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建設國家產教融合示範市 打造成渝雙城區域科教中心
「雙城」驅動「雙輪」 宜賓築夢新未來
大學是社會的燈塔,閃耀著思想之光,照亮城市未來的前行之路。
大學孕育著科學的土壤,匯聚、培養人才,新思想的碰撞,會裂變出驚人的城市活力。
一座沒有大學的城市,未來是沒有競爭力的。
2016年,長江首城宜賓市,僅有1所本科院校、1所高職院校,在校本專科生2.5萬人,萬人大學生數46.2人,遠低於四川省162.35人的平均水平。
這一年,宜賓市委、市政府站在時代發展和戰略全局的高度,科學作出建設大學城科創城的戰略部署,舉全市之力推動大學城科創城建設,開啟了一條西部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之路。
短短四年,宜賓大學城,9所新的大學拔地而起,將宜賓的在校大學生從2016年的2.5萬人增加到7萬人。
科創城,11所產研院和2個院士工作站入駐運行,創新要素集聚能力顯著提升。
產業城,以智能終端企業、汽車、軌道交通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從無到有,迅猛發展,已成為宜賓新的經濟增長極。
「產教研城」同頻共振間,265個「產學研」合作項目全面鋪開,超過200項聯合攻關、技術研發和市場化項目多點開花……
擁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宜賓,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成為四川省唯一的「產教研城」一體化試驗區和國家首批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為2021年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和發展動能。
朝氣蓬勃的宜賓大學生
年輕的大學城 年輕的宜賓
9月9日,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開校,來自全國各地的1680名學生,將到宜賓求學。
這所以「窮究於理、成就於工」的治學理念的大學,坐落在宜賓三江新區的大學城內,緊鄰美麗的桃花潭溼地公園,規劃佔地面積1000畝,辦學容量為10000名學生規模,項目計劃分兩期建成,總投資近40億元。
開校典禮上,宜賓市委書記劉中伯說,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開校是宜賓高等教育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將進一步增強宜賓科教實力,提升宜賓城市能級和開放形象,為宜賓建設國家產教融合示範市和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注入強大動力。
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分院
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黨委書記徐仕海,從籌劃到建設,全程參與了校區的修建。他讚嘆道,宜賓雖然地處川南一隅,但站位和視野卻是國際一流的,和成都理工大學的理想非常契合。大學可以匯聚人才,輸出人才,增加交流,全過程、全方位影響城市文化,改變城市發展生態。宜賓著眼長遠,興建大學城、科創城,為宜賓的發展騰飛,補齊了短板,築牢了基礎。
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設置了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智能科學與技術等11個與宜賓優勢產業集群構建高度契合的專業布局,配套落地重點實驗室、地熱+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將促進宜賓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宜賓形成加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大學承擔著四個使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作為本地的兩所高校之一的宜賓學院,過去幾年共有三分之一畢業生留在了宜賓,從事各行業工作,對城市發展貢獻很大。
如今,宜賓採取「交鑰匙工程」、高校師生「拎包入住」方式合作辦學,創新實施「三個三分之一」土地整體開發模式(三分之一用於大學教學科研,三分之一用於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三分之一用於商業商住市場化開發),通過經營城市收益推動「雙城」建設,短短四年間,宜賓大學城無中生有、扎堆聚集、跨越突破。
目前,宜賓規劃面積36平方公裡的大學城、科創城「雙城」,已基本建成首期12平方公裡,四川大學研究生分院、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分院、西華大學宜賓校區、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成都理工大學宜賓校區等高校建成,在校大學生達到7萬人,躍居川南第一、全省前列。
四川大學研究生分院
大學城拔地而起,科創城同步興起。作為大學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宜賓市科技創新中心於2019年3月建成開園,引入清華啟迪實施整體運營,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同濟汽車研究院等產研院和鄧中翰等院士工作站入駐,建成全省首個廳市共建智能終端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省釀酒專用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人工智慧研究院、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等省級創新型平臺。
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表示:「建大學,要長期才能體現價值。宜賓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市的遠見卓識,令人欽佩!」
隨著大學城、科創城的建設,學識淵博的老師、科學嚴謹的研究人員、朝氣蓬勃的年輕大學生,從全國各地匯聚到宜賓,他們身上迸發出來的能量,正悄悄改變著宜賓的城市氣質,讓城市變得年輕而有活力。
「雙城」築夢宜賓新未來
千秋基業,教育為本。
在宜賓的決策者看來,一座城市,一個地方,能走多遠,取決於教育、科研這些新的「基礎設施」的厚薄。
梳理全球城市會發現,因發展大學興辦教育而崛起的案例有很多。
謝菲爾德市,英國著名「鋼鐵之城」和工業革命重鎮,上世紀70年代,因國際競爭加劇、煤炭工業衰敗、人工成本增加、環境汙染嚴重,淪為「鏽帶」城市。為了轉型,謝菲爾德市加碼教育,在全英知名研究型學府謝菲爾德大學的引領下,該市從傳統製造業轉向高端技術製造業,促成眾多高端製造企業入駐,周邊礦區就業率從上世紀80年代初4%升為目前86%。
高校是創新的源泉,美國史丹福大學倡導創新,始終站在科學技術前沿,與企業合作的辦學,支持創業,培養了包括谷歌、惠普、雅虎、特斯拉、思科等眾多高科技公司的領導者,也成就了矽谷。
宜賓智能終端產業從無到有,蓬勃發展
作為西部的一座山城,宜賓市渴望著以文興城。
這座古時被稱為戎州、敘州的江城,詩聖杜甫來過,黃庭堅走過,他們寫詩作詞,傳道育人,引宜賓尚文重教之風潮。即便在國難當頭、烽火硝煙、物資奇缺的抗戰時期,李莊以一個僅有3000人的小鎮,接納了包括同濟大學、中央博物院在內的國內10餘家教育科研學術單位的學者、師生及家屬,共1.2萬餘人,長達六年。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等一大批大師,雲集宜賓李莊,培養人才,傳承華夏文脈。
如今,鬥轉星移,宜賓市舉全市之力,按照「城市圍繞大學建、產業依託教育興」的「產教研城」融合發展思路,加快推進「雙城、三園、四基地」(大學城、科創城,高教園、高職園、大學科技園,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全國創業孵化示範基地、「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基地)建設。
宜賓三江新區龍頭山下,正在崛起大學城、科創城和產業城,形成了一個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完美銜接的「U形」產業發展創新谷。
前端教育鏈,大學城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孕育著創新種子;中端創新鏈,科創城匯聚科研機構、國內頂尖人才和創新團隊,研發產品,孵化創新企業;後端產業鏈,產業城裡的成百上千家企業,規模化生產製造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比如,四川輕化工大學是國內最早培養白酒專業人才的本科院校之一,被譽為「中國白酒高端人才培養的黃埔軍校」,該校依託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生產管理、文化傳播的強大師資力量,全產業鏈服務宜賓白酒產業。
美麗的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
同濟大學宜賓汽車研究院,是最早落戶宜賓的科研院所之一,背靠同濟大學,70多名研發人員自主研發出一款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車型,有望和宜賓本土車企——宜賓凱翼汽車有限公司合作量產。
智能終端企業四川朵唯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共建「創新研究中心、研究生實習基地」,並圍繞「基礎技術研究、高新技術應用」進行廣泛合作,目前在手機終端安全防控及測試技術提升領域,正在實施2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四川蘇格公司100多名研發人員,8成來自宜賓的大學畢業生,同時,蘇格公司還與電子科技大學合作進行產線技術升級改造,提升生產效率。
宜賓「雙城」建設,解決了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和技術缺乏問題,並進一步提升了宜賓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雙輪」的驅動力。既推動了食品飲料、能源化工、輕紡建材等傳統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鞏固提升,2019年五糧液集團營業收入突破1000億元,又促進了8+2+1新興產業無中生有、培育壯大,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園、汽車產業園、裝備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等產業園,115個智能終端項目、年產能20萬輛的凱翼汽車和奇瑞新能源汽車一體化工廠、中國中車智能軌道交通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寧德時代動力、大數據中心、極米智能光電加快建設。去年,全市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9.6%,二產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7%。
四川輕化工大學宜賓校區
「產教融合」推動宜賓裂變發展
眼下,宜賓正在下一盤「大棋」。
這盤大棋,發端於「雙城」建設,發展於產教融合。
電子科技大學牽手宜賓,不僅首創科教、人才培養和產業孵化研究「三院合一」運行模式,還與四川省科技廳、宜賓市政府共同建設全省首個廳市共建的智能終端重點實驗室,從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方面,為宜賓智能終端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圍繞軌道交通產業,宜賓引入西南交通大學共建西南交通大學宜賓園區,從交通運輸、商貿物流、新材料、智能製造、交通信息等方向進行學生培養。
圍繞竹產業,引入浙江農林大學與宜賓學院共建竹學院,著力提升竹產業人才數量和質量。
宜賓科創中心
五糧液集團依託白酒行業優質資源,與四川輕化工大學共建中國白酒學院,開設釀造工程與工藝、釀造信息化、釀造智能化等專業,著力打造白酒全產業鏈、全學科鏈、全培養鏈的人才培養體系……
宜賓,將「產教融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性舉措,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系統謀劃、一體推進、協調聯動,宜賓實現了互融共促,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9年,宜賓市GDP實現2601.9億元、增長8.8%,總量上升至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絕大多數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部分指標實現了自2000年以來的最好位次。今年上半年,宜賓市GDP實現1157.99億元、增長2.4%,增速居全省第1位。
宜賓「雙城」高校、科研機構獲得國家專利576項、累計轉化各類科技成果400多項,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由2016年的47%躍升到2019年的56%。
今年1月,國家提出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支持兩地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宜賓市勇擔使命,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落實四川省委工作部署,確定新目標,到2021年建成全省經濟副中心,2025年建成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
科研現場
宜賓將用好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金字招牌」,高質量建設國家產教融合示範市,全力打造成渝地區區域科教中心,以「雙城、三園、四基地」為主要承載區,積極參與中國西部科學城建設,加快實現10所普通高校、10萬大學生和10所高職院校、10萬高職生的2個「雙10」目標。
未來,宜賓將堅持「雙城」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人才強市」引領高質量發展,「雙輪」驅動產業創新發展,城園區一體聯動發展,為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四川經濟日報記者 楊波 侯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