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你分的清嗎?

2021-02-17 漢語國際學堂

下面的這些中國歷史冷知識,你知道嗎?

本期的這些知識,都是小編總結出來大家的迷惑點,大家耐心往下看吧!

有很多同學說,在閱讀古文時,尤其是在看人物傳的時候,人物之間一會兒稱其名,一會兒稱其字,分不清誰到底是誰。

那麼古人的姓、氏、名、字、號都有什麼區別呢?稱呼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下。

今天我們說的姓氏,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其實最先有的是姓。

《通史鑑外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出。」

姓是為了統一大家共同的祖宗而創立,實質上就是一個部落族群的族號。

另外,原始社會早期時母系氏族社會,在當時的婚姻制度下,孩子只知道母親是誰,不知道父親是誰,所以,最古老的姓裡面都帶有女這個字。上古八大姓
「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姓代表一個人的血統,所以同姓的人是不能通婚的。

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後,原始部落無法承載所有人口,為了給子孫後代區別獨立出來的家門,就產生了氏。

《通史鑑外紀》:「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氏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有各自的區別而創立,實質上是一個支脈的徽號。

先秦時的貴族男子,一般只稱氏而不稱姓。因為姓是一個血統共用的,高低人等都有,而氏更能體現其高貴身份。

到了秦漢時期,基本沒人用姓了,所以姓與氏也不再區分了。今天我們說的姓氏,絕大多數情況僅是最初的氏,而並不含姓。

今天我們說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名,一個是字。其區別在於「幼名冠字」。

一般孩子出生三個月後,長輩給取名。所謂「幼名」。

字是成年後才有的,冠在古代是成年的意思,一般是15~20歲之間行冠禮。成年了就得取個供平輩和晚輩叫的稱號,這就是字。名和字的含義是相互呼應關聯的。

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接近。

除了長輩,別人都只稱你的字,平輩之間只稱名字是非常無禮的行為,所以古人罵人時才會「指名道姓」。即使是君主或上級,也不會貿然稱臣下的名,除非是想表達不滿。

但臣下自稱的時候,一般都用自己的名,表恭敬和謙卑。

號,大多是文人給自己取得雅號,有時候號被用習慣了,人們都忘記了他原有的名字。

比如說:「鄭板橋」其實是他的號,鄭燮才是他的原名。

在古代文學作品或者歷史劇中,形容古代男子身高時常會說「堂堂七尺男兒」。今天的一尺約等於33cm,算下來「七尺男兒」身高得兩米三?!史書記載呂布身高九尺,合今天3米,最恐怖的是孔子,身高九尺六寸。如果真是這樣,孔子先生得要衝上天了吧。

難道古人真的那麼高?

難道是現代人越活越矮了?

那自然是不大可能的,影響身高的重要因素就是飲食營養,現在的條件比古代好太多,身高怎麼會「今不如昔」?等量變化中的單位不一樣的話,計算結果自然不同,問題就出在古代的一尺長度和今天是不一樣的,我國古代的長度標準在歷朝歷代都不一樣。

根據學者考證:

秦一尺=23.1cm; 漢代一尺=23cm~26cm

隋唐一尺=30cm;宋一尺>30cm

所以呂布一個是2米出頭,這也的確是很高得了。再來算算「衝破天」的孔子,身高應該是1米96。

這麼看,孔子的確是一個高大帥氣的老師!

現在孔子的雕像被塑得很高,也算比較符合歷史事實。

所以,現在的男生要自信!

只要有一米七的身高,回到古代至少也是個七尺半男兒。

(小編難道也是個七尺女兒?)

古人日常講話也講的是白話文,如果回到古代,我們能不能和古人無障礙交流呢?

那必是不能的。

這就跟古漢語發音有關,和我們現代漢語發音大不相同。

發音大致經過三個時期的變化,分別是

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

這三種發音之間的差距非常大,和現代漢語的發音更是天壤之別,下面我們用「青青子衿」這個例子,來看看三個時期的古漢語發音是什麼:

上古音(周、秦、漢):cen cen cilumu kelumu

中古音(魏晉、隋、唐):ceng ceng ci ginmu

近古音(宋、元、明、清初):cing cing zi gin

為什麼古漢語的發音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不斷南遷,胡語與中原漢語融合,導致漢語發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有兩廣地區,福建的同學可能對近古音比較熟悉,可能是因為本身的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發音。比如,古漢語發音中的入聲在現代漢語中已沒有(普通話),而在吳語粵語等方言中依然還保留入聲這個聲調。

我們怎麼知道古漢語發音呢?

漢代漢語其實也有一套類似拼音的文字注音體系,叫

反切法

就是用兩個字為一個字注音,一般都會選擇兩個常用字來反切,前面的字取其聲母,後面的字取其韻母和聲調。

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為「房生切」。

有的同學還疑惑,為什麼今天用普通話讀唐詩還是很押韻,怎麼能說中古音和今天普通話發音不一樣呢?

這是因為中古音的韻母和今天的韻母變化沒有太大,特別是平聲韻(句尾押韻字為一聲或二聲)的唐詩,今天讀起來依然押韻。但當你讀上古音時代的《詩經》,就會明顯發現不怎麼押韻了。

※ 如果你想穿越回古代幹大事!改寫歷史!一定要選擇好時代,否則你穿回去可能連話都聽不懂。

讓我們一起通過中國歷史來學習古代漢語

你的中國歷史冷知識,未完待續……

文|參考書《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排版 | 漢語國際學堂

長按左圖  關注漢語國際學堂

了解更多漢教知識

帶你領略古今中外

相關焦點

  • 我們只有姓和名,為何古人卻有姓、氏、名、字?看完你就明白了
    現代人的姓名比較簡單,由姓和名組成,姓代表自己所屬的那個族群,名是屬於自己的一種特定符號。在這點上,古人和現代人還是保持一致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姓是隨父親的,而名也是他們賦予我們的一種標籤。與現代人的姓、名不同的是,古人通常都有姓、氏、名、字。比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嬴是他的姓,趙是他的氏,政才是他的名,所以秦始皇既可以叫嬴政亦可以叫趙政。
  • 中國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
    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
  • ✎【姓名易學】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5,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    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
  • 乾貨 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氏、名、字、號的區別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我們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 說文解字: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詳解!
    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氏」,下面就來介紹「氏」。
  • 姓,氏,名,字,號,說說名字文化
    然而現在與先古時期姓和氏的意義並不相同 ,那麼在古代姓,氏,名,字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聯繫呢?今天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姓氏文化。姓氏起源我國的姓氏產生於原始社會 。姓氏是姓與氏的合稱 。先古的時候 ,姓與氏是分開的 ,當時的姓表示的是族號,氏表示的則是姓的分支。 母系氏族公社確立後 , 由於子孫 不斷地繁衍 , 一 個大族於是分成若干個支 , 散居於各地 。這些分散出來的每一個小支 ,各自選用一個特殊的記號來作標誌 , 以此區別於大族 , 這就是氏。
  • 古代「姓」與「 氏 」的有什麼區別?「名」字「號」是什麼意思?
    「 姓 」與 「氏」到底有什麼區別?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最先有的是性,姓是一個部落群的族號,一般取之於地名,原始社會的人類都住在河邊,所以多用江河命名。比如說黃帝姓姬,因為住在姬水,炎帝姓姜,因為住在姜水。如果那個時候有松花江,肯定會有很多人姓「松花」了。
  • 中國古代的姓、名、氏、字、號、諡號有什麼區別?
    姓氏,名,字,號是人人都有的,死去皇帝賜的叫諡號。姓氏,氏為族,姓為母。貴族都有氏,無名氏指的就是沒有身份的草民。姓是隨母親的,可以區分是誰所生,後父系社會代替母系,姓就是區分父親是誰的作用。如呂尚,是指呂氏家族,姓姜,證明他的母親姓姜。
  • 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詳解
    這100姓佔全國總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張劉陳5姓就有3億多人口。李8700萬、王8000萬、張800萬、劉6000萬、陳5000萬。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氏」,下面就來介紹「氏」。
  • 姓、氏、名、字都是什麼?姓氏合一及名字中的價值觀
    姓的起源中華民族姓的歷史十分悠久,關于姓的起源,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最初可能與圖騰和領地有關。一般認為是起源於母系社會,」姓」字本身就包含」女」字,古人姓中也多含」女」字。次子昌意,封於若水,建若國,開」若(婼、鄀)」姓。另外二十五子中有十四人受封十二個姓,為:姬、酋、祁、已、滕、葴、任、荀、僖、儇、衣。庶民大多沒有姓,這種賜姓制度沿用到商朝。氏的由來氏的起源要比姓晚一些。在三皇五帝之前,無正式的帝號,稱呼上一般是以名為氏。如: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等,到了周代就不直稱其名了。
  • 關於古人的名字,他們為什麼有姓、氏、名、字、號這麼多講究
    但是通過對歷史的了解,我們知道與我們如今簡單構成的姓名不同,古人的名字是有很多講究的,「姓」、「氏」、「名」、「字」、「號」一個都不能少,那麼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氏」在早期和姓是兩個概念,姓說的是血緣親族,氏說的就是生活的族群部落了,此時的社會已經過渡到了父系,部落群居不再以之前的同一血緣同一部落的形式,而是隨著各部之間的遷徙通婚,一個聚集地會出現不同的姓,這時候人們會以居住的地名、官職名稱或者通過皇帝賞賜而得到氏,比如軒轅氏,就是以地名所起。但是在秦漢以後,姓氏就被合到一起,成為一個概念了。
  • 貴姓尊名:姓、氏、名的「前世今生」
    中國人的姓、氏、名從何而來?又是怎樣不斷豐富演變的?一、「名」的產生要說明白「姓、氏」是怎樣產生的,首先應弄清楚「名」是怎麼來的。名的產生遠遠早于姓的產生。「名」是由「夕」和「口」組成的。我國第一部字典東漢時的《說文解字》上說:「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黑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說,晚上天黑了,互相看不清面孔,因此用口自己報名,讓對方知道。《說文解字》從字形上對「名」進行分析,從而推測「名」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以幾十萬、幾百萬年計算的,而文字的產生才不過幾千年,在此之前的事,是沒有文字記載的。
  • 姓、氏、名、字、號,古人到底有多少稱謂,為什麼會這麼繁瑣?
    在中國,起名字是一種文化,名字從來不是一個代號那麼簡單,因為那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期盼與滿滿的祝福,現代人的名字很簡潔,就是「姓氏+名字」兩到四個字,而在古代卻複雜得多,因為在今天意思相同的「姓與氏」 ,「名與字」在古代都是截然不同的意思,這裡縱橫就來聊聊古人名字的那些事。
  • 很多人都搞不清的「姓」和「氏」,到底有什麼區別,該怎樣區分?
    在起名這門藝術中,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比中國人造詣更高的了,因為中國古人,特別是有一定文化和地位的人,除了有姓、氏、名,還有字、號,這樣算下來,一個中國人能有好幾個稱呼,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我們既可以稱其為蘇軾、也可叫他蘇子瞻、還可以稱蘇東坡,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序中,為了避免中國人複雜的姓名字號,就費盡了心思,他淘汰了不重要人物的名字,儘量保證書中出現的人物前後只用一個名字
  • 古人的姓、氏、名、字、號都是什麼意思?訪寶寶起名老師紀中石
    在古代,並非一開始就使用姓名,而是先有姓氏,後才有名、字很多少數民族,包括蒙古族現在都是有名無姓的。「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表明姓起於母系。在母系社會裡,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是一個家族的標識。姓是整個氏族的族號,每個成員都以該族號為自己的姓。
  • 閒來無事看下古人的姓/氏/名/字,萬一穿越回去也不會喊錯名字
    姓/氏如今姓氏合一了,但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單獨開的。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簡單點,姓在傳承過程中不會變,用於區分祖宗。而氏則用於區分宗族來源,氏可能源於官職,也可能源於居住地。一個姓可以對應多個氏。
  • 為什麼好多人都分不清「姓」和「氏」的區別呢?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在先秦時,姓和氏是嚴格區分的,到了司馬遷的年代就顯得比較模糊了。我們在看司馬遷的《史記》時就顯得比較混亂,恐怕連司馬遷都不明就裡。「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我們做一「說文解字」即可,「姓」從女從生,意思就是「女所生」,也就是說同一老祖母所生的後代就都是同姓。如《白虎通義·姓名》說:「姓者,生也」。《說文》更進一步作了解釋「姓,人所生也」。這些皆可以進一步佐證「姓」即「女所生」,也就證明了「姓」確實是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
  • 孔子為何姓「子」而不姓「孔」,古代的姓與氏要如何區分
    孔子到底姓什麼?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也許你會說是姓孔,但孔是孔子之氏,而非孔子之姓。要想弄明白孔子姓什麼,就必須先辨析姓與氏之區別。姓先于氏出現,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已經有「同姓而婚,其生不蕃」的說法。「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何以知之?
  • 我國一霸氣複姓,史書上僅記載一次,今成普通單姓,是你的姓嗎?
    曾幾何時,中國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氏,屬于姓的一個分支,並由貴族獨佔,「貴有氏,賤無氏」,那麼,誰生了幾個兒子,兒子可以同姓,但不同氏,甚至與父親不同。如今,我們常用「家」一詞來形容同姓的一大家子,這一概念起源於上古時代,因為一大家子也有分支,按不同的氏分,「別而稱之謂之氏,合之謂之族」。
  • 屈原的姓名是羋平,老子不姓老?一起來認識下先秦時期的姓與氏
    由於當時社會制度的原因,平民是沒有氏的(這種說法如今有不少學者提出質疑),因此,氏還被用來「分貴賤」。《通志·氏族略序》: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男稱氏、女稱姓」也不是嚴格規定的,對於先秦時期婦女的稱呼,還可以在姓後面加「氏」字,例如鄭武公的妻子姓姜,後世對她的稱呼時鄭武公的諡號加姓,為「武姜」,同時也可以稱她為姜氏;紅顏禍水的「驪姬」也被稱為「姬氏」。男子的稱呼則比較多樣,一般是圍繞男子的「字」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