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韓國教授曾經研究孫氏族譜,研究中國姓氏歷史文化,認為孫氏家族生活帶有極為明顯的朝鮮色彩,不屬於傳統的中原本土文化,該教授認姓孫的都具有韓國血統。
(孫姓圖騰)
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樸芬慶經過對孫氏家族歷史的仔細研究發現,表示大概在千年前,生活在高麗最南端也就是濟州島附近的古朝鮮人,曾經組成軍隊為西周王朝作戰,其中一部分人由於戰功卓越,被周文王分封於孫,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宜陽縣境內。其首領為孫國開國的孫伯。
韓國專家表示根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載:「孫氏,周文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採於孫,子孫因以為氏。」《翠亨孫氏家譜》二修一卷載:「吾姓系出周孫伯之後,世為周卿,因國為氏。」
由此該教授認為孫氏起源於韓國。
但是熟悉中國歷史都知道,在三千年前的商末周初,周武王滅商之後,紂王自焚,而商朝遺臣箕子向北遷徙,跑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一個國家史稱「箕子朝鮮」,箕子從中原帶去了禮儀,帶去了制度,也帶去了文化,在《論語·微子》就有這樣的記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殷有三仁焉」。
而箕子最後還被被周武王分封於朝鮮,並且接受了侯爵的爵位,按道理說,箕子朝鮮是周朝的諸侯國,應屬於中國的文化圈。
(箕子朝鮮持續時間很長,大概持續到漢朝時期,被衛滿所滅)
公元前三世紀,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我國歷史紀傳體史書《史記》也記載了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紂之後東渡朝鮮,被那裡的人推選為國君,並且得到了周朝的承認。這樣說來,朝鮮半島的文化都是中原先民帶過去的,韓國如此枝葉不分,不知為哪般。
(李氏朝鮮,旁邊的注釋說明了當時的人們還是知道歷史真相的,朝鮮乃箕子封國,漢唐皆中國郡邑今為朝貢屬國之首)
連結:
孫姓起源孫姓歷史悠久,源頭較多,影響較大的三支均與河南有關:
第一支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
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初封於康(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稱康叔。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由周公旦輔政,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滿,殷紂的後裔武庚便聯合他們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後,把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分封給康叔統治,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建立衛國,管理那裡的殷室遺民。因此,康叔又稱衛康叔。康叔受封之後,遵守代周成王攝政的周公教誨,實行「明德慎罰」的方針,國勢日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宗周鎬京(今陝西長安),殺死周幽王,衛國國君、康叔九世孫衛武公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幫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周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王城公園一帶),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有子名惠孫,惠孫有子名耳,為衛上卿,食採於戚(今河南濮陽市)。姬耳生子名乙,字武仲。依照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稱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再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祖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由此可見,此支孫氏源於河南,根在濮陽。
第二支出自羋姓,為孫叔敖之後。
春秋時期,楚王蚡冒的曾孫孫叔敖,因避難率家隱居期思,即今河南淮濱東南。後在楚王親信的舉薦下,出來輔佐楚莊王。公元前601年,孫叔敖被楚莊王任命為令尹後,日夜不息,協助莊王改善政治,僅幾個月時間,便使楚國「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社會呈現出一派昇平景象。孫叔敖很重視農業生產,曾在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雩婁(今河南商城東)主持修了不少水利工程,特別是他動員和組織了幾十萬勞力,經過長期的艱苦勞動,在今安徽壽縣南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灌溉渠道——芍陂,不僅對防治這一帶的水災起了很大作用,還灌溉一百多萬畝農田,對楚國經濟的發展有著極大的作用。在整頓吏治、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孫叔敖還注意加強軍隊建設,使楚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加強。公元前597年,晉楚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滎陽市北),楚軍在孫叔敖的指揮下,打得晉軍潰敗不堪,取得了邲之戰的勝利。兩年後,楚國便成為中原霸主。邲之戰後不久,孫叔敖就去世了。臨終前,他囑咐兒子說:「楚王多次要給我封地,均被我謝絕了。我死後,如果楚王封給你大批的食邑封地,你也要堅決推辭,實在推辭不了的話,就請到寢丘邑,那裡土地貧瘠,沒人願意要,你就可以長久地在那裡住下去了。」孫叔敖死後,莊王果然要把肥美的田地賞賜給他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訓,孫叔敖之子選擇了寢丘(今河南固始),直到戰國後期,孫叔敖的後人還領有那個封邑。其後人為了紀念孫叔敖,便以邑為氏,由於「寢」與「孫」通,後人便以孫為氏。因孫叔敖是期思人,孫氏得姓於寢丘,故此支孫氏亦源於河南,根在淮濱、固始。
第三支出自媯姓,為胡公滿之後。
西周初年,帝舜後裔媯滿被封在陳(今河南淮陽),建立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因其卒後賜諡號為胡,故又稱胡公滿、陳胡公。胡公滿之後經過10代12位國君的世襲傳授,到桓公時,陳國發生了內亂。桓公卒後,其弟佗殺桓公太子免而自立,是為陳厲公。太子免的兩個弟弟為報殺兄之仇,趁陳厲公出訪蔡國時把他殺了,兄弟二人相繼為國君,就是陳莊公和陳宣公。陳宣公晚年打算立寵姬所生的兒子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禦寇殺了。陳厲公的兒子陳完同禦寇的交情很好,禦寇被殺後怕被株連,便逃到了齊國。因陳、田二字讀音相近,便改姓為田,稱田完。由於他原是應該繼立的諸侯,再加上他品德高尚,當時齊桓公就想讓他出任卿一類的要職。但田完自知是羈旅之臣,不能貪此高位,於是推辭卿職,做了一名管理百工之事的基層官吏。田完的四世孫田無宇(桓子),官為上大夫;五世孫田書在齊國攻打莒國的戰鬥中立了戰功,被齊景公封在樂安(今山東博興縣,一說山東惠民),並賜姓孫氏。此支孫氏得姓之地雖然不在河南,但其為陳胡公之後,而胡公都陳,因此,可以說此支孫氏亦源於河南,根在淮陽。
祖地
濮陽
濮陽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年前,這裡就是「五帝」之一顓頊及其部族的活動中心,故有「顓頊遺都」和「帝丘」之稱。歷史上濮陽曾幾度易名,夏代叫昆吾國,春秋時期為衛都,戰國後期,因衛都在濮水之陽,始有濮陽之名。秦漢以來,各個朝代均在此設郡縣、置州府,先後稱澶州、開州,民國時期復名濮陽。千百年來,這裡名人輩出,史事紛繁。華夏祖先顓頊、造字聖人倉頡、巾幗詩人許穆夫人、兵家之祖吳起、一代名相商鞅、天文學家僧一行、治黃名師高超等,均誕生在這裡;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齊魏馬陵之戰、宋遼澶州之戰在這裡留下了遺蹟。1987年在濮陽出土了6400多年前的蚌殼龍形圖案,在國內外考古界引起轟動,被譽為「中華第一龍」,濮陽由此獲得了「龍鄉」的美譽。
淮濱
淮濱位於大別山北麓,河南省東南部,東北靠洪河與安徽阜陽、臨泉接壤,南依白露河與固始、潢川毗鄰,西臨閭河與息縣為界。淮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被譽為「中國第一個水利專家、歷史上第一個清官」的楚國名相孫叔傲就誕生在淮濱縣期思鎮。
固始
固始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夏商時代為「蓼國」,東漢設置固始縣,春秋時楚國賢相孫叔敖、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五代時「閩王」王審知以及清代著名植物學家吳其浚、民族英雄鄭成功、華僑旗幟陳嘉庚都祖居固始。特別是陳元光、王審知兩次率將士一萬多名及其眷屬南下閩越,開漳定閩,歷經數十代,其後裔遍及閩南、廣東、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及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因此,固始和閩、臺關係源遠流長,屬有「中原僑鄉」之稱。
淮陽
淮陽是三皇之一、中華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寢陵——太昊陵所在地。因陳勝、吳廣農民起義軍在此建立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愛民如子的清官包拯陳州賑災放糧,民族英雄嶽飛抗金兵三復淮寧府(今淮陽)而聞名全國,素有「羲皇故都」、「陳楚故地」之譽。
淮陽歷史悠久。相傳遠古時太昊伏羲都此,以丘上之丘,名宛丘。後神農氏亦都此改為陳。西周封媯滿於此,置陳國。春秋楚滅陳國置陳縣,秦置陳郡和陳縣,西漢置淮陽國,以在淮水之北得名。東漢置陳國、陳郡。隋置陳州和宛丘縣(今縣城)治於此。明州廢宛丘縣入陳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為陳州府治,置淮寧縣。1913年廢陳州府,改準寧縣為淮陽縣,1949年屬淮陽專區,1953年屬商丘專區。1965年屬周口專區,1969年屬周口地區。2000年,周口撤地設市後,歸周口市。
連結:孫姓文化: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姓、媯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與陳胡公,春秋時期衛國的孫乙與齊國的孫書為得姓始祖。孫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書是媯姓孫氏的得姓始祖。孫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3位;截至2012年,孫姓在中國姓氏按人口排序中,排行第12位,約佔中國總人口的1.5%。
在中國歷史上,孫權曾建立三國時期的吳國,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文曾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得姓始祖 孫乙(姬姓孫)、孫書(媯姓孫)
郡 望 樂安郡、吳郡、汲郡、陳留郡等
堂 號 樂安堂、富春堂、太原堂、映雪堂
知名人物 孫武、孫權、孫康、孫思邈、孫文
1、源於子姓。商朝末,紂王叔父比幹,商之賢臣,因直諫而被殺,子孫避難改姓,其中一支以本為王族子孫之故,遂姓孫氏。
孫姓圖騰
2、源於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衛(今河南淇縣),建立衛國。康叔(周文王姬昌第八子)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周的普通分國,成了衛國的始祖。春秋時,他的八世孫姬和因為攻滅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史稱衛武公。衛武公有一個兒子名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孫的字作為姓氏,姓孫。因此武仲乙又稱孫乙,他的後代就以孫為姓。
3、源於媯姓。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後裔媯滿於陳國。公元前672年,陳厲公媯躍之子陳完逃奔齊國,改陳氏為田氏。齊景公時,陳完五世孫田桓子,即齊大夫田無宇,其子田書因伐莒有功,齊景公封田書於樂安,古城在今山東惠民,並賜姓孫氏。
4、源於羋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
孫姓淵源
5、源於荀姓。漢朝時,因漢皇室成員劉詢當了皇帝,即漢宣帝,為了要避「詢」音之諱,他下令荀姓子孫不得再姓荀,一律改為孫氏,並將戰國時代的荀卿都改為孫卿。由是荀姓也成為漢朝「孫」姓支脈的一個源頭。
6、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夏侯嬰,與劉邦是少時朋友,夏侯嬰做過「滕令奉車」官職。等到其曾孫夏侯頗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的姓,稱「孫公主」,這使夏侯頗的子女也跟隨母親外家的姓為孫。
7、源於其他賜姓、改姓:
①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俞河因功而被賜姓孫,因稱孫河。孫河,本姓俞,年少時即隨孫堅徵討沙場,孫堅視他作心腹。後又隨孫策平定江東,多立戰功,孫策賜姓予他為孫,因而改姓。
②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⑴山東《鄆城縣誌》據李集鄉軍李村《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原姓軒轅氏,先祖軒轅斌,明初在朝為官,奉命往梁山平亂,便落籍鄆城。後因奸臣陷害,為避滅門之禍,遂將軒轅氏改為孫、軒、李三姓,隱居四方。
⑵史籍《明史》記載,明朝中葉,有一名士叫孫一元,原來是安化王的宗族後裔,本為朱氏。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92年),慶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襲了安化的封地(今陝西慶陽與甘肅安化一帶)。這個朱寘鐇曾一直認為自己是皇位當選人。事後,朱一元怕受株連,所以變姓名為孫一元,攜家避難躲入太白山中隱居。在朱一元的後裔子孫中,皆沿襲祖先所改之姓氏,稱孫氏,世代相傳。
③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新羅初期,高麗學者金富軾撰著的《三國史記》中記述了孫氏的起源。新羅初期,朝鮮遺民分居山谷之間,分別為閼川楊山部、茂山大樹部等六部,均以樸為姓。到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改六部名稱,並分別賜姓,其中的茂山大樹部改名漸梁部,並賜姓孫。
⑵唐朝時期,安祿山的部將孫孝哲,官至大將軍,安祿山僭位後拜殿中少監,為契丹族人。
⑶元代時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後世子孫改姓孫,定居於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盂縣秀水鎮東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胡姓多為複姓,如公孫、叔孫,長孫,土孫、王孫、孟孫、仲孫、季孫、室孫、宮孫之類的複姓也在被禁之例,這類含「孫」字的複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
⑸清朝時期,滿洲八旗姓孫佳氏全族改孫氏。滿族建立清朝之後,仿漢姓成普遍現象,孫佳氏取其首音,選「孫」作為姓。另有魯布哩氏改姓孫氏。
⑹在景頗族的二十六個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頗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漢化為孫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漢姓也都改為孫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庫氏音譯為孫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孫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孫乙。孫乙字武仲,又稱武仲乙,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孫乙是姬姓孫氏得姓始祖。
比幹摘心處
孫書。春秋時,陳(為周武王滅商後所封的媯姓國)厲公的兒子叫陳完,在任陳國大夫時同太子禦寇很要好,禦寇被殺後,他怕受株連而逃到齊國。到齊國後,陳完不願再用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改成田姓(古時田和陳發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孫田桓子無宇有二子,小兒子田書,字子佔,在齊國為大夫,因為伐莒(周代諸侯國)有功,齊景公把他封在樂安(今山東廣饒縣北),並賜他孫姓。孫書就成為媯姓孫氏得始祖。
研究考證有一種說法媯姓並非孫氏的起源,根據《史記》記載,文中沒有提到過「孫書(陳書、田書)」的名字。《左傳·昭公十九年》當中分兩處提到了「孫書」和「子佔」,但是孫書跟子佔是不是同一個人,《左傳》本身沒有交代,注釋當中才提到「孫書,陳無宇之子子佔也。不過,這個注釋不是《左傳》作者左丘明給出的,而是西晉人杜預說的。而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田完後代田無宇有二子,分別為田恆、田書,其中田書由於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氏,而孫武則為田書之孫。
孫姓的得姓始祖還有孫乙(即武仲乙),是姬姓孫氏的得姓始祖。
遷徙路線孫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後,一直活躍在河南和山東一帶。自春秋戰國以來,孫姓發生了幾次大的遷徙,其特點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現了跨海域、跨國度的遷徙。
孫武
春秋初,姬姓孫氏一直世襲衛國的上卿,權傾一國,孫姓在河南地區發展很快,到春秋末,孫氏在衛國失寵,北遷晉國、東遷齊國,齊國孫氏發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戰國時期出了一位軍事家孫武,其子孫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陽,形成了孫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吳郡。
秦漢以後,由山東向四周拓展,西進山西太原,南達浙江南部,向西南達到湖北。三國時,孫堅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吳國,孫氏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在魏晉南北朝時,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孫氏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一批孫氏名家大族。
明末清初,孫姓進入了臺灣。
人口分布孫氏分布
宋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05餘萬人,約佔中國人口的1.4%,為宋朝第十一位大姓。孫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約佔中國孫姓總人口的11.8%。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南、山東、江蘇,這四省孫姓大約佔全國孫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國形成了長江以北孫姓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魯蘇、長江流域兩個集中分布的孫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孫姓大約有11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3%,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山東、江蘇、江西,這四省孫姓大約佔孫姓總人口的60%,浙江為孫姓第一大省。
當代,孫姓的人口已達約兩千二百十五萬三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38%左右。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二省,大約佔孫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布於黑龍江、河北、江蘇、遼寧、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 山東為當代孫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孫姓總人口的大約18%。以長江為分水嶺,形成了孫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華東沿海省份連接東北三省是孫姓分布高頻率地帶。
孫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在山東、京津、河北大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蘇皖北部、河南東端,孫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達3.3%,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0.6%,居住了大約50%的孫姓人群。在陝西、山西、河北西部、寧夏大部、新疆西北、內蒙古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蘇皖南部、浙江、福建,這一區域的孫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間,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0.2%,居住了大約21%的孫姓人群。
郡望堂號永和孫氏宗祠
汲郡:西晉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
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
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
吳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今浙江湖州吳興)。
富春郡:秦朝置縣名富春,晉太元中改富陽。轄區在今浙江富陽。
平治堂:因為孫叔敖把楚國治理得民富國強,賜號。
樂安堂:因為孫書伐莒有功,被封於樂安。
富春堂:大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見吳王,吳王用他為將,戰功赫赫。吳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樂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樂安郡,東晉御史大夫孫康,幼時家貧,買不起油點燈,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裡映著雪光讀書,終於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為皇帝單列封為「映雪堂」。
東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江東堂:以望立堂。
安慶堂:以望立堂。
此外,孫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敦敘堂」、「積善堂」、「鶴衍堂」、「嘉會堂」、「燕翼堂」、「萬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宗祠對聯兵家祖;循吏宗。
上聯典指春秋齊國孫武。下聯典指春秋楚國孫叔敖。
閉門聯榻;漱石枕流。
上聯典自清朝時期的孫錤不事舉業,與其弟構古棠書屋,閉門聯榻,談古論今。下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楚隱居,謂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厲其齒。
名高吳鏡;威振齊邦。
上聯典自春秋末期的孫武,用於吳。下聯典自戰國時期的孫臏用於齊。
江東立國;冀北空群。
上聯典自東漢朝時期的孫權繼承兄業,稱帝於武昌,國號吳。下聯典自春秋秦人孫陽,即伯樂,善相馬,唐朝時期的韓愈文有「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
映雪世澤;兵書家聲。
上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康映雪夜讀。下聯典自春秋時期齊國的孫武著《孫子兵法》。
讀書雪夜;作賦天台。
上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康映雪夜讀。下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綽作《天台山賦》,有「擲地作金石聲」之謂。
望出太原;芳傳虞坂。
全聯典自春秋時期的孫陽,即伯樂。孫陽過虞坂,有騏驥伏鹽車下,見陽而長鳴。陽下車泣之,驥於是俯而噴,仰而鳴,聲聞於天。
鼓琴長嘯;講學卻徵。
上聯典出晉朝時期的孫登,傳能長嘯作鳳凰聲。下聯典自明朝時期的孫奇逢,避亂入山,前後十一次拒徵聘。
蜀宮才捷;吳嶺仙成。
上聯典自三國蜀主劉備之孫夫人才捷剛猛。下聯典自五代時期的孫奚之女寒華,修行成仙而去。
傾資賞士;負土培城。
上聯典自宋孫益,性忠勇,傾資賞士,能得人死力。下聯典自後魏時期的孫道溫攜妻趙氏共城中婦女負土培城,以禦敵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上聯典出春秋末兵家孫武。下聯典出春秋時楚國期思人孫叔敖,官令尹,邲之戰中,輔佐楚莊王指揮楚軍,大敗晉兵。曾興修水利工程;為相三個月,吏無奸邪,盜賊不起。《史記-循吏列傳》把他列為第一位。「循使」,謂遵禮守法的官吏。
三孫威振華夏;兩賦名留神州。
上聯典指三國東吳孫堅及孫策、孫權三父子。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著名女文學家孫瓊,有《悼恨賦》、《箜篌賦》。
字詞曲雅饒西漢;賢士高風冠北周。
上聯典出宋朝時期的翰林學士孫洙,文詞典麗,有西漢風。下聯典出明朝賢士孫賈。
願乘風破萬裡浪;甘面壁讀十年書。
全聯典用孫中山自題聯。
兵法卓絕傳後世;藥方回春救蒼生。
上聯典指《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下聯典出隋唐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後人尊為「藥王」。
逸仙壯舉搏辛亥;武略運籌定東吳。
上聯典指孫中山。下聯典指孫堅、孫策、孫權三父子。
源遠流長樂安郡;根深實茂富春堂。
上聯典出孫氏郡望樂安郡。下聯典出漢末至三國時期的富春人孫堅及其子孫策、孫權。
文章書有天台賦,韜略長傳武子書。
上聯典自晉朝時期的孫綽作《天台山賦》,有「擲地作金石聲」之謂。下聯典出春秋末兵家孫武。
勾深索微,振紛埋廢;破疑儆怒,節憂平矜。
全聯典用孫中山自題聯。
寒國春回,誰復讀書映雪;舞雩日暖,何妨歸詠吟風。
全聯典指晉朝時期的孫康秩事。聯指孫康聰明而好學,家貧而無油點燈,常在冬季裡映雪讀書,後官至御史大夫。
正色持衡,良史傳名於晉室;奇才搜藻,金聲播譽於天台。
上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孫盛。博學善言名理,勤奮讀書,手不釋卷。「持衡」,謂用秤稱物,比喻評價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聯典指東晉朝時期的孫綽。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經必有武備;千金方活人無算,能治國亦能齊家。
此聯採用安徽省蕪湖縣白馬山孫氏宗祠聯。上聯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孫武。下聯典出唐朝醫學家孫思邈,京兆華原人。
法效鬼谷,賦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於不朽;源溯贛江,派分湘水,在茲在彼,將怵惕以同深。
此聯採用湖南省單家井孫氏宗祠聯。上聯典出孫臏、孫綽;下聯典出本支孫氏的來源和遷徙。「怵惕」,謂警戒、恐懼。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彥、國之佐、學之賢,稱名自昔,願子孫共勵箕裘遠紹;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樸者農、顯者宦,聚族於斯,在祖宗鹹欣享祀無疆。
此聯採用江西省萬載縣田心孫氏宗祠聯。
家譜文獻孫氏家譜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以及江蘇、山東、山西、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圖書館內均有收藏。另外陸允昌先生主編的《中國孫氏世系源流》一書中有幾百部孫氏宗譜目錄,並有始遷祖的遷徙的過程等介紹,需要者可索查。
孫叔敖碑立於公元十六年的孫叔敖碑,記述了孫叔敖之後的十多代孫氏族眾的發展繁衍情況,共涉及孫叔敖後人二十多位。孫叔敖碑也可稱得上一部石刻的家譜。這部石刻家譜反映了孫氏發展的一個斷面,可以確認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孫氏家譜。
據《三國會要》記載,孫吳政權設立過宗正卿,掌握皇家的家譜《玉諜》。遺憾的是這部《玉諜》未能留存於今,僅能從當時的史籍上見其名而已。
孫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修孫氏家譜。《新唐書》載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十五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氏出現了一些重要的家譜文獻。
自宋元以後,平民家族修譜之風開始盛行,至明清時期達到高峰。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孫氏族譜總數四百種左右,其出地以江、浙、皖、閩四省之家譜為多。
譜名編者編纂時間與方式藏地山東鄄城孫氏族譜
進烈甲月慶合長振興中華文武連瑞金光海秀佔居玉樹英傑善良(原)
進烈甲月慶合長振新偉華琰培連瑞紹愛海茂鶴傳鈺勤英褀彩祥(今)
山東般陽(淄川)孫氏11世開始: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兆)啟、豊(豐)寕(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 仁德、昌宏
山東濟南孫氏永衡玉紅加賢慶兆培長振山東濟寧孫氏(映雪堂)( 隆) 德( 宏) 進( 化) 高( 尚)明、( 士) 基建敦厚、( 慶) 裔( 裕) 世( 昭) 克承、光敏家聲、懿典炳著、文哲榮增、興祖存念、永恆長春山東臨沭縣孫氏佰朝開寶克(成)希堯舜禹山東鄒城望雲孫氏人生祖為史,乘德羽善計,興玉寶克勇,光大先世業山東惠民孫氏(裕後堂)崇克希家有,應允永可守,所以維由道,遵之方長久山東萊西孫氏十六世為德、章字輩,十七世為寶、錫、希字輩,十八世為文字輩山東莒縣孫氏十六世(天)(克),十七世(明)字輩,自十八世排輩取字為「玉(東、年、先)瑞(士)兆(作,策)彥(德)祥(建),方(迎、松)政文安良,孝友承家道,世德永宏昌」山東即墨孫氏(詒謀堂)自十八世起依次字輩為「正德方立,成仁志中,振先啟玉,清兆日同」山東即墨東夼孫氏鹹晉,立業(底用)振丕功,化世(底用)乃吉昌,紹先(底用)敦善行,保家(底用)致祥瑞山東高密孫氏樹烈增鎮永林焉基鑑清榮照堂鉅潤修善克家聲山東汶上孫氏光任樹東然,道德傳宜訓,敦宗紀萬春,桂顏慶祥雲山東新泰孫氏京東乙光,民志繼士,亭玉維迎德,家慶紹徵祥,相傳繁衍盛,萬代保安康山東鄒平孫氏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照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
揚註:特許沿用孔氏家族字輩。
山東夏津孫氏耕讀傳訓遠 忠厚延緒洪 龍飛澤華宇 國泰永久常山東夏津孫氏家聲顯振 宗緒恆昌 丕莫兆慶 令德延祥山東壽縣孫氏士克祖家傳 多方以自全 同心仰化日 守土享長年山東煙臺芝罘孫氏克培鴻緒 謨烈維新 懋昭乃德 祖述功恆山東煙臺萊山孫氏懷星日起,希維永秀,丕振世德,萬年吉昌,家衍餘慶,積善乃光山東煙臺牟平孫氏廷光應守,萬世永昌,文盛德茂,承繼耀隆,培芝植蘭,庭秀聯芳,忠孝餘慶,紹緒益良山東蓬萊孫氏乃士新從正大仁志導成良忠厚家業喜書繼世長山東沂水孫氏烈培玉洪(瀟)
註:按「金木水火土」循環啟字
山東嶧陽孫氏毓肇葆承茂景晉中啟延秉則淑以慎昭虔尚新傳桂蘭德裕厚光輝業繼先繁盛恆思本運華樹正廉山東商河、濟陽孫氏廷好振德,淑申延瑞山東般陽孫氏允聿洵爰覃惟凝即肇啟豐寧崇振方成令緒延紹代遇文明詩書禮義仁德昌宏山東泰安孫氏萬(凱)士(尚)承(業)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佃)佩(志同西丙)景(學紹周清)兆(宜)緒(輝)東(乾航)迎(坤吳)發(奎)強(亮)立(恩)義(相)文(榮)安(耀)瑞(宣)來(秦)順(巨)昌(康)高(南)貴(嶽)聖(恆)賢(秋)蘇(品)通(美)權(尊)常(量)北(舉)地(善)和(餘)澤(利)嗣(堅)慧(貞)眾(延)望(黃)山東泰安岱嶽區孫氏覃(諧音,13代)佩永繼,兆啟豐寧,重振方圓(共24代)山東德州孫氏少曉壽丙加傳長山東德州抬頭寺鄉白橋村孫氏吉福維德奉敬守法山東濟寧石橋鎮崔院村孫氏永文長傳富...山東臨沂郯城孫港口村孫氏如志成憲傳偕聿……湖北樂安孫氏宗敦一本傳家法學從師友邦其昌光明存心行方正賢嗣定應萬世長遵札樂道根基固先哲德澤力弘揚才華卓著時為用信義仁廉樹綱常
註:此為孫權家族字輩
湖北漢川韓集孫氏明元大士,汝嗣世業,科啟錫光,祥開家國,江東澤長,淇澳頌德,金玉作聲,清映書堂,文明興振,相繼賢良,顯承模烈,萬年楊芳湖北監利孫氏一支樂安澤祚長寶鼎耀華堂功勳榮漢國典法重倫常乾坤應卜兆敬述定增芳湖北監利孫氏一支一世學正大光明承祖承紹先秉宗邦湖北黃岡孫氏原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家之克顯光宗乃賢」
改派:「大潔文尚一字廣善樂平貴顯胥宇楚黃」
湖北宜昌孫氏一支大唐光祖德開先宜寶善河北滄州孫氏書銘華錦蘭茂增馨嘉祥永蔭世育俊英河北故城孫氏延毓樹金洪學興世、單玉方田慶加傳河北唐山豐南孫氏世首文明廣宗連福善常煥庭洪作秀耀國鳳增祥永紹懷能慶權承左志良殿宇榮建閣光憲錦家邦江西靖安義門孫氏必學志方宏啟傳責協前宗功其懋勉世德自長綿各睦高同氣光輝粉厚賢克佳宜有才萌卜桂蘭蓮江西贛州孫氏德元亨利貞世太光宏澤文華經國祥千仁萬遠長安徽潛山、舒城孫氏修齊常吉慶,誦讀裕經綸,志事詒芳遠,繼述一舉成,東安鴻業紹,聯合駿猷新,德必繩先祖,謨希淑乃身,建功徙養正,立紀本敦倫,品欲諧金玉,名思美鳳麟,善良為國寶,忠信作儒珍,步武承隆運,光榮復富春,迪前同服佩,昌後協恭寅,百代徵詳發,興懷續起人安徽合肥孫氏文法萬子人時嘉宗繼日啟光欲作述大本務敦實愛敬尚從先修齊定世傳正家思效祖立志學前賢言行必信果忠勇智義全華夏建偉業寧宇奏凱旋安徽孫氏一支國志永兆宏時來潤壽長家隆承福慶元善啟……安徽六安壽縣孫氏士克祖家傳,多方以志全,同心仰化日,守土享長年湖南醴陵孫氏(富春堂)紹開光先澤,孝忠發遠謀湖南益陽孫氏應仲玉原景延松承繼立文崇明國璧武耀大邦翼孝友傳家政詩書啟俊良顯揚逢盛世動業振朝綱湖南張家界孫氏文明斯自超萬代永開法廣西北海孫氏廣建崗山光萬公(凱)士(尚)承(業)秀(布)鳳(開太)維(如松)文(玉)佩(志)景(學)兆緒(建)東福建晉江孫氏謙焉如意經損乃自作受雲南昆明東川孫氏天思國正順乾坤世澤長永遠開宗義萬代顯榮華廣東潮汕孫氏雲汝伯仲文崇元宏國思正承君恩顯榮克修先業振淑名望奕葉濟傳忠勤孝恭敦厚仁慈守高曾訓寶若鼎彝積蔭豐隆衍諸洪丕履安泰定貞壽恆頤重慶璧山孫氏吉英維良永開光國正治重慶孫氏一支正茂顯臣學允世祖朝廷宗繼元自可當選昌大雲重慶奉節一支應兆國體田,承忠秉再元,元會開天運,文明正家邦,德澤光祖遠,詩書傳世長浙江孫氏一支會際昇平日修緒衍新編支圖與翰典光照啟後賢貴州孫氏一支永德正朝廷貴州安順孫氏一支正應如維國必發登文章立士後德開基克成先志裕佔興仁鳳騰有佐永啟宗之河南臺前縣孫氏家齊緒綱常,久遠胤後襄,依理遵典訓,篤靖履源康河南商丘、夏邑孫氏懿美之好本於至性家學淵源惟師孔孟河南商丘、睢陽區孫氏中保文獻紹先賢,功德在己修河南鄧州市淅川縣、內鄉縣、鎮平縣孫氏立本天君重,培元世澤長;泰清傳萬載,忠厚永遠揚孫氏某一支大永宏茂元亨利貞興隆吉慶昭遠振武承先啟後世代克昌平治修齊子嗣長守孫氏某一支添應嗣道文安友秉世尚繼之啟林士承祚永家逢盛際昌元運開宏景龍翔芳自騰光澤長煥炳定國滋純良興邦在登敏遵經守正傳先緒齊遠振孫氏某一支永傑貞強,國義家順,世澤萬邦知名人物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孫姓歷代名人521名,佔名人總數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孫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孫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姓名所處時代籍貫成就/榮譽孫武春秋時期齊國樂安軍事家、政治家,著有《孫子兵法》孫陽(伯樂)春秋中期郜國今山東省成武縣善相馬者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今河南省淮濱縣楚國令尹孫臏戰國時期齊國今山東菏澤一帶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孫堅東漢今浙江杭州富陽將領,長沙太守孫權三國時期吳國今浙江杭州富陽三國時期東吳開國皇帝孫炎三國時期魏國今山東博興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孫康東晉今山西平遙名士,御史大夫孫楚西晉今山西平遙官員、文學家孫綽東晉今山西平遙玄言詩人、書法家、文學家孫盛東晉今山西平遙史學家、名士、官員孫思邈唐朝今陝西銅川醫學家孫過庭唐朝今浙江富陽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位唐朝今浙江紹興畫家孫方諫五代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