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是家族的,名是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取的,字是孩子成年以後取的,而號自己根據本人的志趣愛好取的,當然也有的是別人取的,用以概括這個人的特徵。
通俗地說,姓和名誰都有,但字要是有身份證的人才有,因為這標誌著這個人已經成年,而號,一般是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
一個人在小時候,父母長輩之外的人,也可以稱呼他的姓名,但是在成年以後,為了表示尊重,一般要稱他的字了。當然,稱字一般是在同輩的朋友之間,要是長輩,就可以直呼其名。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同輩,你要是直呼其名,那就是不尊重人家。
那麼,名與字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一般來說,字是用來解釋或闡述名的。古人取字,一般有以下三種原則。
第一,字與名是同義詞,或者是加強這個名的。比如,屈原,原來他的名字叫平,而他的字,就取了平的同義詞,叫原,後來我們就叫他屈原。李白,名字叫白,取的字叫太白。陶淵明,名字叫淵明,字叫元亮。諸葛亮,名字叫亮,取的字叫孔明。杜甫,名甫,而甫是美男子的意思,就取字叫子美。
第二,是取與名相反的意義。比如唐朝文學家韓愈,愈是更加、前進的意義,而他就取字叫退之。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唐朝著名的田園派詩人王績,名是績,就是功勞的意思,所以取字叫無功。
第三,取名的聯想的意義。比如嶽飛,名字叫飛,就聯想到大鵬展翅高飛,取字叫鵬舉。張飛,名字叫飛,就取這個字的聯想意義,叫張翼德。趙雲,易經上有雲從龍風從虎之說,就取字叫趙子龍。
古人的號,是自己取的,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人生胸懷、志願與理想等,用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志趣。《周禮·春官·大祝》上說,「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取號,是一門大學問,你一定得弄一個高雅的或者特別粗俗的,總之是與眾不同的,來標誌自己的身份。號一般與個人的人生理想或人生際遇相關。號一般也有幾種原則。
第一,自己居住的地方,比如有個什麼山,什麼湖,有一棵什麼樹。比如陶淵明,家門口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辛棄疾在隱居的時候,房子窗戶往外看,就能看到莊稼,就號稼軒居士。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被貶到黃州以後,在東坡上種地,就自號東坡居士。
第二,號多表達自己的理想或人生志趣。「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因為他喜歡「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的生活。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蘇東坡還有一段時間叫鐵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