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易激惹,難溝通,父母應該這麼做可化解孩子的叛逆行為

2020-12-23 心理諮詢師許燁

似乎青少年之間,更容易起暴力事件,並且大都存在「以多欺少」的特徵。而被欺負孩子,總是沒能得到父母有力的支持。

這不僅是孩子個體的問題,更是一個家庭,乃至學校教育管理層面的問題。

五位年輕人(兩人無業,四名職校學生)長期霸凌15歲小夥。小夥為躲避,休學外出打工。5人將其騙回老家後毆打致死,並將屍體掩埋到農田裡。

這起發生在興平市的慘案,又一次將人們的視線拉到了未成年人犯罪上。有網友評論道:孩子毒辣起來,更勝過成人。

那些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很好養育的孩子,由於從小就沒有感受到愛與被愛,在共情力與道德品質上發展受限。

如果去排查這些涉案的5名年輕人的原生家庭,基本都能發現或多或少的家庭結構問題。

被害人父親提供的信息:這些孩子都是在校生,把我兒子埋了後,還在學校裡大肆宣揚。學校裡一名與此案無關的學生聽了以後很害怕,回家就跟父母說了。學生父母一聽這事挺大,才報的警。

涉案學生與報警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狀態很不同。

首先,涉案學生他們並不畏懼自己的行為可能觸犯法律。所以犯案之後,還會學校去宣揚這件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他們的道德感很低下。

同時,推論他們與自己的父母並不親近,有事情大多尋找同伴去解決。例如跟同伴一起去敲詐低齡學生的零用錢。看到有學生不服氣,就一起行動,直到把對方打趴下為止。

而一個健康家庭的孩子,即使還未成年,也會有自己的是非觀,也懂得敬畏。遇到事情之後,他們第一想到的就是去尋求父母的幫助。這種家庭中的父母,通常是盡到了自己的職責,會對孩子進行教養與提供有力的支持。

這也給了孩子信心,只要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事情,找到父母,總能夠幫到自己。

《與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中,作者:勞倫斯.斯坦伯格就提到:孩子的成長之路是風雨交加的。青春期出現極端情緒是正常,因為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但父母可以在期間有所作為。

對於孩子來說,最容易讓自己出現「失控發展」的就是被父母忽略,被老師放棄。這類孩子從小就很少得到父母的照看與管教。由於較少受到管束,所以養成了「隨心所欲」的行為風格。

到了學校,就很難適應。無法按時上課、無法遵守課堂紀律,更別提要按照老師要求完成課後作業了。這些學生起初會讓老師很頭疼,但在一番「過招」之後,老師也會覺得這孩子沒希望了,還是將精力放在那些願意學習的孩子身上。

那麼這群被忽略、品行已經出現問題的青少年,就很容易在校外形成以群體,被稱為「不良青年」。

這群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發展過程中,由於父母的「缺位」,無法在他們的這一過程中有所作為,所以很遺憾,他們或許只有通過社會大眾的評價與法律的制裁,來二次習得社會道德規範。

但如果你是一位關愛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你非常想處理好孩子在青春期叛逆的行為,想要幫助孩子成功地度過這段心理發展充滿變數的特殊年齡時期,成為有所作為的父母,那麼你不妨了解以下有關於青春期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

一、重新去認識、理解你的孩子

當你覺得看孩子「越來越不順眼」,那你就要有個意識:孩子或許已經進入青春期。

兒童時期的孩子,會喚起家長天然的慈愛。

青春期之後,父母會發現孩子逐漸拒絕自己。拒絕父母給的批評意見/拒絕父母的靠近/拒絕父母的過度關心 但出了事之後,又需要父母去收拾殘局。

我曾聽到有一組家庭,孩子很憤怒地跟媽媽吼道:「你什麼都要管!我太難受了!」

媽媽也情緒激動地懟:「你現在要是18歲,成年了,我可以一件事都不用管!」

孩子崩潰地哭喊:「我現在也不用你管!哪怕我去坐牢了,也不用你管!」

這孩子如果真的坐牢了,去收拾殘局的,恐怕還是這位媽媽。

這也是讓很多家長頭大的問題。青春期的孩子,管他,他就很反感你;放手不管,他就能給你捅婁子。

左右都是個不省心,到底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在當感到疲勞的心境下,就容易變得專橫(你必須聽我的)或放縱(隨便你,我管不動了)。

這兩種情況,都會讓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出現不良反應。

實際上,青少年比童年期更渴望父母的愛。他們一方面期待自己能「當家作主」,另一方面卻很害怕父母會在心理上拋棄他們。

這就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要保持十足的耐心。

你要刻意調撥出時間陪伴孩子,而且要是高質量的陪伴。我在醫院值班的時候,一位就診的孩子看到父親在等待的長廊上看手機,就很憤怒,叫喊著要沒收父親的手機。

因為孩子覺得父親對自己的沒有投入全然的愛,這種忽視,讓孩子感到憤怒。

同時,孩子也採用長時間玩手遊的方式來效仿,來被動攻擊父親。以至於父親帶著孩子來診治網路遊戲成癮的問題。但更深層的問題,是他們之間的親子關係。

那麼如何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

1. 一對一的談話。青少年喜愛被尊重與重視的感覺。

2. 分享你的感受和生活。但並不是讓你將自己的負能量傾訴給孩子。單親家庭的父母,就容易走入這一誤區。你可以更多與孩子分享你的所見所聞所想。

3. 相信你的孩子。很多孩子會出於生氣與報復父母,從而變成父母所擔心的那樣。

4. 尊重孩子。不要為了你的面子而去貶低孩子。

5. 支持孩子。遊泳女將傅園慧的父親,一直認為自己女兒是最優秀的。不論女兒比賽成績如何,都支持、鼓勵孩子。所以傅園慧被培養成了一個開朗、樂觀的孩子。

6. 成為幽默的父母。

7. 不要過度疏遠與你性別相異的孩子。

二、理解青春期的孩子,而不是去誤解他們的言行

導致青少年叛逆的不是父母的權威,而是父母的權利濫用,粗暴的執行沒有經過商量的決策。父母的那種「我說了算」的態度,會讓青少年很惱火。

所以到了青春期,父母要跟孩子討論道理和規則,並且解釋為什麼要求或禁止孩子做某事。這樣,即使孩子不喜歡最終的決定,但也能不那麼叛逆。

同時這種父母與孩子商量的做法,也向孩子展示了你已經考慮了他的觀點,並且有充分的理由說「不」。

讓孩子參與到家庭決策中來,並不意味著父母需要放棄權威。而是讓父母承認孩子正在成長,並且有權參與影響他生活的決策。父母可以依然掌握著主導權,但要學著去詢問並真正考慮孩子的想法。

另外,要畫出紅線。讓孩子明確知道,哪些事是不屬於可商量的規則範疇。例如:知曉孩子跟著高年級的同學,一起去欺負低齡學生,這種就要嚴令禁止。態度明顯地告訴孩子:這很不好!

當然,在青少年違規後,父母不要反應過度,先聽聽孩子是怎麼說的。

因為青春期的少年更容易叛逆,是由於在我們小時候,我們想取悅的是父母與老師,但進入青春期後,我們更在意獲得同齡人的讚賞與認同。

例如女生會化濃妝,穿著奇裝異服,青春期孩子會說:「其他同學都這麼穿」。敢這麼打扮自己的同學,往往能引起其他同學的注意,覺得她很有膽量敢在學校裡這麼「彰顯個性」,很酷。

這種做法,會使當事人成為高人氣同學。

男生會為了幫同學,一起去結伴打架鬥毆,或偷家裡的錢,就為了幫自己的「兄弟」。父母幾乎無法阻止自己的孩子去關心同伴。

當孩子想在同伴面前耍酷,你卻想讓孩子回到當初的那個「天使寶寶」狀態,這種策略往往是無效的。

很多父母都會喊道:「你小時候那麼聽話,怎麼越大越不懂事了呢?」

所以,比起給予處罰,我們先聽聽孩子的心裡話。當然,對於行為離譜,或是觸犯紅線的行為,家長還是可以給予懲罰的。

如果你確認要對孩子進行處罰,那麼下面幾點是你需要留意的:

1. 對懲罰措施的執行要前後一致。如果定下取消周末帶孩子出城遊玩的計劃,那麼就不要中途再改口。

2. 與你的配偶意見保持一致。另一方切不能偷偷放水。或當面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

3. 遵守你的價值觀和信念。當你灌輸給孩子,要勤勞,但自己卻逃避家務,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示範。

但同時你也要明白,懲罰並不是唯一的應對措施,更好的是做法讓孩子自己承受結果。

例如:被老師批評等。這些就是學校教育需要跟進的工作了。

只要你的家庭結構是正常的,並且了解與青春期孩子的相處之道。你們的親子關係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這樣的好處是:

1. 能夠減低、杜絕孩子由於不良引導,而走上歧途。

2. 為孩子發展出良好品行,保駕護航。

3.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你的情緒健康。

最重要的是,這可以幫你消除不少麻煩。像是孩子不肯上學、出現抑鬱、雙相等情緒障礙等較難處理的問題。

青春期的孩子,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可怕。即使已經非常叛逆的孩子,也有其正面的、可引導的、可控的一面。《與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讓你跟青春期的孩子,不較勁,不生氣,不失控。

這本書涵蓋了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們特有的教育憂慮、煩惱與無奈,包括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對青少年思想引導的困惑,書中都有科學的答案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如果你想要成為青春期孩子的最佳陪伴者,成為孩子眼中的「酷爸、酷媽」,讓他們願意跟你說心事。《與青春期和解-理解青少年思想行為的心理學指南》是一本不錯的指導用書,它還是中小學教師資格證考試推薦書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推薦書目。

相關焦點

  • 孩子進入了「叛逆期」,家長應該怎麼做?濟南大千青少年叛逆學校
    我們常把孩子的「反抗」冠上一個詞,叛逆。面對孩子的這一時期,你是如何應對化解的呢?孩子叛逆的表現破壞性強,倔強固執,情緒反應激烈:堅持要特定的某一件東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堅持要穿某件衣服某雙鞋,即使不符合季節;想要做的事堅決要做到,否則就大哭大鬧;在公共場合坐地耍賴
  • 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教你如何跟叛逆孩子和諧溝通?
    每對父母都會面對的問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那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是什麼?青少年表現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對一些事物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大人說的一些道理他們未必能接受,會反道而行之。
  • 如何跟叛逆孩子正確和諧的溝通?
    每對父母都會面對的問題,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那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是什麼?青少年表現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對一些事物存在好奇心理,所以,大人說的一些道理他們未必能接受,會反道而行之。
  • 那些關於「易激惹」的事
    易激惹的心理學名詞解釋——這一種劇烈但持續較短的情感障礙,患者一遇到刺激或者不愉快的情況,即使極為輕微,也很容易產生一些劇烈的情感反應,患者極易生氣,激動,憤怒,甚至大發雷霆,與他人爭執。常見於瘟病、神經衰弱、躁狂狀態。軀體性或腦器質性精神病。
  • 別自我安慰了,是你攤上了易激惹寶寶
    文|文兒經常聽身邊的朋友說嬰兒時期寶寶喜歡哭鬧這是好事,說明智商比那些哭鬧少的孩子更高。其實這種說法並沒有任何依據,可能只是媽媽們自我安慰的一種方法。美國紐約的著名心理學家亞歷山大·託馬斯和斯特拉·切斯做過一個大型的嬰兒群體研究,他們根據嬰兒的活動水平,心境性質,行為表現等將嬰兒大致分為三類:一、易養型嬰兒:這類嬰兒屬於具有積極傾向的嬰兒,他們身體的活動水平很有規律,對新的環境和新的照顧者會表現出很強的適應性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家長應該如何面對青少年抑鬱?
    一些青少年——通常是受過霸凌的男孩子——可能變得有攻擊性或產生暴力傾向。青少年抑鬱也與一系列其他的精神健康問題有關,包括進食障礙和自殘行為。雖然抑鬱症可能會使當事者產生強烈的痛苦,並影響到平日的家庭生活,但家長仍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來幫助孩子好轉,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青少年抑鬱症有怎樣的表現以及如何識別它的信號。
  • 孩子叛逆難溝通,你無須自責內疚,反要感恩孩子饋贈
    今天我就來與你聊聊『孩子叛逆難與溝通,父母為何無須自責內疚,反而要感恩孩子的饋贈』這個主題。本篇文字約為4500字,閱讀時間約為4分鐘,適宜你深度閱讀與思考。剛才這兩個案例是近期家長線上主動與我溝通孩子叛逆問題中印象比較深的,這兩個案例中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愛缺失,焦慮的媽媽準備獨自與孩子好好聊聊,但是剛開了頭,卻被孩子無情的抗拒。難道現在的孩子叛逆後,親子溝通就如此之難嗎?難道無法用溝通與叛逆期孩子重塑良好的親子關係嗎?難道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叛逆期孩子必然的行為表現嗎?
  • 孩子叛逆太正常,父母管教方式是關鍵,五招教會你化解小孩叛逆
    今天和大家聊的話題是:如何化解孩子叛逆?有位家長私信問,「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還叛逆,我應該怎麼辦?」我想了想,回問家長,「調皮搗蛋挺正常的,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聽話?」家長語塞。在家庭教育裡會提到理解和換位思考,就是說,家長能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問題,這樣父母才能明白孩子的心理與想法,而不是單純的主觀臆斷。孩子的叛逆不是一天就形成,隨著那些因素不斷地積累,孩子的叛逆行為也會一天重於一天,他們的心理大多會這麼想。第一種,就是不服。
  • 原來溝通就能化解叛逆!多少青春期的孩子,缺少一位反思型父母
    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小霸王,他們具備了攻擊和反抗的能力,時刻挑戰著作為父母的權威和尊嚴。但是問題真的僅僅出現在孩子身上嗎?美國的一位教育學家曾說過:如果養育的花出現了問題,首先應該想的是水和土壤是不是出現了什麼狀況。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一定是家庭和父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 孩子叛逆難與溝通,你為何無須自責內疚,反而要感恩孩子的饋贈
    今天我就來與你聊聊《孩子叛逆難與溝通,父母為何無須自責內疚,反而要感恩孩子》這個主題。本篇文字約為5000字,適宜你深度閱讀與思考。剛才這兩個案例是近期家長線上主動與我溝通孩子叛逆問題中印象比較深的,這兩個案例中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愛缺失,焦慮的媽媽準備獨自與孩子好好聊聊,但是剛開了頭,卻被孩子無情的抗拒。難道現在的孩子叛逆後,親子溝通就如此之難嗎?難道無法用溝通與叛逆期孩子重塑良好的親子關係嗎?難道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叛逆期孩子必然的行為表現嗎?
  • 孩子叛逆難溝通,你為何無須自責內疚,反而要感恩孩子的饋贈
    今天我就來與你聊聊《孩子叛逆難與溝通,父母為何無須自責內疚,反而要感恩孩子》這個主題。本篇文字約為5000字,適宜你深度閱讀與思考。剛才這兩個案例是近期家長線上主動與我溝通孩子叛逆問題中印象比較深的,這兩個案例中都是家庭教育中父愛缺失,焦慮的媽媽準備獨自與孩子好好聊聊,但是剛開了頭,卻被孩子無情的抗拒。難道現在的孩子叛逆後,親子溝通就如此之難嗎?難道無法用溝通與叛逆期孩子重塑良好的親子關係嗎?難道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叛逆期孩子必然的行為表現嗎?
  • 孩子叛逆的10個表現及父母的10個應對策略
    12-18歲時,身體快速發育促使青少年形成心理上的成人感與半成熟現狀之間的矛盾,同時與父母的分離、自我意識的發展、情緒的變化等等,標誌孩子進入到「第二反抗期」也稱青春期,可以看到這一時期青少年獨立自主的要求是全面的,從行為表現到要求人格的獨立。
  • 青少年抑鬱症的跡象和症狀?家長該如何溝通?
    在缺乏科學的心理諮詢治療情況下,很多青少年開始自己探索擺脫心理焦慮、抑鬱的方法,例如逃課、放鬆、叛逆、釋放自己等;這些方法有對的、有錯的,只是讓青少年自己試錯的成本太大了,這些本來可以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可以順利的走出來的!
  • 17歲男孩脾氣暴躁不想學習,面對這種孩子父母這樣教育才有效
    17歲男孩脾氣暴躁不想學習,討厭和父母溝通怎麼辦?首先父母要搞清楚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孩子脾氣暴躁、易激惹,這是孩子內心焦慮的症狀。一方面考慮可能是由於升入高中後,學習壓力比較大,學習困難造成的內心焦慮、逃避和退縮行為,屬於適應障礙。另一方面,青春期青少年處於心身發育時期,人格發育不夠成熟,情緒不穩定。
  • 青少年叛逆,都是這些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對青少年的叛逆感到害怕,並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這種叛逆。他們在處理叛逆的青少年時感到不安,因為他們不想把他們的關係置於危險之中。他們不想讓他們的孩子從他們身邊逃跑而變得孤僻。少年叛逆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一個新概念,尤其是對父母來說。自從孩子們在地球上居住以來,它就一直存在。即使你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也會表現出挑釁的樣子。還記得不停地大喊大叫或者關上門嗎?
  • 學會應對孩子叛逆,是父母自我提升的必修課
    但現實當中,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遇上夏爸爸這樣的父親。甚至有些孩子出現的叛逆心理和行為,作為父母卻沒有辦法去理解和應對。真正的教育應該學會應對孩子叛逆的辦法,既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也是為人父母的一場修行。01 學會放手讓孩子成長,是父母的必修課!
  • 「七歲八歲惹人嫌」:了解孩子叛逆背後的語言,輕鬆巧化解
    雖然「自由」、「尊重」這樣的字眼,從孩子的嘴裡說出來似乎有些可笑,但這確確實實在提醒我們,孩子長大了,是時候要改變一下教育方式了。02、3招巧妙化解第二叛逆期那麼,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該如何管教才能讓他們配合不叛逆呢?
  • 拒絕溝通,孩子青春期叛逆怎麼辦?
    如果你是一個願意和孩子做遊戲的父母,那麼,也可以試試遊戲的方式來幫兩個孩子化解僵局。注意,是化解僵局,而不是提出解決方案。比如,在兩個孩子爭搶玩具時,你還可以「唯恐天下不亂」地加入戰局,你可以表現得誇張一點,笑著說,該輪到我玩了。
  • 青少年叛逆怎麼辦?
    青春期到來,就表明,孩子的青少年叛逆期到來。他們或許會不聽話,或許會和你發生爭吵。這時的你,應該如何面對?1、正視孩子的青少年叛逆期和叛逆心理以及叛逆行為。這是正常的現象,是孩子一生中必須經歷的幾個階段,就像他學習爬行、走路一樣再正常不過的事兒了。只要存在就有意義,甚至是積極的意義。幾個反叛期,觀察下來,都是孩子走向獨立和成熟的階梯,所以走好了,就是一個質的飛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