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訊不便的時代,書信稱為人們寄寓相思的載體,而古人給家中寫的書信統稱為「家書」。在古代很多文人的家書中,都蘊涵著很深的情感與哲理,至今也仍有教育意義,其中晚清名臣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就是其中臻品。不可否認,其中哲理不言而喻,而曾國藩本人也因此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聖人。愛屋及烏,因為家書的廣泛流傳,其中智慧儼然構造出一個活生生的曾國藩形象,他不僅睿智,更是廉潔自律,仁愛博雅的典範。然而,這只是我們根據其家書為其貼上的標籤,在當時經歷過太平天國的西方人是怎樣評價曾國藩的呢?
很明確,在西方人留下的文字記載中,完全塑造了一個我們不曾相識的曾國藩。尤其是參與當時平定太平天國的英國留下的報紙記載。在最初,西方並不承認清王朝統治。而1860年之後,清政府一系列條約的籤訂,使得英國開始傾向清政府,甚至幫助其剿滅太平天國。而對於參與其中的英軍來說,曾國藩愛民自律的形象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極為殘暴。
英國在太平天國全盛時期對其投遞出示好的花籃,但太平天國認為英軍是外來的,在中國經商可以,但是對殘害百姓的貿易必須杜絕。這一句話便斷絕了英軍的主要貿易來源,而更讓英國憤怒的還在後面,太平天國拒不承認英國與清政府籤訂的條約。對於英國賠款事小,割讓的土地事大,豈有退還的道理?這讓雙方的談判就此終止,但英軍顯然沒有放棄希望,在1861年,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參贊巴夏禮向太平軍提出:推翻清政府,英國與太平天國平分中國。在戰略地位上,確實對太平天國有利,但割讓國土的事情直接被回絕。此次事件直接導致雙方決裂,而英國為了尋找在華代理人,轉而投向清政府。
面對此情況,李秀成決定進攻上海。在當時,李秀成是有能力與英軍一戰的,而在上海周邊的表現來看,連克敵營一百三十多座,可謂戰則必勝,只因後方湘軍進軍天京,才被迫撤軍上海。面對一百三十多座堡壘的淪陷,英法聯軍加入圍剿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內部管理的混亂加上外部的圍剿,雙重壓力下實力大傷,此時便出現了極多的太平軍俘虜。為了表示誠意,英軍將其大部分被交給了曾國藩處置,而令人震驚的一幕就此上演。
「除了對女性的凌辱,更是讓儈子手將其凌遲分肉」,英國方面的記載縮略內容大致如此,其餘則可自行想像。殘忍對待參加戰鬥的男性,曾國藩找出一萬個理由也許就能自圓其說。但對待婦女兒童的態度,直接將曾國藩拉回上古茹毛飲血的時代,除了「殘忍」二字不足以形容。
《湘軍紀》中記載,重陽戰鬥擒獲七十餘人,下場大抵如此。而圍攻江西興國、大冶時,俘獲134名太平軍,不分官兵「一概剜目凌遲」。可見,英國人在報紙上的言論並非誇張,只是對此現象發生的驚訝。類似記載在正史中數不勝數,按說對待俘虜應該以人道主義對待,但如此情況發生時,足以想見如何對待太平軍。而李秀成被俘時,更是直言「如果不是湘軍濫殺,太平天國根本撐不了這麼久」。
在清朝的立場上,曾國藩功勳卓越。但對百姓而言,曾國藩對待俘虜的方式是在不敢苟同。無論人或事,總要客觀看待。雖然其家書中流傳思想內涵深遠,經得住歷史檢驗,但也不能作為將其變成為聖人的「辯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