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6月24日訊(記者焦柯 通訊員程佳)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項針對湖北21家醫院13981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系統回顧性研究顯示,新冠肺炎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可顯著降低死亡率,同時明顯降低了患者有創機械通氣、進入重症監護病房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發生率,也顯著降低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
北京時間6月24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代謝》在線發表了這一重磅研究成果。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研究團隊稱,這一研究成果將為全球數百萬新冠肺炎患者提供安全、經濟、普遍的治療方案。
《細胞代謝》網站截屏圖
該項研究主要負責人、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李紅良教授介紹,這項研究成果明確支持了他汀類藥物在住院新冠肺炎患者中的安全性和顯著的保護作用,並為後續開展他汀類藥物是否具有降低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的前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信心。
「他汀類藥物主要用於高膽固醇血症和以膽固醇升高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是目前最有效和常用的降脂藥物,主要用於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且價格實惠、副作用少。」李紅良介紹,他的團隊此前進行動物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的治療可以改善實驗動物免疫細胞的反應、有效減輕炎症並緩解動物肺部損傷。研究團隊敏銳意識到,使用他汀類藥物或他汀類藥物與普利類/沙坦類藥物聯合使用如何影響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結局,是亟待解決的重大臨床問題。
李紅良科研團隊
為探尋這個重要臨床問題的答案,該團隊對湖北省21家醫院的13981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系統的回顧性研究。其中,1219名患者在住院期間使用他汀類藥物(主要是阿託伐他汀,平均劑量為20毫克/天)且平均在院用藥時間為22天;新冠肺炎合併高血壓病的患者中,有319名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聯合普利類/沙坦類藥物,有603名患者使用他汀類藥物聯合其他降壓藥物。
由於服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年齡較大,研究人員兩組患者基本情況進行了嚴格的配比和矯正(如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和既往疾病),使兩組患者在基本情況均衡可比的狀態下,進行他汀類藥物療效的相關分析。最終研究數據顯示:使用他汀類藥物組的28天全因死亡率為5.2%,明顯低於非他汀類藥物組9.4%的死亡率。使用他汀類藥物也明顯降低了新冠患者有創機械通氣、進入重症監護病房及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發生率;使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在院期間的血液中炎症因子(如白介素-1及C反應蛋白)水平也顯著低於未使用他汀類藥物的患者。861名他汀類組患者和3444名非他汀類組患者的配對隊列分析結果與總人群分析結果一致。
數據分析示意漫畫
對於醫學界關心的兩種影響ACE2表達的藥物聯用是否增加新冠患者死亡風險的問題,研究團隊也進行了進一步探索。研究結果顯示,在新冠肺炎合併高血壓病的患者中,他汀類藥物與普利類/沙坦類藥物的聯合治療,並沒有較與其他降壓藥物聯合治療增加患者的死亡風險及其他次要結局的風險。這一重要研究成果,也為他汀類藥物或他汀類藥物與普利類/沙坦類(ACEI/ARBs)降壓藥聯合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關鍵的支撐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