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網紅美食層出不窮,
總有拔不完的草。
然而真正的美食都是經得起時間推敲的
不管是10年、20年、30年...
歷經歲月打磨 ,仍經久不衰。
堪稱美食界的活化石!
今天小編就要來曝光
阿拉上海人家門口的非遺美食!
全都吃過儕算模子哦!
01
王家沙本幫點心
王家沙點心店初創於1945年,因其經營的點心聞名上海,有「上海點心狀元」之稱。
每天現拆的蟹粉小籠,糯香可口的八寶飯,外糯內鮮的蟹粉湯糰,都是老食客最愛點的點心品種,在業內也享有盛譽。
除此之外,蝦肉餛飩、蟹粉生煎、豆沙酥餅、兩面黃這四款特色點心,被稱作王家沙「四大名旦」,家喻戶曉。
店家除了堂吃,門口還有各種經典上海點心櫃檯,琳琅滿目到你看都看不過來!
味道不錯,價格親民。一口下去根本停不下來!
02
小紹興白斬雞
從一個小小的雞粥攤子,到名揚國內外的老字號,小紹興白斬雞,早已成為阿拉無法割捨的美味,每天更有無數外國遊客慕名而來,只為一品它的鮮嫩。
上海人一般都喜歡「三黃」雞,但小紹興的「三黃」雞並非嘴黃、毛黃、爪黃,而是嘴黃、爪黃、皮黃。主要挑選浙滬一帶農民的散養雞。殺雞、烹調、斬雞都格外講究。
入口時,再佐以根據配方特製的蘸料,其味鮮美無比。隔著屏幕都流口水~
03
王寶和蟹宴
如果你向老上海打聽哪家的蟹最美味,他一定會告訴你「王寶和!」
在傳統上海人的心目中,創始於乾隆九年的王寶和有兩絕,一是「清水大閘蟹」,二是「王寶和老酒」,被譽為「蟹大王,酒祖宗」。
王寶和的蟹宴以其「選料講究、刀工精細、色彩淡雅、口味清淡、滑嫩可口、原汁原味」的特色吸引了眾多食客。
創作出石上一枝梅、菊花對蟹、芙蓉蟹粉、翡翠蝦蟹、陽澄蟹卷等特色佳餚。
其中這道王寶和招牌「菊花對蟹」更是聲名遠播。用蘿蔔絲精工細作成菊花,用蟹肉、香菇等拼製成對蟹,配上蟹爪,蓋上蟹殼,在綻放的菊花下一對活靈活現的河蟹好似在慢慢爬行。食客見了無不嘖嘖稱奇,注目欣賞,不忍動箸。
04
功德林素食
說起素食,很多上海人第一反應就是功德林。
2008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時,功德林的素食製作技藝毫無爭議地當選,成為上海餐飲行業第一個國字號「非遺」。
能把素食做得和葷菜一般滋味,實屬難得!
功德林著名的素食菜餚有黃油蟹粉、香油鱔絲、糟溜魚片、糖醋黃魚、香滷嫩雞、鯽魚冬筍等,每款菜餚皆精工細做,不僅美味性價比更高,幾十元錢就能吃飽。
05
老正興本幫菜
若問起哪家的上海本幫菜最正宗,那肯定首推「老正興菜館」。
「老正興菜館」是上海開埠以來最早的一家經營上海本幫菜的飯店,創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已有152年的歷史,是上海本幫菜的鼻祖。
百餘年來,老正興以太湖地區盛產之活河鮮為原料,菜餚頗具江南風味,以烹製濃淡相宜的本幫菜為特色。
老正興菜館著名的本幫菜餚有油爆河蝦、冰糖甲魚、草頭圈子、八寶鴨、蝦籽大烏參等。其中老正興之油爆蝦菜還獲過國家金牌獎,以「天下第一蝦」美名馳譽中外。
06
上海老飯店本幫菜
上海老飯店創建於清光緒元年,原名「榮順館」,地處豫園景區內。
老飯店是上海本幫菜的發祥地,故有「品味源頭上海菜,駐足百年老飯店」之美譽。
店內招牌特色名菜有八寶鴨、扣三絲、紅燒鮰魚、椒鹽排骨、松鼠黃魚、竹筍鱔糊等。
裝修布置也很有特色,古色古香。吃完去豫園逛一下,再走走九曲橋圖個吉利,是個不錯的選擇哦。
07
五香豆
城隍廟裡還有一絕。你知道是什麼嗎?
那就是阿拉上海老城隍廟裡的奶油五香豆啦!「不嘗老城隍廟五香豆,不算到過大上海」是上海著名特產五香豆的一句廣告語。也是上海人心中的老咪道了!
小時候一去城隍廟,除了走九曲橋,就是眼巴巴盼著姆媽買蠶豆吃了!
最外面的一層白霜,是要慢慢舔的,舔完後的五香豆,仍然留存著鹹香味,咬到內心則有些些軟韌了,特別適合閒時消遣!
08
凱司令蛋糕
1928年就誕生的凱司令,可是上海第一家西餐館呢,名副其實的老字號,就連張愛玲也愛吃。
尤其是它家招牌慄子蛋糕,奶油綿密柔滑,裡面更紮實地塞滿了當季新鮮慄子打碎的慄蓉,挖一口送入口中,你就會感受到滿嘴溫潤的慄子香氣,和濃稠黏人的奶香。
09
老大同香糟
老大同香糟製作技藝,起源於1854年,至今已有165年的歷史。
你以為這只是普通的香糟?人家對香糟深度研究,調整配方,最終形成了老大同香糟的原料、配方和工藝的全項要求,並整理成冊,制定了《制糟要術》。它作為指導性文書,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因此用老大同香糟,醃製的雞、鴨、魚、肉,各種蔬食,使用中無論紅燒、冷拌、滷製,只需使用少量,即可提鮮解腥、清淡爽口、回味無窮。
長期以來,凡上海灘有名的飯店、酒家均是老大同忠實客戶。
10
喬家柵糕點
說起「喬家柵」老上海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時至今日喬家柵糕點依然受到很多上海人的喜愛。
大凡做壽、過生日、喬遷,人們都要選購「喬家柵」的壽桃壽糕,逢年過節也忘不了「喬家柵」。比如春節的「八寶飯」、「松糕」、「桂花糖年糕」,元宵節的「湯糰」,清明節的「青團」,端午節的「粽子」,重陽節的「重陽糕」等,都是上海人心中的必備品啦!
11
杏花樓廣式月餅
每年一到八月十五,杏花樓門前便準時排起長龍,不少爺叔阿姨排三、四個小時也不煩,只為一口廣式月餅!
傳統的「四大金剛」玫瑰豆沙、椰蓉、蓮蓉、五仁,都是阿姨爺叔爭搶的寶貝。色澤金黃、皮薄餡豐的它,讓人剛拿到手就想大快朵頤!
12
下沙燒麥
上海有一項名吃,一年只賣幾個月,那就是每年冬季讓人心心念念的下沙燒賣!
時令的冬筍和鮮肉剁在一起,用勁道十足的麵皮包起來,等到掀開蒸籠的那一刻,夾上一個一口咬下去,湯汁四溢,滿口生香。
下沙燒賣起源於明代,是浦東南匯地區代表小吃。意為「邊燒邊賣」,店門口經常大排長龍,足以看出上海人對其情有獨鍾。
值得一提的是,下沙燒賣的製作技藝早就被列入浦東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你吃的每一口,都有著「穿越」的味道哦~
13
莊行青團
莊行青團俗名「麻花郎」圓子,又稱「烏金蛋」,是莊行地區傳統的農家點心美食,有600多年的歷史。
民間傳說清乾隆皇帝私訪潘墊紅蓮寺品嘗後龍顏大悅,讚不絕口,當場賜名為「烏金蛋」。
相比普通的青團,麻花郎圓子更為綿軟、清香、天然。剛出鍋的麻花郎圓子熱氣騰騰,軟糯清香,甜的不粘不膩,鹹的鮮美爽口,回味無窮。
14
葉榭米糕
松、軟、甜、涼、糯,是上海松江葉榭米糕經久流傳的五大風味,自2011年葉榭軟糕被評為上海市非遺美味,這個一直飄著溫軟米香的小鎮,才更為外人所聞。
方方正正的米糕,內嵌著鬆軟甜香的豆沙,咬一口清爽的米香混合香甜豆沙,完全不膩,不愧「葉榭軟糕呱呱叫」的美贊~
15
南翔小籠
國家級非遺美食、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翔小籠真真是上海人的摯愛了!已經有140多年歷史的小籠,經過六代人將餡料秘方薪火相傳,成就傳世美味!
南翔小籠饅頭素以皮薄、餡多、滷重、味鮮而聞名,其成品出籠時呈半透明狀,14個以上折褶均勻清晰、小巧玲瓏。輕薄如細紗,汁水如泉湧,熱騰騰地直勾勾誘人~
16
梨膏糖
20世紀30年代,街頭開始以唱「小熱昏」為噱頭帶賣梨膏糖,唱到一半商家打開木箱,便兜售起來,聽曲的小夥伴也喜笑著擁上來~「小熱昏」漸漸成了「賣梨膏糖」的代名詞。
如今梨膏糖,成了遊客來城隍廟,必須帶幾件送親朋好友品嘗的美味。
上海梨膏糖由純白砂糖與杏仁、川貝、半夏、茯苓等十四種國產優質藥材熬製而成,甜而不膩、香脆適口,吃完清爽一整天!
17
高橋鬆餅
「滬郊百寶」之一的高橋鬆餅,是高橋人傳承百年的本幫糕餅,蓬鬆甜軟,像一個白白嫩嫩的大胖小子,內裡還夾著豆沙餡、核桃餡、紅棗餡,一口香氣綿延不絕!
18
楓涇丁蹄
楓涇丁蹄是上海市郊金山地區特產,已有100多年歷史。
在百年老湯裡熬煮的楓涇丁蹄,不斷加入新鮮調料,保有了汁原味的香氣,酥而不爛,軟韌噴香~
相繼在20多個國家地區展覽過的楓涇丁蹄,還曾獲得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超厲害喲!
19
涵大隆醬菜
醬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家常菜。上海以涵大隆為首的一批醬園作坊將釀製的醬菜暢銷各地。醬菜很快就成為了朱家角價廉、味美的特色產品。
涵大隆生產的各種醬油、醬菜、乳腐、酒和醋等,都有一套獨特的工藝。
通過傳幫帶方式,將製作技藝一步步傳承到今天。從選料到配比都精密把控,吃起來清脆爽口,令胃口大開~
20
鼎豐乳腐
鼎豐腐乳在上海奉賢已有近150年歷史,享譽全國,其中的玫瑰腐乳更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質獎。
紅潤透亮、細糯濃鬱的腐乳,配上一碗泡飯,便是上海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
21
綠楊村川揚菜點
「綠楊深處是揚州」,從綠楊村酒家名字來源,就可以嗅出綠楊村主打細軟入味的揚州菜,經典三頭蟹粉獅子頭、拆燴大魚頭和紅扒豬頭,更圈粉無數!
22
國際飯店京幫點心
京幫點心其實是北京風味的點心。國際飯店一直以京幫名菜名點為特色。其製作的京幫名點包括銀絲卷、小油餅、盤絲餅、四喜蒸餃和糝,完全採用手工,工藝要求極高。
銀絲卷形似枕頭,潔白如玉,用刀切開似含苞待放菊花縷縷銀絲,吃口鬆軟,麻油香味十分誘人;四喜蒸餃為一種餃子四種風味,色香味型俱佳。
說了那麼多,
哪些非遺美食更能打動你呢?
你又吃過幾樣?
快來比一比啊~
【胖丁綜合編輯】
來源:儂好上海
戳這裡為我加顆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