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寶「藏」|從3到41.5平方米 西藏農牧民人均住房面積折射高原巨變

2020-12-09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拉薩12月8日電(記者田金文)「過去家裡人畜混居,院子裡還養著牛。去年底搬進新房,家裡人都有了獨立的房間,自來水也通了,冬天再也不用去背水了。」坐在自家陽光房裡的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科迦村村民拉巴說。

(拍攝者:晉美多吉;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2017年以來,西藏實施圍繞「水、電、路、教、科、文、衛」等十個方面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邊境小康村建設,科迦村趕上了這一機遇。拉巴告訴記者:「房子變大變暖,通電通寬帶,村裡還有了衛生所和學校,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民主改革前拉薩城一角(資料照片);下圖為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鄉三有村全貌(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2016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舊西藏,佔總人口95%的農奴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差。一份資料記錄了當年在拉薩街頭底層百姓居住窩棚的情況:窩棚內面積只有六七平方米,高不過一米三四,一颳風滿是灰塵,一家四五口人擠住在裡面,幾乎一無所有。

另一份資料記載,西藏和平解放時,總住房面積不足30萬平方米,按當時人口計算,人均不足3平方米。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廣大農奴翻身得解放,實現了從沒有自己住房到有了自己住房的歷史性跨越。

西藏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鄉三有村全貌(2016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此後,持續改善居住條件成為中國政府提升藏族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主要工作之一。

西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斯朗尼瑪介紹,近年來,西藏持續推進農牧民安居工程、民房危房改造、抗震加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扶貧搬遷、小康村建設、城鎮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城鄉群眾普遍住上安全適用房屋,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西藏山南市洛扎縣洛扎鎮38歲的居民普布卓瑪背著牛糞進入新房。這是當地入住新房前的傳統儀式(2019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他介紹,改革開放以來,西藏城鄉住房和人居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截至2019年底,西藏城鎮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33.4平方米,農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41.5平方米。至2019年底西藏常住人口總數350.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0.57萬人,鄉村人口239.99萬人。

西藏山南市洛扎縣洛扎鎮居民在舉行喬遷新居傳統儀式(2019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19年,西藏累計投資169.17億元,建設、改造各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0.48萬套以及附屬配套設施(包括2014年至2016年建設的3.2萬套鄉鎮周轉房),建築面積1338萬平方米,住房保障實現了全面覆蓋。

「住房保障是基本人權,西藏人居標準的提高反映了雪域高原經濟物質文化發展的巨大進步,這是極不容易的成就。」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研究員王春煥說。

相關焦點

  • 西藏農牧民人均住房41.5平方米
    新華社拉薩12月8日電(記者田金文)冬令時節,行走在西藏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幢幢藏式民居,成為路邊靚麗搶眼的風景。「以前在牧區,家裡潮溼陰冷,搬到城裡後房子大還暖和,打工收入高,生活也方便,我喜歡在城裡生活的感覺。」從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搬遷到噶爾縣獅泉河鎮康樂新居的石吉,從牧民變成了「城裡人」,還找到了一份裁縫的工作。
  • 西藏農牧民人均住房41.5平方米
    新華社拉薩12月8日電(記者田金文)冬令時節,行走在西藏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幢幢藏式民居,成為路邊靚麗搶眼的風景。「以前在牧區,家裡潮溼陰冷,搬到城裡後房子大還暖和,打工收入高,生活也方便,我喜歡在城裡生活的感覺。」
  • 數說寶「藏」丨夠大!西藏農牧民人均住房41.5平方米
    從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搬遷到噶爾縣獅泉河鎮康樂新居的石吉,從牧民變成了「城裡人」,還找到了一份裁縫的工作。  西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斯朗尼瑪介紹,改革開放以來,西藏城鄉住房和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安徽人均住房面積4年增加7.1平方米
    省委、省政府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納入省級重大民生工程項目,全面改造提升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預計到年底,累計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3020個,房屋建築面積9836萬平方米,惠及110萬戶小區居民。住房公積金保障作用明顯,「十三五」以來,累計新增開戶83.17萬戶,累計支持43.77萬職工家庭貸款購買住房,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384.36億元。
  • 安徽人均住房面積 4年增加7.1平方米
    省委、省政府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納入省級重大民生工程項目,全面改造提升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預計到年底,累計完成城鎮老舊小區改造3020個,房屋建築面積9836萬平方米,惠及110萬戶小區居民。住房公積金保障作用明顯,「十三五」以來,累計新增開戶83.17萬戶,累計支持43.77萬職工家庭貸款購買住房,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384.36億元。
  • 中國寶「藏」|西藏農牧民生產經營方式發生歷史性變化
    西藏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村民央拉姆說,「村裡有了合作社以後,牛羊集中放養,我現在做擠奶工,也去茶館幫忙,去年收入差不多兩萬多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西藏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3726家,同比增長58.8%,加入合作社家庭有164749戶,群眾537159名。
  • 中國寶「藏」| 西藏農牧民生產經營方式發生歷史性變化
    西藏改則縣物瑪鄉搶古村村民央拉姆說,「村裡有了合作社以後,牛羊集中放養,我現在做擠奶工,也去茶館幫忙,去年收入差不多兩萬多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的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西藏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已達13726家,同比增長58.8%,加入合作社家庭有164749戶,群眾537159名。
  • 中國寶「藏」|消費扶貧讓西藏農產品俏銷
    不久之後,這些來自青藏高原的青稞將被磨成粉,在上海的麵包坊裡做成青稞吐司,成為東方大都市裡市民的健康早餐。今年4月,西藏那曲市申扎縣常務副縣長王軍強在雪域高原開啟了「直播帶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自海拔4800米的犛牛肉一搶而空,線上線下訂單1200份,銷售額近20萬元。「一場直播也為申扎這個藏北曾經的貧困縣,撒下網際網路經濟的種子。」王軍強說。
  • 2016年至2019年 西藏建設、改造各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0.48萬套
    冬令時節,行走在西藏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幢幢藏式民居,成為路邊靚麗搶眼的風景。「以前在牧區,家裡潮溼陰冷,搬到城裡後房子大還暖和,打工收入高,生活也方便,我喜歡在城裡生活的感覺。」從西藏阿里地區革吉縣搬遷到噶爾縣獅泉河鎮康樂新居的石吉,從牧民變成了「城裡人」,還找到了一份裁縫的工作。西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斯朗尼瑪介紹,截至2019年底,西藏常住人口總數為350.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0.57萬人,鄉村人口239.99萬人;西藏城鎮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33.4平方米,農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41.5平方米。
  • 陝西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8平方米
    9省城鎮人均住房面積超全國,大多在南方易居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住房飽和度研究報告》,通過一組數據對比來反映我國居民居住條件的變化: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6.7平方米,但此後40年,尤其是1998年房改以來,商品房逐漸代替政策類住房成為增量市場主流,我國的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大幅提升,2019年達到39.8平方米
  • 中國新農村建設和科技入村惠及西藏農牧民
    中新網拉薩5月11日電 (貢桑拉姆)「土豆、萵筍、青椒、西紅柿、蘿蔔、白菜,都是我們自己種的,只施肥,不加任何農藥,別人都說我們種的是『無公害蔬菜』」,11日,西藏拉薩市娘熱鄉加爾西村農牧民科技培訓結業,此間該村六組農民央宗說,除了春秋兩季農忙時之外,她時常抽空到市場賣自家種植的菜,每次都能賣出200多元的蔬菜。
  • 當前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到底有多少平方米?
    國慶前夕,同言財經總結了70年住房的發展,這中間的許多過程,咱們就不再贅述了,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當下的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到底有多少?先來看一個官方的數字,那就是國慶前夕,住建部部長王蒙徽先生說,建國 70 年,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 1949 年的 8.3m 提高到 2018 年的 39m。從上面的數據,大家能得出多少信息呢?
  • 濟南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現約36.43平方米
    濟南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現約36.43平方米 2020-12-17 18:00:44 「十四五」規劃的有關情況 王瑤瑤 攝   中新網濟南12月17日電 (王瑤瑤 仇玉娟)「濟南現有住房1.9596億平方米,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約36.43平方米。」
  • 去年上海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略增,達37.2平方米
    去年上海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略增,達37.2平方米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欒曉娜 2020-12-04 15:50 來源
  • 最權威的西藏概況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面積最大的高原,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4座,其中有10座就集中在青藏高原,所以這裡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側的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年輕最高的山脈,海拔8844.43米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就聳立在喜馬拉雅山中段。在西藏自治區境內,流域面積大於1萬平方公裡的河流有2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20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100條以上。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雅魯藏布江。
  • 數說寶「藏」丨「轉業」!今年逾60萬西藏農牧民開啟新生活
    數據顯示,西藏農牧民佔全區總人口的68.5%,近240萬農牧民分散居住在5400多個村居。近年來,西藏不少青壯年農牧民放下犁耙牧鞭,走進城鎮,變身產業工人和服務人員。新華社記者詹彥 攝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西藏將就業扶貧當作增加群眾收入的重要來源。為了讓農牧區剩餘勞動力實現更充分就業,獲得更高收入,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西藏自治區按照群眾意願實施農牧民技能培訓和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卓拉是日喀則市拉孜縣白列村人,兩年前從偏僻的小山溝搬遷到縣城邊的新村生活,和女兒兩個人住上了50多平方米的新房。
  • 【領航新徵程】山南市邊境鄉村建設見聞:邊境線上的山鄉巨變
    部分農牧民群眾已入住普瑪江塘鄉小康房。通訊員 董學剛 記者 劉楓 攝60年前,全鄉100多戶牧民居無定所,家家戶戶一頂帳篷,四處輾轉,逐水草而居。西藏民主改革後,為了防寒保暖,牧民們掘地而居,建起了僅供容身的「地窩子」,開始定居下來。
  • 中國寶「藏」|長期困擾西藏居民的包蟲病得到有效控制
    新華社拉薩12月16日電(記者李鍵)上腹部和右側肩背部間斷性鈍痛持續了半個月後,36歲的次仁平措不堪折磨,決定到醫院就診。經專家診斷,他患上了包蟲病。拍攝:晉美多吉 製作:張宸、旦增努布西藏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同時也是包蟲病流行程度最為嚴重的區域。因食入感染包蟲病牲畜的內臟,農牧區犬只成為主要傳染源,其排出的蟲卵在汙染水源或食材後進入人體,或者農牧民在放牧、擠奶等過程中,因接觸皮毛附著有蟲卵的牛羊而感染髮病。
  • 西藏群眾形容民族關係:茶與鹽巴的深情
    酥油茶、藏家面、青稞酒,湛藍的天空、美麗的格桑花,老藝人彈著六弦琴、老阿媽唱著歡快的歌,姑娘捧著潔白的哈達、笑迎遠方的客人——這裡就是西藏。  在「世界屋脊」、1/8的國土上,生活著佔西藏總人口92%以上的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317萬同胞相親相愛——這裡就是西藏。  西藏,也是我國反分裂鬥爭的前沿陣地,面臨著嚴峻複雜的鬥爭形勢。
  • 走進山南|皖藏情誼在雪域高原美麗綻放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多數人印象裡的西藏,地廣人稀、略帶荒涼,但真正走進西藏,會發現西藏的生機勃勃並不輸任何一個地方。特別是安徽對口支援的山南市,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山南是指岡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魯藏布江中遊橫貫的山南北部,留下了富饒的雅礱河谷平原,這裡又被稱為「藏南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