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我們都不陌生,尤其是現今取名越來越奇奇怪怪的今天,總會看到一家令人「耳目一新」的名字,比如下面這女娃被取名叫「王者榮耀」,難以想像孩子以後上學是不是在「一起打王者榮耀」中度過。
王者榮耀
在人口越來越多的今天,取名的確是個技術活,又想避開大眾化名字,還要想儘量不重名。對每個新生兒父母而言,取名字估計早在娃出生前就開始準備起來了。
漢語大字典
網絡上推崇的女詩經男離騷取名大法也在新生兒取名圈中流行著,關於取名,現代人完全可以回溯看下古人的智慧。
如今姓氏合一了,但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單獨開的。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簡單點,姓在傳承過程中不會變,用於區分祖宗。而氏則用於區分宗族來源,氏可能源於官職,也可能源於居住地。
一個姓可以對應多個氏。
百家姓
舉個例子,屈原,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是不是對羋這個姓有點熟悉,《羋月傳》這部電視劇講的就是楚國公主羋月的故事。
沒錯,楚國國君也姓羋,就拿楚懷王來說,楚懷王羋槐,羋姓、熊氏。
按照先秦時期稱氏不稱姓的要求,秦始皇嬴政,嬴姓,趙氏或秦氏,所以秦始皇應該叫趙政或秦政(個人認為以秦為氏可能性更大)。
秦國的老對頭趙國大將李牧,嬴姓、李氏、名牧。廉頗 ,嬴姓、廉氏、名頗。
這三個人姓一樣,只不過氏不同。
秦漢以後,姓氏開始合二為一,《通志·氏族略》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但直到今天,還有一些細微之處可見姓氏區別的,比如族譜,一般宗族的族譜都是以《X氏宗譜》、《X氏家譜》、《X氏族譜》命名,不會以《X姓族譜》命名。
族譜
說完姓氏,接下來說名和字。
名字,如今已經合二為一了。在古代,名和字卻是單獨分開的,而且還不能亂喊。
古代名在孩子出生後就會由家族長輩取名,而字則在孩子成年之後取字,如男子20歲行冠禮後表示成年了,所以需要取字;女子15歲「結髮加筓」之禮後也需要取字。
名先取,字後取,而且字是「表字」,是對名字的解釋。
《白虎通˙姓名》說:或傍其名而為之字者,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根據名來取字可以分為以下7種類型:
一、同義。名與字的意義相同,可以互相解釋。如:諸葛亮,字孔明。
二、反義。名與字的意義相反,兩者對立相應。這是希望人不要過與不及,取其制衡之意。
三、用典。如:陸羽,字鴻漸(《易˙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羽儀。
四、敬仰古人。如:牛僧孺,字師黯(汲黯,西漢名臣,字長孺)
五、崇奉宗教。如:王維,字摩詰(維摩詰,佛家菩薩名)
六、原名變化。把名做些簡單變化,便成為字。如:李白,字太白
七、記實志盛。如:張耒,字文潛;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紀錄:張文潛生而有文在其手,曰耒,故以為名,而字文潛。
大部分的字都是以第一、二、三種為主。
解讀部分歷史名人的名和字:
劉備字玄德,《書·舜典》:「玄德升聞,乃命以位。」 孔傳:「玄謂幽潛,潛行道德。」,玄德通譯過來就是潛蓄準備。
關羽字雲長,這個很好理解,字面上都有飛的韻味。
周瑜字公瑾,瑾瑜同義。
曹操字孟德,孟是因為曹操是老大,伯(孟)仲叔季分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德操一體。
再來看孫堅家的兒子們:
孫策字伯符,伯是家中老大,策和符,兩個竹節頭漢字在古代表節仗之類。
孫權字仲謀,仲表示家裡老二,權謀一體。
孫翊字叔弼,叔表示家裡老三,翊和弼均有輔佐的意思。
孫匡字季佐,季表示家裡老四,匡和佐同樣有輔助的意思。
張遼字文遠,遼和遠同義。
曹仁字子孝,仁孝。
嶽飛字鵬舉,飛和鵬舉意義接近。
杜甫字子美,甫本身也有美的意思。
韓愈字退之,契合第二種字是名的反義。
白居易字樂天,居易和樂天,多麼美好的象徵。
曾鞏字子固,契合第一種含義。
晏殊字同叔,殊和同,契合第二種。
朱熹字元晦,熹和晦,一明一暗。
辛棄疾字幼安,棄疾和安,何不是共同的寄託。
徐階字子升,契合第一種同義。
錢謙益字受之,也是第一種含義。
左良玉字崑山,秦·李斯《上書秦始皇》:「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
史可法字憲之,法和憲意義接近。
蔣中正字介石,《周易·豫卦》「中正自守,其介如石」。
限於知識面,未作更多名/字解讀。
除了名和字釋讀之外,古人稱呼別人也是大有講究的,具體說來,字是對別人的尊稱,而名是用來自己稱呼或者上級對下級稱呼(除了戰將叫陣,比如吾乃常山趙子龍也,和表示與對方不是一路時,如董卓老賊)。
三國演義節選
到後來,有些位高權重者有號,更有甚者以該人籍貫來敬稱,如徐階稱呼權相嚴嵩為分宜公,只因嚴嵩籍貫江西分宜。
而徐階又被稱為徐華亭,華亭乃是徐階老家。
現今有很多附庸風雅之人,喜歡給自己也文縐縐的取個「字」,只不過很多時候取的字和名完全沒有聯繫,貽笑大方而已。
不過在目前諸多穿越文章中,有個別作者的文字功底還是可以的,比如《慶餘年》裡範閒字安之,《官居一品》裡沈默字拙言,《國士》裡孫元字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