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文化風俗——通渭風採

2020-12-23 杭後新聞

通渭風採

作者:郭淑婷

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域不同,衍生的文化不同,用腳步丈量壯美山河,用心感受文化風俗……

通渭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市東側,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歷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中路東段要衝,自漢元鼎三年置縣,至今有2100多年歷史。境內發現的古遺址,屬「馬家窯」「齊家」文化。

一曲《黃土高坡》唱出了黃土地的四季風情,北方的春天總是來的遲一些。立春後,天氣乍暖還寒,山色還是枯寂一片,空氣中還殘留著冬天的肅殺之氣,春雨遲遲未到,雪花看著北方肅穆的早春,猶如飛花,調皮的從天隨興悠悠飄落,溼潤了北方大地,氣溫一下降了好幾度,大人小孩又裹著冬天的大棉衣,迎著清冽的寒風行走在街頭。

經過春雪的洗禮,白雲輕盈的點綴在澄澈明淨的天空上,楊柳也嗅到了春的信號,桃花也默默準備含苞……春風煦煦吹來,遠看山色含黛,綠柳如煙,春雷動,春雨綿綿灑下,農夫拉著耕牛,忙碌在田間地頭,吆喝聲悠然在山間響起。忙碌之餘,手握著旱菸鍋子,眯眼望向遠方,憧憬著豐收的景象。北方的夏天總是讓人感覺稍縱即逝,縱然炎陽高照,亦不覺悶熱,實乃避暑佳地,人們在田間揮動著鐮刀,金黃的麥子一片片倒下,麥垛如星星般綴在梯田間,拖粒機歡快的轟鳴聲唱響了豐收的喜悅。秋天,玉米杆迎風飄揚,玉米棒子驕傲的仰著頭,長的比拳頭還大的土豆在等著主人將它從地裡翻出。

人們在天氣晴好的時節搶收著胡麻,碗豆,扁豆,蕎麥……當歸,黃芪,黨參的味道在空氣中瀰漫著。黃葉飄落,青草枯萎,時有大風呼嘯而過,蒼涼瀰漫著黃土高原,冬天悄至,土地休生養息,人們坐在燒著暖烘烘的土坑剪著窗花,編著草編,火爐子裡噼裡啪啦作響,上面架著罐罐茶,二胡聲響起,蒼涼、渾厚的秦腔此起彼伏。在晴好的天氣裡,老奶奶,小媳婦一邊晾曬著用土豆粉榨好的粉條,一邊醃製著各種鹹菜,鹹菜夾雜著墨香,飄向遠方。

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讚譽通渭「政事、文章最優」。著名作家賈平凹在他的散文《通渭人家》中說:「通渭人處處表現著他們精神的高貴,你可以一個大字不識,但中堂上不能不掛字畫……」著名畫家、國家畫院副院長範揚在通渭採風時深有感觸:「通渭人在骨子裡滲透著對書畫藝術的熱愛。」通渭人祖祖輩輩居住在方正的四合院中,大門上貼著用毛筆書寫的「耕、讀、第」三個大字,進入客房,中堂上掛著字畫,方桌上放著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左手是大大的土炕,靠牆放著一個長條櫃,稱「炕櫃」,炕中央放著「炕桌」,牆上掛著精緻的四條屏,或字或畫,亦稱「炕屏」,右手擺放著沙發、茶几、茶具。院中蔬菜蔥鬱、花香撲鼻,葡萄、葫蘆、牽牛花攀牆而居,和著墨香,瀰漫在小院中……名人字畫廳堂掛,門樓揮灑耕讀第,親朋滿座話丹青,詩書興家代代傳。通渭是「中國書畫之鄉」,也是「中國詩詞之鄉」。

東漢時期有為我國五言詩的成熟作出重要貢獻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通渭人民眼中,山水含情,風雨吟誦,勤勞,富有詩意的通渭百姓也創作出了通渭秦腔,小曲,皮影戲,剪紙,烙畫。2011年,《通渭小曲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晨起,扛著犁鏵,驢鈴叮噹,迎著山間煙霧,聲聲粗曠,渾厚的秦腔聲打破山間的靜寂,煙霧散盡之時,滿山耕田,鋤草的人們盡顯眼帘,夜晚,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吟詩讀帖,揮毫潑墨,誕生了一批優秀的農民書法家。農閒之餘,在自家小院,麥場巷口,拉著二胡、彈著三弦,唱著秦腔、小曲,感受著真善美,抒發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可謂:半架豆角半畦菜,半舞丹青半吟詩,朝耕梯田暮讀帖,秦腔小曲訴新辭。

通渭人喜食麵,盛產小雜糧,用面做成的食物種類繁多,在炎陽高照之時,吃上一碗漿水面、酸棒棒、酸片片、懶疙瘩、韭花攪團,就著醃製的鹹菜、酸菜、泡菜,爆炒的土豆絲,一解暑氣,胃口大開。在細雨淅瀝,雪花飄飛時,吃上一碗散飯、臊子麵、扁豆面、油煎餅、一鍋子面、罐罐面,調以醋和油潑辣子,吃得滿頭大汗,驅走寒氣。通渭人喜喝罐罐茶,茶葉配以紅棗、枸杞、桂圓、核桃仁、冰糖,架在爐火上熬好,倒入茶盅,就著剛出鍋,散發著麥子和蔥花香氣的千層油餅子,令人回味無窮。行走在鄉村,剛從地裡拿來的土豆和玉米棒子,煮上一鍋,香氣四溢,禁不住吃得肚子滾圓,土豆的做法很多,有煮土豆、蒸土豆泥、炒土豆絲、土豆片、土豆粉條炒肉、炸土豆片,用土豆澱粉做的粉條、粉絲、涼粉,稱得上土豆宴。還有用莜麥做的甜醅子,解暑止渴;蕎麥麵做蕎圈圈,油而不膩;苦蕎茶,降血壓,血脂,血糖,增強免疫力,實乃養生佳飲。

「萬壑瓊瑤早雪天,靈泉汩汩泛青煙,路人莫訝色如漲,誰煮金鵝不記年。」描繪的就是靈動秀美的隴上神泉---通渭天然溫泉,通渭溫泉是國內少見的複合型富質高熱礦泉,「浴可醫治百病、飲可提神美容」。通渭縣建成了規模宏大的悅心國際書畫村,建築面積23.8萬平方米,多功能融於一體,配套有園林式度假酒店,悅心溫泉水世界、溫泉體驗館等設施,是書畫交流、餐飲住宿、娛樂休閒、溫泉養生、體育健身、學習和度假的好地方,同時也是避暑的好山莊。

寶蘭鐵路的建成,讓大家的出行變的更加方便和快捷。都市的生活,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喧囂瀰漫,大腦膨脹,身體乏累時,來吧,到通渭來,看看澄清的天空,潔白的雲朵;走進暮藹四合,炊煙嫋嫋的小村莊;在墨香氤氳的四合院中,聽鳥鳴,聞花香,喝罐罐茶;行走在田間地頭,耳縈秦腔小曲,看驢兒悠悠吃草;夜晚,坐在大土炕上,看著月兒,數著星星,清幽中,微風拂過窗欞……噢,雪花飄飛時節,還要來通渭,在暖烘烘的土炕上,剪窗花,彈三弦。

相關焦點

  • 千年通渭 一品書畫——通渭縣書畫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介紹
    通渭境內出土的「雙耳尖底彩陶瓶」等文物描繪的「變形鳥紋」「旋渦紋」線條簡練、意蘊豐富,顯示了通渭古人的智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燦爛的遠古文明,為形成濃厚的耕讀文化奠定了雄厚的基礎,書畫文化也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歷程逐步走向成熟。
  • 通渭原生態皮影戲《西遊記》在蘭州演出
    通渭皮影戲是隴中皮影戲的主要代表,其獨特的唱腔被稱之為「影子腔」。有論者稱,通渭影子腔為甘肅影子腔的眾流之源。2014年12月,通渭影子腔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為進一步宣傳和弘揚定西市的本土文化,促進皮影戲這一古老劇種的振興發展,支持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促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由定西市委宣傳部、定西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主辦,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渭縣委宣傳部、通渭縣文化廣播影視局、通渭縣文化館、通渭縣襄南鄉人民政府承辦,省京劇院協辦,舉辦了這次專場演出活動。
  • 通渭民間謎語,你能猜出幾個?
    通渭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地方,千百年來流傳於本地的民間謎語是我們睿智的先民創造的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民間謎語是民間口頭文學的一種形式,短小、生動、易記,長則五六句,短則二三句,有時乾脆一句話,或者一個短語、一個詞組就是一條謎語。
  • 「酷步杯」第三屆通渭溫泉露營大會暨溫泉度假...
    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客戶端見習記者王梓懿 劉成)8月15日下午,「酷步杯」第三屆通渭溫泉露營大會暨溫泉度假區文化旅遊節在定西市通渭縣溫泉度假村開幕,來自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及通渭當地群眾近3000人參加活動。
  • 通渭第一塔——通和塔
    通和塔是通渭第一塔,它為華嚴寺錦上添花。這裡已是幽幽靜謐寺宇,巍巍佛塔勝影的壯麗景觀。它既是通渭佛教事業興盛的標誌,也是通渭和諧興旺的象徵。它與日月同輝,光照通城;它與天地共享,明映四方。「通和」者,通渭和諧之意也。塔體磚混融築,高十八餘米。七級六角,內梯攀旋及頂;飛簷翹角,上設燈飾風鈴;有七色反光漆彩面;以朱赭琉璃瓦蓋頂;底層五碑,各盡其用;青石塔座,奠定乾坤;各級奉菩薩與佛像,內頂蓮臺「舍利塔」彰;復致繪圖,古色古香。塔門之右,建兩層高十餘米之六角鐘樓,內懸「吉祥如意」之洪鐘,相得益彰,異彩紛呈。水有龍則靈,寺以塔而名,勝狀空前,輝映通城。
  • 【通渭縣誌】通渭溫泉的三個美麗傳說
    傳說之二:上古時代,通渭曾大旱數年,樹枯地裂,人畜生瘡。 傳說之三:關於通渭溫泉,當地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唐代「藥王」孫思邈為尋濟世之良藥、醫病之百草,足跡踏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一路尋訪到通渭溫泉。
  • 贛南客家有自己獨特的風俗,感受傳統弘揚文化!
    在江西的南部地區有著一部分人他們就是贛南人,有著濃鬱的地區習俗,人情世故特別的古風古韻,魅力大方的人們而秉承中原漢人傳統的民俗文化和催生不息的生命的力量源泉,催開璀璨的民族文化之花。贛南圍屋風情是客家民系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的贛南,贛南客家文化有個人極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素養,今天給各位看官說一位贛南客家人的喬遷新居。從古至今,蓋房都是朋友圈飽滿的大事,在贛南客家地區,蓋好新房後,從舊房子搬到新房子居住,要舉行隆重的搬家儀式。
  •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舒全峰來 通渭悅心國際書畫村調研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舒全峰帶領「走進貧困村」主題調研組一行7月16日,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舒全峰帶領「走進貧困村」主題調研組一行來通渭悅心國際書畫村調研。通渭縣政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蒲旭紅陪同調研。
  • 愛心照進「書畫之鄉」 塔三OFS公益之行(一)通渭
    4月13日,公益人士們到達愛心助學第一站——「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的通渭縣。愛心照進「書畫之鄉」,給孩子的夢想插上「翅膀」作家賈平凹在他的散文《通渭人家》裡這樣描述通渭:「你可以出門穿的衣裳破舊,但不能不洗不漿;你可以一個大字不識,但中堂上不能不掛字畫
  • 和泥巴打了一輩子交道——記通渭脊獸項目唯一省級傳承人李忠賢
    李忠賢全神貫注雕琢獅子瞅馬營當地村民大門上邊的傳統脊獸定西市通渭的脊獸製作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是通渭地域標誌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造型不僅兼有秦、漢、唐的流風餘韻,也融會了宋、元、明
  • 通渭舉辦脫貧攻堅成就主題書畫展
    原標題:通渭舉辦脫貧攻堅成就主題書畫展   近日,由通渭縣委、縣政府主辦,縣委宣傳部、縣扶貧辦、縣文旅局、縣文聯承辦的「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實施鄉村振興
  • 甘肅通渭:電商扶貧「搭橋」苦蕎麥種出「甜日子」
    相關資料顯示,通渭是中國苦蕎麥起源地之一,苦蕎麥種植歷史已有2000多年。3年前,李國良正是從苦蕎麥中看到了商機,萌發了將家鄉特色農產品推廣出去的想法,創辦了通渭人家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從事苦蕎麥的收購及苦蕎產品的經營,「這裡地處偏僻,沒有工業汙染,種植的苦蕎麥品質優良獨特,很受市場認可。」
  • 土耳其的風俗和傳統文化
    土耳其伊斯坦堡用一篇文章中概括土耳其的文化和傳統是不可能的,因為土耳其各地的文化遺產千差萬別,而其他文化,如希臘、亞美尼亞、喬治亞和阿拉伯在歷史上一直與土耳其交織在一起。靠近邊境的東北海岸是土耳其和喬治亞文化的緊密結合,東南部典型地反映了庫德和阿拉伯文化,而西部海岸在過去80年裡受到歐洲傳統的廣泛影響。然而,在土耳其各地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傳統,哪怕你是第一次來土耳其,你也會一眼看出這就是土耳其式的傳統文化。下面我們提出幾個土耳其標誌性的風俗和物件,帶您領略下這個東西方交匯處的古老國度的風採。
  • 通渭:全力開展詩歌教學培訓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師詩歌教育教學專題講座中,王宜振、邵漢平以詩歌在中國文學中的關鍵地位作為破題點,圍繞有利於呵護兒童童年的夢想,有利於開發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有利於孕育和陶冶兒童的情感,有利於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利於兒童學習中國的母語五個方面,縱貫中國兩千年詩歌發展史,橫連當代詩壇著名詩人大作,旁徵博引、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為通渭縣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師作了專題講座。
  • 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的通渭縣,它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通渭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的匯合區,是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匯點,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曾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等稱號。通渭縣通渭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發現有溫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戰國時代秦長城遺址,歷史上有東漢末年的著名「夫妻詩人」秦嘉、徐淑,今天的通渭縣也專門建造了秦嘉徐淑公園,因其環境優美,很多通渭群眾總是在飯後去公園散步或遊玩
  • 通渭牛谷河畔 ,一座城市的崛起
    gh_ae1472af0b2f About Feature 御景華城30多萬平方米綜合體,定位通渭城市未來中心居住商業區
  • 【人大代表風採】用心守護 讓每一個生命成為「最美的自我」
    【人大代表風採】用心守護 讓每一個生命成為「最美的自我」 2020-12-21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蘭州大學赴通渭開展「送經典下基層」活動
    文學院副院長權繪錦、常萍副教授、楊許波副教授等教師、文學院2019級與2020級部分研究生志願者一行14人赴通渭組織開展活動。通渭縣教育局黨組成員陳永紅,通渭縣教育局語委辦副主任張芳齡,通渭縣通和小學、通渭縣溫泉路學校的師生及部分家長代表等共計600餘人參加了活動。
  • 趣味美國風俗文化
    (原標題:趣味美國風俗文化) 華龍網12月27日11時訊 從重視階級地位的國家來到美國的遊客
  • 甘肅通渭農民祁鴻義盤點2009年「收成」
    甘肅通渭農民祁鴻義盤點2009年「收成」 來源:新華網 2010年01月03日10:01   新華網蘭州1月3日電 (2009回眸)「當個種地農民沒啥不好」——聽甘肅通渭農民祁鴻義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