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是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民國時期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國防部長等職務。他從1911年出任山西督軍,到1949年離開,主政山西38年之久,一度把山西建設成了民國時期全國的模範省。從當時全國看,「同儕之中鮮有出其右者」。
1925年,陶行知在考察義務教育時說:「自民國七年(1918年)試辦,山西現在70%多的兒童已經在國民小學做學生了,而山西之下的第二個省份,江蘇的入學率僅20%多。」同年12月,他發表文章《時局變化中之義務教育》,得出結論:「可見真正實行義務教育的,算來只有山西一省。」
閻錫山甚至因此被稱為中國義務教育第一人。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閻錫山謹慎、精明、善於算計,此言不虛。
辛亥革命前,他是革命黨;袁世凱登基時,他是勸進者之一;北伐快要成功時他積極響應;蔣介石掌握政權遷都南京後,開始「削藩」,他和馮玉祥、李宗仁聯合起來「倒蔣」,引發中原大戰;「抗戰」時他周旋於蔣介石、日本人和中共之間,在「三個雞蛋」間跳舞。
1937年2月4日,閻錫山在日記中談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反對左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右邊。反對右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左邊。站在左邊反對右,站在右邊反對左,不是消敵是樹敵。
1942年閻錫山在吉縣安平村與日本人展開談判,出發前他給參謀說:你帶上手槍,如果日本人強迫我籤字你就打死我,我絕不在這上失掉我的節操!結果他跟日本人要了很多裝備物資卻半路跑了,氣得日本人轟炸了克難坡。
閻錫山是個商人統治者,保全山西是他的最大考慮。山西人在軍事、政治上擅於盤算,也有晉商精明的遺風。
求學經歷
1883年10月8日,閻錫山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
他9歲入私塾,讀過《三字經》等啟蒙讀物與四書五經。14歲輟學,隨父閻書堂到五臺縣城內自家開設的錢鋪學商,參與放債收息及金融投機。1900年,錢鋪倒閉,父子二人被迫逃往太原躲債,為了生計,閻錫山在裕盛店(客棧)做店員。
有一天,父子倆走在街上,見許多人看告示,原來是山西武備學堂招生,父子倆商量後決定報名。當天夜裡,閻父翻來復去睡不著,想到兒子如果考進武備學堂,畢業後成了帶兵的武官,人前何等光彩,還叫著小名"萬喜""萬喜"(閻錫山小名叫萬喜),實在不雅,想給兒子起個響亮的官名。
閻書堂素日迷信,找了算命先生算卦,看兒子能否考取。算命先生根據閻萬喜的生辰八字,推算出他五行缺金,這次考試一定得中。閻書堂又請算命先生結合閻萬喜的命相,給兒子起個官名。算命先生再三推敲,最後決定叫"錫山"。從此,閻萬喜改名閻錫山。
1902年,閻錫山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學軍,接受三年初步軍事教育。1904年,被清政府選送日本學習陸軍,先後在東京振武學校、弘前步兵第31聯隊和東京日本士官學校學習五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
1909年(宣統元年),26歲的閻錫山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任山西陸軍小學堂教官、監督。11月,奉召赴京參加陸軍部舉辦的留日歸國士官生會試,考列上等(分優上中三等),被賞給陸軍步兵科舉人並授予協軍校的軍銜。幾個月後,閻錫山升任山西新軍教練官與標統。
辛亥後,閻錫山等同盟會員起義,起義軍攻入城內,殺死山西巡撫陸鍾琦,成立軍政府,公推閻錫山為都督。從此,閻錫山開始了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被後人稱作不倒翁山西王。
社會治理
在民國一眾赳赳武夫中,閻錫山卻出人意料地對工業建設、財稅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運行規律有切實的把握。在他幾近40年的全盤掌控下,山西這樣一個無論地理方位和資源稟賦都毫無優勢的內陸省份,在整個民國時代的滿目瘡痍之中保持相對的富庶、平靜,可謂是全盤失敗的民國經濟財政史上一絲微弱的亮色。
▌三不二要主義
閻錫山擁立袁世凱稱帝、反對護法運動相繼失敗,他接受教訓,奉行"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閻錫山概括為"保境安民",要求"與鄰省聯絡,使能不為我患,或竟鄰疆樂與合作,進而為我用,代我禦侮"。
▌六政三事
閻錫山在省內以興利除弊為施政大要,於1917年10月發表"六政宣言",成立"六政考核處",推行水利、蠶桑、植樹與禁菸、天足、剪髮(男人剪辮子),後來又增加種棉、造林、畜牧,合稱"六政三事"。
▌用民政治
1918年4月以後,閻又推行積極發揮民眾作用的"用民政治",提倡發展民德、民智和民財,宣揚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內容的封建倫理道德,對販賣和吸食毒品、窩娼、聚賭、偷盜、鬥毆、忤逆不孝等壞人進行感化教育和處罰;成立"保衛團"對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
至1924年,閻錫山多次拒絕參加軍閥混戰,山西暫時出現了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有所發展的局面,曾獲得了"模範省"稱號。
1930年5月19日,閻錫山出現在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上。《時代》周刊稱他是一位「和平軍閥」。
文章誇讚說,「作為山西省的『模範督軍』,閻實際上聳立在一個獨立王國之中——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儘管目前晉西南地區還存在糧食短缺,但閻為1100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使他顯得出類拔萃。閻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鴉片,甚至也不是金錢,而是優質的道路、紡織、防禦部隊、維持秩序的警察,發展優良的牛、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為他的鄉親直接帶來好處的事物。」
重視教育
閻錫山雖然是一個充滿褒貶爭議的人物,但是他對山西國民教育的虔誠態度,卻可以讓現在很多地方官員汗顏。
閻錫山治理山西三十幾年,在他之後,政權更迭,山西的省府大員換過不知多少茬,但真正在三晉民眾之中代代相傳,留下口碑者,唯閻氏一人而已。原因何在?或許,可以從他對山西教育做出的重大貢獻中可以找到答案。
▌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概念引入中國的時間很早,早在1904年就進入了國家文件。1912年民國成立,規定「小學四年,為義務教育」。1913年教育部專門制定了《強迫教育辦法》,但在閻錫山1918年出臺《山西省施行義務教育規程》之前,這些只是徒有其名的空頭文件。
閻錫山將厲行義務教育當作自己就任山西省長後的頭等大事來抓,他專門召集各級官吏,傳達自己在山西實施強迫教育的旨意和決心,出臺《實行義務教育程序》,有詳細的階段時間表,具體計劃為:
一是擴充師範學校,培養師資隊伍;二是調查學齡兒童,籌款設學;三是勸導入學,實行強迫教育;四是全省分六次普及,具體為:第一次,省城至七年(1918年)九月普及;第二次,各縣城至八年(1919年)二月普及;第三次,各縣鄉鎮及三百家以上村莊至八年(1919年)八月普及;第四次,二百家以上村莊至九年(1920年)二月普及;第五次,百家以上村莊至九年1920年)八月普及;第六次,十家以上村莊至十年(1921年)二月普及。義務教育的普及要在三年內完成,可見閻錫山對教育的極端重視。
在閻錫山治下,辦義務教育成了官員政績考核的重要標準。
閻錫山告誡各級官吏:「人民要想有謀生的本領,非有普通的道德、知識、技能不可;要想有普通的道德、知識、技能,非入學校不可。所以有子弟的送他入學,是為父母的義務;為區長、村長、閭長的,多設幾座學校,就是區長、村長、閭長的義務;為人民的,共攤學款,就是對人群的義務。世上萬事都可省錢,只有出錢教子弟求學,是與自己後人積錢的法子。故此錢萬萬不可吝惜,縱然自家現時沒有學生,也斷不可出異言,要知學校是永遠的,無論誰家將來必有子弟入學。況且花錢辦教育是世上第一樣積德之事,你們須以此理告人民知之。」
為了推行義務教育,閻錫山也使用軍閥手段。窮鄉僻壤找不到校舍,就使用村裡的龍王廟。庶民百姓因為擔心得罪了龍王爺而群起反對,他就把荷槍實彈的軍隊開進村莊。百姓口服心不服,行動緩慢不見效。閻錫山急眼了,便使出殺手鐧:直接讓軍官辦學,並且下達硬指標,每人包定幾個村,兩年內必須把學校建起來,建成後軍官直接擔任該校長。
出身行伍的軍閥閻錫山說「教育是人群之生命」「欲決取於疆場,必先決勝於學校」。在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戰火連綿的年代,閻錫山能夠將「受教育」與「當兵」、「納稅」並列,稱之為「國民之三大義務」,放在《告諭人民八條》的首條,要求山西民眾全體遵守,實屬不易。
閻錫山治理山西期間,曾發行過一本裝訂樸素的小冊子,叫做《人民須知》,印刷量很大,戶戶都有。小冊子的主要內容是,向民眾解釋政府治理山西的理念和政策。「義務教育」在當時是極新鮮的事物,閻錫山在《人民須知》中如此解釋:
「凡是山西百姓,不論貧富貴賤的小孩子,七歲到十三歲,這七年內須要有四年上學,稱之為國民教育;凡上過學的人,知識就高了,身體也壯了,為父母的無論如何貧窮,總要使子女上學,是父母對於子女的義務,又名叫義務教育;國家法律定的,人民若不上學,就要罰了還得上學,又名叫強迫教育。」
在另一本普及到每家每戶的小冊子《家庭須知》裡,閻錫山說:「國民知識為民主立憲的根本,非教育普及不可」,義務教育雖不足以讓民眾立即知曉何謂「民主立憲」,但若沒有義務教育,則在未來,民眾也無從知曉何謂「民主立憲」,更談不上知曉如何操作實踐了。
▌家性教育
閻錫山提倡「家性教育」,認為「普及教育是一件布帛數粟的事,應當合乎人之家性,按家性教育的辦法辦理。」「家性教育」就是根據學生家中的不同情況而確定對村民的教育內容。
閻錫山認為:只有家性教育才能吸引來更多的學生,父母才會願意讓子弟上學。
閻錫山說:「個性教育,是教育人的法子,家性教育,是辦教育的法子。非個性教育,教不好人,亦非家性教育,招不來學生。二者相輔並行,教育斯易普及。」還說:「現在教育家提倡個性的教授,我以為應當提倡家性的教授。譬如農家之子,就把摟田作為他的一門功課。評定他們的分數多寡,就以摟田和打場的勤惰為標準,總要使上過學的男子,比沒上過學的男子愛鋤田。上過學的媳婦,比沒上過學的媳婦愛打場才是。假如當教員的,不觀察男女家性如何,隨便教學生們念幾句書,學些習氣,那誰肯讓子弟上學、誰敢讓子弟上學呢?那就違背我普及教育的宗旨了。」
「當教員的總要明白各個學生的家性,在學校內所學的功課,都是於他們家庭有幫助的。學生學的功課越多,幫助他的父兄做事越多,這才是普及教育的真道理。無論教育什麼人家的子女,都應該有益於人家的家庭生活,得人家家庭的歡心。使上過學的子女比沒上過學的子女,幫助家庭的力量還大。這樣教育出來的人,他是個人才,家裡也支持他讀書。」
▌創辦學校
1918年,閻錫山在他的家鄉河邊村率先創辦了「川至中學」。所謂「川至」,即「百川歸至」,含義豐富,直觀地理解,他本人號伯川,大約含有其本人致力於家鄉平民教育之意。因為學校在他的家鄉,閻錫山不時到校給學生們訓話,藉以灌輸其思想。該校所開課程,舊學有「四書」,新學則有數理化等。
川至中學前後,山西的普及教育逐漸展開,有太原的進山中學(今太原六中)、省立第一中學(即現在的太原五中),太谷的銘賢學校,以及在運城、臨汾、長治、代縣、大同等地設立的中學。考入學校的學生待遇優厚,寒門子弟也可立足,安心學習。
1919年,閻錫山獲得北京政府批准,將軍隊規模擴充到5個混成旅。但他上報了五個混成旅的編制,卻實際只維持了四個旅的規模,多出來一個旅的軍餉,被他用來創辦了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為義務教育培養合格的老師。在軍閥們熱衷於採取各種手段擴軍的年代,閻錫山的這個舉動,可算是另類之極。
創校之初,學生達到1570人,一律免收學費。學生的制服、夥食、住宿、講義等費用也都由學校提供。徐向前元帥就是該校畢業的學生。
同年,閻錫山還在太原成立外國文言學校,自任校長。他當然管理不過來,遂聘任德國人衛西琴為教務長。此人精通哲學,擅長音樂,在日本、印度考察多年,於民國初年來華,著《中國教育講義》,主張中國教育要發揚孔子的中庸之教,不可一味講解西學。這頗符合閻錫山中的哲學,遂以重金禮聘衛博士來太原辦學。
除了成立學校,還有各種研究所、傳習所等如行政研究所、地方行政講學所、育才館、農民傳習所、林業傳習所、醫學傳習所、銀行薄記傳習所、商業傳習所、警察傳習所,等等。如行政研究所,招收承政員、主計員、承審員、縣視學、宣講員、甚至農桑技術員,可謂具體而微,旨在培養實用性人才。
▌教育經費
民國時期的山西,經濟並不發達。閻錫山將教育經費的使用權和監管責任具體到部門和個人;並在各縣成立專門的「義務教育基金保管委員會」,完善預算審核機制;推行財務公開,收支狀況按期在各校公示。
山西義務教育基礎建設很差,為此,閻氏要求:在保證教職員薪水的前提下,經費必須儘可能多地投入到改善辦學條件和購裡教學設備上,不能將除教職員薪水以外的經費,全部用作辦公費或雜費。
1925年8月,一批教育界人士參觀了山西國民師範附小的校舍後一致認為:「該校校舍均系特建,一切設備大都類似北師大附小布置。全校有18個教室,小學低年級教室均採用美國最新式樣建築,3面黑板一面採光。全校有男女教員32人,職員2人,一切設備均極完備。」
偏遠之省的山西國民師範附小,在教學設施上能夠媲美京城一流的北師大附小,正是得力於閻氏指導下的義務教育經費使用的偏向。
在閻錫山治下,山西大部分縣政府將辦教育當作全縣第一要務。山西省教育廳1933年編印了一份《教育部督學視察山西省教育報告》,其中提到幾個縣1932年的教育經費佔當年各縣行政總開支的比例,很有參考價值:
另一重要現象,則是山西政府用於鄉村小學的經費,遠遠多於用於城鎮學校的經費。如1920、1921、1922、1924年村立學校經費,各佔了全省義務教育總經費的83.6%、87.7%、89.1%、87.9%。到30年代,相似比例仍然得以繼續保持。閻氏關注鄉村建設的立場與理念,由此可見一斑。
▌教育成就
教育家陶行知,曾前後三次前往山西深入考察其義務教育實施情況,並給予了高度評價:「自清朝以來,中央政府就一直打算實行義務教育,但只有到了1920年才由教育部制定出明確的在特定時間內各地實行義務教育的步驟……由於近年來政治動亂,上述計劃幾乎沒能執行,唯獨山西一省取得了異常引人注目的成績……現在該省己有72%以上的學齡兒童入校就讀。」
1924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民國十三年中國教育狀況》中寫道:「中國除山西省外,均無義務教育可言」。
表一:山西省歷年義務教育發展情況一覽表
表二:1922一1923年全國部分省份初等小學
(義務教育)在校學生數比較表
表三:1918-1932年山西省受義務教育兒童數
及其所佔學齡兒童總數百分比一覽表
閻錫山如此重視義務教育,使山西的義務教育在各省遙遙領先,位居全國第一,成為當時全國唯一一個普及了四年義務教育的省份。因此,有人稱其是中國搞義務教育的第一人。
閻錫山在山西的教育,其最有成果的時段在抗戰以前。抗戰後,中心任務轉移,教育的宗旨也有所轉變,故不能視為正常的教育,故略而不記。
兩個故事
▌返鄉探親
閻錫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時,登上了都督的寶座。這年春節要「回家過年」,因為是當都督後的第一次省親,屬下分析這必然是一種衣錦還鄉的意識心理,一定要安排得周密隆重,顯示出督軍府的氣魄。
於是,龐大的隨從人眾、禮品物件、有嶄新的軍服也有筆挺的洋服、三十多輛大小車馬等,拉下列單讓督軍定奪。閻錫山迷縫著眼,拿筆圈劃下幾個交屬下。屬下官員一看,弄得瞠目結舌,不知高低。原來,閻錫山圈定了一輛陳舊的美式吉普和兩名沒有家的士官和一名司機,其它自備。
車到離河邊十華裡的芳蘭鎮,閻錫山讓減半速行駛。到了河邊村西頭,即讓停車。下車取出外祖母給他做的衣服,十分認真地穿好,和顏悅色地叫上那位士官和司機,步行著進村去。閻一邊走一邊招呼村民,還不時地詢問石溝街兩邊做生意的經濟人,價格呀、產地呀,等等。閻一行四人,足足用了一個小時才回到了自己家中。
事後,隨行士官請教閻,為什麼要這樣。閻答道:「孫先生(孫中山)常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從這次歸鄉省親以後,閻錫山凡是返鄉探親,就用不著再吩咐了,屬下自然就按那一次歸鄉格式去安排。這個習慣,閻錫山從二十四歲開始,直到離開大陸為止。
▌教育孩子
閻錫山的兩個兒子去美國創業,臨行前,閻錫山告誡他們:「我負責山西時,你們的祖父對我說,要早知道我要負這麼大的責任,一定叫我背幾回炭,掏幾回廁所,這樣我才知道生活的困難和工作的艱苦,處理民事才有標準。你們生長在衙門裡,不知道生活的困難,工作的艱辛,沒碰過釘子,沒挨過罵,完全同一般平民的精神環境脫離了。這可以說是你們做事進步上的一大障礙,也是你們人生中的一大損失。」
最後,他送給兩個兒子16個字:輕財重義,訥言敏行,儉己厚人,恭己恕人。
閻錫山把讓孩子吃點苦,當做是人生成長的必要一課。在他看來,一個人,無論出身如何,都應該在成長的道路上吃點苦,遭點罪,碰碰釘子,挨幾回罵。因為只有吃過苦、碰過釘子挨過罵,才會在苦難中磨練意志,在碰釘子中增長才幹,在挨罵中總結經驗教訓。只有這樣,這個人才會成熟,才具備了幹大事的條件。
客死臺灣
1949年,閻錫山跟隨蔣介石退到臺灣,不久辭去公職,定居臺北市郊的菁山。 菁山交通不便,平時進城要先山間步行30分鐘,而後才能抵達公路坐車。附近沒有村落,也沒有電燈、電話、自來水。
閻錫山來到這裡之後,讓人略加開墾,修建了一座草廬,後來又按照在山西的習慣,找人挖了一個窯洞,取名「種能洞」。
閻錫山在菁山一住就是10年。他一心讀書寫作,極少進城。生活很有規律:每天早晨7點起床,然後寫作,午飯後休息兩小時,下午會見客人,或者讀書、思考問題,晚上10點準時入睡。
10年間他寫作出版了《世界和平與世界大戰》、《孔子學說》、《世界大同》、《大同之路》、《三百年的中國》等20多本著作。
1960年,閻錫山因心臟病搶救無效去世,享年78歲。
閻錫山死前,曾囑其家屬七點:
1、一切宜簡,不宜奢;
2、來賓送來的輓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
3、靈前供無花之花木;
4、死後早日出殯,不要久停;
5、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
6、墓碑刻上他的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
7、7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這個第100段和第128段,分別寫著下面兩段文字: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成之,為做事之順道,多少好事,因禮不周,言不遜,信不孚,致生障礙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吃其虧。但此等隱情,不會是道理,一定是利害,應根據對方的利害,就現求隱,即可判之。
閻錫山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最混亂的時期。多少風流人物在這個歷史的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劇。有的人像流星一樣很快就消失了,而閻錫山在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政府及國民黨退據臺灣的最初幾年等幾個時期,總是扮演著一個引人注目的角色,功過自有評說, 但閻錫山在近代中國政壇上的「不倒翁」形像,為閻的一生及他的時代提供了一個註解。
附錄
▌附錄一:閻錫山有關教育的觀點
用民的目的,在啟民德,長民智,立民財。
當兵、納稅、受教育,為國民之三大義務,不可不知。
欲決勝於疆場,必先決勝於學校。
振興教育,原為育才,陶鑄國民,貴在普及。
國民教育為人群教育之生命。
▌附錄二:民國山西教育的幾件大事
1917年,確定「用民政治」,制定《山西現行政治綱要》,將開發民智分為國民教育、職業教育、人才教育、社會教育。
1917年,成立洗心社;
1918年,成立育才館;
1918年,出版《人民須知》《家庭須知》;
1918年,成立川至中學;
1919年,全國教育聯合會第五屆年會在太原召開;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發文推行山西的義務教育。
▌附錄三:民國時期山西各級學校走出的部分中共高級幹部
彭真(傅懋恭):山西省立第一中學
賀昌:山西省立第一中學
徐向前: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
薄一波: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
程子華: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
李雪峰: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
趙爾陸:進山中學
賴若愚:川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