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學「一考定終身」,你還覺得中國高考殘酷嗎?

2020-12-12 騰訊網

  文 | 米粒媽

  文章來源 |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編輯 | 貝貝

  前不久,我寫了一篇《上海、香港、芬蘭三地學生對比,教育的差異讓人目瞪口呆!》的文章,不少媽媽讓我說說新加坡教育。

  關注新加坡教育的都知道,新加坡的教育水平一直都受到全世界的肯定。

  新加坡的教育有多牛?

  哈佛大學在中國錄取率不足0.5%,但在新加坡的錄取率卻高達14%;就連三年一次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測試的前三名,也是常年被新加坡霸佔著。

  有目共睹的好成績,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走上適合自己的學習之路的「先進」理念,讓很多國家都望塵莫及、連連稱讚。

  但被捧上天的新加坡教育真的是完美無缺、毫無瑕疵嗎?

  新加坡教育的「前世今生」

  講新加坡教育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簡單地了解一下新加坡這個狹小的島國。

  新加坡,人口500萬,面積只有北京的1/23(什麼概念?也就是北京朝陽區加半個豐臺區那麼大),面積小,人口少,自然資源匱乏,卻是全球經濟強國。

  很多人說,新加坡成功的秘訣在於它的教育制度,這話確實不假。

  說到這裡,有必要說說新加坡的「前世今生」。新加坡曾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英國為了維護其在亞洲的利益,將新加坡建成了國際貿易港口,後來,新加坡脫離英國統治,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兩年後,為避免發生衝突,新加坡被分離出聯邦,自然條件並不優越的新加坡,迫切需要國家的自立自強。

  對於先天條件並不好的新加坡,靠什麼來實現獨立自強呢?

  新加坡政府很快就意識到,勞動力是新加坡的唯一資源,而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勞動力的唯一途徑。

  就像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說的那樣:

  「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我們都不過是聚在一個小地方的一群人而已,我們需要使其他國家的公司相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是不錯的合作夥伴。」

  可以說,新加坡重視教育,是新加坡政府破釜沉舟一舉的發展戰略和希望。

  談「考」色變,在新加坡更低齡化

  在這樣的一種歷史背景和客觀現實下,似乎註定了新加坡教育要走一條非同尋常的路。

  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我們都覺得孩子應該接受相等的教育,但是新加坡不這麼認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主張從小根據學生能力,實施分流教育,強調精英主義和競爭。

  和中國不一樣,新加坡教育體系非常複雜,看似選擇很多,實際上,是包裹著因材施教的溫情外衣,殘酷地把學生進行一輪輪的分流和篩選,留下最最優秀的重點培養。

  換一句話來說,我們談「考」色變、決定命運的高考,他們在小學六年級就經歷了。

  看看下面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分流制度,你還會罵國內孩子學習壓力大、罵中國考試等教育制度不合理嗎?

  新加坡教育分流圖

  「一考定終身」的小六會考

  在我們不以為常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新加坡小學階段便已經要面對兩個重要考試,小小的年紀就要面對沉重壓力:

  第一次分流考試在小學三年級,這是一個新加坡官方稱之為「高才教育計劃」(GEP)的篩選考試,所有學生都參加,但僅有1%的學生能被這個計劃選中,直接進入GEP班接受專門的教育,由教育部精心挑選的培訓老師負責教導,讓這1%的尖子生得到最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把未被選中的99%的同齡人遠遠甩在身後。

  第二次分流是小六會考,不誇張地說就如同我們的「高考」,小六會考根據成績入讀三種不同的課程班:快捷班、直通車、高才班。

  如果說GEP只是決定了少數人的命運,那小六會考則是對所有小學畢業生的徹底分流,決定了學生的畢業去向和能夠就讀的中學,以及他們今後能接受的教育,而教育將決定他們未來的職業方向和他們的未來階層。

  因此,小六會考一度被外界認為是「一試定終身」的考試。

  我姐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在新加坡結婚生子。可是前兩年,忽然拖家帶口地回國了。

  一開始,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的做法,畢竟無論從哪方面來說,新加坡都是一個不錯的居住地啊,乾淨的空氣、健康的食物、良好的教育,孩子也會有更高的起點......多少父母踮著腳尖想把孩子送到新加坡留學,卻苦於無路啊!

  話說,我一開始也是有些不解。一次我姐掏心窩的跟我講了她在新加坡的境遇,我才真正理解了她回國的初衷。

  「大家都覺得新加坡如何好,實際上華人特別容易被歧視,尤其是不會講客家話,職業上也很容易遇到玻璃天花板。

  還有殘酷的分流制度,把孩子分為三六九等,很多孩子才幾歲就被『判刑』為下等孩子,你說孩子在這種氛圍中長大,還能自信嗎?」

  為人父母都想給孩子某一條好出路、好未來,但是誰的選擇不是權衡利弊、斟酌再三的決定啊!

  看過一部講新加坡教育的紀錄片《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

  紀錄片中新加坡一位媽媽和新加坡小學生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就充分暴露了分流制度的殘酷:

  「班裡其他孩子學習成績都那麼好,他們都會通過,那我兒子呢?他要去哪裡上中學呢?」

  「我最擔心的是,被分到普通類學術班,或者普通類工藝班。」

  新加坡教育就是這樣通過不斷分流,將精英篩選出來,實現精英治國。

  說白了,就是那些一路成績好的孩子,就能順理成章地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畢業後就當政治家、醫生、銀行家、教授、公務員、工程師,平步青雲。而那些被不斷分流下來的「差生」註定將成為社會的底層,終生難以翻身。

  可能有人會說,其實中國很多學校也分快慢班,可是別忘了,在中國不管怎麼樣,中小學階段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權力是基本平等的。

  而新加坡分流教育制度背後,小學六年級分流考試,按成績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成績最好的進入「六年制直通車課程」,將來直接考大學;往下依次是特別源流、快捷源流、普通(學術)源流和普通(技術)源流,將來分別進入相應層次的院校或者直接就業,使得不同源流孩子間的鴻溝日益嚴重。

  紀錄片《不分階級》就揭示了新加坡不同源流學生間的隔閡。

  紀錄片中主持人問:「你們平時都跟不同流派的學生交流多嗎?」

  幾個學生不約而同地說:「我們基本上不跟快班的人玩,因為他們看不起我們。」

  「在我們學校,尖子班的學生們覺得他們自己都是天之驕子,所以他們基本上不把我們放在眼裡。」

  讓人感嘆,階層分化與階級固化,從上學時開始。

  新加坡的學生更「忙」更「苦」

  在新加坡,沒有「孩子,你慢慢來」,沒有「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有這一個階段的成績決定了接下來的「參賽資格」。

  在這樣殘酷的競爭環境下,新加坡誕生了很著名的「Kiasu文化」(怕輸文化),說的是新加坡人根深蒂固的「怕輸」意識。

  因為沒有任何一位父母,能輕易接受自己的孩子分流到普通班,正如紀錄片中這位媽媽說的那樣:

  「他的成績不太好,進了普通班,沒有進重點班,這對大多數新加坡的家長來說,都是不小的打擊。家長不敢看朋友的眼睛,因為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進了普通班,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會讓人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笨。」

  在「Kiasu文化」的氛圍下,即便是新加坡學校很早放學(大都是下午一至兩點放學),家長也是毫不鬆懈地仔細規劃孩子的各種補習班和輔導班。

  新加坡的孩子到底有多「忙」、多「苦」?

  在《無聲的革命——新加坡教育解讀》這個紀錄片中,有爸爸吐槽說:

  「假期根本稱不上假期了,暑假的時候,他們至少要提前3個星期返校,一個月的假期,他們還要學習3個星期。」

  媽媽更是形容自己的孩子就好像是做了一份全職工作:

  「這就好像是一份全職工作,她早上跟爸爸同時出門,晚上又跟爸爸同時回家,我到晚飯時間才能看到她,吃過晚飯後,她又要做學校的家庭作業,還要做補習班的作業。」

  相較之下,中國教育更為公平

  總能聽到有人說「中國孩子太苦了」「中國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了」。殊不知,中國現有的高考制度,真的已經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公平。

  在新加坡,小學會考提前分流;

  在韓國,高考比我們還要瘋;

  在日本,考生依然拼命擠名牌大學獨木橋;

  在美國,看似輕鬆,實則不然;

  千萬別在別人努力精英教育的時候,你還在「快樂教育」。

  新加坡方面的數據顯示,有一半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考取了小六會考中三分之二的高分,從而進入更好的學校,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

  聞名於全世界的新加坡教育,神秘面紗的背後,也有著無比殘酷的競爭。這世上哪裡有什麼真正的靜待花開?只要身處社會就會有競爭,只要有競爭就會有淘汰。

  總能聽到很多人說,社會就像一個大染缸。但其實,我更想說,社會更像是一個大篩子,把細小的、微不足道的小沙粒統統篩出去、淘汰出去。就像我們無數人從上學、升學、考大學、畢業找工作、步入社會、成家立業一樣,每一步都是一次分流。

  你不面對現實,不努力,不爭取最大化的主動權,那就會被無情地分流到中下層。

  說到底,人這一輩子,是主動選擇和被動分流的過程,萬幸,相對於新加坡的分流教育體制,至少我們還有一視同仁的「高考」,讓我們的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線上,贏得人生的入場券。

  延伸視頻:

相關焦點

  • 高考真的一考定終身嗎?
    一直以來,高考都是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對於許多人,尤其是對於「寒門學子」來講,是改變其命運的一次重要機會。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的暢通,如今的高考真的還是「一考定終身」嗎?
  • 公務員考試真的能「一考定終身」嗎?
    我國是個考試大國,凡是有人才選拔的地方,大部分都是通過考試來進行,從小學開始到大學,每一次關鍵的升學考試都決定你求學之路的下一站。很多人把高考看成「一考定終身」的考試,高考的結果對一個人的學業生涯影響確實巨大,要說「一考定終身」,還真是公務員考試最接近。
  • 亞洲青年壓力大:一考定終身 競爭更激烈
    一名韓國女子在參加高考。「一考定終身」也是亞洲青年壓力之一  一考定終身  然而,這一地區的年輕人在享受經濟繁榮的同時,也體驗著上一輩人未曾遭遇的種種壓力。  在韓國,80%高中畢業生有機會進入大學,但總統李明博說,普及大學教育的成功帶來新的社會問題:韓國年輕人失業率去年10月達6.7%,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 破冰「一考定終身」需從高考英語改革開刀
    現有的中高考制度是一種按照總分劃線錄取的制度,而高考總分是由語數外理化生(理科)或語數外政史地(文科)構成的。這樣的考試科目結構,加上語數外三大主要科目考題賦分均為150分的分數結構,逼得考生不得不把英語學習作為重中之重。除了高考英語考試制度,我們還有研究生英語考試制度和職稱英語考試制度。尤其可笑的是,某些研究領域很少用到英語,但是要取得研究生資格,英語必考,且難度不小。
  • 一考定終身:70後的高考那些事
    一考定終身:70後的高考那些事過一個多月,廣西高三學子就要進行高考了。25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和很多同學一樣,即將走進教室,參加高考。那個年代,能考上大學的很少。那時候中專畢業,可以當小學老師、護士等,或者安排到鄉鎮府當個文員什麼的,反正不用種地就是了。在我們當地,叫跳龍門了。我當時的目標就是考中專。可惜,當年不努力,中專沒有考上,上了個當地的三流高中。當時,讀書沒有壓力,迷迷糊糊地過了三年,走進高考。
  • 網友:只要一考定終身,怎麼都無法解決
    很簡單,因為有高考存在。只要一考定終身,很多問題就無法解決。第一:高考是目前中國最公平的考試制度,是底層人民上升的唯一希望。儘管高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目前最公平的考試制度,沒有比這更公平的了。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就講過:沒有高考,你競爭過富二代官二代嗎?看看今年的高考狀元,他們大部分來自普通的家庭,沒有富二代,沒有權貴之家。
  • 高考不再是一考定終生,但卻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心態要平穩
    在前幾期筆者曾經列舉過高考出題的嚴謹性,於高考閱卷的嚴格性。由於國家高度重視這類的全國性人才選拔考試,導致不少的考生和家長也對高考這一事情看得較為重要,十分緊張。甚至不少同學會從家長或是老師口中得到一考定終生的相關話題,那麼真的是一考定終生嗎?
  • 破一考定終身 防見分不見人:37歲高考改革的「四場考試」
    原標題:破一考定終身 防見分不見人:37歲高考改革的「四場考試」  (新華調查·2014「教改」那點事兒)   破「一考定終身」,防「見分不見人」:37歲高考改革的「四場考試」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丁靜)文理不再分科,打破一年一考,考試可以自選,綜合素質招生,廢除「自招聯考」……相比往年「著重修正」的教育改革,2014年「37歲」的高考制度迎來「深度革命」,針對「一考定終身」「只見分不見人
  • 新加坡的「國考」「中考」「高考」都是什麼?你猜到了嗎?
    學生不用考O-Level,直接上新加坡初級學院(也就相當於中國的高中)。六年後直接參加A-Level考大學。新加坡目前只有部分中學提供IP課程,預計將來會有更多學校加入。對於國際生來說,一般通過AEIS考試之後就可進入新加坡政府小學,然後在小六年級時參加小學離校考試即可。AEIS考試是由新加坡教育部(MOE)統一組織的入學考試。
  • 韓國高考的殘酷現實,普通家庭的孩子,努力不一定有用
    ,那麼你就有希望考得上理想的大學,但是如果你每天睡5個小時的話,毫無疑問,你就會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有人定義韓國高考是「一考定終身」的大型活動,如果你想考進好的大學,需要個人成績幾乎是滿分,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 英國也一考定終身了 GCSE和A-Level變革
    英國也一考定終身了 GCSE和A-Level變革 編者按:GCSE和A-Level的改革推推嚷嚷各種討論辯論了好幾年,終於在2015年9月開始實行了。學習科目變得更難並不可拍,可怕的是,英國也像中國韓國一樣,開始走上『一考定終生』這條不歸路了。。。
  • 高考文理「套餐」變「自助餐」 打破一考定終身
    考生只需滿足其中任何一門,即可視為「符合報考條件」。對選考科目有要求的高校,必須提前向社會公布。沒有科目要求的高校,考生報考將不受科目限制。  「改革會推動教育觀念的進步。」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李立國對本報分析表示,「以往很多高中會形成自己的文理權重傳統,而現在給予各門課程同等的地位,將有助於回歸根據知識本身來考量課程設置的科學性。」
  • A-Level班 | 新加坡高考,對於中國考生來說,難不難?
    中國學生到新加坡參加高考,考入當地名校的難度究竟大不大?這是許多選擇新加坡A-Level課程的學生的疑惑。為了解答這個疑惑,在這裡,我們將通過中國高考與新加坡高考兩者的對比,用數據來進行說話,從而為大家解答疑惑。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對於國內高考的現狀,相信大家都是深有體會的。
  • 為什麼有人覺得中考比高考還重要,你怎麼看?
    高中和高考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大的,如果你能考上一所重點高中,你考上211、985大學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如果你考上的是一所普通的高中,考上本科可能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中考成績一定程度上要決定高考成績。中考的升學率只有50%左右,就是說將近有一半的初中生不能進入普通高中。
  • 教育部副部長:並非削弱英語 為避免一考定終身
    而有媒體近日引用「權威人士」說法稱,廣東省已初步制定了廣東版高考改革方案,尚需教育部統一部署後,才會向社會公布。不過,昨日廣東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否定了這一說法。他表示:「現在我省就制定了高考改革方案是不可能的。等教育部出臺總體改革方案及高考改革各領域的改革實施意見後,我們才能做方案。」他坦言,自己不知道「廣東版方案已初步制定」的消息從何而來,但廣東方案可以說「八字沒一撇」。
  • 打破「一考定終身」 考試錄取須分離
    圖/CFP  【看點】  《決定》提出: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備受關注的高考將何去何從?
  • 解決「一考定終身」弊端 美國德國英國孩子咋高考
    記者觀察解決「一考定終身」弊端增強學生自主選擇權利用制度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高考涉及招生、考試、錄取等多個環節,記者深入駐在國高中和大學招生機構採訪,獲取國外高考的第一手信息一般而言,美國高中生要想進入大學,須首先通過任意一種俗稱「美國高考」的全國性考試——學術能力傾向測試(英文簡稱SAT)或美國大學入學測試(英文簡稱ACT)。美國維吉尼亞州萊斯頓郡橡樹山高中的校長羅伯特·託本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高考制度設置強調了學生們的平時學習成績,不希望他們的學習只是以上大學為目的。「況且只要他們願意,大多數學生都會有書讀。」
  • 更加殘酷的韓國高考,中國學生看了都減壓
    怕是每個中國的大學生,都忘不了被高考支配的恐怖。很多人曾在噩夢中,面對高考卷子什麼都不會,然後驚醒,那種崩潰的感覺可以讓人冒出一身冷汗。中國學生高考壓力大,是有目共睹的。累到無力寫字的手殘酷的韓國教育制度使得底層學生沒有絲毫放鬆的可能,首爾一所有名的私立學校一年的學費高達1千萬韓元(約6萬人民幣左右),想考這所學校的學生趨之若鶩。
  • 韓國的高考到底有多「殘酷」?網友:這是父母收入決定出路?
    對於每個採用「高考」制度的國家裡的學生來說,高考是壓在每個考生心頭上的一座大山。最近韓國電視臺播出了一部紀錄片,揭露了韓國高考的陰暗面,在網上引起了熱議。許多網友看完後表示:這是父母的收入決定了兒女的出路嗎?那麼韓國高考到底是怎麼樣的?韓國的高考制度,和中國(大陸)、印度一樣,都是應試教育,「一考定終身」。
  • 這裡沒有高考?沒有殘酷壓力的高中,輕鬆進入世界級大學的國家!
    雖說全中國能夠通過高考升學的人高達90%,但是裡面還包含了專科、雙非大學啊!真正通過重點線進入一本大學的比例只有5-10%!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都有外媒把高考報導成「壓力最大的考試」、「世界最殘酷的畢業考」、「世界最難的考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