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名有姓,為什麼還要取字和號?

2020-12-11 好玩的國學

姓是家族的,名是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取的,字是孩子成年以後取的,而號自己根據本人的志趣愛好取的,當然也有的是別人取的,用以概括這個人的特徵。

通俗地說,姓和名誰都有,但字要是有身份證的人才有,因為這標誌著這個人已經成年,而號,一般是文人或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

一個人在小時候,父母長輩之外的人,也可以稱呼他的姓名,但是在成年以後,為了表示尊重,一般要稱他的字了。當然,稱字一般是在同輩的朋友之間,要是長輩,就可以直呼其名。

《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同輩,你要是直呼其名,那就是不尊重人家。

那麼,名與字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一般來說,字是用來解釋或闡述名的。古人取字,一般有以下三種原則。

第一,字與名是同義詞,或者是加強這個名的。比如,屈原,原來他的名字叫平,而他的字,就取了平的同義詞,叫原,後來我們就叫他屈原。李白,名字叫白,取的字叫太白。陶淵明,名字叫淵明,字叫元亮。諸葛亮,名字叫亮,取的字叫孔明。杜甫,名甫,而甫是美男子的意思,就取字叫子美。

第二,是取與名相反的意義。比如唐朝文學家韓愈,愈是更加、前進的意義,而他就取字叫退之。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唐朝著名的田園派詩人王績,名是績,就是功勞的意思,所以取字叫無功。

第三,取名的聯想的意義。比如嶽飛,名字叫飛,就聯想到大鵬展翅高飛,取字叫鵬舉。張飛,名字叫飛,就取這個字的聯想意義,叫張翼德。趙雲,易經上有雲從龍風從虎之說,就取字叫趙子龍。

古人的號,是自己取的,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人生胸懷、志願與理想等,用來表達自己的人生志趣。《周禮·春官·大祝》上說,「號為尊其名更美稱焉」。名、字是由尊長代取,而號則不同,號初為自取,稱自號;後來,才有別人送上的稱號,稱尊號、雅號等。

取號,是一門大學問,你一定得弄一個高雅的或者特別粗俗的,總之是與眾不同的,來標誌自己的身份。號一般與個人的人生理想或人生際遇相關。號一般也有幾種原則。

第一,自己居住的地方,比如有個什麼山,什麼湖,有一棵什麼樹。比如陶淵明,家門口有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辛棄疾在隱居的時候,房子窗戶往外看,就能看到莊稼,就號稼軒居士。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蘇軾,被貶到黃州以後,在東坡上種地,就自號東坡居士。

第二,號多表達自己的理想或人生志趣。「六一居士」是歐陽修晚年的自號,因為他喜歡「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一老翁」的生活。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蘇東坡還有一段時間叫鐵冠道人。

相關焦點

  • 古人不但有名有姓,還會取字和號,為什麼呢?
    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有一個名字,但是在古代人們不光有名有姓,還有字,甚至還有號,比如諸葛亮,他有個字叫孔明,然後又號稱臥龍,還有我們很熟悉的唐朝詩人白居易,他的名字叫做白居易,他的字是樂天,他還有個號是香山居士。古人的名字確切的說可以分為名,字,號這三種。
  • 你知道古代的人為什麼有名有姓還要有字有號嗎?
    在我們學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的人有名有姓還有字和號呢?比如詩仙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古代他們取名字還是非常的講究的,我們來看看古人名字的字和號都是什麼意義。
  • 古人有了名字還不夠,為何還要取字?原來是這個意思
    現在的人們一般都只有一個名字,但是在古代,人們不光有名,還有字,甚至還有號。比如諸葛亮,他還有個字是叫孔明,然後又號稱臥龍。再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他的名叫白居易,字叫樂天,他也有個號是香山居士古人的名字確切地說,應該是分為名、字、號這三種。名就是對自己的正式稱呼,字就是對這個稱呼的延續,號則表示自己的志向。那麼為什麼古代人要這麼麻煩,不光有名,還要有個字呢?原來這都要從古代的一本書說起。
  • 姓、氏、名、字、號,古人到底有多少稱謂,為什麼會這麼繁瑣?
    隨著時代的演變,「姓」的代表意義不再鮮明,地位逐漸被「氏」取代了。「名」和「字」的區別這兩個字的用法可是很有講究的。《禮記》裡中記載,「幼名,冠字」,在孩子出生三個月後要取「名」,到了成年的時候,就要給他取「字」了。
  • 關於古人的名字,他們為什麼有姓、氏、名、字、號這麼多講究
    但是通過對歷史的了解,我們知道與我們如今簡單構成的姓名不同,古人的名字是有很多講究的,「姓」、「氏」、「名」、「字」、「號」一個都不能少,那麼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姓」:起源要說到母系社會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以女性為部族首領的,男性在部落之中並沒有地位,因此由這一個女性始祖誕生的後代都是以這個女性的姓為傳承,而上古的姓也大多是以女字旁為偏旁,比如「姬」、「姜」等,傳承的是血緣,目的是為了進行區別,「咱們倆是一個姓,咱倆就是一個媽」,這樣可以防止出現同一部族之間的近親通婚的現象。
  • 古人的姓、氏、名、字、號都是什麼意思?訪寶寶起名老師紀中石
    傳統的武俠小說或電視劇,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某家乃是山東鄆城***是也。」其實,華人尤其是漢人,有姓氏,有名,有字,還有號,那麼這些姓名字號都有什麼區別呢?在古代,並非一開始就使用姓名,而是先有姓氏,後才有名、字很多少數民族,包括蒙古族現在都是有名無姓的。「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表明姓起於母系。在母系社會裡,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是一個家族的標識。姓是整個氏族的族號,每個成員都以該族號為自己的姓。
  • 古人的名、字、號,有什麼區別?
    在許多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能見到人物一出場便自報家門:在下姓啥名啥,還要補上一個字。其實,不僅是影視劇,在語文課本中我們也總會在作者介紹一欄裡看到,某某詩人名何字何。雖然今天我們依然注重姓名的寓意,但已沒有了古人的字、號等,只是在秉承先輩姓氏的前提下,取一個字或兩個字作為名。
  • 為什麼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麼意思呢?可別亂取哦!
    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姓名」和「名字」意思是一樣的,在平常我們更加習慣使用「名字」這個詞。但是在正式文件中都是使用「姓名」這個詞,例如你的戶口本,因為我們今天只有「姓」和「名」,沒有「字」了。姓、氏、名、字、號都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源遠流長,經過歷史的發展,又慢慢地有著變化。它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特色,大的方面,承載著「禮」的思想,是禮儀之邦的一種映射,小的方面,承載著個人的願景,是歷史文化氛圍的凝結。古文言之: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 為什麼古人有了名字,還要取「字」?這個「字」代表了什麼意思?
    看過古裝片的人都知道,古人都有一個「名」和一個「字」;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字雲長;劉備,字玄德;曹操,字孟德等等,那麼,為何古人的名字裡面都要取一個「字」呢?這個「字」有代表什麼意思呢?
  • 古人為何有名有字,名和字有什麼不同?
    那便是古人不但有「姓」有「名」,還有"字"。在戲劇、小說,以及古裝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人以字來稱呼另一個人的場景,最典型的例子,如《三國演義》,書中,劉備將自己的兩個結拜兄弟叫做"雲長"、"翼德",而比他身份更高的曹操則是稱他為"玄德"。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而劉備則是字玄德。
  • 我們只有姓和名,為何古人卻有姓、氏、名、字?看完你就明白了
    在這點上,古人和現代人還是保持一致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姓是隨父親的,而名也是他們賦予我們的一種標籤。與現代人的姓、名不同的是,古人通常都有姓、氏、名、字。比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嬴是他的姓,趙是他的氏,政才是他的名,所以秦始皇既可以叫嬴政亦可以叫趙政。
  • 古人有名、字、號等多種稱謂,見面時應如何稱呼?
    古人往往有名、字、號,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身份之人時稱謂都是不同的。那麼,見面之時,到底是該叫名還是叫字又或是稱號呢?這一章節就來說一說古人稱謂之禮。古人多名及稱謂禮俗人名是一個標誌符號,其基本用途是為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區別。
  • 姓,氏,名,字,號,說說名字文化
    古人起名, 有用一 個字的 , 如屈原 ,名平;諸葛亮 , 名亮 ;曹雪芹 ,名程 。 也有用兩個字的 ,如柳永 ,名三變 ; 王實甫,名德信等。 另外在古代孩子未上學前 ,父親還有給孩子取小名( 又稱乳名)的習慣 。 取小名 , 主要是供父母平時呼喚之用 , 例如曹操的小名阿瞞 ,劉邦的小名劉季 ,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
  • 古人的名、字與號趣談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一)古人的名關于姓,大家都知道,代表著血緣關係,就不多說了。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一般而言,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一定的聯繫。怎麼個聯繫法呢?,所以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
  • 家譜資訊:古人是如何取名的?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詳解
    今天在公共社交場合的「貴姓」、「尊姓」、「按姓氏筆畫為序」中的姓,實際上包括了古姓、氏這兩方面的內容。另外,古代姓氏還有幾點值得注意:①戰國前,貴族才有姓氏,貴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因為「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氏族略序》)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考之於《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
  • 為什麼古人的名字裡都要取一個「字」呢?有什麼具體的含義嗎?
    其實就像我們現代的人一樣,我們是因為有了新一代的交流工具與虛擬平臺,在這些平臺上面,我們都會給自己取一個叫得比較舒服點的名字,但是在古代卻是不行,古代沒有網絡,交流工具方面更是少得可憐,所以就取一個「字」來代表自己的志向或者抱負。在《禮記·檀弓》中就有這樣的一個解釋:幼名,冠字。
  • 古人的字:為什麼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紇
    中國古代人有姓氏、名、字、號,今天就說中國人的字,中國古人之所以要有字,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講究避諱,古人見了面不能隨便叫別人名兒,顯得不尊敬。只有自家長輩或上級,可以叫你的名。平常別人怎麼稱呼你呢?絕大多數情況之下都是稱字,比如三國時候,董卓稱呼袁紹、曹操,那就直接叫本初如何如何,孟德如何如何,本初跟孟德是袁紹和曹操的字。還有一種稱呼法,就是先稱字,後稱名,是比如說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後記裡就記錄過張文遠遼這個叫法,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張遼字文遠,所以張文遠遼就是先姓然後字然後是名。不過在先秦的時候,這個姓跟氏還是分開的。
  • 古代「姓」與「 氏 」的有什麼區別?「名」字「號」是什麼意思?
    「 姓 」與 「氏」到底有什麼區別?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最先有的是性,姓是一個部落群的族號,一般取之於地名,原始社會的人類都住在河邊,所以多用江河命名。比如說黃帝姓姬,因為住在姬水,炎帝姓姜,因為住在姜水。如果那個時候有松花江,肯定會有很多人姓「松花」了。
  • 長知識丨古人如何取「名、字、號」
    古人看來,一個人的「名」只在君王或長輩面前才能使用,而「字」是用來在平輩或晚輩間稱呼的。走入社會之後,大部分同事和朋友,都要稱他的字而不是名。文人雅士,常常會為自己取個「別號」,在文章唱和時作為代稱,也可以用來自稱。
  • 既然現在的重名度這麼高,為什麼不恢復古代的姓、名、字的模式?
    既然現在的重名度這麼高,為什麼不恢復古代的姓、名、字的模式?古代人取名講究許多,有名有姓還不夠,成年了還有字,附庸風雅的還給自己取個號,一個名字多種叫法,但是到了近代,這麼麻煩的取名模式就被廢除了,只有簡單的姓甚名誰,這也方便了現代的戶籍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