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古裝劇有很多,大家都看過一些,特別是像《三國演義》這樣的影視劇大家更是耳熟能詳,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裡面有這麼一個點,就是不管是哪個人物出來,他的名字後面總有一個「字」,像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等等,這些名字後面的「字」都是什麼含義呢?其實就像我們現代的人一樣,我們是因為有了新一代的交流工具與虛擬平臺,在這些平臺上面,我們都會給自己取一個叫得比較舒服點的名字,但是在古代卻是不行,古代沒有網絡,交流工具方面更是少得可憐,所以就取一個「字」來代表自己的志向或者抱負。在《禮記·檀弓》中就有這樣的一個解釋:幼名,冠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古人在出生的時候,父母會給起名字,然後到了二十歲的時候,父母會根據這麼多年來孩子的走向再給取一個「字',這個字基本就代表了自己的志向,古代的女性是在十五歲時取字。
名和字在意義上是有聯繫的,大多都是同義詞或者近義詞,比方說:諸葛亮的「亮」和孔明的「明」就是一組近義詞,再如屈原,名平,字原。在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看不懂名與字之間的聯繫,這個主要是因為,由於社會的發展,語義比起現在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周朝有這樣的一些習俗,在貴族男子的字前面加上伯、仲、叔、季來表示排行,在字的後面加上「父」或者「甫」來表示性別,以此來構成對男子的全稱。周朝貴族額女子字的前面加上姓氏,姓的前面加上伯、仲、叔、季來表示輩分排行,字的後面加上「母」或者「女」來表示性別,構成女子的全稱。到了春秋時期,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用來對男子表示尊敬。
一般來說,嬰兒在出生的時候,父母和長輩都是沒有辦法斷定孩子將來的德行,所以剛開始給孩子取名就比較寬泛一點,等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之後,被外面的人都了解了之後,再去斷定孩子的德行或者志向,這就是文章開頭說的「字」的取法。這裡的字既又表揚的意思,也有敦促的意思,可見古人的感情相對來說要含蓄很多。
除了姓氏之外,古人還比較喜歡給自己定一個「號」,像「青蓮居士」、「香山居士」等等,都是古人給自己定的號,當然這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有的東西,號只是少數人擁有的。
參考文獻:
《禮記·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