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的中學時代
趙梓森院士:好專業比名牌大學更重要
趙梓森在辦公室。
趙梓森院士至今清晰地記得,10多歲時帶著弟弟花了幾天時間製作礦石收音機,最後爬上高高的屋頂,卻沒有接收到信號時的失落。
彼時的他無法想像,半個世紀後,自己憑藉創新讓千家萬戶用手機就可以實現千萬裡的通話,成為中國的「光纖之父」。
回首當年他感慨,正是中學時代重視培養動手能力,為後來廁所旁的簡易實驗室裡,製作出中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年少時製作礦石收音機、航模飛機、小馬達的經歷,儘管常有失敗,但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興趣,培養了創造能力。而為了興趣的他,放棄名牌大學兩度高考,只因為「學不適合我的專業,將來工作了也不會做出成績」。
趙梓森多次鼓勵今天的學生在初中之前應該多玩,在玩的過程中發現興趣,培養創造能力。但他直言,所說的玩「不是沉迷電子遊戲」。
面對青年學子的成長之惑,這位耄耋老人殷殷寄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指引人生的方向。」
偏科少年 動手能力強為科研創新埋下伏筆
1932年2月,趙梓森出生在上海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父親是百貨公司的售貨員,母親靠做縫紉活兒、銷售小商品貼補家用。
母親曾被賣給一個醫生家裡當丫鬟,感受到了知識的重要性。也因此,趙梓森的父母雖沒讀過書,但在多艱的歲月中,供養8個孩子都上了大學。
趙梓森出生時早產。童年的他個子很小,稍有風吹雨淋就會生病。兩次傷寒,差點奪去他的生命。
少年趙梓森早早就意識到,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有一副好身板兒。在學校裡,他愛上了美術、雕刻、集郵,喜歡做模型飛機、打桌球……更多的時間,他泡在足球場上,身體也越來越結實。
有一次,趙梓森和幾個同學一起去看上海虹口公園的一場專業足球賽,中場休息時,他們自己跑到場中踢球。看到三四個同學都搶不到趙梓森的球,專業運動員看著有意思專門跑過來搶,結果趙梓森每次挑球從運動員的腰間溜過,引得全場的掌聲。
兒時,兄妹八人,家庭負擔重,買不起玩具,趙梓森就想方設法自己製作。他帶著弟弟嘗試組裝礦石收音機,買不起半導體,就把礦石敲碎後用火加溫使銅氧化,自製檢波氧化銅,然後釘上彈簧指針,裝上耳機。
然而,當他們興高採烈地爬到屋頂去檢測時,卻沒有收到任何信號——原來,能檢波的是氧化亞銅半導體。
看似「小打小鬧」的發明創造,讓趙梓森的數理化成績變得非常優秀,「製取氫氣,就涉及化學問題;做模型飛機,不懂幾何就不行;做小馬達,更離不開物理。」
初中化學老師龔叔雲的激勵同樣影響了這位中國光纖之父。因為欣賞他勤動手、愛鑽研的好品質,龔老師曾專門寫信鼓勵已經讀高中的趙梓森。信中那句「你以後一定會成為科學家」的話語,無數次縈繞在追夢少年的心頭。
他也展示出了一個典型的偏科少年讓人憂心的一面。
需要背誦的英語、歷史、地理等文史類學科,他常常距離及格線都很遠,數理化班級排名前幾位,但一綜合,就跌到了倒數。中考時,趙梓森勉強考上上海一所很差的高中。
母親的警告振聾發聵:「即使不喜歡你也要學,起碼要及格,否則你就考不上大學,沒有實現夢想的基礎。」
兩次高考 「好專業比名牌大學更重要」
趙梓森的高考經歷,既波折又勵志。
1949年解放,高中畢業的趙梓森要考大學了。
中學時成績並不突出,他不敢報考學費便宜但難度較高的公立大學理工科。而且解放前,3個姐姐都上了學費昂貴的私立大學,這個懂事的男孩為減輕家庭負擔壓力,最終報考了浙江大學農學院。
進入學校後,他發現二年級全是細胞學、生物學等需要大量記憶的課程。苦苦堅持了一年,趙梓森得出一個結論,「自己根本不是念農學院的料」。
他下定決心,重新高考。
讓趙梓森至今感念的是,儘管家中經濟拮据,開明的母親還是支持了他。
第二年,趙梓森考上了復旦大學,「報的是物理系,結果因為成績沒達到,被錄到中文系」。
這一次,趙梓森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放棄復旦,輾轉來到私立的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學習。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併入上海交通大學。趙梓森如願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電子通信學科,「由於專業都是自己喜愛的,所以門門課程都是優秀」。
「好專業比名牌大學更重要。」多年後,面對青少年高考專業如何選擇的提問,趙梓森用自己的成長曆程現身說法,「要了解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將來一定有前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大學畢業後,趙梓森被分配到武漢電信學校(武漢市郵電科學研究院的前身)做了一名中專教師。走上講臺初為人師的趙梓森,才發現自己的大學並沒有讀好。「當時課程改制,大學只讀3年,許多重要課程被壓縮,教書後發現學生所用的蘇聯教材我自己都不懂。」
課餘時間,趙梓森就在家裡自學,從大一的課程開始,重學微積分、概率論、外語,一直把研究生課程都學完了。
為了看懂外國雜誌、與外國人討論交流,趙梓森每天增加記憶20個單詞,把前一天背過的單詞再背一遍,上午下午各背一次,3個月下來背完了一本簡明英語字典。幾年後,趙梓森對自己充滿自信。
領導見他喜歡科研,又把學校3個實驗室交給他負責。整天泡在實驗室裡的他如魚得水,樂此不疲。
指導學生做實驗之餘,他就做自己感興趣的實驗,常常思考這個實驗為什麼會這樣?如果用別的方法能不能做?「這樣我的知識水平很快就提高了」。
趙梓森的同學中流傳著一個「4年和40年」的故事。
在一次上海交大的同班同學聚會上,有位學習成績一直排在他前面的同學驚訝於趙梓森院士的成就,畢竟大學裡通信知識教得少,趙梓森又沒上過研究生,畢業後分配也只是到一所中專任教。
「你學4年大學有什麼用啊?我是40年天天都在學。」趙梓森就此解密,一個能夠有所成就的人,並不是只靠大學的4年來學習,而是在工作後堅持不斷地學習。「只要你有本事,中國正在建設階段,不怕英雄無用武之地」。
趙梓森至今清晰地記得,當時一起到學校的年輕教師,很多覺得在中專教書很容易,平時都在打牌下象棋,但自己每天晚上在家裡一學就是幾個小時。
是什麼力量促使自己40年如一日堅持學習鑽研?趙梓森的回答只有兩個字,「興趣」。
敢於創新 年輕人理論與實踐不可偏廢
中學時代鍛鍊了動手能力,畢業後堅持學習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猶如齊飛的「兩翼」,很快就助推趙梓森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
1969年,國家郵電部將立項研究多年而長期鮮有突破的「大氣雷射通信項目」轉給武漢郵電學校。
項目緊急,而實驗所需的重要設備平行光管要一年以後才能到貨。趙梓森從小練就的「土法」大顯身手,他採用太陽光做平行光源來代替平行光管進行校正,僅用兩天就有所突破。
一年多工夫,項目組裡光大氣傳輸通信距離從8米飛躍到10公裡。當大家欣喜萬分時,趙梓森卻很淡定,大氣傳播光通信技術受天氣影響大,一旦碰上雨、雪、霧等天氣,就無法完成通信,「總不能下雨下雪,老百姓不打電話吧」。他意識到,搞大氣傳輸光通信就是走死胡同,必須尋求新的方法。
1972年年底,趙梓森從一本外國雜誌上看到美國正在研究「光纖通信」——利用玻璃絲進行通信。他在湖北省圖書館翻閱大量資料後,了解到美英等發達國家已經在研製光纖通信技術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他敏銳地意識到,用玻璃絲搞通信,可能會引起一場通信技術的革命。
今天,人們習以為常的光纖,在當時很多專家看來都是「天方夜譚」。認準的事自己幹,在單位廁所旁的清洗室裡,他們搭建了一個簡易實驗室。利用一臺破舊工具機、幾個電爐、幾隻燒瓶,開始研製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後,1976年3月,趙梓森團隊拉出一根7米的玻璃細絲,這是中國第一根石英光纖。
1979年,中國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低損耗光纖面世。3年後,中國老百姓真正開始用光纖打電話。
2018年,武漢郵科院研發的光纖,一根可實現67.5億對人同時通話。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光通信技術強國,市場份額佔到全世界一半以上。
在和青少年交流時,趙梓森常鼓勵大家勇於創新,爭做創新型人才。
趙梓森認為,在創新性的研究中,理論和實踐的能力都很重要。「我並不只是數理化好,也不是只喜歡動手,是兩者結合得很緊。」
如何培養創新的能力?趙梓森建議,今天的青少年雖然被天天上課給「框」住了,但可以帶著求知、尋找問題的方式進行學習。甚至懷疑,為什麼會是這樣?可不可能是那樣?老師講的是否有道理?用這種方式學習,相信能培養出創新的能力。
「初中之前小孩子不玩,創造能力就沒了。」趙梓森鼓勵時下的初中生要多玩,不是普通地玩遊戲,就像自己當年做航模和收音機,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地去創造和創新,不斷碰到問題,不斷去解決問題,不斷去創新。
趙梓森也注意到,今天青少年所處的時代環境不一樣了,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長都願意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但是另一面,給孩子的多是成品,不需要再去做礦石收音機,也不需要再去做模型,「鍛鍊、磨練的機會少了」。
自己最初搗鼓光纖時,也曾被人譏諷「異想天開」,這讓趙梓森篤定,「發燒友」式的實踐適合搞創新,就在於不人云亦云,敢於提出個人看法,有時還需要奇思異想。「一旦迷戀,廢寢忘食」。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雷宇 通訊員 王雅蘭 胡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