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未來的成就與什麼相掛鈎?
看到這個問題時,你會想到什麼?命運?天分?還是勤奮?
其實都不是,或者說這些只佔小小的一部分,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把家庭比作孩子的第一所學校,那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這個角色,而不是成為孩子的第一任&34;。
三字經講:苟不教,性乃遷,就是在講這個道理,家長應該引導、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不能任由孩子&34;。
因為有些事情家長一旦做得太過,很有可能會把好孩子養廢掉,大家都自我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中有沒有下面這幾種情況出現?
1、 給孩子特殊待遇
你家孩子在家庭中地位是否高人一等,處處被特殊照顧呢?
比如好吃的零食一律歸他一人享用;家裡人可以不過生日,可他的生日卻大操大辦等等。
這樣的孩子會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也必然會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2、 剝奪孩子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很多父母都不會讓孩子走出家門,有的家長還成了孩子的&34;,時刻不能離開孩子一步,摟抱著睡,偎依著坐,馱在背上走。
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34;,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3、 無底線袒護孩子
有時父母教孩子,奶奶護著:&34;這樣會導致孩子沒有是非觀念,時時有人護著,其後果不僅會讓孩子的性格扭曲,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家長平時也不要無底線袒護孩子,因為這樣只會讓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以後依舊還會再犯,甚至還會以自己是個孩子為藉口肆意妄為,最終導致自己誤入歧途。
4、 跟孩子談條件
&34;
&34;
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經常這樣&34;呢?
有的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會想盡各種方法讓父母順著自己的意思來,有些家長覺得沒啥大不了的,孩子的表現好,就應該給予獎勵。
事實上,孩子的心理卻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還很容易喪失教育威嚴,久而久之,孩子會養成事事都要談條件的習慣。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就要注重孩子的素質教育,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健全的人格,成為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著良好行為習慣的人。
說起來簡單,但在孩子實際的成長道路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面對這些,父母不免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這時我們不妨試試用繪本來引導孩子,雙管齊下,會省力很多。
個人認為這套《小松鼠情緒管理與行為習慣繪本》真的很實用,一套好的繪本,不僅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還可以讓孩子愛上閱讀。
一舉兩得,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這一套共有10冊,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
在3-7歲時就可以當做養成的教育繪本,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每一冊書都有一個主題,生動的小故事再現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小松鼠則教會孩子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
孩子在閱讀時得到正確的指導,潛移默化中就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搭建好通向社會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