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新華網2010年01月03日10:01
新華網蘭州1月3日電 (2009回眸)「當個種地農民沒啥不好」——聽甘肅通渭農民祁鴻義盤點2009年「收成」
記者王豔明
「當個種地農民沒啥不好的!」望著滿院堆放的黃澄澄玉米,祁鴻義心裡美滋滋的,過去一年儘管辛苦,但「收成」卻不錯。
祁鴻義是甘肅省通渭縣李店鄉祁咀村一位普通農民,在國家土地流轉和甘肅省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等政策受益下,他家的收入比2008年增長了很多。
「2008年種了15畝玉米,純收入也就1萬過點。2009年種了31畝玉米,產4萬多斤,按目前的收購價,扣除成本,純收入有3萬元。」祁鴻義說。
在祁鴻義種植玉米的土地中,有20畝是通過國家土地流轉政策,從其他3戶農民手裡租來的,每畝租金一年50元。
「2008年前,我租了15畝地,國家政策明確後,我又租了5畝地,現在正通過村上和鄉政府,想進一步擴大租地規模。」祁鴻義說。
祁鴻義所說的「國家政策」是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於土地流轉的政策:農村居民可向其他個人或公司流轉為期30年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具體形式包括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2009年祁鴻義把租來的20畝地全部種上了玉米,按他說的種1畝玉米純收入1000元算,租種了20畝土地,一年就增加了2萬元收入。
通渭縣位於甘肅省中部,當地千溝萬壑,山巒起伏,土地資源豐富,但卻十分貧瘠,乾旱缺水直接制約著當地農業發展。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一些農民開始不願種地,這為一些想從農業生產上創收的農民提供了發展機遇,祁鴻義就看到了這一點。
祁鴻義家有6口人,原有土地25畝,加上租來的20畝地,2009年共經營土地45畝,其中種植玉米31畝,他家6口人中有4個成年勞力,基本能忙過來。
由於靠天吃飯,對於通渭這樣的乾旱地區來說,土地流轉中最大障礙是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低,而甘肅省大力發展的旱作農業技術和政策,讓祁鴻義這樣想種地的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這就是甘肅省近年來大力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及地膜補貼政策。「2009年天旱,畝產量比上年低了一些,但仍然有1300斤左右,比傳統的種植方式仍然高多了,扣除化肥、種子、農藥等成本,一畝地的純收入有1000元。」祁鴻義說。
讓祁鴻義看到前景的不光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玉米的高產和賣糧直接收益,利用玉米秸稈發展養殖,成了新的收入增長點。
「2009年,縣上投資1000多元,給我們修了青貯氨化池,這樣除了玉米直接賣錢外,玉米秸稈也充分利用起來,現在我家養兩頭牛,準備擴大規模,增加到10頭,這樣一年又能增收不少。」祁鴻義說。
上網從搜狗開始
瀋陽男子曾令軍在這不足20平方米的廁所小家生活了五年,還娶了媳婦,生了大胖兒子……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