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12月8日電(記者田金文)「過去家裡人畜混居,院子裡還養著牛。去年底搬進新房,家裡人都有了獨立的房間,自來水也通了,冬天再也不用去背水了。」坐在自家陽光房裡的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科迦村村民拉巴說。
(拍攝者:晉美多吉;海報製作:張宸、旦增努布) 2017年以來,西藏實施圍繞「水、電、路、教、科、文、衛」等十個方面改善邊民生產生活條件的邊境小康村建設,科迦村趕上了這一機遇。拉巴告訴記者:「房子變大變暖,通電通寬帶,村裡還有了衛生所和學校,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民主改革前拉薩城一角(資料照片);下圖為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鄉三有村全貌(新華社記者普布扎西2016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舊西藏,佔總人口95%的農奴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差。一份資料記錄了當年在拉薩街頭底層百姓居住窩棚的情況:窩棚內面積只有六七平方米,高不過一米三四,一颳風滿是灰塵,一家四五口人擠住在裡面,幾乎一無所有。
另一份資料記載,西藏和平解放時,總住房面積不足30萬平方米,按當時人口計算,人均不足3平方米。
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廣大農奴翻身得解放,實現了從沒有自己住房到有了自己住房的歷史性跨越。
西藏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鄉三有村全貌(2016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此後,持續改善居住條件成為中國政府提升藏族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主要工作之一。
西藏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斯朗尼瑪介紹,近年來,西藏持續推進農牧民安居工程、民房危房改造、抗震加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扶貧搬遷、小康村建設、城鎮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房建設,城鄉群眾普遍住上安全適用房屋,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西藏山南市洛扎縣洛扎鎮38歲的居民普布卓瑪背著牛糞進入新房。這是當地入住新房前的傳統儀式(2019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他介紹,改革開放以來,西藏城鄉住房和人居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截至2019年底,西藏城鎮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33.4平方米,農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積達41.5平方米。至2019年底西藏常住人口總數350.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0.57萬人,鄉村人口239.99萬人。
西藏山南市洛扎縣洛扎鎮居民在舉行喬遷新居傳統儀式(2019年9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數據顯示,從2016年至2019年,西藏累計投資169.17億元,建設、改造各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0.48萬套以及附屬配套設施(包括2014年至2016年建設的3.2萬套鄉鎮周轉房),建築面積1338萬平方米,住房保障實現了全面覆蓋。
「住房保障是基本人權,西藏人居標準的提高反映了雪域高原經濟物質文化發展的巨大進步,這是極不容易的成就。」西藏自治區社科院研究員王春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