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符號,這便是一個人的姓名。類似於一個人的名片,正是有了這種名片,日常生活中大家才能正常交流。姓名是我國歷史文化血脈相承的定數,是中華民族社會人文的一種標識。現代人的姓名比較簡單,由姓和名組成,姓代表自己所屬的那個族群,名是屬於自己的一種特定符號。在這點上,古人和現代人還是保持一致的,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姓是隨父親的,而名也是他們賦予我們的一種標籤。
與現代人的姓、名不同的是,古人通常都有姓、氏、名、字。比如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嬴是他的姓,趙是他的氏,政才是他的名,所以秦始皇既可以叫嬴政亦可以叫趙政。楚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王的楚武王熊通,熊是他的姓,羋是他的氏,通是他的名,所以楚武王既可以叫熊通亦可以叫羋通。
三國時期的曹孟德曾經發出過「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慨,孟德是曹操的字,仲謀是孫權的字。那麼問題來了,中華歷史文化血脈相承,為什麼古人有姓、氏、名、字,而現代人卻只有姓、名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還得追溯到姓名的起源。姓大概起源于氏族公社時期,那時候部落的人們崇拜圖騰,後來慢慢演變為整個部落的「名片」。
早期的姓只是用作種族的稱號、代號,亦稱作族號,只是為了區別種族,並不用在個人之上。隨著時間的變遷,部族人口的發展,許多大部落中又衍生出許多的小部落來。這些小部落任然以母部落為姓,但是為了方便區分,所以「氏」便應運而生了。說得明白一點,其實「姓」就是一棵參天大樹,而「氏」就是這棵樹的分枝。
區分「姓」和「氏」的區別是,後者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而「姓」不會變。夏商周時期有上古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這些「姓」後來演變出諸多的「氏」。有以國名為氏的,如戰國時期的趙國的「氏」便是趙。也有以官職為氏的,例如「司馬」、「太史」、「上官」。春秋戰國時期,「姓」和「氏」之間的關係變得模糊起來,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姓」和「氏」便融合了。
「名」和「字」就比較好理解了,不同於代表部族的「姓」、「氏」,「名」和」字」都是代表個人,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符號。通常情況下,古人是在孩子滿月之後又父親替其取「名」,成年之後由本人自己取「字」。古代人的「名」非常講究,君王貴族的「名」基本上都是一個字,而尋常百姓的「名」基本上都是兩個字。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一些儒家的繁文縟節越來越多,人們在彼此稱呼上也大做文章。直呼其名是不夠尊敬的做法,呼對方的「字」,是為了表示尊敬,所以古人們平日裡都是稱呼對方的字的,如武則天就稱呼狄仁傑為狄懷英(懷英是狄仁傑的「字」)。古人的「字」含義就比較多了,有些人的「字」代表兄弟之間的排行,即「伯仲叔季」。
如三國時期那位斬殺華雄的名將孫堅,他的大兒子孫策,字伯符,二兒子孫權、字仲謀,三兒子孫翊,字叔弼,四兒子孫匡,字季佐。也有不少古人,他們的「名」和「字」是相互襯託的。如李白,字太白,白和太白一個意義;嶽飛,字鵬程,飛和鵬程萬裡一個意義。名與字是什麼關係呢?
可以這麼理解,「字」是「名」的含義的詮釋,也可以是「名」的內涵的發揮。現在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姓」是一個大家族或者大部族的符號,「氏」指他們中的一個分支,就如同集團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關係。「姓」和「氏」在秦朝之前有區別,秦朝之後便合二為一。「名」和「字」,「名」是正式書信中稱呼的,「字」是朋友之間日常口語稱呼的。
因為古人覺得直接稱名字是不夠尊敬對方,稱呼「字」就比較尊敬,也顯得親密一些。「名」和「字」之外民國之前有區別,民國之後便合二為一。現在我們可以解釋為什麼古代人有姓、氏、名、字,而現代人只有姓、名的問題了。「姓」起源的時間最早,象徵整個部族整體,「名」又是這個部落整體中每個成員、個體的符號,所以姓和名是非常重要的。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氏」是「姓」的分支,「字」是「名」的分支,既然是分出來的,那完全可以融合起來使用。況且,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姓」,基本上從炎帝和皇帝的「姓」所衍生出來的「氏」。《國語·晉語》記載:炎帝以姜水成,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姓,炎帝為姜姓。
我們現代人幾乎所有的姓氏都是從黃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所衍生出來的,所以說我們是血脈相承的「炎黃子孫」,也正是這個原因。況且到了近代,不少人認為應該拋棄古代的繁文縟節,「姓氏」和「名字」也逐漸正式融合成了現在的「姓名」。正是這些原因,所以古人有姓、氏、名、字,而現代人只有姓、名。
參考資料:《禮記》、《國語·晉語》、《百家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