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道"精神在鄉村——閻錫山與泰戈爾談哲學

2020-09-09 光州羅耽

1924年四五月,應中國學者梁啓超、蔡元培之邀,泰戈爾率領代表團訪問了北京。泰戈爾原計劃是從北京到大連,然後從大連乘船東渡日本的,但當泰戈爾聽徐志摩等人介紹山西的鄉村建設搞得頗有特色,這引起了他的濃厚興趣。

   泰戈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在印度,他還是一位積極的社會改革家。在自己的家鄉,泰戈爾一直進行著一種鄉村建設計劃,主要內容是在農村設立學校、醫療隊,加強畜牧業和手工業,並提倡全民性的文藝活動,以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出路,教育能普及、文化能發展。因此,泰戈爾訪華時希望在中國也能找到一塊地方來實驗這種改革計劃,於是泰戈爾臨時改變了自己的行程,在徐志摩的陪同下意欲專程訪問太原。

   泰戈爾要來太原訪問的消息傳到閻錫山耳中,他認為這是宣傳他的所謂山西經驗的大好機會,便安排人手精心組織了對泰戈爾的歡迎接待。

   5月21日下午,泰戈爾偕英、美學者和隨員四人(徐志摩一直陪同左右),由山西外國文言學校衛西琴陪同,前來太原訪問。

   5月21日下午4點多,載著泰戈爾的火車徐徐駛進了正太路火車站。其時,到站歡迎的山西督軍公署交際課英文秘書潘太初和山西省教育會等省城30多個群眾團體的代表,在正太路火車站迎接他們。

   泰戈爾走出車廂時,現場頓時一片沸騰。早有人點燃了喜慶的鞭炮,軍樂隊也奏響了歡快的迎賓曲。山西督軍公署交際課英文秘書潘太初代表閻錫山專程前來歡迎,來自太原30多個群眾團體的幾百名代表紛紛湧上前去脫帽向泰戈爾致敬。泰戈爾和歡迎者不斷地握手,熱情地打招呼。出了正太車站後,泰戈爾即乘坐馬車到督軍公署花園外國文言學校稍事休息,隨即由衛西琴、潘太初陪同前往山西督軍公署訪晤閻錫山。

   在陪同人員的引導下,泰戈爾饒有興致地觀賞了督軍公署的雕刻、孫中山真跡、鬥拱等建築,漫步過迷宮般的迴廊、暗道、樓閣。他打著手勢,風趣地對隨行人員說:「我覺得住在這迷宮裡的閻錫山更是個謎,讓人回味無窮。」

   當泰戈爾一行進到督署內北廳門口時,閻錫山已經等候在那裡了。他留著兩撇黑鬍子,身穿黑緞布褂,腳穿黑布鞋,一副鄉村學究打扮。沒等泰戈爾說話,閻錫山先開了腔:「今天早上喜鵲呱呱叫,我想什就來什,就把你泰戈爾先生迎來了。」

   賓主落座後交談起哲學問題。泰戈爾問閻錫山:「您說中國是『中道文化』,我們此行經上海、天津、北京,為什麼概見不到一點『中道文化』的痕跡呢?」閻錫山回答說:「不只上海、天津、北京找不到,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你們想要找,去鄉村可以找到一點。」泰戈爾答應留下一位英國朋友住在太原半年研究這個問題。據閻錫山說,這個英國人在晉祠住了半年,離開太原時曾對閻錫山說:「在民間的交往上,倫理上與婚喪喜慶上,還能看出『中道文化』來。」

   閻錫山盛情邀請泰戈爾共進晚餐。為了表示自己的簡樸家風,閻錫山請人吃飯從來不上大魚大肉,就是「五盔四盤」招待。「五盔四盤」即五個熱碗四個冷盤,五熱為丸子、豆腐、豬肉燒粉條、豆芽、燒山藥;四冷為熟牛肉、蒸藕根、芥根絲、腐乾。這次泰戈爾吃的也是「五盔四盤」,外加一個玉米湯。主食有饃、糕和晉北的大米飯。泰戈爾非常新奇,吃得津津有味。

   出於對客人的尊重,平時滴酒不沾的閻錫山破例陪泰戈爾喝了點杏花村汾酒,還打趣道:「我們山西人的理想是:首都遷到武鄉;太原成中央;國酒汾陽王;國宴玉米湯;國語五臺腔;國歌山西梆。」借著酒興,閻錫山又誇耀了一番他正在山西推行的治晉方略:「民國六年,錫山兼綰民政,討論施政之方,以為村者,人民聚集之所也,為政不達諸村,則政仍粉飾;自治不本於村,則治無根蒂。提倡水利、種樹、蠶桑、禁菸、天足、剪髮等所謂『六政』,其中將村政建設作為施政重點。」

   這時泰戈爾插話說,這次來山西,想找一塊地方進行自己的鄉村建設實驗。閻錫山當場答應下來,同意把晉祠一帶地方劃給泰戈爾做實驗基地。泰戈爾很高興,立刻就委託徐志摩具體負責這件事。

   泰戈爾到達太原之後,受到教育文化團體的普遍重視,閻錫山也做了安排。5月23日下午3時,泰戈爾應省教育會等團體的邀請,在文瀛湖公園大自省堂(現山西飯店花亭、水池,即原自省堂舊址)召開歡迎大會,參加會議的有各界人士和大、中學生數千人,以至於自省堂門被擠壞、窗戶玻璃被擠碎。

   泰戈爾在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對山西人民的好客之情,表示非常感動和感謝。他懷著誠摯的心情中肯地說:「這次我由印度來到中國,又繞道前來山西,得與諸位在此談話,我的心中實在歡喜。中國與印度,在世界上都是東方的古國,而中印的文化關係亦發生甚早,所以我到中國來,好像是到了第二故鄉。」泰戈爾的講話,不斷被歡呼的群眾所打斷,受到聽眾的熱烈鼓掌和歡迎。

   這次與泰戈爾談論哲學,成為閻錫山終生難忘的經歷。他後來多次為幹部講話中都提及這次他和泰戈爾晤敘一事,語氣中頗帶自豪。1949年8月27日閻錫山在臺灣主持孔子2500年誕辰紀念典禮的講話中,又提到他和泰戈爾面談一事。原話是:「二十餘年前印度詩人泰戈爾到太原,他問我:東方文化是什麼?我說是『中』。他問我什麼是『中』?我說,有『種子』的雞蛋的那『種子』即是『中』。此『種子』為不可思議、不能說明的,宇宙間只有個種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這種『種子』。假定地球上抽去萬物的『種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類就陷於悲慘。」令人遺憾的是,僅僅過了五年時間,徐志摩在寫給泰戈爾私人秘書、農業專家恩厚之的信中說:當時中國政局動蕩,政策多變,腐敗、社會治安問題嚴峻,計劃難以進行。


來源:人民網 作者:孟素


不是銀盤,不是金磚,我是光州羅耽。


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焦點

  • 閻錫山與泰戈爾談哲學:中國精神在鄉村
    在自己的家鄉,泰戈爾一直進行著一種鄉村建設計劃,主要內容是在農村設立學校、醫療隊,加強畜牧業和手工業,並提倡全民性的文藝活動,以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有出路,教育能普及、文化能發展。因此,泰戈爾訪華時希望在中國也能找到一塊地方來實驗這種改革計劃,於是泰戈爾臨時改變了自己的行程,在徐志摩的陪同下意欲專程訪問太原。
  • 1924:泰戈爾中國行
    「物質發達,真趣喪失」,對這樣的中國,他無疑是遺憾和失望的,他擔心自己作為一個詩人,對災難深重的中國不會有多大實質性的幫助:「只做什麼無聊的詩歌,我如何對得起中國盼望我的朋友?」 18日的演講顯露出泰戈爾的糾結。他一面強調自己的詩人身份,一面又大談印度哲學,核心就是,強調精神生活的東方文明,優於注重物質的西方文明。
  • 被誤解的「山西王」閻錫山
    2013年以來,常有媒體報導,在房地產的瘋狂投資和扭曲發展下,中國已有了一些所謂的鬼城。閻錫山以治國之策治理山西,使山西成為那個年代中國相對平安、繁榮、日子好過的地方,引來一片好評。 「六政三事」還只是閻錫山改革的起步階段。閻錫山一系列經濟、金融、教育、文化、民生等方面新的治理思想的形成,是在一次當時聞名全國的改革理論會議上。
  • 閻錫山:民國時期的不倒翁山西王,竟是中國義務教育第一人
    閻錫山甚至因此被稱為中國義務教育第一人。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閻錫山謹慎、精明、善於算計,此言不虛。左:馮玉祥 中:蔣介石 右:閻錫山1937年2月4日,閻錫山在日記中談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反對左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右邊。反對右可以,自己不當站在左邊。
  • 閻錫山最後10年的生活:一日三餐饅頭青菜,生前留下七句遺言
    閻錫山再精明,算盤再好,在時代大勢面前還是一敗塗地。1949年12月9日,自知束手無策的閻錫山前往臺灣,開始了他在臺灣最後10年的生活。俗話說,人在屋簷下得低頭。來到臺灣的閻錫山不再失去以往的威望,很快徹底告別政壇。俗話說,告別官場後,閻錫山帶著幾名貼身警衛,搬到臺北郊外陽明山附近的景山。
  • 泰戈爾與中國的文化淵源:崇拜中國文化,促進中印交流
    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泰戈爾與中國》一文中指出,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深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吸引,他很早就對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這個興趣一直持續了一生。泰戈爾的家庭,尤其是他自己,都十分精通中國哲學和中國文化。
  • 《中道、熵增與極化》
    ---*---*---*---*---*---*---*---*---中 道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中道。 我們的煩惱、輪迴、精神疾病等,說到底,就是因為我們將自心和外部世界做了種種二元對立:我他對立、內外對立(自心)、我法對立、法法對立。宗教和很多哲學所追求的所謂的「開悟」、「無上正等正覺」、「人天一元」、「天人合一」、「真我」、「大我」、「終極真理」等等,不管所立的名詞是什麼,最後都是為了破除一切心內心外的二元對立。其實,說到底,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 學習中國的"和諧中道"理念 給西方話語霸權劃句號
    後面這個選擇與中國人主張的「和諧中道」理念不謀而合。如果西方主要國家都能這樣反思,人類前途就會比較光明,否則世界不同文明衝突恐怕只會愈演愈烈,對此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以和諧終結霸道是歷史大勢,但和諧必須以實力為後盾。中國人「和諧中道」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儒家文明之前的《周易》,一般認為,「和諧」概念由「中道」衍生而來。
  • 著名詩人泰戈爾的人生哲學,就蘊藏在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之中
    泰戈爾是印度偉大的詩人、哲學家,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歌對我國新詩的發展影響深遠,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所喜愛。1924年泰戈爾曾到訪中國,由浪漫詩人徐志摩和民國才女林徽因共同接待,成就了文壇的一段佳話。
  • 當時光已逝,曾經影響了中國一代詩人的泰戈爾詩歌,卻還有人想起
    中國現代詩學發展起源於五四新文化運動,而那個時候一位亞洲的詩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走上了世界舞臺。這個詩人就是印度的泰戈爾。鄭振鐸是他的粉絲當時以及後來的中國很多著名的學者、作家、詩人們受到了泰戈爾的影響。鄭振鐸、沈雁冰、謝冰心等人,或者與泰戈爾有非同尋常的交往關係,或者發表過評論泰戈爾的重要文章。 其中鄭振鐸是泰戈爾作品的主要翻譯者之一,也是泰戈爾的粉絲。泰戈爾訪華,他表現得最積極。
  • 中國哲學和中國人,缺乏理性思辨的精神嗎?
    自19世紀以來,尤其是五四以後,就有很多人開始認為中國哲學或中國人缺乏理性思辨精神,仿佛中國人天生不善於理性思辨似的,或可說,沒有這個能力。大言之,仿佛中國近代的衰落也與中國人不善於理性思辨有關,或者與中國沒有邏輯學有關。
  • 《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大思維底蘊
    《體悟力: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樓宇烈著,中華書局2020年7月出版。本書是樓宇烈教授六十餘年思想精華,來自北京大學的中國哲學大課堂。哲學給人的印象是艱深難懂的,但是經過樓宇烈教授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講解,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變得親切靈動。
  • 泰戈爾詩歌是神(梵)啟之作
    然而,正如泰戈爾所說,他的宗教「既不是一個正統的虔誠的人的宗教,也不是一個神學家的宗教」,而是「一個詩人的宗教」、「一個藝術家的宗教」。 詩人強調的不是神的絕對權威,而是神的人格、神的人性。他的神其實就是一個理想的人,一個完美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真善美的象徵。神在泰戈爾的語言中成了一個符號,成了真理、知識和美德的化身,成了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的象徵。
  • 伊斯蘭教中道思想國際研討會發表《倡導中道思想,反對極端主義...
    央廣網烏魯木齊7月21日消息(記者張雷)為期兩天的伊斯蘭教中道思想國際研討會今天下午在新疆烏魯木齊閉幕,這次研討會以「倡導中道思想,反對極端主義」為主題,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共同舉辦,
  • 閻錫山不為人知的另一面
    閻錫山晚年留影在「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紛亂年代,閻錫山為山西孩子打造了美國最新樣式的建築,用於校舍與教室。閻錫山認為,什麼錢都可省,唯有教育不能省。1911年,山西省文盲佔總人口的99%,閻錫山治晉近40年期間,山西義務教育普及率達60%~80%,各縣教育經費佔行政支出最高時達82%。閻錫山七歲入私塾,熟讀四書,十歲入義塾,習誦十三經,少年時「四書」、「五經」多能脫口而出,綱鑑大事知其概略。他將山西試行的三民主義的五權政治,闡釋為「建設在中國數千年之文化上」的天下「德」治。1904年,閻錫山東渡日本求學,期間的幾件小事給他印象深刻。
  • 康中乾:中國傳統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傳統哲學與中華民族精神研究」負責人、陝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歷久彌新的文明的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血脈相續地延續至今,與極具凝聚力、向心力、範導性、引領性的中華民族精神內在相關
  • 民國文豪偶像泰戈爾:14歲輟學的豪門公子,因暗戀嫂子成天才詩人
    (《流螢集》)泰戈爾與中國的故事,始於1924年。「中國的朋友」泰戈爾訪華1924年5月1日,清華大學,泰戈爾正在演講,主題是《你們的使命是拿靈魂來給一切事物》。有了錢,講學社曾邀杜威、羅素、杜裡舒訪華,當時泰戈爾名氣很大,安排泰戈爾訪華還專門做了預熱:《小說月報》在9、10月連推兩期「泰戈爾專號」,泰戈爾來華,受到了當時民國文化界的狂熱關注,包括孫中山、閻錫山、遜帝溥儀、梅蘭芳、陳獨秀、郭沫若、張君勱等響噹噹的人物。
  • 閻錫山最在乎的五妹子,為何不把她一起帶走?或許她只是一個棄子
    要說中國近代以來最能稱得上「儒雅」的軍閥,那閻錫山無可非議是第一人。後人稱讚他:「好作詩,有學識、甚精明、善軍事。」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
  • 中國近代史:閻錫山——從武備學堂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是年,閻錫山22歲。當時清政府要「發展新政」,決定派更多的人到日本留學,學習陸軍,分配到山西的名額是40名,由巡撫衙門指定在山西大學堂和武備學堂中各取20名。閻錫山很想到日本去留學,因此積極應考,結果如願以償,獲得成功。1904年7月,武備學堂的20名學生,由學校職員吳春康帶領赴日。閻錫山被分配到振武學堂,學習日語和代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