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光纖之父」高錕

2021-01-10 TechWeb

文/圖 劉旭陽 發自斯德哥爾摩

「目前,沒有其他物質可以代替光纖。我認為,如果有,起碼要一千年之後。但是,請不要相信我說的話,因為我自己就從來都不相信什麼專家的話。」

10月8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演講廳,大屏幕上放映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獲獎演說的普通話結束視頻。臺下觀眾在笑聲中鼓掌,這是今年這裡持續時間最長的掌聲。

實際上,演說由高錕夫人黃美芸代講,標題《一沙一世界》(Sand From CenturiesPast Send Future Voices Fast)為兩人共同擬定,內容則由香港友人整理,大多出自他的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

5 年前,「光纖之父」高錕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候群,即老年性痴呆,如今記憶和語言能力都嚴重衰退,很難說出哪怕一句完整的話。演講結尾的錄像來自早前他接受中國媒體採訪的畫面。

站在舞臺中央,黃美芸接受了瑞典皇家科學院院長的熱烈祝賀。坐在觀眾席第二排、與兒女緊緊相依的高錕從口袋中掏出紙巾,擦了擦溼潤的眼角。

「儂好,我也是上海寧」

「他是你們上海的記者,你快和他說說吧。」聽說記者來自上海媒體,黃美芸拉著高錕到我面前,似乎很著急地想讓他多說話。

這位繼楊振寧、朱棣文等人之後,第七位獲諾貝爾獎的華人科學家,因患有老年痴呆症,已被瑞典皇家科學院貼上「不可能採訪」的標籤。

「儂好,我也是上海寧。」高錕笑眯眯地望著記者,一句標準的上海話從口中蹦了出來;「上海話、普通話、廣東話和英語,我都會說。」這也是整個採訪過程中,他難得的幾個完整句子之一。

黃美芸在一旁補充:「這個獎再早5年給他就好了,現在他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以前他會說很多國家的語言,現在語言能力退化了很多。」

「他很開心。喂,你快對人家記者說啊,獲得諾貝爾獎讓你很開心。」看到丈夫沒有任何反應,只有很恬淡的微笑,直爽的黃美芸著急地推了推他,忍不住代他回答了記者的問題。

笑著笑著,高錕仿佛突然想起什麼,臉色有點漲紅,喉結動了動,嘴張了張,卻沒有說一個字。又停頓了一會,他搖搖頭,吶吶地用英語說:「You know, it is ... very difficult for me ... very difficult」(你知道,這太困難了)。

「困難」這個英文單詞貫穿在採訪過程。每當高錕想回答問題時,最後都以這個詞的反覆出現而夭折。

「他心裡什麼都明白,但不知道怎麼說出口,很多詞句都忘記了。」輕輕地撫摸丈夫的手,黃美芸並不忌諱高錕的病情。

1987至1996年,高錕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港大92級畢業生、香港女孩陳佩雲回憶說,「高錕是個好校長,溫文爾雅,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對每個學生都很好,經常會和我們交流。1990年代初中大學生鬧事,甚至在全校大會上搶高校長的話筒。但校長從沒有懲罰他們,還在媒體面前向學生們解釋,並為學生向政府求情。」

高錕對這些都不記得了。經旁人提示,他才認出陳佩雲手中的中大畢業證書。旁邊一行小字,是自己當年的親筆籤名。

在下榻的酒店,黃美芸坐在高錕身旁,緊緊握著丈夫的手,回憶起他的點滴往事。

1933年,高錕出生在上海金山一個書香世家。曾祖父高吹萬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文化團體「南社」的靈魂人物。父親高君湘曾留學海外,歸國後擔任舊上海的大法官。他請私塾老師上門為兒子授課,還請一個菲律賓人教他們英語。8歲時,高錕進了一所由留法學生辦的學校。

少年時的高錕就與眾不同。他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理解為「學以致用,是最令人快樂的一件事」;「溫故而知新,不亦樂乎」翻譯成「不斷研究發掘,是發現新知識的方法」。

當時他最喜歡看《三國演義》,還從書中發現一個「秘密」:「周瑜的父親叫周既,諸葛亮的父親叫諸葛何。」因為「既生瑜,何生亮」。

上小學時,高錕藉助在學校接觸的化學、物理知識,把位於上海法租界的家的三樓改成一個小實驗室,嘗試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和製造炸彈,並製作了滅火筒、焰火和曬相紙等等,還與同學組裝出一臺真空管收音機。

「這段往事令我感受甚深,也可能在我心中埋下種子,日後萌發成對電機工程的興趣。」他在自傳中寫道。

1949年,高錕全家移居香港。由於當時的香港學校沒有電機工程專業,沉迷於此的他於1953年遠赴英國的倫敦大學和域治理工學院(Woolwich Polytechnic)求學。

這是他的一大人生轉折點,因為他即將遇到相伴一生的夫人黃美芸,也將從沙石中找出光纖,帶給全人類。

「最感人的獲獎演說」

因為在「用於光學通信的光在纖維中傳輸的突破性成就」,瑞典皇家科學院將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高錕等三人。黃美芸笑著說:「我會專門去找物理學獎的負責人,問他們為什麼這麼久才給他頒獎?」

她告訴記者,高錕特別喜歡莎士比亞名劇《裘力斯·愷撒》裡的名句:「世事起伏本如波浪,人們若能乘高潮一往直前,定可功成名就;若不能把握時機,就會終身蹭蹬,一事無成。」

大學畢業後,高錕進了英國標準電信實驗室(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工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電訊事業的突飛猛進,促使管理層為他的光通訊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

1966年7月,高錕領導的課題小組的研究成果論文《介電波導管的光波傳送》在英國電機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光纖通訊從此誕生。

光纖之於通信,好比輪子之於交通,它可以極少能量遠距離高速傳輸信號。高錕的研究成果是光纖物理學的最偉大發現,最終催生了光纖通信系統,為網際網路和電信業發展鋪平了道路。如今全球光纖總長度已超過10億公裡,並仍以每小時數千公裡的速度增長。

「發現光纖很辛苦,但得到世界的認可同樣不易。在那篇論文發表後的若干年中,高錕一直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向美、德、日大公司推廣他的寶貝——光纖。有時我想讓他給家裡買些蔬菜牛奶,但是他的秘書告訴我,他已經又去外地了。」黃美芸說。

發明光纖後,高錕幾乎每年都獲得國際性大獎。由於專利權屬於僱用他的英國公司,他並沒有因此發財。多年前在一次媒體採訪中,高錕平淡地表示:「我的發明確有成就,是我的運氣,我應該心滿意足了。我沒有後悔,也沒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錢為重,今天一定不會有光纖技術成果。」

可惜此次殊榮又在他患病後才到來。在演講最後,高錕與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兩位共同得主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一同上臺致謝,但他沒有開口說一句話。演講也是由黃美芸和港大友人代擬,大部分內容出自他的自傳《潮平岸闊——高錕自述》。

儘管如此,當高錕走下講臺的一刻,人們衝了過來,將他團團圍住。當無數紙筆遞到高錕眼前時,他愣住了,手裡攥著黑色水筆,頭上滲出汗珠,口裡自言自語道:「是C-H-A-L-S,還是C-H-L-S-E?」猶豫了半天,他怎麼也寫不出一個字。

直到女兒高明淇擠進人群,從口袋中掏出一張字條悄悄遞到高錕面前,他才一邊看著寫有「Charles K. Kao」(他的英文名)的字條,一邊慢慢地給別人籤名。

高錕有時連親人都不認得。對此兒子高明漳坦言:「當我們的父母漸漸老去,他們有時會這樣。」

黃美芸用《一沙一世界》這個有詩意的題目,不僅解釋了高錕的研究工作,也完美概括了他的人生。

演講結束後,坐在記者身邊的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恩斯特·霍蘭德說,「我年年來聽演講。這不是最生動的,卻是最感人的一次。」

「他好靚仔,而且越老越帥」

聊天過程中,高錕對我們拿他的自傳非常感興趣,自顧自地翻看起來。突然,他像一個孩子一樣,指著其中一幅黑白照片,高興地說,「這是我,這是美芸。」

那是攝於1959年的高錕夫婦黑白結婚照。

高錕有一張天生的娃娃臉,總是掛著孩童般的微笑,讓人心生親近。黃美芸笑著說,她年輕時就是被高錕的微笑打動的:「他好靚仔的,而且越老越帥!」

青年高錕的求愛過程同樣遇到很多波折。

英國出生的黃美芸,有一個很傳統的母親,一定要堅持兄長必須先成家,妹妹才能出嫁。由於長子連女朋友的影子都沒有,她堅決反對高錕和黃美芸的婚事。高錕一提起婚事,她的臉色立即沉下來,嘶喊著打斷道:「你竟敢搶走我的女兒。立即給我滾!要不然我把你踢出去。不要再來找我女兒,以後都不要!」

不過,倔強的黃美芸毅然離家出走,在一所教堂與高錕成婚。「那時我們都很年輕。現在回想起來,我都佩服自己,我們當時真勇敢。」黃美芸說。

高錕在回憶錄中,引用了電影《80天環遊世界》的主題歌詞:「它開頭幾句說,『踏遍天涯覓知音,杳然我獨踽踽行,青春結伴好還鄉。』我橫越半個地球,由香港奔赴倫敦,找尋我的命運女神。我們的邂逅終以團圓結局。」

高錕的兒女分別於1961年和1963年在英國出生,正是高錕準備光纖論文的最緊張階段。黃美芸回憶說,那時孩子都很小;即使研究再忙,他也會幫忙給孩子換洗衣服,推嬰兒車散步;華人朋友常常嘲笑他不像個男人。

今年距這對夫婦在西班牙陽光海岸Tossade Mer的浪漫蜜月已經過去50年,但他們的相濡以沫還是讓旁觀者羨慕不已。黃美芸仍然會細心地為丈夫扣好每一粒紐扣,撫平衣服上的褶皺,提醒他每一級臺階。

「你快把橙汁喝掉。我們一會還要出去的。」黃美芸「嚴肅」地對丈夫說。

「你看,還有滿滿一杯呢,怎么喝得完?」高錕搖了搖頭。

「不行,你必須喝完。這鮮榨果汁對身體有好處。」黃美芸又說。

高錕無奈,一口氣將大半杯果汁消滅乾淨,舔了舔唇角,咧著嘴,對夫人露出一個「勝利完成任務」的笑容。

12月的斯德哥爾摩陰冷潮溼,但黃美芸晃晃了手中的地圖:「我們來過斯德哥爾摩很多次了。但這次不同,我們倆要帶子女好好逛逛。他們兩個還沒有來過呢。」

B=《外灘畫報》

  H=黃美芸

  G=高錕

  「他有最可愛的笑容」

B:從高錕發現光纖,到今天獲得物理學獎,已經過去43年。對你們來說,這是不是太遲了些?

H:當然很遲。早5年、10年就好了。我今天特意向皇家科學院詢問過,他們說諾貝爾當年的遺囑其實是希望把獎頒給應用科學研究,即發明的東西對全人類有貢獻的科學家。但由於後來評委都是做理論研究的,就改變了頒獎的側重,更偏向純科學理論研究者。今年他們重新開始重視應用工程科學,因此高錕直到今天才得獎。

B:1979年,高錕也從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卡爾十六世手中接過年度愛立信獎的獎章。那時你們是否想過,高錕有一天會從國王手中領取諾貝爾獎?

H:愛立信獎當時的規格很高,和諾貝爾獎程序幾乎一模一樣,在物理學界很有威望。但當時諾貝爾評委還是熱衷於理論研究者,所以我們從沒想到會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G:諾貝爾獎很難,很難。

B:替高錕做演講,你心裡緊張麼?為什麼叫《一沙一世界》?

H:《一沙一世界》本來就是講高錕的,所以還好,不怎麼緊張。我們都知道,光纖的主要材料石英是從沙石中提取的,當年他就是以此賣點向全球各大電子廠商推廣光纖,所以我們都很喜歡這個題目。演講主要是為了介紹高錕的成就,激勵更多青年從事科研,造福全人類。我和高錕希望通過他的故事,告訴青年人:如果你有夢想,一定要堅持,因為沒人知道未來究竟會怎樣。你要做的就是,選擇一份你最喜歡的工作,一邊享受生活,一邊堅持夢想。

B:這次高錕會自己去領獎麼?

H:是的。彩排時我們會好好練習。

G:我想,我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練習、練習。因為你不知道你自己的極限在哪裡。

B:光纖誕生前幾年,你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高錕為工作常常忽略家人,你有過怨言麼?

H:我當時是很不開心。我們都是普通人,如果丈夫每天都很晚回來,你心裡總歸不滿。40多年前,高錕的研究正進行到關鍵時刻,每天都很晚回家,一家人沒法一起吃晚飯。有一天他又回來晚了,我很生氣。他趕緊解釋,「別埋怨我,我正在做一個史無前例的研究項目。如果成功,將徹底改變人類通訊方式,會讓整個世界震驚的。」我說,別騙人,你是在開玩笑吧。我寧願你每天早點回家。他只好對我說,「好,走著瞧。」當時我曾經嘲他,「那你下次就拿個諾貝爾獎回家吧。」

B:今後你們有什麼計劃?

H:沒什麼特別打算,還是和以前一樣享受天倫之樂,我們的生活不會有什麼改變。我們一家人的最大願望是高錕的病可以治好。但現實情況是,能維持病情不繼續惡化就好了。

G:對不起,媒體讓我很不安。我在香港(中大當校長)的時候,很多媒體纏著我。所以,一看到你們採訪,我很緊張,很難講話。你們必須理解我。

B:獎金你們打算怎麼用?

H:美國對所有海外獲獎者的獎金都要收稅,所以差不多一半給美國政府拿走了。而且,你知道現在的醫藥費很貴很貴的,我們打算用這筆錢給他看病買藥。醫生告訴我們,現在有一種新藥可以改善高錕的病情,但由於還沒得到FDA(美國食藥品管理局)批准,不在醫保範疇內,我們得自己掏錢買。

如果有可能,我們還會捐出一些來作為慈善基金,幫助阿茲海默症患者。在亞洲很多地方,人們根本不知道老年痴呆是一種病,以為這只是人老了的正常表現。我希望通過諾貝爾獎這個平臺,讓更多人認識到這種疾病的危害。

B:金牌如何處理?

H:放在家裡很不安全,高錕的獎牌曾被清潔工偷走過。此外,放在自己手裡,其他人就看不到了。所以我們打算送給香港中文大學,激勵青年學生。

B:高先生發明的光纖為通訊業創造了巨大財富,現在他居然需要用諾貝爾獎金來買藥。

H:在英美,你為大公司做事,所有成果都不屬於你個人,而屬於你的僱主。高錕拿不到專利權和專利費,只有公司按合同發的工資和獎金。

B:什麼時候發現高先生得了這種疾病?

H:最早是5年多前。我們常和朋友打麻將,在打牌過程中,我們發現他經常比別人慢很多才出牌,還常常詐胡;以前他不會這樣。後來一個做過護士的牌友提醒我們,高錕這樣子有點特別,需要做醫療檢查,後來就查出他患了老年痴呆。

B:你還記得接到諾貝爾評委會電話的情景麼?

H:半夜三點鐘來了一個電話,我起來接。因為是半夜,又不知道是誰打來的,我就很生氣地問:你是誰?對方說是瑞典打來的,有一個教授想和你講話。我怎麼也想不出,瑞典教授為什麼要半夜給我們打電話。我們都不知道,每年10月是諾貝爾獎的頒布期,所以沒想到這個電話和諾貝爾獎有什麼關係。以前有很多朋友一直對我們說,高錕應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我們認為它不可能頒給一個做應用工程的人,所以跟大家說,別提諾貝爾獎了。

B:你們怎麼教育自己的子女?

H:他們小時候,我們送他們到中文學校學中文。我們一直都告誡他們,始終要記得自己是中國人。他們現在都已經成年,都有了自己的事業,我們很放心。

B:發明光纖之後,高先生有沒有向你解釋他的成果?

H:很多事在40多年前都沒法想像。他當時設想的是,未來我們可以用上更方便的行動電話。至於其他的,高錕自己也不清楚光纖還有什麼用處。比如今天無所不在的網際網路,我們都沒想到。而且那時他每天都有數不清的工作要做,根本沒有幻想的時間。

B:高先生很喜歡讀武俠小說?他還記得最喜歡哪個作者或角色麼?

H:是的。家裡有很多武俠小說。

G:金庸,金庸,角色不記得了。

B:明年在高錕家鄉舉行世博會,你們有計劃來參觀麼?

G:我很想去,到時候看具體情況再說吧。

B:你能否用一句話評價你眼中的高錕?

H:他是個很開心的人,一個有著最可愛笑容的人。我覺得就是他的笑容打動了年輕的我,那時我們總在一起聊天,總有說不完的話。我覺得他是最好的男朋友。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一文讀懂高錕生平及光纖通信發展史
    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長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高錕先生於1966年就光纖傳輸發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論文,證明用玻璃纖維可長距離傳遞信息,打破玻璃纖維在早期只能短距離傳輸的理論難題,從此開啟了光纖通信新紀元,並於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尊稱為「光纖通信之父」(Father 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
  • 「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辭世,享壽84歲
    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 9月23日上午11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光纖之父」譽稱的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在香港沙田白普理寧養中心過世,享壽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教授簡介
    高錕。 圖為香港中文大學向中新網提供。中新社香港十月六日電 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六日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表示,高錕教授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於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高錕教授在一九六六年發表「光通訊」基礎理論,提出以一條比頭髮絲還要細的光纖代替體積龐大的千百萬條銅線,用以傳送容量幾近無限的信息傳送,當時被外界笑稱為「痴人說夢」,但高錕教授的理論於九十年代被廣泛利用,造就了今天網際網路的大發展,被譽為「光纖之父」。
  • 一文讀懂高錕:從痴人說夢到光纖之父
    騰訊科技訊 9月23日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香港中文大學發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長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在1987年,高錕回港出任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期間創立訊息工程學系,直至1996年退休。2003年初,高錕被證實患上阿茲海默病,此後,為幫助阿茲海默症患者,高錕與其夫人成立了高錕慈善基金。2009年,在提出光纖通訊後四十多年,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2018年9月23日,高錕病逝於香港,終年84歲。
  • 光纖之父高錕逝世享年84歲 對全球人類作出巨大貢獻
    原標題:「光纖之父」高錕辭世 香港特首及中文大學致以深切哀悼【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媒體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也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稱,香港特首林正月娥對高錕辭世表示深切哀悼及哀痛,並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林鄭月娥讚揚高錕教授是開發及應用光纖技術的先驅,為現代通訊科技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對全球人類作出巨大貢獻,是香港人的驕傲。林鄭月娥還說,高錕不但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有承擔的教育家。
  • 「光纖之父」高錕離世,感謝他的貢獻
    來源:雲頭條據明報報導,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光纖之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今天(9月23日)下午在醫院離世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高錕逝世、他並非中國人,但是為中國的光纖事業,他做了應做的……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高錕逝世、他並非中國人,但是中國的光纖事業,他做了應做的……【環球網綜合報導】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 「光纖之父」高錕:一抹執念,牽動世界的神經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溘然離世,享年84歲。此刻,也許世界都應向他道一聲「謝」,因為當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得以如此迅猛發展,以及即將開啟的5G新生活,都是拜他當初發明「光導纖維」的那份堅定、堅持,甚至無所畏懼被當做「痴人說夢」。
  • 「光纖之父」、諾獎得主、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
    香港01新聞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高錕在六十年代已提出光纖理論,但初時不獲認同,更被批評「痴人說夢」。
  • 光纖之父高錕:發明光纖43年後終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希望上網能免費
    導語:高錕發明光纖,加快傳訊速度,減省資源,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惠及了世界。如今,他最希望未來能夠免費上網。文/MOLBASE2018年9月2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琨病逝於香港,享年84歲。高琨教授生前是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任校長,更被世人譽為"光纖之父"。
  • 微光關注總第65期——深切緬懷光纖之父高錕
    9月23日下午,中秋的前一天,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1966年,高錕在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任職期間,開始研究利用玻璃纖維傳送訊號,發表過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纖維,可進行長距離及高訊息量的訊息傳送。高錕的理論初時未獲認同,更有媒體嘲笑他「痴人說夢」。但他未有放棄,繼續研究及改良技術,至1981年第一代光纖系統面世,他亦因此獲得「光纖之父」美譽。
  • "光纖之父"高琨教授23日逝世 享年84歲
    高琨教授生前是華裔物理學家,光纖通訊、電機工程專家,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被世人譽為「光纖之父」。id=11363「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琨去世9月23日報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高錕一生最大成就,莫過於發明光纖通訊,亦因如此,他有「光纖之父」之稱,享譽全球。高錕一生都離不開科學,曾為入讀心儀的電機工程系,刻意到英國留學。
  • 潘耀明追憶高錕:他是一位才德兼備的科學家
    中新社香港9月27日電 題:潘耀明追憶高錕:他是一位才德兼備的科學家  中新社記者 曾平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23日在港逝世,享年84歲。
  • 【高琨】「光纖之父」,諾貝爾物理獎第6個華人得主,晚年老年痴呆
    在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中,獲得獎項最多的是物理學獎,共有6位,分別是:1957年獲獎,美籍華人李政道和楊振寧(2017年放棄美國國籍,入中國國籍);1976年獲獎,美籍華人丁肇中;1997但是,在那個時期,光纖通常表現出高達1000分貝/千米甚至更多的光損耗。1966年,高琨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信上應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長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特性。
  • 考研英語美文賞讀(24):牽動世界的「光纖之父」走了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周日在香港去世,享年84歲。他在上世紀60年代的研究徹底改變了光纖領域,為資訊時代奠定了技術基礎。   His was confirmed by the Hong Kong-based Charles K.
  • 光纖之父——高琨走了,這或許是緬懷他的最好方式!
    鋪天蓋地的新聞在報導這位偉人的離世,從香港中文大學獲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於2018年9月23日離世,享年84歲。當我們沉痛悼念這位偉大的諾獎得主的離開時,我想,我們最好的悼念方式應該就是對他所做貢獻的深刻認同,所以,今天託尼將從光纖技術的巨大應用的角度,帶大家來認識高琨,他為什麼偉大!
  • 成果解讀:「光纖之父」為人類連通資訊時代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記者潘治)在網際網路中暢遊、欣賞高清晰電視轉播節目、與千裡之外的友人通話,又或者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鏡檢查,這些事情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但人們可曾想到,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英籍華裔科學家高錕發明的「光導纖維」,即「光纖」。被譽為「光纖之父」的高錕,用他的發明為人類連通了資訊時代。
  • 逝者|「光纖之父」高錕:忠於自我,令我在晚上睡的安穩
    編者按:9月23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逝世,享年84歲。1933年11月,高琨在上海出生,祖籍江蘇金山市。他於1948年移居香港,1954年赴英國攻讀電機工程,並於1957年及1965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7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學,籌辦電子學系,並擔任系主任;1987-199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被《亞洲新聞周刊》選為「二十世紀亞洲風雲人物」;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 真正的教者 ── 側記高錕校長
    高錕校長在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迅即成為媒體焦點。除了高校長在光纖通訊方面的成就,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他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期間和學生的關係,尤其是1993年發生的兩件大事。但觀乎媒體報導,有頗多的不盡不實,部份更近乎傳說。這些傳說,對高校長和學生都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