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通渭農民祁鴻義盤點2009年「收成」

2020-12-22 搜狐網

甘肅通渭農民祁鴻義盤點2009年「收成」

來源:

新華網

2010年01月03日10:01

  新華網蘭州1月3日電 (2009回眸)「當個種地農民沒啥不好」——聽甘肅通渭農民祁鴻義盤點2009年「收成」

  記者王豔明

  「當個種地農民沒啥不好的!」望著滿院堆放的黃澄澄玉米,祁鴻義心裡美滋滋的,過去一年儘管辛苦,但「收成」卻不錯。

  祁鴻義是甘肅省通渭縣李店鄉祁咀村一位普通農民,在國家土地流轉和甘肅省大力發展旱作農業等政策受益下,他家的收入比2008年增長了很多。

  「2008年種了15畝玉米,純收入也就1萬過點。2009年種了31畝玉米,產4萬多斤,按目前的收購價,扣除成本,純收入有3萬元。」祁鴻義說。

  在祁鴻義種植玉米的土地中,有20畝是通過國家土地流轉政策,從其他3戶農民手裡租來的,每畝租金一年50元。

  「2008年前,我租了15畝地,國家政策明確後,我又租了5畝地,現在正通過村上和鄉政府,想進一步擴大租地規模。」祁鴻義說。

  祁鴻義所說的「國家政策」是2008年《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於土地流轉的政策:農村居民可向其他個人或公司流轉為期30年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具體形式包括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2009年祁鴻義把租來的20畝地全部種上了玉米,按他說的種1畝玉米純收入1000元算,租種了20畝土地,一年就增加了2萬元收入。

  通渭縣位於甘肅省中部,當地千溝萬壑,山巒起伏,土地資源豐富,但卻十分貧瘠,乾旱缺水直接制約著當地農業發展。近年來,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多,一些農民開始不願種地,這為一些想從農業生產上創收的農民提供了發展機遇,祁鴻義就看到了這一點。

  祁鴻義家有6口人,原有土地25畝,加上租來的20畝地,2009年共經營土地45畝,其中種植玉米31畝,他家6口人中有4個成年勞力,基本能忙過來。

  由於靠天吃飯,對於通渭這樣的乾旱地區來說,土地流轉中最大障礙是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低,而甘肅省大力發展的旱作農業技術和政策,讓祁鴻義這樣想種地的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這就是甘肅省近年來大力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及地膜補貼政策。「2009年天旱,畝產量比上年低了一些,但仍然有1300斤左右,比傳統的種植方式仍然高多了,扣除化肥、種子、農藥等成本,一畝地的純收入有1000元。」祁鴻義說。

  讓祁鴻義看到前景的不光是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種植玉米的高產和賣糧直接收益,利用玉米秸稈發展養殖,成了新的收入增長點。

  「2009年,縣上投資1000多元,給我們修了青貯氨化池,這樣除了玉米直接賣錢外,玉米秸稈也充分利用起來,現在我家養兩頭牛,準備擴大規模,增加到10頭,這樣一年又能增收不少。」祁鴻義說。

上網從搜狗開始

民生視點

瀋陽男子曾令軍在這不足20平方米的廁所小家生活了五年,還娶了媳婦,生了大胖兒子……

今日熱點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

相關焦點

  • 通渭原生態皮影戲《西遊記》在蘭州演出
    人民網蘭州10月24日電(杜昱欣)23日,一部由通渭縣襄南鄉孫金牛皮影班社用甘肅民間原生態的演繹方式呈現皮影戲---《西遊記》在蘭州金城第一戲樓精彩演出。 通渭皮影戲是隴中皮影戲的主要代表,其獨特的唱腔被稱之為「影子腔」。有論者稱,通渭影子腔為甘肅影子腔的眾流之源。2014年12月,通渭影子腔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千年通渭 一品書畫——通渭縣書畫文化產業發展情況介紹
    1986年2月,通渭縣在蘭州五泉山「甘肅省美術家畫廊」成功舉辦了通渭書畫展,展出展品70餘幅,這是通渭書畫第一次走出家門,也是第一次在省城單獨舉辦的縣級書畫展,在甘肅書畫界引起強烈反響,從此通渭書畫譽滿京城。這次展出也是通渭書畫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通渭書畫事業也步入了發展快車道,並且越走越遠。
  • 用心感受文化風俗——通渭風採
    通渭風採作者:郭淑婷 一方水土,一方人,地域不同,衍生的文化不同,用腳步丈量壯美山河,用心感受文化風俗……通渭縣,隸屬於甘肅省定西市,位於甘肅中部,定西市東側,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清代乾隆年間陝西巡撫讚譽通渭「政事、文章最優」。著名作家賈平凹在他的散文《通渭人家》中說:「通渭人處處表現著他們精神的高貴,你可以一個大字不識,但中堂上不能不掛字畫……」著名畫家、國家畫院副院長範揚在通渭採風時深有感觸:「通渭人在骨子裡滲透著對書畫藝術的熱愛。」
  • 愛心照進「書畫之鄉」 塔三OFS公益之行(一)通渭
    日前,上遊從塔三玩家中徵集出數位志願者,跟隨OFS公益組織前往甘肅,全程參與OFS獎學金發放的活動。4月13日,公益人士們到達愛心助學第一站——「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的通渭縣。愛心照進「書畫之鄉」,給孩子的夢想插上「翅膀」作家賈平凹在他的散文《通渭人家》裡這樣描述通渭:「你可以出門穿的衣裳破舊,但不能不洗不漿;你可以一個大字不識,但中堂上不能不掛字畫
  • 甘肅通渭:電商扶貧「搭橋」苦蕎麥種出「甜日子」
    相關資料顯示,通渭是中國苦蕎麥起源地之一,苦蕎麥種植歷史已有2000多年。3年前,李國良正是從苦蕎麥中看到了商機,萌發了將家鄉特色農產品推廣出去的想法,創辦了通渭人家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從事苦蕎麥的收購及苦蕎產品的經營,「這裡地處偏僻,沒有工業汙染,種植的苦蕎麥品質優良獨特,很受市場認可。」
  • 【甘肅經濟日報】甘肅冬季旅遊如何擴大「朋友圈」
    與此同時,為期4個月的甘肅冬春季文化旅遊巨惠模式正式開啟,不少遊客踏上了甘肅之旅。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外省選擇甘肅的遊客不減反增。在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的前提下,甘肅旅遊積極準備,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優惠措施和遊客喜歡的旅遊產品,打出了冬春季旅遊的組合拳,讓更多的遊客將甘肅定為了冬季旅遊目的地。
  • 「酷步杯」第三屆通渭溫泉露營大會暨溫泉度假...
    每日甘肅網訊(新甘肅客戶端見習記者王梓懿 劉成)8月15日下午,「酷步杯」第三屆通渭溫泉露營大會暨溫泉度假區文化旅遊節在定西市通渭縣溫泉度假村開幕,來自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及通渭當地群眾近3000人參加活動。
  • 2009年新農保實施,農民不用繳費也能領取養老金?這三類人有福了
    「夢夢聊社保,咱們這農民實在是太苦了,面朝黃土背朝天,有時候遇上收成不好,全年的付出都打了水漂,哪有錢繳納養老金?」農民的苦只有家裡是農村,親自種過地的人才知道。網上經常有人說「農民苦啥?按照從事體力勞動的農民來說,一旦過了60歲,體力大不如從前,想要通過種地來維持生活,實在是太艱難了。國家實施的養老保險制度便是為了保障老年生活而建立,2009年起,新農保的開展,幾乎是覆蓋了所有的居民,尤其是農民。
  • 甘肅靈臺:今春多覆膜 秋季好收成
    來源:經濟日報時下,氣溫回暖,草木返青,正值春耕備耕的關鍵時節,甘肅靈臺縣嚴格按照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農村工作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的工作思路,緊抓土壤解凍的有利時機,採取分段、分塊、分步推進的方法,迅速掀起了全縣春季頂凌覆膜的熱潮。
  • 2019年甘肅定西通渭縣選聘村黨組織書記和村文書面試成績
    2019年甘肅定西通渭縣選聘村黨組織書記和村文書面試成績 2019-05-11 18:11:00| 通渭黨建網 2019年甘肅定西通渭縣公開選聘村黨組織書記和村文書面試成績已經公布
  • 盤點2000-2009年NBA選秀狀元
    盤點2000-2009年NBA選秀狀元 盤點2000-2009年NBA選秀狀元狀元往往是
  • 甘肅多縣(市)2020年高考文、理科第一名出爐
    昨天(7月23日)甘肅2020年高考成績放榜甘肅省普通高校招生錄取2020高考放榜甘肅多縣、市文、理科第一名出爐↓↓慶陽市2020年高考通渭縣2020年高考文、理科第一名通渭一中2020高考喜報一、通渭一中全校本科上線1358人;重本上線人數503人。
  • 鄉野朝陽——職業農民的思考
    2008年從甘肅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後,自小生活、成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他,第一次違抗了父母讓他「躍出農門、考公務員」的想法,又一頭扎進這片熱土,成為了天天和農業、農村、農民打交道的種糧人。  教育主管部門乃至國家對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視由來已久。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對解決未來「誰來種地」問題意義深遠,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大局。現實中,不少專家更是直指「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重要意義。據了解,當前很多地方的農村青壯年勞力集體出逃、奔向城市,過著打工生活。
  • 收成感恩講章:論一個人真正的收成與感恩
    -25 | 文:戴培群   圖:源於溢恩馬鞍底蝴蝶谷莊園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小引   9月23日,農曆秋分,是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 汕頭有油甘和火龍果的收成,一起感受農民豐收的喜悅與幸福
    無論是田野裡,還是農民的小院裡,滿眼都是豐收景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到潮陽區和澄海區,看看今年油甘和火龍果的收成,感受農民豐收的喜悅與幸福。9月的金灶,瓜果飄香。在當地「大腳蝦」山的油甘園內,成串的油甘掛滿枝頭,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曳。勤勞的果農們背著果筐,來到樹下,將鮮嫩飽滿的甜油甘採摘下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收穫的喜悅。
  • 「有根的鄉土文學」,通渭作家雷戰戈《岵峴往事》研討會在蘭舉辦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深情講述西北農村的感人故事,生動描述跨越時空的濃濃鄉愁,原汁記載隴中獨特的民俗風貌......通渭籍作家雷戰戈歷時多年,幾易其稿,創作了35萬餘字的長篇小說《岵峴往事》。12月19日下午,《岵峴往事》研討會暨籤名售書活動在蘭州西北書城舉行。
  • 增城農民收成啦!楊桃熟了、番石榴香了、柿子紅了
    九月的荔鄉大地瓜果飄香、稻菽成熟增城到處唱響著豐收歡歌一派收穫景象洋溢著農民的幸福感正在忙碌地打理著果實目前全村80%的農田種植了番石榴種植規模達到7000多畝畝產可達5000公斤以上經過多年的技術改良石廈村「錯峰成熟」的番石榴一年四季都有收成
  • 通渭第一塔——通和塔
    為此,在各界人士的襄理施助下,於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興建落成「通和塔」。通和塔為七級六角,高18.6米。柱石林立的塔體如磐石永固,青石塔座奠定乾坤。塔內旋梯可攀登極頂,各層供奉的菩薩和佛像栩栩如生。一層外面五碑相依,各顯千秋。七層蓮臺上的「舍利塔」形成塔中塔。塔外桔黃色琉璃瓦蓋頂,七色反光漆塗面彩繪。飛簷翹角上吊置風鈴燈飾,奇光異彩,相得益彰。
  • 「甘肅書痴」書法作品欣賞,蕭散樸拙,筆勢蒼勁,雄厚端莊,好字
    敬請「關注」墨韻閣書畫你的支持是我創作優質作品的力量源泉張萬昌簡歷張萬昌:男,漢族,字子鵬,號隴中子,因為喜歡書法達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故人們又稱為「甘肅書痴通渭是全國書畫藝術之鄉,文化底蘊深厚,湧現出很多的書法家,張萬昌老師是其中的一位,他自幼學習書法,至今快二十年了,一路走來,既有心酸,又有欣喜。張老師出身農民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造就了他自幼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精神。
  • 【通渭縣誌】通渭溫泉的三個美麗傳說
    傳說之二:上古時代,通渭曾大旱數年,樹枯地裂,人畜生瘡。從此通渭溫泉便號稱「隴上神泉」了,且名聞遐邇,常有數百裡外之人,專程而來,療治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