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論語說文,綠色原裝,童叟無欺
長按以上二維碼,可推薦、關注
2018年1月28日,《錢江晚報》報導了一件爭議漢字筆畫的事情——「四」字的第二筆是「橫折」還是「橫折鉤」。爭議的重點是:「四」字第二筆,「一年級教科書是『橫折鉤』,《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說是『橫折』。我們該相信誰?」這個事情一時成了熱門話題。
事情起因是一道杭州拱墅區某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題:「旦」字的第二筆和「舊」字的第三筆是「乛(橫折)」還是「(橫折鉤)」?某家長夫妻看到後爭執不下,最後向記者反映。記者在報導中提到了若干種看法:有說「橫折」的,杭州多個小學老師的意見都是「橫折鉤」,還有人認為都對。記者專門找了18名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學校畢業的學士和碩士,認為是「橫折」的有11人,「橫折鉤」的有5人,2人無法選擇。
其實,這篇報導混淆了「筆順」和「筆畫」的概念。從報導配圖可以看出,引起爭議的「四」字的第二筆的筆畫問題,並非出自筆畫知識題目,而是描紅作業。描紅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筆順、間架結構,培養工整寫字習慣,並不是傳授筆畫名稱知識。
正因為是描紅作業,樣板字選用了與手寫體近似的印刷楷體,這種字體包含了書法的成分,不能用它來判斷筆畫名稱。比如描紅作業裡「媽」字第三筆成了「提」;更能說明問題的是「回」字,同樣「口」字結構,第二筆是「橫折鉤」,第四筆卻成了「橫折」。
根據《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旦」、「舊」、「回」「四」等字,其中「口」字結構部分的第二筆,都是「橫折」。也只有同一結構同一名稱,規範才有意義。國家語委《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選用印刷宋體而沒有選擇印刷楷體不是沒有道理的。
(截自《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
總之,問題主要出在家長主觀臆斷,導致記者以及報導中的大部分人都受到影響。從報導配圖來看,教科書並沒有說「四」字第二筆這樣的筆畫叫做「橫折鉤」,只是家長看到該字的楷體筆順第二筆最後有勾,就「望文生義」地認為教科書說它是「橫折鉤」。
小學語文教科書和國家語委確實不統一,但這個不統一根本性地體現在字體選擇的不統一。教科書裡有一個《常用筆畫名稱表》,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各筆畫名稱對應的例字選用的也是印刷楷體。字體不一致帶來的弊端已經顯現——根據報導,包括「杭州下城區某知名實驗小學一位高級教師」在內的「杭州多個小學老師」都犯了和該家長同樣的錯誤。
相比印刷楷體,印刷宋體更具有筆畫的「穩定性」。就這個問題而言,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科書應當向國家語委看齊,建議在下一次教科書修訂時,將《常用筆畫名稱表》的用字,全部修訂為與《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一致的印刷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