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多所百年高校宣布倒閉,包括174年的麥克莫瑞學院、150年的舊金山藝術學院、107年的詹森·威爾士大學、119年的富蘭克林大學等,都作出關閉學校或部分校區的決定。
進入2020年以來,美國已有33所大學宣布永久關閉,這一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美國教育委員會官員特裡·哈特爾表示,僅在春季學期的幾個月內,全美高校就少了80億美元的收入。而疫情給英國高等教育也帶來很大衝擊,造成的損失最高可達190億英鎊。
這就要「歸功於」歐美高等教育產業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歐美高校主要收入來源由依賴政府財政撥款,逐漸轉為學費收入、社會捐贈、投資收入、社會服務、政府撥款或項目研究資助共同構成。其中,學費、社會捐助與服務收入的佔比不斷提升,而政府財政撥款的佔比則不斷下降。目前,非政府渠道來源收入已普遍佔到各高校總收入的70%~80%。
隨著收入渠道的不斷拓展,帶來的是高校培養能力和效率的提升,教學軟硬體資源的優化,以及教育服務與相關配套產業的逐步形成與發展。在「和平歲月」,這種模式看不出會有什麼問題,一旦經濟出現問題,教育產業化的弊端很快就顯現出來,由於對社會資本的依賴程度越高,使得歐美高校抵抗市場風險、長期穩定保障教研工作正常進行的能力也就越差。
我們的高等教育,進入新世紀以來,突飛猛進,規模和數量都在快速增加。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這也要得益於高等教育產業化發展,一個是並軌之後的大學收費教育,一個是引入社會捐贈等收入形式。
歐美高校今天出現的問題,在未來也可能在我們的高等教育領域出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生源逐漸萎縮,直接衝擊高校招生。目前,我國的人口問題形勢非常嚴峻,90後比80後少了1172萬,00後又比90後少了4700多萬,00後和10後的出生人口,相比80後和90後,整整少了1.03億人。
人口斷崖式下降,這就意味著,10多年以後,國內很多高校,招生生源枯竭,直接導致學校倒閉。這一點歐美很多高校得到體現,不少大學因為受疫情的衝擊,國際學生的大幅減少,招不到足夠的學生,造成學校財政困難,進而倒閉。
二、高校數量過多,加速高校優勝劣汰。這一點在一些民辦高校領域最為明顯。來自有關民辦教育的統計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全國民辦高校的招生狀況下降嚴重,普遍下降幅度在一半左右,其中民辦大學較集中的西安下降最多,招生數量只有往年的兩三成,在一些大學城,已出現人去樓空的「冷清」景象。
三、管理不善、資金鍊斷裂等。我們知道,教育產業化有利有弊,在產業化過程中,增長和效率變成了學校的主要追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教育公平和教育品質的關注。享受「優質教育」,越來越成為金錢和權力的較量。
一方面是獨立辦學,一方面又受到經濟鏈條的約束,而且,隨著產業化的不斷深入,對於外界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深,一旦受到外界環境的衝擊,學校的發展也將受到巨大影響,歐美很多高校即是受疫情衝擊、經濟滑坡的影響倒閉的。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歐美高等教育遇到的情況,若干年後也有可能在中國出現,一旦出現,我們將如何應對?按照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如果進行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破產,這些學生該怎麼辦?
有專家提出,針對越來越現實的大學破產、關門問題,我國高等教育有必要探索大學自由轉學制度、學分互認制度,這既是建立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機制的需要,也是學校退出之後,保障受教育者權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