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廣交會現場
封面新聞記者 申夢芸 宋堯 視頻 王四維 王洪斌
4月16日,據商務部消息,第127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將於6月15-24日在網上舉辦,為期10天。
作為中國大型進出口平臺,廣交會為國內外企業和國外客商提供了直接交流平臺。四川華景國貿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連續參加了30多屆廣交會,迄今為止已結識了1000多家國外客商。
今年的廣交會將網上舉辦。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廣交會會出現哪些新的變化?參與的國內外企業對此廣交會有什麼看法和期待?
歷年的廣交會
「就算受影響我們也要去參展」
對於外貿企業來說,今年尤為難熬。
春節期間,突發的疫情給國內的外貿企業帶來了不小影響,原本以為國內疫情被控制住了,又被海外的疫情給絆住了,不少的外貿企業表示正在遭遇了疫情的「第二次衝擊」。
四川華景國貿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以電池出口為主的公司,出口到美國、中東地區、非洲等國家,公司相關負責人周濤說公司業務受疫情影響不小,「現在國外疫情蔓延,我們的客戶基本隔離在家了,辦公也都停滯了,訂單確認減緩了」。
「今年的廣交會,我們肯定也會參加。」周濤說,與往年不同,今年情況特殊,受疫情影響廣交會模式出現了一些變化。渠道轉到了線上,成了直播模式、24小時在線約談、電子企業展等。對於企業來說,會做一些準備,「可能需要我們額外準備一些產品,精美的圖片、3D模型等。」
「就算受影響我們還是要去參展,因為我們還在做外貿。」成都天星永光照明電器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電光源、照明燈具、工礦燈具等貨物的進出口業務。
公司外貿負責人翟承憲從2006年就開始參加廣交會,經過10多年的參與,公司積累了國外客戶,「我們通過廣交會結識了法國DIY超市巨頭ADEO(安達屋集團),不管從規模還是從影響力來說,廣交會確實是國內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外貿展會,對外貿企業來說,是與客商交流的一個窗口。」
歷屆廣交會成交額統計
出口轉內銷 實體展更受青睞
浙江星寶傘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雨傘為主要業務的自產自銷公司,主要面向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等100多個國家出口雨傘。 公司負責人張吉英告訴記者,她每年都會參加大大小小的展會,但今年不準備參加廣交會。
張吉英說,3月份開始海外疫情蔓延,不少國外客戶都取消了訂單,在她看來,今年是屬於「貨出不去,錢也進不來」。
不僅如此,他們做雨傘生意的更難熬。「國外疫情嚴重,大家都不出門了,自然雨傘銷量也減少」。
暫停放棄出口業務的張吉英,也挖掘到了新商機:她將80%的出口業務大部分轉向了內銷,註冊了抖音號,希望在這段特殊的日子裡,在更多國內消費者面前展示自己的品牌。
廣東省機械進出口公司董事長王衛曾介紹,不少發達國家電商水平低於中國,非洲、南美更甚,大量國外採購商電商意識不強,寧願眼見為實。不少採購商和參展商更願意把實體廣交會當作展示企業實力、結交潛在客戶、規避低質量供貨商的「社交」平臺。
成都跨境電商企業首次加入
據記者了解,今年也有不少的跨境電商企業首次加入到此次展會中。成都市跨境電子商務協會企業,以前沒有參與到廣交會,今年也有不少企業報名參加。
近年來,四川企業進出口外貿發展較快,國內東部沿海的製造企業有的也在往西部地區轉移。雖然每年參加廣交會的數量還是以沿海企業居多,但實際上四川外貿企業的實力也不可小覷。
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27日,中國的進出口企業數量為641萬餘家,其中廣東省的外貿企業最多,達182.3萬家;四川省的外貿企業數量排名全國第十達10.6萬家。
據了解,進入廣交會的企業,都有一個考核機制,平臺會對相關企業的進出口額度進行考量,一般中大型企業參與比較多。而今年受疫情影響,中小型企業受到的衝擊可能更大。在大中型企業中,一些與疫情相關的企業業務可能會相對緊俏。
對於今年外貿企業的機遇,成都天星永光照明電器有限公司外貿相關負責人翟承憲說,受疫情影響,中小型外貿企業承壓,可能會淘汰一批競爭力不是很強的企業。另外,這次疫情會刺激不少企業探索新的路子:「未來我們還是會順著趨勢轉到線上的這一塊,包括對一些產品的營銷的包裝上,更加注重於電商領域的推廣。」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的前世今生
4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決定,第127屆廣交會將於6月中下旬在網上舉辦。
商務部部長助理任鴻斌在4月10日下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穩外貿相關舉措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次的廣交會有2.5萬家企業參加上線展示,每一家參展企業單獨設立10×24小時全天候網上直播間。
線上展會將以B2B為主,兼顧部分B2C平臺,打造10X24小時全天候線上外貿平臺,為參展企業和採購商提供網上推介、供採對接、在線洽談等服務,讓中外客商足不出戶下訂單、做生意。
資料顯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又稱廣交會)成立於1957年,至今已舉辦了126屆。該交易會由中國商務部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由中國對外貿易中心主辦,每年春季和秋季舉辦。廣交會已成為我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最全、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和「風向標」。
截至第125屆,累計出口額約13834億美元,海外採購商總數達880萬。一屆展覽會面積為118.5萬平方米,國內外參展商近25,000家。在每屆會議中,來自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00,000名買家參加了博覽會。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廣交會首次在網上舉辦了,2003年非典期間,廣交會首次網上舉辦。春交會期間達成初步成交額44.2億美元,秋交會則有204.9億美元的交易額,全年達成初步成交額249.1億美元。上一年則為353.2億美元,2004年廣交會初步成交額程爆發式增長,同比漲超過100%。
2003年非典之後,廣交會初步成交額都在50億美元以上,目前為止最多的是2011年,達747.6億美元。此外,2003年以後,年採購商人數都超過了30萬人,2011年達到了峰值,超過了41萬人;之後來參展的國家均超過2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