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政客挑動南海衝突,東南亞國家「不想被騙進反華運動中」

2020-12-18 環球網

【環球時報駐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記者 黃曉娜 辛斌 徐偉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張繼丹 丁雨晴】今年7月,美國資深亞洲問題專家傅高義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一語驚人——「很不幸,美中有發生武裝衝突的可能性」。傅高義還特別提到,「如果南海發生一場很小的摩擦,就可能會很快升級」。這一論斷並非空談。由於美國實施對華全面遏制的策略,外界對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爆發軍事衝突的擔憂一直存在,特別是在緊鄰中國的東南亞地區。「大象打架,螞蟻遭殃」「大象打架,草地遭殃」是該地區流行的俗語,他們深知一旦中美爆發衝突,東南亞將很難全身而退。

他們最擔心南海發生戰爭

「雖然不排除爆發戰爭的可能,但相信雙方的理智會防止事態朝這個方向發展。」10月29日,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在一場對話會上就中美關係問題表示,雙方有可能時不時在邊緣地區出現小衝突。在他看來,中國的想法是,使用市場和經濟手段好過出動炮艦和戰機。中方無意像美國那樣採取控制全球海洋的「馬漢戰略」,目前只高度關注臺灣、南海,確保自己的生命線不受阻礙。

同一天,美國國務院重申美國務卿蓬佩奧7月發表的所謂聲明,即宣稱中國在南海許多主張「非法」,並表示「美國準備好採取堅定行動反抗中國欺凌」。這是就蓬佩奧訪問越南進行的「說明」。在美國大選投票日前4天,蓬佩奧結束對東南亞多國的訪問。訪問期間,蓬佩奧一如既往,一再攻擊中國。

美國挑釁中國,對東南亞來說不是好消息。正如新加坡《亞洲時報》10月上旬的一篇報導所稱,東協國家正在被美國脅迫以遏制中國,比如菲律賓和泰國等美國的盟友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美國的友好國家。「東協必須意識到,幫助美國在情報戰場上對付中國,只會將它們拉入戰爭鴻溝,且已經違背了東協的中立立場。」《亞洲時報》稱,一旦中美在東南亞區域爆發戰爭,東南亞國家很難全身而退。

香港《南華早報》10月30日的一篇評論文章稱,從貿易到南海再到臺灣海峽,中美兩國正在全面對抗,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已經達到數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有專家認為,隨著美國加大對華壓制,中美兩軍出現嚴重擦槍走火的可能性正在上升,如果沒有合適的溝通渠道,很可能導致軍事衝突。

這樣的聲音很多。而對東南亞國家來說,南海是中美最可能爆發衝突的地區之一,這也最令人擔憂。「中美之間如果會發生戰爭,那麼不一定是在輿論重點關注的臺海,而更有可能是在南海。」《亞洲時報》的另一篇文章稱,中國在南海的主要動機是自衛,而美國希望繼續保持自己在南海的霸權,並在該區域建立符合美國需要的國際秩序。不過,文章稱,相比於中國自上而下的堅定立場,美國對在南海和中國「對抗並冒戰爭危險」顯得有些猶豫,因為美國需要得到東南亞盟國以及國內民眾的支持,情況相對比較複雜。

美國「外交學者」網站10月中旬的一篇文章也分析稱,相較強大的美日軍事同盟,美國和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盟友的關係並不算牢靠,且東協內部意見很不統一,所以中美在東海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南海比較危險。

即便明年白宮換人,風險依舊存在。孟加拉國《每日星報》稱,從美國現任和將來可能擔任關鍵職務的政客的強硬發言不難看出,無論大選結果如何,美國都將陷入和中國不可逆轉的摩擦旋渦。儘管東協明確表示不希望介入中美之間的任何衝突,在中美可能的軍事衝突中,南海顯然會是主要戰場。

泰國瑪希隆大學中國與全球化亞洲研究系常務副主任元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如果發生軍事衝突的話,規模不會太大,雙方都將通過展示各自軍事實力和戰鬥意志來避免全面戰爭的爆發。元德說,中美直接衝突最有可能的引爆點會是南海,美國可能以維護「自由航行」為由,以軍事手段強拆南海人工島礁,從而觸發直接軍事衝突。臺海局勢雖然日趨緊張,但中國政府武力收復臺灣的決心和為之所做的軍事準備在很大程度上震懾了臺灣當局。

在南海以外,元德認為最有可能的中美戰爭形式是代理人戰爭。「比如美國全面支持印度進而升級中印邊境衝突,或者支持越南、菲律賓等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以擴大和中國的對立,乃至小規模軍事衝突。」元德說。

「我們不想成為被踩扁的草地」

分析人士認為,在一場中美衝突中,無論喜歡與否,東南亞國家都很難獨善其身。一些防務專家稱,中美角力越激烈、大國意圖越不確定,小國越是感受到採取對衝的迫切性,它們不想成為大國的棋子,更不想無端捲入大國衝突變成炮灰。

今年9月,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駐華大使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發出了類似信號,他們都對南海區域武裝衝突風險增加感到擔憂。馬來西亞大使努西爾萬表示,他可以很肯定地說,「我們並不把自己視為棋子」。「我們並不想成為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的屬國」,菲律賓駐華大使羅馬納稱,有一句老話叫「大象打架,被踩扁的卻是草地」,「我們不想成為被踩扁的草地」。

10月20日,路透社一篇獨家報導令人眼前一亮。報導援引數名印尼官員的話稱,今年印尼曾多次拒絕美國P-8偵察機在印尼降落和加油。印尼外長蕾特諾表示,印尼不想在衝突中「選邊」,並對兩個超級大國日漸升高的緊張關係及南海地區的軍事化感到震驚。印尼前駐美大使、前副外長迪諾·帕迪·賈拉爾則直言,美國「咄咄逼人的反華政策」讓印尼和整個地區感到緊張,「我們不想被騙進一場反華運動中」。

此前數天,迪諾·帕迪·賈拉爾撰文稱,美國的反華政策在東南亞沒有得到積極響應,原因如下:疫情讓東南亞國家無心關注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中國已承諾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而美國並沒有;東南亞國家在經濟上非常依賴中國,中國是該地區貿易、投資的主要參與者;東南亞國家對於美國借意識形態極力抨擊中國不感興趣;東協作為一個整體一直持中立立場,且東協內部對華態度並不統一。

實際上,今年下半年以來,東南亞領導人不斷表達對中美對抗的擔憂。在9月的第75屆聯大會議上,印尼總統佐科和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都擔心東南亞國家將被拖入美中衝突中。「戰爭不會使任何人受益,」佐科說,「在廢墟中慶祝勝利毫無意義。在一個正在沉沒的世界成為最大經濟強國毫無意義。」

杜特爾特也呼籲北京和華盛頓化解分歧。「升級緊張不會使任何人受益,」他說,「新的『燃點』加劇擔憂且往往將人們撕裂。鑑於對抗國家的規模和軍事威力,如果(美中)『口水戰』惡化為一場真正的核武器與飛彈戰爭,我們只能想像且將為人類生命和財產遭受的可怕損害而驚呆。」

「陷入困境的美中關係為亞洲的未來和新型國際關係格局提出了深遠的問題,」今年6月,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為《外交》雜誌撰文稱,「包括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尤其感到擔憂,因為它們處於各個大國利益的交匯點上……這兩個大國之間的任何對峙,都不太可能像冷戰時那樣,在一個國家的和平崩潰中結束。」一個多月後,李顯龍參加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的線上視頻座談會時再次表示,中美政治和經貿關係急劇惡化讓其他國家緊張。

《澳大利亞人報》稱,如今的中美兩國顯然比十年前更有可能發生衝突,人們可能認為亞洲正尋求從美國的大選中尋求慰藉,但兩位總統候選人都承諾將對中國實行強硬政策,讓亞洲國家政府意識到中美對抗不會隨著一位新人入主白宮而消失。文章稱,鮮有亞洲領導人享受川普政府的不可預測性。美防長埃斯珀推動在亞洲部署中程飛彈,也引發美國在該地區盟友的擔憂。

學者:尋求成為「和平調解人」

一位馬來西亞學者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坦言,目前東南亞國家沒有多少心思去聽美國不斷重複「中國威脅論」,國內問題已經讓他們苦不堪言。泰國學者元德表示,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不願意捲入中美衝突,因為各國都面臨疫情防控、經濟倒退、社會不穩定等困境,各國更希望有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以專注於解決國內問題。

這並不是美國所期望的。據卡達半島電視臺網站11月1日報導,從2017年5月到2020年7月,美國海軍在南海進行了24次「自由航行」,正是在這個7月,美國改變其在南海事務上「表面中立」的立場,宣稱中國在南海許多主張「非法」。美國的用意就是希望攪動地區局勢,迫使一些東南亞國家充當美國對抗中國的「棋子」。

但即便是10月底蓬佩奧亞洲行突然加入越南一站,並稱「(美越)夥伴關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牢固」,結果也難如其意。「美國之音」11月2日稱,一些分析人士認為,越南只是在用「重度對衝」戰略,並沒有選擇「一邊倒」倒向美國。文章提到,美國希望租用越南的金蘭灣軍事基地,但越南還沒有答應。7月蓬佩奧就南海問題發表聲明後,越南並沒有歡呼雀躍,相反略顯曖昧,越南甚至沒有提美國的名字。

美國《洛杉磯時報》曾分析說,美國就南海問題表達更強硬的立場,顯示出華盛頓在試圖對中國形成壓力時面臨的一個核心挑戰:雖然較弱的亞洲國家面對強勢的中國可能會有擔憂,但沒有一個國家希望被拖入兩個大國間日益激烈的公開對抗。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所長饒兆斌說,馬來西亞非常擔心美國的目的,「建立一個對抗中國的大聯盟不是馬來西亞想要的政策」。

馬來西亞前國防部副部長劉鎮東8月底表示,這幾年東南亞精英的立場越來越趨同,他相信,所有東協國家都不會想「選邊」。劉鎮東說,軍事方面,美國軍艦在新加坡補給,兩國安全合作緊密;泰國、柬埔寨則是和中國合作;馬來西亞和美國軍事合作少,主要是經貿往來。劉鎮東說,東南亞不會希望任何世界主要戰爭發生在本區域,特別是南海問題。

有評論稱,在東南亞,泰國有「平衡外交」的傳統,菲律賓杜特爾特政府相對比較「民粹」,馬來西亞和越南不願意陷入中美之間的區域衝突,印尼同樣是該地區最不願選邊站隊的國家之一。一位印尼學者在同《環球時報》記者交流中美競爭話題時說,不斷發展強大的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任何一方都無法忽視的重要存在,在中美大國對抗背景下,印尼最為明智的選擇就是保持中立,站隊做法帶來的負面影響遠不是印尼能夠承受的。

這位學者表示,印尼不希望看到中美發生更加激烈的衝突,同時認為兩國不會直接發生軍事衝突。原因在於,中美在經貿、科技和人文等領域展開的較量都屬於「發展的較量」,而一旦發生軍事衝突,則必然導致兩敗俱傷。因此,他希望中美兩國能夠在相互競爭中尋找到平衡。

「如果川普成功連任,他可能會嘗試以更具侵略性或不負責任的方式採取軍事行動,美軍在南海的存在也會增強,」《菲律賓星報》專欄作家李天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如果拜登獲勝,中美在南海的緊張局勢也可能進一步激化,因為他會延續歐巴馬時代的『重返亞太』戰略,南海不可避免地會成為美軍未來的部署重點。」

在李天榮看來,中美軍事衝突大概率會因雙方海軍或空軍擦槍走火發生意外而爆發,且以局部小規模衝突為主。為對抗中國,美國在亞太地區會更加依賴其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亞。中美一旦發生軍事衝突或戰爭,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協主要經濟體肯定會受到十分不利的影響。東協國家應該會保持中立,並將尋求成為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和平調解人」。

相關焦點

  • 澳媒:蓬佩奧遊說反華,東南亞都不買帳
    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10月26日文章,原題:美國在東南亞推動反華的做法不奏效  川普政府試圖說服東南亞國家抗衡中國。但這些努力沒奏效,美國務卿蓬佩奧對雅加達的訪問也不太可能改變這一狀況。這是知名分析人士的觀點——印尼非常明確,不想在中美之爭中選邊站。
  • 紐西蘭反華政客彼得斯種族歧視言論引當地社會嚴厲抨擊
    據紐西蘭中華新聞網消息,在即將開始三年一次的紐西蘭大選前夕,一貫作為紐西蘭反華勢力代表的紐西蘭優先黨主席溫斯頓·彼得斯8月10日在當地一次公開講話時發表言論「兩個華人頂不上一個白人(Two Wongs don’t make a White)」,這一明顯辱華的種族歧視言論引起當地社會一片譁然,並受到主流社會及華人社區的嚴厲抨擊。
  • 菲播放南海紀錄片煽動反華 使勁渲染中國「擴張」
    菲律賓軍方發言人卡奇拉拉稱,全國現在必須意識到南海主權問題的重要性。菲律賓武裝部隊公共事務辦公室負責人卡布諾克稱,這次「主權覺醒運動」將有助於在菲律賓人的內心與頭腦中注入愛國主義。據了解,這部紀錄片的名字叫《自由》,共分為三集。PTV412日傍晚播出的是第一集《海洋權利》,這部22分鐘的視頻,主要聚焦中國南海活動給菲律賓帶來的經濟影響。
  • 國際輿論:美政客涉華政治挑釁極具破壞性
    肯亞國際問題專家卡文斯·阿德希爾說,關閉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會進一步破壞兩國關係,將削弱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 一些政客「在對華關係中轉向了威脅、恫嚇和直接施壓」。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發文稱,四名高官發表了一系列精心策劃的反華演講,言辭之激烈令人想起上世紀50年代給「赤色分子」扣帽子的行為。
  • 蓬佩奧遊說東南亞反華不奏效 美學者給出三個理由
    圖源:美聯社海外網10月28日電 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26日以《美國在東南亞推動反華的做法不奏效》為題刊文稱,美國政府試圖說服東南亞國家抗衡中國的努力不會奏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雅加達的訪問也不太可能改變這一點
  • 東南亞國家站隊支持蓬佩奧,反對中國南海主權,地圖開疆200海裡
    儘管美國的總體實力在下滑,儘管美國海軍正在遭受疫情困擾,然而世界第一的軍事力量確實不是白給的,二百多年的國運,幾十年的經營,都讓美國在東南亞地區有著不同一般的話語權,即便是錯誤的,甚至是荒謬的謊言,也有國家願意去響應。 馬來西亞,就是這樣一個國家。
  • 菲律賓政府突然出手,又一反華政客遭報應
    其實德爾·羅薩裡奧一直就是一名帶有強烈反華傾向的菲律賓政客。此人在阿基諾三世主政菲律賓時擔任外交部長,在其任內為當時的菲律賓政府挑起與中國的南海爭端而積極推波助瀾。如2014年3月底,德爾·羅薩裡奧便以中菲雙方存在島嶼爭端為由,向國際仲裁法庭提交訴狀,試圖推動美國主導的所謂「南海仲裁案」。顯然,這是一種嚴重侵害中國領土主權的行徑。
  • 國際銳評丨西媒炒作所謂中共名單是個徹頭徹尾的反華騙局!
    近日,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媒體和政客炒作起一條離奇的消息,稱根據一份包含約195萬名中共黨員信息的文件,推斷中共黨員已經「滲透」進英國等西方國家駐華機構和企業,並稱「美國率先敲響了警鐘」。然而,他們同時承認沒有證據顯示這些機構遭遇間諜活動。沒有證據卻強行安插「間諜」罪名?西方一些反華分子看來黔驢技窮、近乎癲狂,又搞起散播「中國威脅」的老一套,真是無腦又無恥!
  • 為什麼東南亞對川普的反華政策置若罔聞?
    美國《外交學者》10月15日文章,原題:為什麼東南亞對川普的反華政策置若罔聞  最近幾個月,世界見證了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奇怪發展:出現了一種非常強硬、敵對和對抗中國的政策。顯然,美國將抨擊中國升級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並希望其他國家效仿。
  • 國際時評丨美借南海問題挑撥離間註定徒勞
    國際時評丨美借南海問題挑撥離間註定徒勞新華社  作者:  2020-07-16 這種先「揮拳頭」再「講歪理」的做派,倒是符合美國以「軍事霸權
  • 新加坡的反華與馬六甲的困局
    新聞:1,第17屆不結盟運動(NAM)首腦會議9月18日在委內瑞拉閉幕,會議通過了指導不結盟運動未來不過在磋商成果文件過程中,新加坡曾執意要求塞入為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背書的內容,企圖強化成果文件涉南海內容,由於多個國家明確反對未能得逞。新加坡代表表現得氣急敗壞,對反對其企圖的國家的立場冷嘲熱諷,甚至在爭論中出言不遜,對立場公正的國家的代表惡意攻擊。
  • 大談「南海參戰」可能性,川普都要下臺了,菲律賓還想趟渾水?
    近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對菲律賓進行了正式訪問。此次訪問也是川普政府最後一場對菲律賓的正式外交活動,擺明就是為挑撥中菲關係而來,自然備受菲律賓各界矚目。而當菲律賓國防部長洛倫扎納於25日代表菲律賓政府開口時,這位防長的話語卻怎麼聽都不對勁:「如果(中美)爆發戰爭,無論民眾喜不喜歡,菲律賓都將參與其中。」
  • 美媒涉島問題反華挺日 日本軟硬兼施妄圖稱霸
    美媒涉釣魚島言論反華挺日     背景閱讀:     美國《華爾街日報》1日發表社論,呼籲美國政府支持日本「反抗中國的欺凌」。文章稱,中國頻繁派遣軍艦和飛機進入釣魚島周邊適得其反,不僅強化了美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同時也使得日本和美國一道強化了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
  • 國際解讀|「反華」政客又加戲!企圖搞「新八國聯軍」,遭翻車
    所謂的IPCA,即「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這是一個由18個不同國家及歐洲議會少部分成員組成的一個鬆散組織,其表面高舉「反華」大旗,暗中目的則是謀取利益。近日,這個「反華聯盟」又跳出來作妖,發起了「撐澳洲,反欺凌」的活動,並向歐美多國外長送去了聯名信。
  • 國際銳評丨屢屢表演「人來瘋」,澳大利亞政客患上了反華「狂想症」
    國際銳評丨屢屢表演「人來瘋」,澳大利亞政客患上了反華「狂想症」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2020-07-05 在此背景下,澳大利亞右翼政客跟華盛頓反華勢力沆瀣一氣
  • 組建「國際反華同盟」:蓬佩奧痴心痴迷地追求,要變成一枕黃粱
    走遍世界,竄訪英國和丹麥,積極尋找新的盟友,欲建立一個新的「國際反華同盟」。自不量力,其結果只能是自取其辱美國兩次組建同盟失敗,說明美帝國的軍事霸權和政治外交霸權已經是崩潰的前夕。還記得馬克龍「北約腦死亡」的論述嗎?還記得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加拿大的G7峰會上怒懟川普的情形嗎?
  • 印度國內,誰在「帶節奏」反華?
    過去一段時間,從就邊境問題放硬話、爆猛料,到「刪除中國應用程式」的App走紅,再到疫情期間民間一些人士的「去中國化」運動,他們持續煽動對立情緒,製造反華風潮。他們是誰?反華分子製造聲浪中印邊境爆發衝突、印軍出現傷亡的消息傳出後,印度多地發生反華示威。
  • 美國最新南海聲明意味著什麼?
    (評論員 餘東暉)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就南海問題發出最新聲明,意味著美國在南海海洋爭端方面明確選邊,以此挑動和聯合其他南海主權聲索方,令南海爭端成為在外交上圍堵中國,在軍事上威懾中國,在經濟上制裁中國的又一武器。
  • 美高官即將訪臺,聲稱要見蔡英文!華春瑩:反華政客「最後瘋狂」
    美方在中美《建交公報》中也就此作出明確承諾。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美臺官方往來,這一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華春瑩還指出,一段時間以來,川普政府內少數反華政客不斷上演「最後瘋狂」,不擇手段利用所剩任期蓄意破壞中美關係,服務其個人政治私利。這種伎倆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兩國人民友好民意,必將遭到歷史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