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家信,被印製成冊,被很多人讀到,悟到,因其內容而感悟啟發,深受其益,這本就是一件很熱別的事。《曾國藩家書》讀後感,拋開信的內容不談,只說說寫信這個行為本身,蘊含的啟發思考的方面。
家信大概人人都寫過,但拋開信息傳遞方式變化這些因素,堅持幾十年的人,大概不多吧,且每一封都詳細,真摯,不敷衍。我從三個方面,粗淺說說我的感受。
一,抽得出時間,說得出關懷,是一種更高層面的真情實意
有人覺得家人之間的情誼,還需要分高低嗎?需要,因為人類的情感,很容易被忽視,家庭內部也不例外。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個體,真情實意的程度,也有區別,就像愛一樣,同樣是愛,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這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家族成員的性格、情感表達習慣、交流方式、是否善於互相傾訴等等。
有一千個家庭,就有一千個家庭關係,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對家人的愛意,關心,大概都是一樣的,這點無需過多懷疑,但處理的方式,對待的態度,則千差萬別,有的家庭,某一成員忙一些,累一些,便忘記或者忽略這一份關懷,沒有及時傳遞到,也是常有的事。
一份關懷沒有被送達到,跟沒有這份關懷,在表現上,是一樣的,儘管你的內心,一直在牽掛,但思考是蒼白的,行動與事實,才是實際的,可被接收可被觸摸的。簡言之,家庭關係,愛的表達,關心的送達,都需要經營,呵護,它既是天然的,也是後天練習出來的,事實就是如此,客觀而真實。
當然,愛無法量化,如果可以,我相信是有差別的。回到《曾國藩家書》上,他願意把一份牽掛寫出來,幾十年,上百封信,這是天然情感的流露,更是後天的愛與責任的持久奉獻。
二,凡事耐得住煩是很高的一種境界
曾國藩說,為人處事,以「耐煩」二字最為要緊。這在他幾十年寫家書的行為中,表現得很突出。若沒有天然之情感,後天的自我抽時間、盡職責、傳愛意、訴關心,單憑輕描淡寫的親情掛懷,能做到嗎?數百封信,短則幾百字,長則千言,毛筆小楷,一絲不苟,只寫一封信的時間方面,就是個巨大的消耗。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麼幾句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意思是,子夏問孔子,怎樣是孝道?孔子答:難在容顏上,有一個好臉色。即是說,耐煩,在家人面前耐得住煩,有個好臉色,是很難的。做到了,幾乎就可以稱之為遵循孝道了。孔子的眼光,是很敏銳的,他不談大的方面,只說出一個具體的行為,然小處看大,見微知著,深刻。
寫信的事,大概沒有人去要求你,曾國藩自發地去寫那麼多那麼久,本身就是一種耐得住煩的精神表現,如此,你再去全勸別人,就有了說服力,至少你自己做到了,做到位了。
三,互敬,彼此才樂於互學互助,家族之花才會盛開
曾國藩並沒有因為自己地位更高,是家中老大而聽不見比他小的人的建議,相反,他鼓勵弟妹多給自己指出缺點,每每有指出時,他總是很高興,並會在回信中提及,說出自己修正缺點,完善自己的決心。
正是這種互敬的表率作用,才維護和鞏固了家族成員間的情誼,因為有敬,彼此說話,建議,對方都樂於接受,喜於採納,並能付諸於實施,好的堅持,差的修改,一步步變得更好更強。
家族內部的互敬,較之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點也不會減少,敬,在家庭這個系統中,同樣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潤滑作用、銜接作用、維繫作用,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只能在錯誤的路徑上狂奔,並承受著由此帶來的不和諧不愉快。
《曾國藩家書》讀後之感受,讓人覺得,親情,也是一門可以學習進修的課程,是一門藝術,雖然它天然佔據著先天良好、維繫牢固之自有的優勢,但依然要以一顆赤子之心,耐煩之心,敬愛之心,去經營,去澆灌,去維護,只有這樣,家族之花才不會枯萎,嬌嫩的花朵才能開得更美更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