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報導,美軍機本月15日以來,已經連續12次對中國大陸進行抵近偵察,截至27日,進入中國南海上空的大型偵察機已超過60架次,與此同時,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白宮高官多次在公開場否定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權和海洋權益主張,美國「裡根」號航母打擊群和「尼米茲」號航母打擊群也在中國南海兩進兩出,並進行了兩次雙航母編隊群聯合軍事演習,可以說,目前的南海的局勢劍拔弩張,火藥味十足。
另外,中美互撤領事館的外交降級事件,讓中美關係跌至歷史冰點,外界一度認為,美國正在為對華武裝衝突做準備。部分專家甚至已經開始公開推演中美在南海武裝衝突的形式和規模。
但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的兩個大國,佔據了世界經濟總量的一二名的位置,真的會有戰爭的風險嗎?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有戰爭的可能,但微乎其微。
二戰結束以來,由於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大國之間的博弈是有基本底線的。現代熱戰爭不同於外交博弈和貿易戰,一旦中美爆發大規模實體戰爭,所帶來的後果一定不會是某一方的壓倒性勝利,兩敗俱傷應該是最能預見的結果。更何況,對於美國來說,也難以預測大國軍事衝突對自身國際地和現有國際秩序的影響。所以,中美兩國都保持著一定的底線,即便是美軍在中國南海耀武揚威,耍槍弄棍,也不意味著白宮做好了與北京「大打出手」的物質和心理準備。
至於坊間流傳的美軍要率先摧毀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基本上也不存在可能,美國非常清楚,這樣做無疑會導致中美間的全面戰爭。
但不得不警惕,中美兩國間小規模的武裝衝突的風險日益升高。
首先,美國新一輪大選在即。美國國內的大選向來就毫無底線,共和黨和民主黨為了大選素來毫無底線,為了選票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可以用疫情為大選鋪路。按照以往的經驗,川普本人擅長「極限施壓」,「積極退群」,並不喜好熱戰,且對南海議題不感興趣,但如果美國國內選情一直不漲,不排除會在南海刻意製造摩擦來顯示對華的強硬態度,渲染自己「危機總統」和「戰士總統」的形象,已達到獲取選民支持的目的。
川普
其次,美國國內對華強硬派煽風點火。自2015年以來,美國官員在許多場合都在強調要準備在南中國海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甚至為此有針對性地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沙盤推演。加之現任國務卿蓬佩奧一直以來的「雙標」「甩鍋」外交手段,更有可能促成美國以一場與中國之間的小規模海上衝突來轉嫁美國國內的矛盾。
最後,海上「偶遇」事件引發的緊張。中美兩國海軍在南中國海有意或無意的海空相遇已是常態,每天都會有數起事件。在中美兩國氛圍友好時期,這些「偶遇」事件可以得到良好的處理,一些溝通機制能夠發揮作用,但鑑於兩國目前的總體關係,一旦出現意外事件,中美兩國的海上對峙可能面臨直線升級,進而演變成一場中低烈度的局部軍事衝突。
但總體上來看,川普政府雖然相較於美前幾任總統,對華政策趨於強硬,頻頻打出「南海牌」,但需要明確一點,美國一直以來都是將中國視為自己國際霸權對「競爭對手」而非「敵人」。雖然在國際上從軍事、科技、經貿層面對中國圍追堵截,但中美雙方仍致力於健全各項機制,皆在減少風險、管控危機。儘管溝通機制級別較低,但仍在通過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進行交流,鞏固現有聯絡機制和聯絡熱線。所以,從戰略層面來講,中美兩國只是「打打鬧鬧」,畢竟中美關係是世界和平的保障,國與國之間所追逐的利益也有所差別,所以,大國博弈是難免的。但至於爆發全面的軍事衝突,相信不管是北京方面還是川普政府都會克制,畢竟一旦爆發戰爭,在21世紀的今天,誰都好不了。(野牛山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