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2021-03-05 霹靂風暴168

閻錫山晚年留影

在「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紛亂年代,閻錫山為山西孩子打造了美國最新樣式的建築,用於校舍與教室。閻錫山認為,什麼錢都可省,唯有教育不能省。1911年,山西省文盲佔總人口的99%,閻錫山治晉近40年期間,山西義務教育普及率達60%~80%,各縣教育經費佔行政支出最高時達82%。閻錫山七歲入私塾,熟讀四書,十歲入義塾,習誦十三經,少年時「四書」、「五經」多能脫口而出,綱鑑大事知其概略。他將山西試行的三民主義的五權政治,闡釋為「建設在中國數千年之文化上」的天下「德」治。1904年,閻錫山東渡日本求學,期間的幾件小事給他印象深刻。一次,他因野營演習住在一個素不相識的日本平民家中,主人為其洗衣,還要連夜烘乾,為的是不耽誤他第二天演習;在野外做操時,一個士兵見習生折下了一片樹葉,被教官訓斥:「你這種行為能斷送日本前程!」日本根植東方傳統、潛移默化的國民素質教育,深深影響了閻錫山。他不止一次地強調,在中國搞革命和建設,要本著中國歷史文化去做。

1912年(民國元年)國父孫中山蒞臨太原,與閻錫山合照

1917年,閻錫山在孟炳如、柯璜等人建議下,於太原文廟設立洗心社,閻錫山親自擔任總社長,各縣紛紛成立分社。每逢周日,全省各地各界人士自由參加,公開演講,闡明孔孟儒學,介紹歐美新知。一時間,很多國內外名流慕名而至,山西上下習傳統學新學的氣象蔚然成風。同年,閻錫山在山西開始推行旨在啟民智、育民德的「用民政治」,頒布《人民須知》和《家庭須知》,興辦國民教育,規定孩子七到十三歲之間至少上學四年,學習國文、算術、體操、美術等課程,不收學費。為了讓孩子接受教育,閻錫山不惜「罰」天下父母,無故不上學者,罰家長1~5元罰金,10歲以後,每歲加1元。閻錫山不僅「強迫」天下父母,還強迫天下「父母官」,他要求,上至省財政、教育廳局,下至村長和學董,人人都要籌集教育經費,以作財政撥款的補充。而財政撥款針對教育開支是一路綠燈。1919年,財政同比增長的145萬中,竟有120萬是列支教育經費。1918年,閻錫山還自費在家鄉創辦川至中學及附小,「川至」即百川歸至,校訓為「公毅敏潔」。入學者,頭四年不收學費,每年還給學生發一身校服、一雙鞋。學校建有7排瓦房,一共140間,禮堂、會議室、生化研究室、標本陳列室、運動場等一應俱全。在閻錫山的努力下,山西學齡前兒童受教育情況獲得極大改善,連僅30戶人家的小村莊都自設有學校,沒有失學兒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發文推行山西的義務教育。新文化運動以後,很多教育家提倡個性教育、個性解放。閻錫山則有不同想法,「學有實際,人無棄才」是閻錫山的教育理念,他強調 「家性教育」。「家性教育」就是要求教的課程首先要對家庭有幫助,不能死讀書、讀死書。他認為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學校教育不應忽視對家庭生活的幫助,要根據學生家中的不同情況,確定對村民的教育內容。閻錫山說:「譬如農家之子,就把摟田作為他的一門功課。評定他們的分數多寡,就以摟田和打場的勤惰為標準,總要使上過學的男子,比沒上過學的男子愛鋤田。」他認為這樣培養出的人才,對家庭有益,可以替父母解憂,同時父母也願意把孩子送到學校,能夠形成良性循環。能夠體諒他人父母心境的閻錫山,告誡他的孩子,生活中碰碰釘子、挨挨罵,有時也是一種收穫和進步。兩個兒子將去美國創業,閻錫山送給他們16個字:「輕財重義,訥言敏行,儉己厚人,恭己恕人。」

閻錫山與四子閻志敏(右)、五子閻志惠合影

閻錫山對兒子說:「我負責山西時,你祖父跟我說,要早知道我要負這麼大的責任,一定叫我背幾回炭、掏幾回廁所,這樣我才知道生活的困難和工作的艱苦,處理民事才有標準。」閻錫山認為,人心好了,政治才會好,社會才會好。1920年,他召開著名的「進山會議」,確定了道藝並重的教育法則,強調教育的道德功能。在他治晉期間,山西土匪幾乎絕跡,犯罪率極低,1924年全省只有17次搶劫事件。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流傳著這樣一幅漫畫,畫面中的閻錫山一手提一桿秤,一手拿著算盤。閻錫山的節約和精算是出了名的。可是他對國民義務教育的投入大手筆是讓人驚嘆不已。閻錫山認為,什麼錢都可省,唯有教育不能省,並說:「要知學校是永遠的,無論誰家將來必有子弟入學。況且花錢辦教育是世上第一樣積德之事,你們須以此理告人民知之。」1932年,忻縣、定襄縣、大同縣三縣的全年教育經費分別為122,021元、64,543元、91,789元,佔本縣該年行政費總開支之比例分別為61%、50%、57%。閻錫山甚至用軍費當作教育經費。為解決義務教育師資問題,他推廣師範教育,因此將山西整編軍第五旅的一個旅的軍費用來興建太原國民師範學院,學校全部公費。

發文不易,掃一掃,讚賞隨心,感謝!

掃碼加友,以備時需

相關焦點

  • 揭秘人物閻錫山的老婆是誰 徐向前與閻錫山的家只隔了一條小河
    本來想著閻錫山的老婆可以就這樣與閻錫山過完幸福的一生了,可是最終因為後代的問題打破了他們這種穩定的婚姻。因為她嫁給閻錫山很久都沒有懷孕,閻錫山家裡邊開始著急了,沒辦法,閻錫山就又找了一個老婆,這個老婆在嫁到閻錫山家中後,便被改了名字,跟著閻錫山的老婆俆竹青姓,於是閻錫山的第二個老婆名字變成了俆蘭森,這個老婆很給力,結婚沒多久,俆蘭森就懷孕了,然後一共為閻錫山養了五個兒子。即便閻錫山娶了二老婆,可他與徐竹青的感情依舊很好,他還專門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徐竹青的房門前。
  • 閻錫山沒有投降日本,皆因他的一句話,他死後閻錫山失聲痛哭!
    閻錫山沒有投降日本,皆因他的一句話,他死後閻錫山失聲痛哭! 閻錫山在八年抗戰中,沒有投降,很大程度上因為一個人的的一句話。這個人對他至關重要,如同手足。這個人去世後,閻錫山更是失聲痛哭。小編給大家就先從閻錫山這個人說起。
  • 被誤解的「山西王」閻錫山
    來源:紀錄片人陳欽 在我們現在很多人心目中,閻錫山就是軍閥而已,一定是囂張跋扈的。這說明閻錫山是被誤解了,被標籤化了,事實上當年山西在閻錫山的管理下民生、經濟都十分良好。
  • 閻錫山麾下五虎將和十三太保
    民國時代中國湧現出了很多軍閥,比如說被稱為「山西王」的閻錫山。閻錫山在武昌起義後成為山西總督,從此開始了自己統治山西的歲月,他一直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儘量不和軍閥混戰。經過他30多年的苦心經營,山西的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了「模範省」。閻錫山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得益於他善於用人,他麾下有「五虎將」為他效力。
  • 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閻錫山
    十月下旬,閻錫山邀請共產黨員薄一波主持「犧盟會」的工作。從此,中國共產黨在山西同閻錫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共產黨員參加閻錫山的官辦團體,運用山西的某些進步語言,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在「犧盟會」的領導下,抗日救亡運動蓬勃發展,太原一時成為全國抗日呼聲甚高的城市。
  • 緬甸果敢老街-外表繁華的表面下,隱藏著的那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所以說雖然果敢老街有著美麗的景色,但是也同樣有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緬甸髒是真的髒,亂也是真的亂,差也是名副其實的差。但我還是推薦你們去緬甸看看。去看看那些淳樸且心存信仰的人們。去看看那些原始而神聖的風光。去看看那些和我們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 閻錫山的最後十年:苦撐危局,流落海島
    表面上看,國共兩黨即將開展談判,李宗仁邀請閻錫山前往南京共商國是。可實際上,這是為了給閻錫山離開太原提供理由。次日中午,太原城內召開緊急會議,高級幹部悉數參加,閻錫山看起來很平靜,一點都不慌張,秘書長首先宣讀代總統的電文,對於是否前往南京,他徵求在座意見。大家思來想去,斷斷續續地表示同意,就這樣定了!
  • 民國人物——孫楚,號稱閻錫山的頭號軍師
    而楊愛源正好是閻錫山的心腹,他深受閻錫山的器重,自然就把孫楚引薦給了閻錫山,閻錫山很快就發現了孫楚的才能,對其委以重用。不過孫楚長處並不是打仗的方面,而是在軍事訓練與研究的方面。所以從抗戰開始之後,孫楚就很少上戰場了,一直在主持軍隊的訓練,在晉系軍隊的正規化過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 閻錫山與泰戈爾談哲學:中國精神在鄉村
    山西督軍公署交際課英文秘書潘太初代表閻錫山專程前來歡迎,來自太原30多個群眾團體的幾百名代表紛紛湧上前去脫帽向泰戈爾致敬。泰戈爾和歡迎者不斷地握手,熱情地打招呼。出了正太車站後,泰戈爾即乘坐馬車到督軍公署花園外國文言學校稍事休息,隨即由衛西琴、潘太初陪同前往山西督軍公署訪晤閻錫山。
  • 深得閻錫山信任,「五妹子」閻慧卿到底是什麼身份?
    在山西王閻錫山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曾經歷和馮玉祥、李宗仁聯手倒蔣、創辦西北實業等,但他一生只娶了兩任老婆。一位是自幼青梅竹馬的徐竹青,由於徐竹青沒有生育能力,於是閻錫山父親閻書堂為兒子張羅了第二任妻子許家的女兒並改名徐蘭森。
  • 閻錫山的「御用秘書」吳人達
    吳人達與「山西王」閻錫山在日本留學期間相識,並成為摯友。吳人達的才華及為人秉性深得閻錫山的賞識,閻錫山主政山西期間特聘其為幕僚。民國初年,吳人達在山西政界已頗具聲譽。1920年北京敷文社出版的《最近官紳履歷匯錄》介紹了民國初年4770位軍政商學界人物生平及歷史,吳人達位列其中。
  • 中國"中道"精神在鄉村——閻錫山與泰戈爾談哲學
    山西督軍公署交際課英文秘書潘太初代表閻錫山專程前來歡迎,來自太原30多個群眾團體的幾百名代表紛紛湧上前去脫帽向泰戈爾致敬。泰戈爾和歡迎者不斷地握手,熱情地打招呼。出了正太車站後,泰戈爾即乘坐馬車到督軍公署花園外國文言學校稍事休息,隨即由衛西琴、潘太初陪同前往山西督軍公署訪晤閻錫山。
  • 屬於閻錫山的奇蹟:在亂世民國,讓山西容下了幾十萬張課桌
    這段話,是當時閻錫山在當上山西省主席後,印在《人民須知》中的一段。它不僅簡單明了的向山西老百姓講解了什麼叫作「義務教育」,而且還以行政強制力倒逼了一把民眾,讓孩子接受教育的法定義務。 但很難想像,這些話會出自大軍閥閻錫山之口。
  • 閻錫山在山西的時候,他用兩招,保住了督軍之位
    閻錫山被稱為是民國官場的第一精明人,這個絕對是名至實歸的。閻錫山留下的《老狐狸經》中,有這樣一句話,講得非常生動:禍到臨頭要豁得出,險到臨崖要轉得快。這句老狐狸真經提到了兩個關鍵詞,分別是「禍到」和「險到」,該如何應付「禍和險」的問題,我們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借鑑閻錫山《老狐狸經》中「有益」的辦法。袁項城當上了北洋的大總統後,閻錫山的禍事和險情很快就來了。
  • 探訪閻錫山臺灣故居 陽明山上試著蓋窯洞組圖
    臺北市郊陽明山上永公路二四五巷三十四弄二百七十七號是閻錫山故居所在。從一九五0年遷居於此,到一九六0 年病逝,閻錫山就在這座他自建的「窯洞」中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十年。圖為故居室外,圖中的張日明老人與閻錫山是山西同鄉,從十五歲就跟隨閻錫山,到臺灣後任侍從警衛,今年已七十七歲,仍忠實地看守在故居。 中新社發 耿軍 攝
  • 中國近代史:閻錫山——從武備學堂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這些課程,對鄉巴佬的閻錫山來講,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內容,一開始學起來有些吃力,可是學生的水平差不多,因此他並不灰心。經過半年多的刻苦努力,竟對這些課程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成績在班級裡處於領先位置。由於閻錫山身體結實,頭腦靈活,因此軍事科目的成績,在班裡也是名列前茅。每次出操,都由他來作示範,贏得了同學們的好感,受到同學們的尊重。
  • 辛亥革命太原起義與首義門,巡撫衙門與閻錫山
    做為同學,陸光熙雖然與閻錫山沒有深交,但他不僅知道閻錫山是同盟會會員,而且是山西革命的關鍵人物,因此,陸光熙回到太原的第二天就拜會了閻錫山,從閻錫山和陸家後人的回憶錄中,我們可以推測出,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見,而是一次秘密談判,雙方甚至初步達成了某種意向。
  • 山西王閻錫山:抗戰後失去地盤,他如何重新崛起?
    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閻錫山引導建立了「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並擔任會長一職,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之前,閻錫山就已經聯合共產黨員建立了獨特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東三省淪陷後,日軍迅速南下,在軍力領先的日軍面前,閻錫山的晉綏軍兵敗如山倒,1937年11月8日,太原淪陷,閻錫山舊軍死的死傷的傷,最後僅剩下4萬殘兵,「山西王」也失去了山西這塊地盤。
  • 用花生米和豆芽請客的山西王閻錫山有多摳
    閻錫山平時在家吃飯,從不大魚大肉,多是蘿蔔白菜之類的,一個月才會喝一次雞湯,幾乎不吃雞肉。閻錫山退到臺灣後,仍然保持著這種粗茶淡飯的習慣,一日三餐以麵條饅頭為主,一個月的夥食費都花不多少錢。當然,這倒不是閻錫山沒錢,閻錫山當了三十多年的山西土皇帝當然不會沒錢,只是他善於理財又吝嗇而已。去臺灣的時候,閻錫山帶的金條足足有幾十箱,由於金條太重飛機都飛不走,只能都扔下分給沒走的下屬。
  • 大孝子閻錫山為父親辦喪事,有人送來輓聯:教子無方,禍國殃民
    閻錫山字百川,小名叫萬喜,人稱「萬喜子」,他是民國時期的著名軍閥,陸軍一級上將。從辛亥革命起,閻錫山長期盤踞晉省,有著非常雄厚的根基,其統治時間長達三十八年之久,被稱為「土皇帝」。閻錫山是晉省五臺縣河邊村人。河邊村的鄰村是永安村,兩個村莊隔河相望。開國元帥徐向前的老家就是永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