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這些中國歷史冷知識,你知道嗎?
本期的這些知識,都是小編總結出來大家的迷惑點,大家耐心往下看吧!
有很多同學說,在閱讀古文時,尤其是在看人物傳的時候,人物之間一會兒稱其名,一會兒稱其字,分不清誰到底是誰。
那麼古人的姓、氏、名、字、號都有什麼區別呢?稱呼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下。
今天我們說的姓氏,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其實最先有的是姓。
《通史鑑外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
姓是為了統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創立,實質上就是一個部落族群的族號。
另外,原始社會早期時母系氏族社會,在當時的婚姻制度下,孩子只知道母親是誰,不知道父親是誰,所以,最古老的姓裡面都帶有女這個字。上古八大姓
「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姓代表一個人的血統,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後,原始部落無法承載所有人口,為了給子孫後代區別獨立出來的家門,就產生了氏。
《通史鑑外紀》:「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氏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有各自的區別而創立,實質上是一個支脈的徽號。
先秦時的貴族男子,一般只稱氏而不稱姓。因為姓是一個血統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體現其高貴身份。
到了秦漢時期,基本沒人用姓了,所以姓與氏也不再區分了。今天我們說的姓氏,絕大多數情況僅是最初的氏,而並不含姓。
今天我們說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名,一個是字。其區別在於「幼名冠字」。
一般孩子出生三個月後,長輩給取名。所謂「幼名」。
字是成年後才有的,冠在古代是成年的意思,一般是15~20歲之間行冠禮。成年了就得取個供平輩和晚輩叫的稱號,這就是字。名和字的含義是相互呼應關聯的。
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接近。
除了長輩,別人都只稱你的字,平輩之間只稱名字是非常無禮的行為,所以古人罵人時才會「指名道姓」。即使是君主或上級,也不會貿然稱臣下的名,除非是想表達不滿。
但臣下自稱的時候,一般都用自己的名,表恭敬和謙卑。
號,大多是文人給自己取得雅號,有時候號被用習慣了,人們都忘記了他原有的名字。
比如說:「鄭板橋」其實是他的號,鄭燮才是他的原名。
在古代文學作品或者歷史劇中,形容古代男子身高時常會說「堂堂七尺男兒」。今天的一尺約等於33cm,算下來「七尺男兒」身高得兩米三?!史書記載呂布身高九尺,合今天3米,最恐怖的是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如果真是這樣,孔子先生得要衝上天了吧。
難道古人真的那麼高?
難道是現代人越活越矮了?
那自然是不大可能的,影響身高的重要因素就是飲食營養,現在的條件比古代好太多,身高怎麼會「今不如昔」?等量變化中的單位不一樣的話,計算結果自然不同,問題就出在古代的一尺長度和今天是不一樣的,我國古代的長度標準在歷朝歷代都不一樣。
根據學者考證:
秦一尺=23.1cm; 漢代一尺=23cm~26cm
隋唐一尺=30cm;宋一尺>30cm
所以呂布一個是2米出頭,這也的確是很高得了。再來算算「衝破天」的孔子,身高應該是1米96。
這麼看,孔子的確是一個高大帥氣的老師!
現在孔子的雕像被塑得很高,也算比較符合歷史事實。
所以,現在的男生要自信!
只要有一米七的身高,回到古代至少也是個七尺半男兒。
(小編難道也是個七尺女兒?)
古人日常講話也講的是白話文,如果回到古代,我們能不能和古人無障礙交流呢?
那必是不能的。
這就跟古漢語發音有關,和我們現代漢語發音大不相同。
發音大致經過三個時期的變化,分別是
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
這三種發音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和現代漢語的發音更是天壤之別,下面我們用「青青子衿」這個例子,來看看三個時期的古漢語發音是什麼:
上古音(周、秦、漢):cen cen cilumu kelumu
中古音(魏晉、隋、唐):ceng ceng ci ginmu
近古音(宋、元、明、清初):cing cing zi gin
為什麼古漢語的發音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南遷,胡語與中原漢語融合,導致漢語發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有兩廣地區,福建的同學可能對近古音比較熟悉,可能是因為本身的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發音。比如,古漢語發音中的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沒有(普通話),而在吳語粵語等方言中依然還保留入聲這個聲調。
我們怎麼知道古漢語發音呢?
漢代漢語其實也有一套類似拼音的文字注音體系,叫
反切法
就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一般都會選擇兩個常用字來反切,前面的字取其聲母,後面的字取其韻母和聲調。
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為「房生切」。
有的同學還疑惑,為什麼今天用普通話讀唐詩還是很押韻,怎麼能說中古音和今天普通話發音不一樣呢?
這是因為中古音的韻母和今天的韻母變化沒有太大,特別是平聲韻(句尾押韻字為一聲或二聲)的唐詩,今天讀起來依然押韻。但當你讀上古音時代的《詩經》,就會明顯發現不怎麼押韻了。
※ 如果你想穿越回古代幹大事!改寫歷史!一定要選擇好時代,否則你穿回去可能連話都聽不懂。
讓我們一起通過中國歷史來學習古代漢語
你的中國歷史冷知識,未完待續……
文|參考書《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排版 | 漢語國際學堂
長按左圖 關注漢語國際學堂
了解更多漢教知識
帶你領略古今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