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新生兒聽力篩檢與聽力損害兒童發育後果的改善有關

2020-12-24 生物谷

據10月20日刊《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披露,與那些接受行為測試聽力篩檢的嬰兒相比,那些接受過新生兒聽力篩檢的罹患永久性聽力損害的孩子在其3-5歲時期的總體及語言發育結果及生活品質會比較好。

永久性的孩提時聽力損害是一種嚴重而且相對常見的疾病。根據文章的背景資料,聽覺輸入對發育及社交功能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早期了解一個孩子的聽覺能力對在必要時創造早期聽覺放大機會來說是很重要的。文章的作者寫道:「直到幾年前,人們在孩子9個月大的時候用分心聽力篩檢(行為測試)法來進行聽力篩檢。新生兒聽力篩檢(在出生2周內進行)已被引進到許多的發達國家之中,因為人們認為,診斷孩提時永久性聽力損害的時間越早,孩子在發育上的劣勢也越小。然而,到目前為止還不存在需要普遍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檢的強有力的證據。」

荷蘭萊頓的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Anna M. H. Korver, M.D., Ph.D.及其同事對在3-5歲時接受分心聽力篩檢的罹患永久性孩提時聽力損害的孩子的發育結果與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的孩子的發育結果之間的關聯性進行了研究。在該研究期間,在某個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測試的地區有33萬5560位孩子出生,而在某個提供分心聽力篩檢測試的地區則有23萬4826位孩子出生。在跟蹤隨訪時,在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測試地區中有263個孩子被診斷患有永久性孩提時期的聽力損害(相當於每1000個孩子中有0.78人),在提供分心聽力篩檢測試地區則有171個孩子被診斷患有永久性孩提時期的聽力損害(相當於每1000個孩子中有0.73人)。

有301個孩子(佔69.4%)參加了一般性表現測試分析。在這一分析中,這2組人(新生兒聽力篩檢組, n=183; 分心聽力篩檢組,n=118)在聽力損害程度和教育類型上都差不多。廣泛性發育結果的分析包括了80名出生在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測試地區的孩子及70名出生在接受分心聽力篩檢測試地區的孩子。該分析顯示,總體來說,與那些出生在分心聽力篩檢測試地區的孩子相比,那些出生在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地區的孩子的發育後果的評分較高,其中包括社交能力發育、總體運動發育和生活品質的測試評分。

文章的作者寫道:「本研究的結果為假設的普遍實行新生兒聽力篩檢測試計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增添了證據。因為這項研究是在連續三年中,在所有出生在荷蘭的孩子中所開展的全國範圍內的研究,因此我們認為,我們的結果對其它提供普遍性聽力篩檢計劃的國家也具有普遍性,但在其它國家中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檢計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仍有待研究。」(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英文摘要:

JAMA. 2010;304(15):1701-1708. doi:10.1001/jama.2010.1501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vs Later Hearing Screening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 Children With Permanent Childhood Hearing Impairment
Anna M. H. Korver, MD, PhD; Saskia Konings, MD; Friedo W. Dekker, PhD; Mieke Beers, PhD; Capi C. Wever, MD, PhD; Johan H. M. Frijns, MD, PhD; Anne M. Oudesluys-Murphy, MB, PhD; for the DECIBEL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Context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gram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many countries because it was thought that the earlier permanent childhood hearing impairment is detected, the less developmentally disadvantaged children would become. To date, however, no strong evidence exists for universal introduction of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vs distraction hearing screening, conducted at 9 months of age, on development, spoken communica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Design, Setting, and Participants  Between 2002 and 2006, all 65 regions in the Netherlands replaced distraction hearing screening with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Consequently, the type of hearing screening offered was based on availability at the place and date of birth and was independent of developmental prognoses of individual children. All children born in the Netherlands between 2003 and 2005 were included. At the age of 3 to 5 years, all children with permanent childhood hearing impairment were identified. Evaluation ended December 2009.

Main Outcome Measures  Performance (education and spoken and signed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general and language), an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335 560 children were born in a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 and 234 826 children in a distractio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 At follow-up, 263 children in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s (0.78 per 1000 children) and 171 children in distractio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s (0.73 per 1000 children)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permanent childhood hearing impairment. Three hundred one children (69.4%) participated in analysis of general performance measures.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in the primary mode of communication or type of education. Analysis of extensiv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included 80 children born in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s and 70 in distractio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ed that overall, children in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s had higher developmental outcome scores compared with children in distractio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s (Wilks  = 0.79; F12 = 2.705; P = .003).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ean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in quotient points was 8.8 (95% CI, 0.8 to 16.7) and for gross motor development, 9.1 (95% CI, 1.1 to 17.1). For quality of life, the mean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was 5.3 (95% CI, 1.7 to 8.9), also in favor of children in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regions.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distraction hearing screening, a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program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t age 3 to 5 years among children with permanent childhood hearing impairment.

相關焦點

  • 擔心先天聽力障礙,一定要做的新生兒聽力篩檢,有多重要?
    聽力這種東西,在寶寶剛出生,甚至很長一段時間,都很難去肉眼觀察是好是壞,因為即便是健康的寶寶,他可能也會對外界聲音不敏感,往往就是這樣才錯過了最佳的治療和康復窗口。對於新生兒聽力篩查,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視,日常也可以多觀察寶寶對聲音的反應來了解,如果有聽力障礙家族史的更應該注意。
  • 別忘給新生兒做個聽力篩檢
    也就是說沒有做過聽力篩檢,通常最快要到一歲半才發現有聽力問題,即使積極療育,在未來的語言及學習發展還是會有某種程度的障礙;若是三歲以後才發現,已錯過三歲以前的聽語發展黃金時期,腦部可塑性差,積極療育也已經難以彌補挽回聽力與語言發展。 對於健康及生活如此重要的聽力障礙,竟然是這樣的普遍而且不能預測,發現與治療時機又如此關鍵。
  • 新生兒聽力篩查最佳時間 聽力篩檢助孩子遠離聽障!
    一般來說在孩子出生後,為了檢查新生兒聽力是否正常,需要進行聽力篩查。那聽力篩查的最佳時間是什麼時候呢?治療先天聽損兒把握黃金療育期出生後24至60小時的新生兒應接受聽力初篩,透過篩檢提早發現新生兒是否有先天性聽力缺損問題,若初篩未通過,則安排復篩,若仍未通過,就需經一系列檢查確認聽力損失的類型及程度,及早接受助聽器選配及聽語療育課程治療。
  • 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意義
    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生率約為1‰~3‰。嬰幼兒時期的聽力損失,即使是輕度也可導致其在行為等方面明顯的生理障礙。兒童聽力和言語發育障礙程度與聽力損失發病年齡密切相關,聽力損失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發現和幹預,不僅會導致聾啞、言語發育遲緩,還會造成兒童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的發育遲緩,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 兒童聽力障礙的病因
    聽力障礙可導致兒童在接受語言和語言表達技能的終身損害.障礙的嚴重程度有幾個因素決定:發生聽力喪失的年齡;聽力喪失的性質---它的持續時間,受損的頻率,喪失的程度和每個兒童的易感度(包括共同存在的病毒損害,智力發育落後,基本語言缺陷),聽力的精確評價---受損的頻率,空氣和骨傳導的喪失---均可獲得,並不受年齡和障礙程度的影響(參見第256節兒童聽力測定).
  • 需知:如何保護新生兒聽力,促進新生兒聽力發育
    一、如何保護新生兒聽力2、謹慎用藥不少藥物具有會對人體聽覺造成損害,特別是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等。3、儘量避開噪聲嬰兒的聽覺器官發育不完善,外耳道短而窄,加之耳膜薄,不能耐受過強的聲音刺激。
  • 新生兒聽力篩查沒通過,家長莫驚慌
    相信許多新手爸媽一定對這次的標題十分陌生,新生兒聽力篩檢是什麼?為什麼要幫寶寶做這種檢查?做了對寶寶會有什麼幫助?如果不做又會如何?以下將說明新生兒聽力篩檢的重要性,也會告訴大家兩種檢測方式的流程及注意事項。
  • 噪聲汙染、病毒感染也損傷兒童聽力
    專家提醒新生兒聽力篩查只是第一步,家長應每年帶孩子做聽力保健,及時發現聽力問題「聽力障礙已成為我國新生兒出生缺陷第二位的疾病,每年約有2萬-3萬新生兒患有聽力障礙,0-6歲兒童中北京聽力協會監事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玉和介紹,外耳、中耳出現問題,導致傳導性耳聾,可能是先天發育所致,可通過藥物、手術治療。而絕大多數感音神經性耳聾則必須藉助助聽器、人工耳蝸改善聽力。極少數兒童是因為聽神經發育異常導致聽力喪失,需要通過腦幹植入、中腦植入等方式治療,但這些治療目前在我國仍然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 【兒童保健】關於新生兒聽力篩查,準媽媽們快進來做筆記了!
    聽力篩查的重要性 您知道嗎?人類的聽力在出生時就已發展完全。它並不像視覺、運動、智力等發展是採取「漸進式」的模式;聽力對寶寶的健康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此,如果你太晚發現寶寶聽覺障礙的問題,那麼將會嚴重地影響到寶寶日後的語言、身心等發展。新生兒先天性雙側重度感音性聽障之發生率約為1/1000,如果加上中、輕度或單側性聽障,那麼發生率將高達3/1000左右,這樣的數字就醫學觀點來看,顯示「先天性聽障」則屬常見疾病。
  • 家長們都該知道:如何保護新生兒聽力,促進新生兒聽力發育
    一、如何保護新生兒聽力換言之,要想孩子終生聽力良好,務必抓好出生後至3歲的聽覺保健,任何外來的不良因素都可能使這種發展受到幹擾甚至破壞。所以寶寶聽力的發展必須在保護中進行。不少藥物具有會對人體聽覺造成損害,特別是抗生素,如鏈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等。3、儘量避開噪聲。
  • 愛耳日|新生兒聽力篩查,及早幹預可實現「聾而不啞」
    國內外很多學者對新生兒進行了聽力篩查的相關研究,結果提示正常新生兒中,雙側耳聾發生率約在1‰~3‰,如果按每年出生1900萬人口計算,每年約新增3萬以上聽力障礙兒童。在目前可篩查的出生缺陷中(例如苯丙酮尿症、甲狀腺機能低下),耳聾發病率最高,而其中至少一半與遺傳因素有關。吳皓表示,「先天性耳聾,遺傳因素佔60%。
  • 兒童聽力健康的六條建議
    新生兒先天性聽力障礙發病率為1‰~ 2‰,5歲前聽力障礙發病率上升到2.7‰,青春期則高達3.5‰。  兒童期是言語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聽力障礙沒有及時發現並採取有效幹預措施,輕者引發言語發育落後及行為問題;重者導致嚴重的言語發育障礙,甚至影響兒童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發展,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在此,講解6條關於兒童聽力健康的知識。
  • 避免寶寶因聾致啞,新生兒聽力篩查很重要
    相關資料顯示,我國新生兒雙側聽力障礙的發生率為1.4‰-1.8‰。如果新生兒因早產、疾病,或經歷過ICU搶救,其聽力障礙發生率則會更高。人們常說「十聾九啞」,因為正常的聽力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礎。嬰兒學說話是先聽再學,邊說邊聽。如果根本聽不到自己發出的聲音,就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因此,患有聽力障礙的不僅聾還啞。醫學研究發現,兒童聽力發育最關鍵的時期為0-3歲。
  • 寶寶聽力檢查異常先別慌!有可能是這3種情況
    很多新手爸媽易忽略寶寶聽力檢查!想知道寶寶怎麼做聽力篩檢?聽力異常可能是什麼原因?聽力篩檢異常怎麼辦?由於聽力篩檢可能會因為耳道羊水尚未乾燥、寶寶哭泣、背景音過大出現偽陽性的反應,篩檢結果異常必須進行二次檢查。醫院針對聽力異常的寶寶通常會安排診斷式聽力檢查,根據聽損的種類及程度進行後續治療。巨細胞病毒會造成聽損?
  • 新生兒聽力篩查不過關 聽力有問題嗎?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廖溫勃、江林藍)對於爸媽來說,剛出生寶寶的每一項檢查,就像寶寶來到這個世界的每一場「考試」,家裡人都滿懷期待地希望寶寶能拿滿分,聽力篩查就是其中一場。新生兒聽力篩查沒有通過,就意味著聽力有問題嗎?
  • 科普:新生兒聽力篩查
    2010年衛生部頒布的新生兒疾病篩查項目中,包括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至此,新生兒聽力篩查正式在我國實行,是每一位新生兒的常規檢查項目。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指對剛剛出生的嬰兒進行客觀的、電生理方法的聽力檢查,其根本目的是對先天性的聽力障礙實現「早發現、早診斷、早幹預」,以最大限度的使兒童、家庭和社會受益。 我國現行的新生兒聽力篩查流程分為初篩和復篩兩個階段。
  • 新生兒聽力篩查沒有通過,就意味著聽力有問題嗎?
    新生兒聽力篩查沒有通過,就意味著聽力有問題嗎?新生兒聽力篩查沒有通過,就意味著聽力有問題嗎?廣州市第十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焦粵龍指出,初篩未通過可能存在其他影響因素,如寶寶外耳道有羊水、分泌物、胎脂等,如果在42天內復篩乃至於3月齡進行聽力診斷評估時仍有問題,此時即可診斷並提前幹預。新生兒聽力篩查未通過常與其他因素影響有關「我家寶寶出院前做了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沒通過,怎麼辦?」
  • 今起,荊州市新生兒疾病篩查及新生兒聽力篩查免費
    從2020年7月1日起,全市的新生兒一律實行五種遺傳代謝病免費篩查及新生兒聽力免費篩查,將為每個寶寶家長省200多元。五種遺傳代謝病包括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症、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症、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地中海貧血。
  • 山東健康科普大賽|關於新生兒聽力篩查,您需要知道這些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新生兒聽力障礙,開展早期診斷和早期幹預的有效措施,減少聽力障礙對語言發育和其他神經精神發育的影響,促進兒童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聽力障礙會給寶寶帶來哪些危害?嚴重聽力障礙的兒童由於缺乏語言刺激和環境的影響,在語言發育最重要和關鍵的1-3歲內不能建立正常的語言學習,最終將導致聾啞,俗稱「十聾九啞」。輕度的聽力障礙也會導致語言和言語障礙、社會適應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為問題,影響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生活質量。
  • 明年起新生兒聽力篩查免8成費用
    原標題:明年起新生兒聽力篩查免8成費用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餘海蓉 通訊員 深衛信)政府又發公共衛生服務大紅包了!2017年1月1日起,深圳市將在新生兒聽力篩查(初篩)服務中,為每名新生兒減免8成篩查費用。據悉,凡是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出生的新生兒,一名新生兒可享受財政補助一次新生兒聽力篩查(初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