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徐志頻:以家書為媒,與左宗棠「神交」

2020-12-13 華聲在線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瀚潞 實習生 瞿晨燁

從「湘上農人」到封疆大吏,從興辦洋務到克復新疆。左宗棠,科場的失意者,洋務派的代表人物,晚清的「中興名臣」。他的人生歷程已被大眾熟知,但在複雜的官場、歷史的漩渦中,他有過怎樣的掙扎和思考?在面對家庭、教育子女的時候,他又懷抱著怎樣的感情和期望?

12月15日,作家徐志頻攜帶新書《左宗棠:家書抵萬金》來到長沙,與讀者朋友分享和交流左宗棠的思想形成和家教家風。

徐志頻,作家,左宗棠研究者。從2007年第一次走近左宗棠,徐志頻已完成了3部以左宗棠為主題的作品。

此次,徐志頻的新作《左宗棠:家書抵萬金》收錄了從鹹豐二年到光緒九年的32年間,左宗棠和家人通信的160封家書和其玄孫提供的大量獨家珍貴圖片。左宗棠作為晚清歷史的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讀者在書中可以看到晚清歷史的一個側面。更重要的是,徐志頻對左宗棠家書的深度解讀,展示了左宗棠為人、為學、治國、治軍、治家等重要思想及形成過程,讓讀者能夠多方面地了解和吸收左宗棠思想的養分,與這位百年前的優秀湖南人「神交」。

以家書為媒介,讀者可以與左宗棠展開對話

記者:您的新書《左宗棠:家書抵萬金》中,詳細解讀了左宗棠和家人通信的160封家書。這些家書的價值在哪裡?

徐志頻:這本書裡有很多內容是關於左宗棠的家庭、家教和家風,但絕不僅限於此,還包含了左宗棠為人、為學、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思想。這160封家書是在外為官的左宗棠與家人的重要溝通平臺。其中絕大部分是他寫給兒子的,起通信和教育作用。家書中若有一字之差,就有誤導兒子的風險。所以這些家書都是字字斟酌、準確真實,傳授了他多年來實踐所悟出的真理,傾注了一個父親最真實的期望和想法。

雖然正史中有許多關於左宗棠的文獻記載,但是它較為官方,一些細節的表述方式也較為隱晦。讀者很難從字面上完全理解其中的含義,真正走進左宗棠。而通過家書,讀者可以與左宗棠展開對話,真正剖析和理解他的所思所想。

記者:說到左宗棠,難免會想到同時代的曾國藩。這兩位湖湘名人,同為晚清重臣,都留下了傳世家書。那麼,左宗棠家書與曾國藩家書有什麼不同呢?

徐志頻:曾國藩傳世的家書有近一千五百封,左宗棠傳世的家書則只有一百六十餘封。這反映出來的不僅是數量上的差距,也是兩人寫家書出發點的不同。曾國藩作家書,是經過規劃的,是為了傳世而作。而左宗棠的家書則是具體的就事論事,以他每個階段裡所經歷的事件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悟。因此,左宗棠的家書相比曾國藩的家書更顯真實。

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曾左兩人的哲學觀念不同。曾國藩沿襲的是理學思想,他的家書反映了他希望成為聖賢的願望,以及他辦事從上而下的方式。而左宗棠融合了傳統儒學和經世致用思想,他的家書反映了他注重實際辦事能力的想法,以及辦事從下而上的方式。簡而言之,左宗棠確立家風的理論基礎是儒學的「心安」價值觀,建立家教的方法論是儒學的「中庸」原則。

「神交古人」是以代入的方式去經曆書中的故事

記者:在左宗棠的家書裡,我們觀察到他教導長子孝威和孫子的方式有所不同。他對兒子的教育比較嚴格,對孫子的教育方式卻較為緩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呢?

徐志頻:想了解這種差異的原因,我們要明確古人的家庭教育觀念。在中國古代,家裡有個最高的家長,叫「家君」,長子是「家督」。在左宗棠的家庭裡,他是「家君」,長子孝威是「家督」。在家庭教育中,「家君」會把「家督」孝威當做重點的教育對象,其他的孩子則以他為榜樣和楷模,向他學習父親的教誨。既然是榜樣和楷模,理所當然地接受了左宗棠更為嚴格的教育。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結果是怎樣的?雖然孝威從小就受到嚴格的教育,但是他成年之後,依然出現了叛逆的行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孝威在父親處於戰場危地、母親重病在床之時,不顧及家庭穩定,悄悄進京趕考的事情。左宗棠在家書中指責他是「天下有父履危地母在床而其猶從容就試者乎?汝安則為之!」也正是因為孝威的叛逆行為的出現,左宗棠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反思,在教育孫子時便稍微鬆緩,給予了他發展自由個性的空間。

記者:左宗棠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名言——「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您如何理解這句話?它對我們有何啟發?

徐志頻:這句話體現了左宗棠的讀書方法。有些人猜測,左宗棠讀書是「頭懸梁、錐刺股」式的苦讀,我認為不是。左宗棠的讀書方法其實與現代很接近,那就是「悅讀」。

左宗棠認為,久坐傷血,久讀傷氣。久坐則氣血不通,這很容易理解。久讀傷氣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古代人讀書是吟誦,講究頭腦和身體一起運動,這需要耗費很多的氣力。若讀書時間過於長久,則體力跟不上思維,人就會陰陽失衡,傷害精氣神。

而左宗棠推崇的「悅讀」,就不會出現這個情況。「悅讀」的精髓在於帶著疑問去閱讀,將自己代入書中的人物角色,即「神交古人」。比如,閱讀《三國演義》時,代入諸葛亮的角色,思考面對不同的情境時,應該怎麼做。正是這種讀書方法培養了左宗棠的實幹能力,才能讓沒有實操經驗的他,在四十歲初次出山時依然能從容不迫地應對危機。

如今,我們在讀書中多是採用泛讀法,缺乏代入式的悅讀。這使得讀書遠不如親身經歷那樣真實和深刻。「神交古人」就是在讀書中高度專注、保持敬畏感,以代入的方式去經曆書中的故事。這樣,除了能收穫書中的故事,得到娛樂消遣,還能理解書中更重要的內核精神。

這個時代給予了我們俯視左宗棠的資本

記者:在很多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創作中,作者都會呈現出仰視歷史人物的姿態。而在你的書中,讓人感覺你是在俯視左宗棠。你在後記中也寫道「如果作者不能站到比寫作對象更高的層面或境界中去俯視,則只能叫學習,不可能做到通透。」請問,你如何有底氣去俯視這樣一位湖湘名人?

徐志頻:首先,我認為我的個人經歷與左宗棠頗具相似之處。這使得我能與他心意相通,較為通透地理解他不被人理解的行為。比如,很多人將左宗棠在用人上「不用進士而用舉人」的行為誤解為學歷歧視。其實只是因為左宗棠深知衡量一個人除了道德,還有實幹能力。故而,他不會單純以道德高低評價人才,對舉人和進士一視同仁。

另外,我在寫作和研究左宗棠時,寫作的出發點使得我能夠冷靜客觀地去俯視他的人生。我寫左宗棠並不是為了歌頌讚美他,我不用放低自己的姿態,對他的一切行為都褒獎。我是要研究他的經歷和思想,從中挖掘他對當代人的啟發和借鑑意義。

最後,這個時代也給予了我們俯視左宗棠的資本。從左宗棠出生到現在已經經歷了206年。這兩百年間,我們的世界日新月異。在我們的前面,研究左宗棠的人由於時代背景和資料文獻的關係,可能無法全面地看到左宗棠的每個方面,故而以前人對他的各個頭銜和標籤為基準,產生了仰視的感覺。而我有幸生於這個年代,可以站到比他更高的層面或境界中,去俯視他。

記者:這十年間,你一直圍繞著左宗棠進行創作。你創作第一部作品時,還是一位青年。如今你也已步入中年,與左宗棠出山時年齡相仿。如今,你再來了解左宗棠,在思想上有變化嗎?

徐志頻:我最開始寫左宗棠時,單純是因為覺得自己很能理解他。我一看到他的經歷和事跡,便有一種親切的熟悉感。當時我的寫作內容聚焦於左宗棠事功的方面,這部分內容也比較容易把握。當時我的寫作目標也主要是把他寫準確、還原歷史上的他。

四十歲那年起,我無來由地讀完了禪宗著述《六祖壇經》,之後又系統地讀了一遍《論語》以及左宗棠當年借鑑最多的《孟子》,再用筆記加詮釋的方式,通讀了曾國藩推崇的《老子》,以及左宗棠畢生借鑑踐行的《莊子》,再回到左宗棠當年最擅長的儒家經典《易經》,這樣整體系統通讀下來,我嘗試將儒釋道三家在比較中貫通,那些曾經困擾自己的不少問題,都有了心中的答案。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劉瀚潞]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著有《楚軍營制》,其奏稿、文牘等輯為《左文襄公全集》。    左宗棠家規家訓主要包括左宗棠家書和其題寫的楹聯匾額以及留下的警示勸誡名言等。現流傳下來的左宗棠家書有163封,是他在戎馬倥傯、政務繁忙之際寫給夫人、仲兄、兒女和侄兒們的信札。
  • 左宗棠最經典的3副對聯,句句耐人尋味,道透了人生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左宗棠最經典的3副對聯,句句耐人尋味,道透了人生智慧!曾國藩和左宗棠同為晚清中興名臣,時過境遷,人們記住曾國藩的是:他充滿大智慧的家書和家訓,而對於左宗棠的了解是:他抬著棺材收復新疆的英雄壯舉。其實大家熟不知,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有大學問,他們都是將儒家思想和為官做人結合得淋漓盡致的傑出代表人物。
  • 左宗棠為見林則徐掉進水裡,兩人卻成好友,晚年屋裡都掛著林的字
    左宗棠很自負,他自詡為諸葛亮,經常稱自己為「今亮」、「老亮」,有時也常常拿自己和諸葛亮比較,《清稗類鈔》中記載,左宗棠在陝甘總督任職,藩司是林壽圖,能詩善飲,性極詼諧,二人常飲酒談論。有一天,林壽圖與宗棠正笑談間,前方捷報至,林壽圖於是稱讚左宗棠妙算如神,令人欽佩,宗棠拍案自誇道:"此諸葛之所以為亮也。"
  • 左宗棠:相期無負平生
    但左宗棠沒在悲觀中走向沉淪,他決心不再參加會試,何必像範進一樣在考試路上耗盡生命年華呢?他從此「絕意仕進」,打算「長為農夫沒世」,尋找新的報國途徑。左宗棠在自己的屋前寫下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氣壯山河的宣言,是對自己的勉勵,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他說:「讀書當為經世之學,科名特進身階耳。」 左宗棠很早就對地理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 「親情家書」有聲版丨家風,是最好的起跑線;家書,是最好的家風
    第二天,你在我的播音下留言:「寶貝,恭喜你又一次戰勝了個大挑戰,媽媽為你驕傲!」我一遍遍讀這句話,它就像一道光,照進我的心,讓我充滿力量! 這90天對我來說是非常刻骨銘心的一段經歷,因為有你的陪伴,我們一起咬著牙,流著淚堅持下來。當我完成90集播音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我的堅持也影響了許多人。到目前為止有10萬收聽率,4千粉絲。
  • 鐵骨錚錚的左宗棠名言名句11句!
    左宗棠簡介: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洋務派首領。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左宗棠曾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鄉試中舉,但此後在會試中屢試不第。他留意農事,遍讀群書,鑽研輿地、兵法。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平叛陝甘同治回亂、收復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歷史事件。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 首次領兵左宗棠何等了得?三戰三捷無傷亡,唱空城計,屢救曾國藩
    清廷重用的上諭頒下時,左宗棠正在返回湖南的路途中,接到上諭,他立即與曾國藩商議襄辦軍務的具體事宜,曾國藩知道左宗棠為雄才人物,助其橫空而起不僅是成人之美,也是為湘軍再扎硬翅,因此,曾國藩對左宗棠要招五千人馬自成一軍的請求,並無異議,只是在這五千人馬的稱呼上,曾國藩以為叫「楚勇」較為妥當,但左宗棠執意要叫「楚軍」。
  • 林則徐與左宗棠收復新疆及家訓
    真金不怕火煉,林則徐流放5年後,又被朝廷重用,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雲貴總督,最終再次為欽差大臣赴廣西途中病逝。20多年後,左宗棠收復新疆與林則徐有關係嗎?有。這是鮮為人知的,還有林則徐的家訓等,更應宣揚、銘記和學習。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二十四,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踏上了前往新疆流放的徵程。
  • 左宗棠的對聯與人生:身無半畝,靠什麼心憂天下
    左宗棠雕塑「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23歲的左宗棠入贅湘潭周家時,在新房裡寫下的一副對聯。後來,左宗棠乾脆自詡為當今的諸葛亮,簡稱「今亮」。再後來更狂妄,宣稱「今亮或勝古亮」,意思是他比諸葛亮還厲害。
  • 神交造句和解釋_神交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成仿吾《〈張聞天早年譯劇選〉序》:「我與聞天同志是神交在先,謀面在後。」]神交參考例句:1、身無半文,心憂天下;破書萬卷,神交故人。2、結果見到了那個神交已久的朱雀之後。3、他們彼此相互景仰,神交已久。4、開卷神交天下士,著書學立一家言。5、他和王明陽神交已久,在現實中卻也是頭一次見面。6、哥裡斯兄,你好,雖然我們未曾謀面,但卻神交已久。
  • 展訊丨紙短情長——湖湘紅色家書詩詞主題書法展即將開展
    44幅風格迥異的書法作品,就像是跳動的音符,在筆意間將一幅幅動人的革命家書重新演繹,串聯起一首理想與信念的頌歌。掃描二維碼,聆聽紅色家書故事【書法家簡介】馮高,別署貫廬,湖南湘潭人,供職於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現為中國書協會員、湖南省書協楷書委員會委員。
  • 馬忠文丨李鴻章致李瀚章家書二通釋讀
    近日蒙蘇州友人篤齋先生出示其所藏一批晚清名臣尺牘[2],其中有兩通同光時期李鴻章寫給兄長李瀚章的家書,長達20多頁,為新版《全集》所未收,其內容有關子弟教育、政局動態與人物品評,頗具史料價值,茲略作整理注釋,或可為學界同仁提供一定參考。
  • 左宗棠籌集軍費,三家銀行願有償借貸,左大人放話:誰利息高用誰
    左宗棠將軍,是晚清時期「中興四大名臣」。他一生致力於通過實幹,拯救搖搖欲墜的滿清。可以這麼說:左將軍是中國近現代,貢獻最大的幾位人才之一。慈禧太后將收復新疆的重任,放置於左宗棠的肩上,同時左宗棠還要面對歐洲侵略者的襲擾。只可惜晚清年間國庫空虛,左宗棠不得已四處向外國銀行借錢。
  • 家書:歷史與親情的交響
    家書的歷史十分悠久,當兩個人或群體離開了一定的距離,就產生了傳遞信息和情感的需求,像人類文明早期的口信、結繩通信、符號通信、樹葉通信、擊鼓通信、烽火通信等,應該就是家書的早期形態。文字產生以後,世界各地出現了泥板家書、簡牘家書、絹帛家書、布質家書、羊皮紙家書、紙質家書等各種載體的文字書信。
  • 暗黑修仙仙女纏綿與仙女神交攻略
    >可立刻冷卻哦,並且可以使用【一鍵偷香】   仙女達到一定的等級後會使窗簾拉開,並且仙女會越來越性感哦  仙女達到一定的等級後會獲得仙女稱號,一次性獲得大量屬性  上一個仙女的等級倒倒20級後才會開啟下一個仙女   右下角的按鈕可以切換已經開啟的仙女形象哦  仙女神交
  • 他和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都有著不解之緣!
    原標題:黃冕傳奇 文丨黃柏強 黃建成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哪一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而湖南長沙縣人黃冕,則因先後與上述三人有不解之緣,書寫出他獨特的人生傳奇。 黃冕,字服周,號南坡,1795年生,湖南長沙縣白沙鄉梁家塅人。《清史稿. 黃冕傳》載「冕仕宦初為陶澍、林則徐所知,晚在籍為駱秉章所倚任。
  • 衍藝圈丨專訪藝術家——張蓉
    專訪藝術家張蓉1988年生,陝西渭南人。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中國精神工作室,清華美院美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創作高研班。2019年9月 首屆陝西省寫意油畫研究會畫展入展2019年9月 渭南市教育系統主辦的「喜迎祖國華誕、展現教師風採」書畫展(獲三等獎)專訪內容
  • 左宗棠試醫王三祝
    儘管王三祝是自己爺爺的爺爺,但是具體應該怎樣稱呼,王坤升老人自己也不知道,反正一直以來他們這一輩人都直接將王三祝稱呼為「三祝爺」,因為這也是他們所能知道的表示最高崇敬之意的一種稱呼。  在王坤升老先生所居住的真樂村裡,絕大多數都姓王,「我們祖籍是浙江餘姚,我們都是歷史上那個名人王陽明的後裔,三祝爺就是王陽明的第十代後人。」
  • 左宗棠的話,言之鑿鑿.
    1世上最大的悲劇是後人「蠢而多財」左宗棠當上浙江巡撫後,年收入在4萬兩白銀左右。隨著官越做越大,品級越來越高,後來一個職位甚至為他累積了38萬兩白銀。面對祖輩700年未有的巨額財富,左宗棠反而充滿了警惕。因為他悟出人類社會有個平衡法則。
  • 全美最火中國菜:左宗棠雞,國內很多人沒聽過,是左宗棠發明的?
    有這麼一道菜,叫做「左宗棠雞」,你聽說過這一道菜嗎?我相信有很多的國人都沒有聽說過,然而,這一道菜在美國特別的火。被稱作是「全美最火的中國菜」,為什麼這樣說?1973 年彭長貴前往美國發展,在紐約曼哈頓區開設彭園餐廳分店,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嘗過「左宗棠雞」後甚為喜愛,此後每次到聯合國開會時都會光顧彭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