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起名字是一種文化,名字從來不是一個代號那麼簡單,因為那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期盼與滿滿的祝福,現代人的名字很簡潔,就是「姓氏+名字」兩到四個字,而在古代卻複雜得多,因為在今天意思相同的「姓與氏」 ,「名與字」在古代都是截然不同的意思,這裡縱橫就來聊聊古人名字的那些事。
「姓」與「氏」的淵源
在如今,姓氏是一個詞,除了少數隨母親姓的,基本就是指父性,而在古代「姓」與「氏」是有很大差別的。
「姓」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會,當時的部落都是女性掌權,通常是一妻多夫制,他們的子女也只能隨其母姓,部落的名稱都是以女性首領的姓命名的,所以中國很多古老的姓氏都是女字旁的,如「姬、嬴、姜」,例如褒姒,就是姒姓,褒國人的意思。
隨著原始人類生存技能的逐漸強化,部落得以不斷的繁衍生息,人數劇增,各個部落中都出現了小群體,也就是不同的分支,為了加以區分,每個分支會冠以不同的稱號,也就是「氏」,簡單來說,姓是整個部落的共同的符號,氏用以劃分同部落裡不同的分支。例如秦始皇嬴政,就是嬴姓,趙氏,有意思的是同為戰國七雄的趙國,一直與秦國針鋒相對,可是趙國國君也是嬴姓趙氏,與秦國國君是同宗同源,一脈相承的。
隨著時代的演變,「姓」的代表意義不再鮮明,地位逐漸被「氏」取代了。
「名」和「字」的區別
這兩個字的用法可是很有講究的。《禮記》裡中記載,「幼名,冠字」,在孩子出生三個月後要取「名」,到了成年的時候,就要給他取「字」了。
不過,字一般都是上流社會、書香門第才會取得,生活在最底層那些目不識丁的人家,孩子大多都沒有名,更不會取個字了,像明太祖小時候叫朱重八,八月初八生的,他父親叫朱五四,五月初四生的,就是用生日做個代號,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起兵反元之後才給自己改的名字叫做朱元璋。
值得一提的是不是男子才有「字」,很多女子也有。男子成年行冠禮的年紀是二十歲,而女子十五歲成年行及笄之禮並且有婚配之後就可以取「字「了,「待字閨中」這個說法就是這樣來的。
在未起「字」之前,長輩一般都以「名」稱呼家裡的孩子,而成年之後,就不適合再繼續這麼稱呼了;但是在自稱時,尤其是在長輩面前,一定是要自稱「名」,以表示自己對長輩的尊敬。
若是私下與關係親近的同輩談話,可以直接稱其「名」;如果是在關係一般的同輩或者是晚輩面前,一定要稱對方的「字」,這也是一種尊重,「指名道姓」、「直呼其名」都是對人家的一種冒犯。
如果是為了表示尊重,也可以把「字」和「號」連起來使用。比如孔子在宋國的祖先:孔父嘉,他的姓為「公孫」,「孔父」是他的「字」,「嘉」是他的「號」,孔父嘉就是後世對他的尊稱。
謹慎守禮的「字」
古人取「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複雜,但仔細研究,很多也是有規律的。
「字」有長有短,一個字和兩個字的比較常見,也有更長的,但不是很多,取「字」的方法可謂是多種多樣,但大部分都和「名」有點關係。
常見的取法之一,是按在家中的長幼次序來取。例如三國時東吳的孫氏兄弟,孫策為長子,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字季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也是這麼個套路!
另外一種常見現象就是古人喜歡用「子」來取「字」,因為「子」在古代是對人的一種尊稱,泛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故而受到古人的青睞,像杜甫,字子美;蘇軾,字子瞻;司馬遷,字子長…
這些常見的「字」和本名的意義聯繫並不大,和「名」有聯繫的主要是它們後面的另外一個「字」, 如曾鞏,字子固,「固」和「鞏」近音同意;班昭,字惠班,字與姓同。
當然有「字」和「名」的含義不局限於相同相近的,還可能是相反的,相順的,相延的。
自由隨性的「號」
說完了「字」,就不得不提一提「號」了,從小就學的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可以說記憶是很深刻,這個稱呼的由來就是因為陶淵明的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故得「五柳先生」,由此可見,「號」的取法比「字」要隨意得多。
「號」可以是自己起的,也可以是別人送的。它有很大的實用性,古代的文人雅士就很喜歡給自己取個「號」來印在自己字畫上。「號」不受宗法的約束,取起來也就更合個人的志向和情趣了。
總得來講,「字」在古代是最常用的稱呼,而「名」和「號」的使用範圍都比較狹窄,但從這小小的稱呼就可以看出來古人對長幼尊卑的重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