十年代被廣泛利用,造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大發展,被譽為「光纖之父」。
  • 諾獎得主高錕:與腦退化症抗爭的15年(下)
    編者的話:昨天的文章裡,我們詳細梳理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的重要成就。他對光纖的研究,奠定了今天網際網路世界的基礎;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治校風格自由、開放,被後來的師生銘記。晚年,高錕不幸患了腦退化症。這讓社會了解到,即使學識高深的人也可能患上腦退化症,而社會支援服務又極其不足。
  • 潘耀明追憶高錕:他是一位才德兼備的科學家
    中新社香港9月27日電 題:潘耀明追憶高錕:他是一位才德兼備的科學家  中新社記者 曾平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港逝世,享年84歲。
  • 成果解讀:「光纖之父」為人類連通資訊時代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記者潘治)在網際網路中暢遊、欣賞高清晰電視轉播節目、與千裡之外的友人通話,又或者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鏡檢查,這些事情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但人們可曾想到,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英籍華裔科學家高錕發明的「光導纖維」,即「光纖」。被譽為「光纖之父」的高錕,用他的發明為人類連通了資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