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與專業,哪個更重要?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選用標準除了學歷門檻外,招聘基本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專業+學校+綜合素質,即專業優先(一看專業,二看學校、素質)。顯然那些專業性越強的職業,特別是理工科類更是如此。
二是:學校+專業+綜合素質,即學校優先(一看學校,二看專業、素質)。那些專業性不特別強,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的職業,如公務員,事業單位等便是如此。
三是:綜合素質+學校+專業,即素質優先(一看素質,二看學校、專業)。很多企業的綜合性較強的崗位都是如此,這叫只選對的,不選貴的。
二、專業學校和地域,不可兼得咋取捨?
1.職業優先原則(適合職業理想明確的考生)
此原則最適合那些職業理想非常明確的考生。例如就是想當老師、或醫生、或會計等等,那麼報志願就應該從這一職業出發。
2.專業優先原則
此原則最適合以下三類考生。
(1)專業特長明顯的考生
例如,就是喜歡數學、或物理、或外語、或經濟等等。那麼報志願時就要從這些學科相關的專業出發,在分數有可能達到的範圍內,進行排列組合。如:專業——學校——地域——職業,再根據孩子其他方面的個人喜好,進行優選,最後,按照志願表的要求,排列出學校的順序和專業的順序即可。
(2)高考分數較低的考生
如果孩子的分數只是能考取一般應用型大學,特別是民辦學院或者高職專科,那麼專業就比什麼都重要了。第一,一定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第二,選擇技能性強的,最好不選擇沒有門檻的專業。也就是說,當你畢業後求職找工作時,靠的就是這專業的一技之長了。
(3)按專業平行投檔的省
也就是新一輪考試改革實行按專業平行投檔的省的考生。高考錄取不分批次,「專業+學校」平行志願,按專業平行投檔。其實,這就是「專業優先」,這一高考錄取方式是一項重大改革,因為在此之前的錄取一律是按學校順序(或平行)投檔的,也就是「學校優先」。
3.學校優先原則(此原則最適合那些專業特長不明顯,什麼專業都好,或什麼專業都不太好的考生,其實,這樣的學生是大多數。)
(1)成績優秀,沒有弱科的考生
如果孩子的成績優秀,能上名牌大學的話,那麼報志願時就要遵循學校優先原則。因為,社會上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經常會對畢業學校有一個要求,即便不公開提出,也會暗中立下這個規矩。
總之,本科是你的第一出身,一輩子也無法改變,因此需要倍加重視。當學校與專業不可兼得時,如果能上名校,專業可不必太糾結。
(2)成績中上,各科均衡的考生
這樣的考生,什麼學科成績都不突出,沒有最強的,也沒有最差的。往往什麼專業都可以,那就把學校放在首位吧。
(3)地域優先原則
如果你在職業、專業、學校等方面都沒有特殊要求,那就地域優先吧。在哪裡上大學真的很重要!無論是文化底蘊,經濟活力、政治視野、同學人脈、還是就業機會,大學四年絕對會影響你的一生。
首先是北、上、廣、深等國際大都市;其次是直轄市、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以及非省會的如廈門、青島等國內中心城市,還有西北、西南、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三是不發達的地區的省會城市及沿海地區的非省會城市;最後才是不發達地區的非省會中心城市。每個考生對大學所在地都要認真對待,綜合考量。
溫馨提示:報志願,專業、學校和地域三者都能兼顧、都能滿意的考生實在是幸運的,但畢竟是少數人。對於大多數考生而言,三者是不能同時滿足的,究竟該怎樣取捨呢?當然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參考上述四個「優先原則」進行排序組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