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
制度與技術雙輪驅動推動金融創新
近日,國際金融協會(IIF)的報告顯示,今年全球債務總額增加15萬億美元,2020年或將超過277萬億美元。為了應對新冠疫情造成的影響,多家央行紛紛採取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國尋求通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現新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金融創新應如何順應發展?對此,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張曉晶,他表示,中國應加快完善數據權屬與監管制度,積極參與全球數據治理,實現技術和制度雙輪驅動創新發展。
中國槓桿率增速低於全球水平
南方日報:今年疫情以來,全球債務的總量以及結構呈現怎樣的變化?
張曉晶:在疫情衝擊下,我們觀察到全球範圍內債務攀升。其中,政府債務攀升最快,一些發達國家的政府槓桿率超過了100%。今年一季度全球槓桿率的攀升已超過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水平,很多國家的槓桿擴張都是過去的兩倍左右。在結構變化的層面上,最典型的特徵是政府部門槓桿率大幅上升,尤其是發達經濟體在全球範圍加大發債,其公共部門,尤其政府部門的槓桿率上升較快。相對而言,發展中經濟體、新興經濟體槓桿率上升的幅度較為平緩。
南方日報:中國的情況又是如何?
張曉晶:今年中國宏觀槓桿率在前三個季度上升了24.7%,預計今年大概是30%左右的水平,但仍低於全球預測35%的槓桿率增速,也低於我國2009年金融危機時的水平。其中,第三季度槓桿率攀升3.7個百分點,相比一季度和二季度增幅快速回落。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速會進一步提高,宏觀槓桿率階段性快速攀升過程基本結束。
由於疫情時期很多企業無法生產,小微企業需要還本付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和抗疫救援等方面的投入都導致了槓桿率的上升。中國槓桿率增幅趨緩的原因之一在於政策方面的相對克制,未置風險於不顧,沒有出現「洪水滔天」,這是分子因素。此外,三季度槓桿率增幅趨緩的主因在於經濟的強勁復甦,季度名義GDP同比增長高達5.5%。中國作為唯一一個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一分母因素使得槓桿率增速不斷回落。
南方日報:今年全球主要央行都持續實行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您認為本輪量化寬鬆的大潮將延續到何時?
張曉晶:首先,根據過往的經驗,美國是從量化寬鬆中較早退出的國家,而且具有引領性。因此這輪量寬能持續多久,可能還需要看美國經濟復甦的程度。其次,這一政策的持續還取決於疫情的變化,目前看來疫苗有望於明年推出,這將有助於推動全球經濟的復甦,但這一過程大概會維持幾年的時間。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待中國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
張曉晶:利率是貨幣政策最重要的風向標。從企業角度看,利率是成本。現在全社會都在呼籲降成本。因此,促進利率下行可以說是央行的一個目標。但另一方面,央行還需要維護金融穩定,而利率下行,往往可能帶來資產泡沫。所以,利率走向還需要央行作出全面權衡。
金融創新是制度創新
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
南方日報:中國的金融創新應如何適應當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張曉晶:首先,金融創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而非技術創新。我們觀察在過去100多年間,全球金融的發展:由技術層面的進步促成金融中介成本發生變化的幅度很小,維持在2%左右,科技並沒有直接帶來融資成本的下降。金融自由化、監管規則變化等方面的制度創新才是核心。當前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壟斷,反而可能提高融資成本。
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所謂金融實體之間的大循環,就要讓技術和制度雙輪驅動。推動制度層面的創新,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本下降;同時還應規範金融機構的資金空轉、過度流入房地產行業等行為,使得更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循環。
南方日報:國內的金融科技公司如何更好地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張曉晶:我們非常關注下一任美國總統對金融科技的政策變化,如果拜登上臺,他的執政重點將在於加強對金融和大科技公司的監管,很可能會出臺關於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權屬方面的相關規則。此外,歐洲已經出臺了很多針對大科技公司的稅收政策和壟斷罰款,未來我國的金融科技公司將面臨新規則的更大壓力,原來的競爭優勢可能會在新規則下化為烏有。因此國內的金融科技公司應儘快調整,實現創新性的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唐子湉
實習生 郭仕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