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後的果殼——2017級研究生賀麗琳攝於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
雨後的天空顯得比平時更加晴朗
涼爽的秋風正適合此刻自由的心情
9月23日下午,中秋的前一天,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1966年,高錕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職期間,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但他未有放棄,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亦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在1987年,高錕回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退休。
任何想要評選諾貝爾獎的科技成果都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即使有傑出成就,往往也要在數十年後才能提名並獲獎,高錕也不例外。2009年,距首次提出光纖通訊技術已過四十多年,高錕終獲遲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委員會讚揚他「在纖維中傳送光以達成光學通訊的開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諾獎用特殊的安排向老人致敬:高錕被免除走到臺中領獎、鞠躬三次的禮儀,瑞典國王破例親自走到他面前為他頒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到他時動情地說:「世界欠你一個大人情!」
高錕曾說過,所有的科學家都應該固執,都要覺得自己是對的,否則不會成功。高錕的固執,成就了高錕的研究,也造就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如今,斯人長逝,其豐碩成果卻造福著我們無數人,也願其「固執」的科學精神,永遠鼓舞無數科研人砥礪前行。
高琨先生獲得諾貝爾獎的證書
2018年9月20日至21日,由光機所研究生會組織主辦的慶中秋系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活動內容有:寫祝福送月餅、中秋茶話會等等。此次主要活動旨在為大家送上最衷心的節日祝福,讓這個團圓的日子因為大家的相聚而更加難忘。
本次系列活動最為熱鬧的當屬中秋茶話會了。不僅有豐富的美食讓同學們胃口大開,還有同學們精心編排的節目向我們展示了一場視覺上的饕餮盛宴。晚會中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小遊戲和觀眾們互動,可謂是引爆全場,獎品雖然數量有限但置備精美。活動獲得了老師同學們的一致好評,為同學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別樣的精彩。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範靖雲、馬雄峰等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和日本NTT基礎科學實驗室合作,在發展高品質糾纏光源和高效率單光子探測器件的基礎上,利用量子糾纏的內稟隨機性,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
相關研究成果於北京時間9月20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http://dx.doi.org/10.1038/s41586-018-0559-3)。這項突破性成果將在數值模擬和密碼學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有望形成新的隨機數國際標準。
隨機數在科學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著重要的應用:例如,天氣預報、新藥研發、新材料設計和核武器研製等領域,常常需要通過數值模擬進行計算,而數值模擬的關鍵就是要有大量隨機數的輸入;在遊戲和人工智慧等領域,需要使用隨機數來控制系統的演化;在通信安全和現代密碼學等領域,則需要第三方完全不知道的隨機數作為安全性的基礎。
潘建偉、張強研究組在此前的基礎上,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發展了高性能糾纏光源,首先優化了糾纏光子收集、傳輸、調製等效率,並採用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開發的高效率超導單光子探測器件,實現了高性能糾纏光源的高效探測([Phys. Rev. Lett. 120,010503 (2018)]);然後通過設計快速調製並進行合適的空間分隔設計,滿足了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產生裝置所需的類空間隔要求。最終,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器件無關的量子隨機數產生器。
近日,一張 Twitter 截圖引爆數學界。菲爾茲獎、阿貝爾獎得主Michael Atiyah爵士將報告其證明黎曼猜想的最新工作!9月24日,在德國舉辦的 2018 年度Heidelberg LaureateForum上,阿蒂亞爵士用 45 分鐘的時間向全世界展示這個有著一百五十多年歷史的數學猜想的「證明」。
黎曼猜想是波恩哈德•黎曼1859年提出的,這位數學家於1826年出生在當時屬於漢諾瓦王國的名叫布列斯倫茨的小鎮。1859年,黎曼被選為了柏林科學院的通信院士。作為對這一崇高榮譽的回報,他向柏林科學院提交了一篇題為「論小於給定數值的素數個數」的論文。這篇只有短短八頁的論文就是黎曼猜想的「誕生地」。
黎曼那篇論文所研究的是一個數學家們長期以來就很感興趣的問題,即素數的分布。素數又稱質數。質數是像2、5、19、137那樣除了1和自身以外不能被其他正整數整除的數。這些數在數論研究中有著極大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在數論中的地位類似於物理世界中用以構築萬物的原子。質數的定義簡單得可以在中學甚至小學課上進行講授,但它們的分布卻奧妙得異乎尋常,數學家們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卻迄今仍未能徹底了解。
德國海德堡當地時間9月24日上午9時45分至10時30分(北京時間9月24日下午15時45分至16時30分),89歲的麥可•阿蒂亞(Sir Michael Francis Atiyah)爵士正在海德堡獎獲得者論壇上做關於黎曼猜想的宣講。據早先海德堡獎獲得者論壇的官方消息,麥可•阿蒂亞稱自己會給出一個「簡單」且「全新」的證明方法,同時他還透露自己的證明是基於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36)、希策布魯赫(Hirzebruch,1954)和狄拉克(Dirac,1928)的研究成果。
今年已89歲的英國著名數學家麥可·阿蒂亞
日前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電子公告,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一個新的奇異小天體——2018 RR2,這是繼2010年3月10日發現2010 EJ104後發現的又一個奇異小天體。
這顆太陽系小天體是目前近地天體望遠鏡在最遠距離上發現的新的太陽系小天體,當時該目標的亮度僅為21等。21等相當於一個視力最好的人,肉眼能看到最暗的星的一百萬分之一的亮度。這個亮度已經是天文望遠鏡能夠觀測到的最極限的情況。9月8日,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科研人員拍攝寶瓶座天區後,發現一個非常暗的移動天體,且運行速度僅有普通小行星的一半,立即作為特殊天體上報到國際小行星中心。次日晚該目標由美國斯特沃德天文臺(Steward Observatory)觀測證認,經過回溯美國Panstarrs計劃的觀測資料,發現該目標曾於8月11日被觀測。初步軌道計算研究表明,該小行星的軌道半長徑為21.4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為日地平均距離,約1.5億公裡),偏心率為0.64,傾角40.3度,近日點在木星軌道以外。9月8日發現之時,它離太陽有11.8億公裡,恰在軌道近日點附近,所以能被近地天體望遠鏡檢測出,但它的遠日點卻在海王星軌道之外,遠離太陽52.8億公裡之遙,它在軌道上繞日運行一周需99年(普通小行星大多在3~5年之間)。
2018 RR2的軌道在太陽系外行星之間(圖中Jupiter、Saturn、Uranus、Neptune分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微光關注》長期徵集置頂圖片
如果你喜歡用照片記錄生活
如果你樂於分享那些有意義的瞬間
如果你願意在生活點滴中發現幸福
那麼請聯繫我們,微光關注為你提供展示的平臺,展示的可以是你的拍攝水平,可以是有趣的畫面,也可以是你的思想.
任何意思的圖片、繪畫……
都有機會出現在下期的《微光關注》
徵集內容:不限
參與人員:所內全體學生(包括歷屆)及老師
投稿方式:將照片發送至文末投稿郵箱並附上「姓名+所在科室+聯繫方式」(ps:最好附上照片背後的故事哦~)
圖片要求:圖片格式jpg,畫質清晰,不添加水印和logo等信息,必須為原創作品
▼ ▼ ▼
文 | 研究生會 記者團
編輯 | 楊吳昊
校對 | 唐 蕊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微西光所有,歡迎轉發。
投稿郵箱
yangwuhao2017@op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