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青少年之間,更容易起暴力事件,並且大都存在「以多欺少」的特徵。而被欺負孩子,總是沒能得到父母有力的支持。
這不僅是孩子個體的問題,更是一個家庭,乃至學校教育管理層面的問題。
五位年輕人(兩人無業,四名職校學生)長期霸凌15歲小夥。小夥為躲避,休學外出打工。5人將其騙回老家後毆打致死,並將屍體掩埋到農田裡。
這起發生在興平市的慘案,又一次將人們的視線拉到了未成年人犯罪上。有網友評論道:孩子毒辣起來,更勝過成人。
那些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很好養育的孩子,由於從小就沒有感受到愛與被愛,在共情力與道德品質上發展受限。
如果去排查這些涉案的5名年輕人的原生家庭,基本都能發現或多或少的家庭結構問題。
被害人父親提供的信息:這些孩子都是在校生,把我兒子埋了後,還在學校裡大肆宣揚。學校裡一名與此案無關的學生聽了以後很害怕,回家就跟父母說了。學生父母一聽這事挺大,才報的警。
涉案學生與報警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狀態很不同。
首先,涉案學生他們並不畏懼自己的行為可能觸犯法律。所以犯案之後,還會學校去宣揚這件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他們的道德感很低下。
同時,推論他們與自己的父母並不親近,有事情大多尋找同伴去解決。例如跟同伴一起去敲詐低齡學生的零用錢。看到有學生不服氣,就一起行動,直到把對方打趴下為止。
而一個健康家庭的孩子,即使還未成年,也會有自己的是非觀,也懂得敬畏。遇到事情之後,他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去尋求父母的幫助。這種家庭中的父母,通常是盡到了自己的職責,會對孩子進行教養與提供有力的支持。
這也給了孩子信心,只要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找到父母,總能夠幫到自己。
在《與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中,作者:勞倫斯.斯坦伯格就提到:孩子的成長之路是風雨交加的。青春期出現極端情緒是正常,因為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但父母可以在期間有所作為。
對於孩子來說,最容易讓自己出現「失控發展」的就是被父母忽略,被老師放棄。這類孩子從小就很少得到父母的照看與管教。由於較少受到管束,所以養成了「隨心所欲」的行為風格。
到了學校,就很難適應。無法按時上課、無法遵守課堂紀律,更別提要按照老師要求完成課後作業了。這些學生起初會讓老師很頭疼,但在一番「過招」之後,老師也會覺得這孩子沒希望了,還是將精力放在那些願意學習的孩子身上。
那麼這群被忽略、品行已經出現問題的青少年,就很容易在校外形成以群體,被稱為「不良青年」。
這群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由於父母的「缺位」,無法在他們的這一過程中有所作為,所以很遺憾,他們或許只有通過社會大眾的評價與法律的制裁,來二次習得社會道德規範。
但如果你是一位關愛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你非常想處理好孩子在青春期叛逆的行為,想要幫助孩子成功地度過這段心理發展充滿變數的特殊年齡時期,成為有所作為的父母,那麼你不妨了解以下有關於青春期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重新去認識、理解你的孩子
當你覺得看孩子「越來越不順眼」,那你就要有個意識:孩子或許已經進入青春期。
兒童時期的孩子,會喚起家長天然的慈愛。
青春期之後,父母會發現孩子逐漸拒絕自己。拒絕父母給的批評意見/拒絕父母的靠近/拒絕父母的過度關心 但出了事之後,又需要父母去收拾殘局。
我曾聽到有一組家庭,孩子很憤怒地跟媽媽吼道:「你什麼都要管!我太難受了!」
媽媽也情緒激動地懟:「你現在要是18歲,成年了,我可以一件事都不用管!」
孩子崩潰地哭喊:「我現在也不用你管!哪怕我去坐牢了,也不用你管!」
這孩子如果真的坐牢了,去收拾殘局的,恐怕還是這位媽媽。
這也是讓很多家長頭大的問題。青春期的孩子,管他,他就很反感你;放手不管,他就能給你捅婁子。
左右都是個不省心,到底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在當感到疲勞的心境下,就容易變得專橫(你必須聽我的)或放縱(隨便你,我管不動了)。
這兩種情況,都會讓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不良反應。
實際上,青少年比童年期更渴望父母的愛。他們一方面期待自己能「當家作主」,另一方面卻很害怕父母會在心理上拋棄他們。
這就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保持十足的耐心。
你要刻意調撥出時間陪伴孩子,而且要是高質量的陪伴。我在醫院值班的時候,一位就診的孩子看到父親在等待的長廊上看手機,就很憤怒,叫喊著要沒收父親的手機。
因為孩子覺得父親對自己的沒有投入全然的愛,這種忽視,讓孩子感到憤怒。
同時,孩子也採用長時間玩手遊的方式來效仿,來被動攻擊父親。以至於父親帶著孩子來診治網路遊戲成癮的問題。但更深層的問題,是他們之間的親子關係。
那麼如何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1. 一對一的談話。青少年喜愛被尊重與重視的感覺。
2. 分享你的感受和生活。但並不是讓你將自己的負能量傾訴給孩子。單親家庭的父母,就容易走入這一誤區。你可以更多與孩子分享你的所見所聞所想。
3. 相信你的孩子。很多孩子會出於生氣與報復父母,從而變成父母所擔心的那樣。
4. 尊重孩子。不要為了你的面子而去貶低孩子。
5. 支持孩子。遊泳女將傅園慧的父親,一直認為自己女兒是最優秀的。不論女兒比賽成績如何,都支持、鼓勵孩子。所以傅園慧被培養成了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
6. 成為幽默的父母。
7. 不要過度疏遠與你性別相異的孩子。
二、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而不是去誤解他們的言行
導致青少年叛逆的不是父母的權威,而是父母的權利濫用,粗暴的執行沒有經過商量的決策。父母的那種「我說了算」的態度,會讓青少年很惱火。
所以到了青春期,父母要跟孩子討論道理和規則,並且解釋為什麼要求或禁止孩子做某事。這樣,即使孩子不喜歡最終的決定,但也能不那麼叛逆。
同時這種父母與孩子商量的做法,也向孩子展示了你已經考慮了他的觀點,並且有充分的理由說「不」。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並不意味著父母需要放棄權威。而是讓父母承認孩子正在成長,並且有權參與影響他生活的決策。父母可以依然掌握著主導權,但要學著去詢問並真正考慮孩子的想法。
另外,要畫出紅線。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事是不屬於可商量的規則範疇。例如:知曉孩子跟著高年級的同學,一起去欺負低齡學生,這種就要嚴令禁止。態度明顯地告訴孩子:這很不好!
當然,在青少年違規後,父母不要反應過度,先聽聽孩子是怎麼說的。
因為青春期的少年更容易叛逆,是由於在我們小時候,我們想取悅的是父母與老師,但進入青春期後,我們更在意獲得同齡人的讚賞與認同。
例如女生會化濃妝,穿著奇裝異服,青春期孩子會說:「其他同學都這麼穿」。敢這麼打扮自己的同學,往往能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覺得她很有膽量敢在學校裡這麼「彰顯個性」,很酷。
這種做法,會使當事人成為高人氣同學。
男生會為了幫同學,一起去結伴打架鬥毆,或偷家裡的錢,就為了幫自己的「兄弟」。父母幾乎無法阻止自己的孩子去關心同伴。
當孩子想在同伴面前耍酷,你卻想讓孩子回到當初的那個「天使寶寶」狀態,這種策略往往是無效的。
很多父母都會喊道:「你小時候那麼聽話,怎麼越大越不懂事了呢?」
所以,比起給予處罰,我們先聽聽孩子的心裡話。當然,對於行為離譜,或是觸犯紅線的行為,家長還是可以給予懲罰的。
如果你確認要對孩子進行處罰,那麼下面幾點是你需要留意的:
1. 對懲罰措施的執行要前後一致。如果定下取消周末帶孩子出城遊玩的計劃,那麼就不要中途再改口。
2. 與你的配偶意見保持一致。另一方切不能偷偷放水。或當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3. 遵守你的價值觀和信念。當你灌輸給孩子,要勤勞,但自己卻逃避家務,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示範。
但同時你也要明白,懲罰並不是唯一的應對措施,更好的是做法讓孩子自己承受結果。
例如:被老師批評等。這些就是學校教育需要跟進的工作了。
只要你的家庭結構是正常的,並且了解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之道。你們的親子關係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這樣的好處是:
1. 能夠減低、杜絕孩子由於不良引導,而走上歧途。
2. 為孩子發展出良好品行,保駕護航。
3.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你的情緒健康。
最重要的是,這可以幫你消除不少麻煩。像是孩子不肯上學、出現抑鬱、雙相等情緒障礙等較難處理的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即使已經非常叛逆的孩子,也有其正面的、可引導的、可控的一面。《與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讓你跟青春期的孩子,不較勁,不生氣,不失控。
這本書涵蓋了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特有的教育憂慮、煩惱與無奈,包括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對青少年思想引導的困惑,書中都有科學的答案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如果你想要成為青春期孩子的最佳陪伴者,成為孩子眼中的「酷爸、酷媽」,讓他們願意跟你說心事。《與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是一本不錯的指導用書,它還是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推薦書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推薦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