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搞不清的「姓」和「氏」,到底有什麼區別,該怎樣區分?

2020-12-12 隨手談詩

在起名這門藝術中,這個世界上可能沒有比中國人造詣更高的了,因為中國古人,特別是有一定文化和地位的人,除了有姓、氏、名,還有字、號,這樣算下來,一個中國人能有好幾個稱呼,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我們既可以稱其為蘇軾、也可叫他蘇子瞻、還可以稱蘇東坡,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的序中,為了避免中國人複雜的姓名字號,就費盡了心思,他淘汰了不重要人物的名字,儘量保證書中出現的人物前後只用一個名字,以保證讀者在閱讀時不會被複雜的姓名字號搞暈了頭腦。

但無論名、字、號如何改變,姓氏始終是不會變的,因為姓氏是華夏子孫家族延續的表示,是區分血緣關係的符號。可是你知道嗎,在最早的時候,姓與氏在功能和作用上,都有著不同的分工,姓氏是在秦朝以後才逐漸合一的。

那麼,中國人最初的姓和氏,到底有著怎樣的區別呢?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通鑑外紀》

中國的姓氏起源,來自於原始崇拜,特別是圖騰崇拜,原始社會的人們認為,圖騰是一個群體的祖先,圖騰的名稱也就是一個群體的共同名稱,從原始社會過渡到母系氏族社會後,為了區分始祖,就誕生了姓——一般是部落名,或首領名。

母系氏族社會中,人們以部落為單位,主要的關係紐帶是母系血緣關係,子女從母居住,財產繼承和世系血脈也以母系計,婚姻關係中,女子與外氏族的男子群婚,男子要採取走訪的形式,到其他氏族與女子成婚,繁衍後代,這種婚姻關係並不穩固,所以子女通常只知其母,不知父親是誰,後來經過發展,男子便遷居到女方氏族居住,婚姻關係才逐步鞏固,形成了後來的一夫一妻制。

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係為婚姻的轉變,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大裡程碑。

不論在血緣關係還是夫妻關係上,都是以母係為主,那子女自然也是從母姓。所以中國最古老的姓都是女字旁,著名的上古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皆是如此。

比如黃帝,他是遠古時期華夏民族的部落首領,相傳黃帝居住在姬水之濱,故以姬為姓,《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我們熟悉的堯舜禹、商契、后稷等都是皇帝的後人,其中后稷(神農)繼承了姬姓,其後代建立周朝,周武王是為姬發,後來周天子分封諸侯,其中姬姓諸侯國就有53個,由這些諸侯國又分支出了各種不同的姓,宋朝成書的《百家姓》最初收錄姓氏411個,就是由姬姓衍生出來的,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鑑外紀》

人們有了姓,便能追溯其始祖,但同時又誕生了一個新問題——部落會不斷發展,不斷擴大,那麼就會產生不同的分支,這些新的支脈具有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姓,該怎麼區分呢?於是乎,獨立出去的新部落分支,就開始給自己起不同的稱號,這便是氏的來源。

也就是說,氏是姓的分支標誌。

同一父姓被分支出去的擁有氏,通常由分支出去的始祖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為氏,進入奴隸制社會後,有了國的概念,繼承君位的為大宗,其他子孫分支,其姓不變,而以所分封的國、邑、地或官名、諡號等為氏,這就是小宗。

這些小宗又會繼續開枝散葉,繁衍後代,第一個被分支出的小宗,又成了他們這一支的祖。

比如秦始皇他們家,我們都知道嬴姓趙氏,這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秦國的祖先少昊氏以燕子(玄鳥)為圖騰,嬴與燕異字同音,故成為嬴姓的始祖,少昊的後代曾封於趙地而立氏,所以才有了嬴姓趙氏,說起來,秦國與趙國的祖先,還頗有淵源呢。

姓別婚姻、氏別貴賤

在秦以前,特別是夏商周三代,姓與氏的功能和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很簡單一點就是,人人都擁有自己的姓和名,但只有貴族才能擁有氏,素有「氏所以別貴賤」的說法,畢竟一個姓的分支太多,只有氏才能代表了這一支的身份地位,因此,氏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貴族男子都稱氏不稱姓。

而對於女子來說,姓比氏更重要,前面講了,姓是用於區分血緣關係的,祖先們早就明白了近親繁殖的危害,同姓之間往往有血緣關係,因此不可通婚,相反,氏同而姓不同的,就可以通婚。

女子出嫁後,在姓前冠以國名或氏,如晉文王重耳的夫人齊姜,就是齊國的姜姓女子的意思,亦或是冠以夫家的姓氏或國名,比如張家女嫁給了趙家兒,就稱趙張氏。

小結

姓與氏,在夏商周三代以前,都有著明確的不同,直到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姓氏開始混亂,很多氏逐漸變為姓,始皇帝統一中國後,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沒有了分封,氏自然也就會減少,因為前面說過,氏的來源一般是分支所在國名、地名,秦始皇這一套組合拳,不但瓦解了舊貴族,讓西周貴族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制度也沒有了立足之地,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

直到西漢時期,司馬遷作《史記》,乾脆不再分姓氏,直接混為一談,如《本紀》中就有秦始皇姓趙氏,漢高祖姓劉氏之語,清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

從太史公起,中國的姓與氏正式合二為一,姓既氏、氏既姓,再無貴賤之分,普通平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姓了,百姓一次也就成了天下平民的統稱。

一定程度上來說,姓氏的統一,標誌著平民地位的上升,實在是一件大功德!

相關焦點

  • 姓和氏相比,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姓和氏相比,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姓和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代指一個人的身份來源屬於一個血緣關係的組織,說明他是哪裡的人或哪個家族的人。姓和氏相比,主要有起源時間、概念含義、功能作用和人群範圍等四個方面不同。一、起源時間。1.姓,源於母系氏族時期,代表母系血統。在母系社會,人們因血緣關係過著群居的部落生活,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圖騰,人們為了區分不同部落的人,就以圖騰為姓。
  • 古代「姓」與「 氏 」的有什麼區別?「名」字「號」是什麼意思?
    「 姓 」與 「氏」到底有什麼區別?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最先有的是性,姓是一個部落群的族號,一般取之於地名,原始社會的人類都住在河邊,所以多用江河命名。比如說黃帝姓姬,因為住在姬水,炎帝姓姜,因為住在姜水。如果那個時候有松花江,肯定會有很多人姓「松花」了。
  • 為什麼好多人都分不清「姓」和「氏」的區別呢?
    在先秦時,姓和氏是嚴格區分的,到了司馬遷的年代就顯得比較模糊了。我們在看司馬遷的《史記》時就顯得比較混亂,恐怕連司馬遷都不明就裡。早在商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同姓而婚,其生不蕃」。「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我們做一「說文解字」即可,「姓」從女從生,意思就是「女所生」,也就是說同一老祖母所生的後代就都是同姓。如《白虎通義·姓名》說:「姓者,生也」。《說文》更進一步作了解釋「姓,人所生也」。
  • 孔子為何姓「子」而不姓「孔」,古代的姓與氏要如何區分
    孔子到底姓什麼?這確實是一個問題。也許你會說是姓孔,但孔是孔子之氏,而非孔子之姓。要想弄明白孔子姓什麼,就必須先辨析姓與氏之區別。姓先于氏出現,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已經有「同姓而婚,其生不蕃」的說法。「姓者所以別婚姻,氏者所以別貴賤」、「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何以知之?
  • 姓氏到底怎麼區分?什麼是姓什麼是氏?
    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
  • 姓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中國人的「姓」與「氏」有什麼區別?
    姓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中國人的「姓」與「氏」有什麼區別?時間:2018-04-11 10:25   來源:歷史大學堂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姓氏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中國人的姓與氏有什麼區別? 話說這幾日,筆者閒來無聊,重新刷了幾部古裝電視劇。
  • 姓、氏、名、字你分的清嗎?
    本期的這些知識,都是小編總結出來大家的迷惑點,大家耐心往下看吧!有很多同學說,在閱讀古文時,尤其是在看人物傳的時候,人物之間一會兒稱其名,一會兒稱其字,分不清誰到底是誰。那麼古人的姓、氏、名、字、號都有什麼區別呢?稱呼的時候又該注意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了解一下。今天我們說的姓氏,在古代其實是兩樣東西,一個是姓,一個是氏。
  • 「姓」「氏」到底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說姓氏是一個詞,而在姓氏制度初創的上古到秦漢時期前的這段時間裡姓和氏是分開的。其中姓表血緣,氏表地位、屬地,所謂「男稱氏,女稱姓」以區別尊卑血緣。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
  • 屈原不姓屈!那姓什麼?
    來源:人民日報研究屈原姓什麼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以下知識點:先秦的姓與氏有嚴格區分,屈原不姓「屈」,稱周公為「姬旦」不合適;先秦時代的男性,姓、名不能連稱,只能氏、名連稱。姓與氏產生的時間和條件不同,其社會職能也不一樣:姓是決定能否通婚的依據,即同姓不能結婚;氏則是用來區別貴賤的,即平民無氏,只有貴族才有氏。又到端午節了,自然會想起屈原。但是,如果問您屈原姓什麼,您知道嗎?也許會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屈!
  • 中國古代的姓、名、氏、字、號、諡號有什麼區別?
    姓氏,名,字,號是人人都有的,死去皇帝賜的叫諡號。姓氏,氏為族,姓為母。貴族都有氏,無名氏指的就是沒有身份的草民。姓是隨母親的,可以區分是誰所生,後父系社會代替母系,姓就是區分父親是誰的作用。如呂尚,是指呂氏家族,姓姜,證明他的母親姓姜。
  • 屈原的姓名是羋平,老子不姓老?一起來認識下先秦時期的姓與氏
    一般來說,如今每個人被法律認可的名字只有一個,「姓」來源於父親,「名」是長輩所取的,中古時期的人,有名、字、號,雖然多卻不複雜,稍加了解便能夠輕易的區分,然而先秦時期的「姓氏名字」,相對來說,讓人難以理解。
  • 我們只有姓和名,為何古人卻有姓、氏、名、字?看完你就明白了
    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符號,這便是一個人的姓名。類似於一個人的名片,正是有了這種名片,日常生活中大家才能正常交流。姓名是我國歷史文化血脈相承的定數,是中華民族社會人文的一種標識。現代人的姓名比較簡單,由姓和名組成,姓代表自己所屬的那個族群,名是屬於自己的一種特定符號。
  •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卻不姓孔——其實你也不知道自己姓什麼
    中國人的姓氏概念是和宗族捆綁在一起的,所以姓什麼非常重要。特別是《百家姓》對天下姓氏做出排名,讓人讀出一份身份地位的差別來。可實際上大多數人並不清楚,我們現在自稱姓什麼,「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之類,說起來擲地有聲,實際上這根本不是我們祖先的「姓」,而是「氏」。中國上古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
  • 生粉和澱粉到底有什麼區別,很多人都分不清,今天教你正確辨別
    我們在烹飪美食的過程經常會用到一些輔助料,比如一些人在醃製肉片的時候就會用到澱粉,在我們的輔助料裡面有很多的材料是比較相似的,比如澱粉和生粉有很多人都分不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們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 每個人都有姓,你知道姓氏的由來嗎?王司徒究竟姓王還是姓司徒?
    中華文明有五千年之久,我們都以自己是炎黃子孫而自豪,不過中華的歷史其實要更久遠一些,更可以往前追溯,那麼從哪裡開始追溯呢?就要靠姓氏了。在古代姓于氏,是有區別的。姓這個字從字形狀來看,就知道他是個會意字。
  • 乾貨 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我們國家舉行重大會議,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擔任同樣職務,或其他場合如書的編者、作者為多人時,排順序往往是「以姓氏筆劃為序」。那麼什麼是姓氏?姓、氏是一樣的,還是不同的?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 很多人傻傻分不清勾縫、美縫和瓷縫到底有啥區別
    房子在進行裝修時,聽到最多不是防水,刷漆,就是瓷磚填縫勾縫和牆面美縫,一般不懂這類專業詞語的人,總是會被繞暈,然後傻傻分不清,那怎麼房子裝修是一定需要用到美縫劑或者是填縫勾縫劑嗎?勾縫、美縫、瓷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黃豆醬和豆瓣醬傻傻分不清,它們有什麼差別?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
    黃豆醬和豆瓣醬傻傻分不清,它們有什麼差別?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說起醬,種類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傳統的醬料加上一直創新的醬料,口味多變,適合各類人挑剔的嘴巴。家裡比較常見的醬料就是黃豆醬和豆瓣醬,但一開始我都分不清黃豆醬和豆瓣醬的區別,因為對很多不懂下廚的人來說,這兩種醬料聽起來很相似,所以一直搞不清楚哪個是哪個。黃豆醬和豆瓣醬傻傻分不清,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差別?很多人一直沒搞明白,其實只要料酒它們的製作方法和製作原理,就能知道它們的差別了。
  • ✎【姓名易學】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5,清人張澍《姓氏尋源》、《姓氏辨誤》中說古姓氏有5129個。    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陸學者閻福卿等曾編輯出版過《中國姓氏彙編》共收姓氏5730個。其中,單姓3470個,雙字姓2085個,三字姓163個,四字五字姓12個。臺灣省也出版過《中華姓符》共收姓氏6363個,但裡面有異體字重複收入的情況。
  • 歷史上的姜子牙的姓氏究竟是什麼?他到底是姓呂還是姓姜?
    有意思的是,姜子牙在歷史上有很多姓名,比如姜太公、姜尚、太公望、呂尚、呂望等等。那麼歷史上的姜子牙的姓氏究竟是什麼呢? 姓氏在如今的中國已經完全合為一體,姓與氏並沒有區別。不過在姜子牙所生活的商朝末年和西周初年,姓與氏則是涇渭分明的兩種社會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