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公布了
福建省今年的高考加分照顧政策。
沒有料到,今年新增的一條加分照顧政策,
讓大家吵開了!
這條新規,讓不少人心都碎了,他們認為:
這簡直「玷汙」了志願者的意義!
我們的評論區,充滿了這樣的觀點↓
還有人擔心,這條新規會滋生腐敗↓
其實,在上學加分上,志願者加分不是唯一。
幾年前外省出臺一條積分入學規則,獻血獻髓,積分入學入戶可加分。具體規定是:
「無償獻血:每滿200毫升積2分,最高分值10分;發生在我市的每滿200毫升再積1分,額外積分最高限5分。
骨髓捐獻:在我市成為中華骨髓庫捐獻志願者積10分,成功實現骨髓(造血幹細胞)捐獻積50分。」
志願者服務:每滿50小時積2分,最高分值10分;在我市內參加的每滿50小時額外再積1分,額外積分最高限10分。「
血站因此還喊話:
父母們看過來,
獻血獻骨髓可以積分入學入戶!
還有更刺激的!
父母獻血,孩子中考能加分!
直系子女參加中考的,分別給予1分(4000毫升),2分(6000毫升),3分(8000毫升)。
8升是什麼概念?
一般人的身體裡也就幾千毫升血,按照國家獻血法規定,每年最大的獻血量是800毫升,要想給孩子加3分,就是獻8000毫升,那得獻10年的時間啊。
有人因此感慨:
8升,可是滿滿的兩大桶啊!把人給抽乾了也不夠給孩子換道選擇題啊!
還有人問:獻器官加幾分?
當然,我們不清楚父母獻血孩子考試加分的規定,是否現在仍然還在執行,不過,積分入學的加分,應該還有。
順便八卦下:
幾年前,廈門開始積分入學政策,有人也曾經提出獻血加分的方案,幸好沒有被採納。
昨天,有人誤認為這條高考加分政策是廈門或是福建省創造的,事實上,今年這條新增的加分照顧政策是教育部統一發布的。
應該來說,把社會服務和大學錄取掛鈎,也不是中國首創。
國外高校的錄取一般都需要社會服務,即做義工。據報導,在美國,人們還有一種共識,不做義工,就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美國學生就形成了一種認知:不做義工,就申請不到好的大學,更難以進入名校。
中國學生申請留學時,如果曾經參加義工,會有很大幫助。因此,現在有些中介,還會特別為學生包裝義工經歷。
不過,不少志願者很難理解這樣的加分照顧政策,覺得當志願者本來是現在碩果僅存的幾個比較純粹的事,實在不忍心看到它走進功利場。
招考君在想,可能在於:我們的教育被寄託過多的解決社會問題的希望,任務過重了。
不是嗎?每次「大人生病」,大家不是想去醫治大人,就想著讓「孩子吃藥」。
譬如說,愛滋病日,談到上升的感染者,大家不約而同就想起:要從娃娃抓起。幾乎什麼事,都往孩子找引子。
家長獻血孩子考試入學加分何嘗不是這樣?當地衛生部門說,這體現各級對獻血獻骨髓工作的重視。
各級學校錄取加分政策也是如此,特別是中考,現在充滿了「拼爹」的加分條款,當然,有些分是該加,譬如說,在飛行、潛艇、航天、涉核等高風險、高危害崗位工作的現役軍人子女; 烈士子女;因公犧牲軍人的子女、因公犧牲警察的子女,等等。但是,有些加分是出於對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的需要。
類似「大人生病,孩子吃藥」的思維,現在比比皆是,很多事情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或許,我們時常要提醒自己:
教育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大,
可能無法承擔四面八方的各種任務。
回到志願服務的高考加分,也有人認為,這也沒有什麼不好,這是對那些真心奉獻的人的獎勵。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佘崢 編輯:蔣含 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