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名字」,應是「名」和「字」的合稱。
「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以古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年二十而冠」,即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結髮加冠),並取字。有了字,就表示進入了成年。
屈原在他的代表作《離騷》中敘述他的身世時說:「皇覽揆餘於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屈原名平,字原。「正則」,意思就是公正的法則,是「平」的含義。「靈均」,意思是美好的平地,是「原」的含義。
從屈原的名和字上就能看出兩者之間是有聯繫的。班固在《白虎通》裡說:「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蓋名之與字相比附故。」比如孔子的學生顏回,字子淵;曹操字孟德;諸葛亮字孔明等等,名和字的意義關係一目了然。
然而,名和字之間的意義關係是複雜的,構成的方式也是多樣的。由於語義的演變或通假關係,有的已看不出意義上的聯繫。
取字原本是屬於貴族階層特權,後來擴展到知識階層,直至明清時期,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幾乎人人有字。
為什麼要將名和字加以區分呢?
孔穎達曾這樣解釋:「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孩童時父母長輩為了稱呼方便取名,成年後為了朋友、晚輩稱呼方便取字。由此形成古代的一個傳統,對長輩等尊敬的人必須稱呼他的字,如果直呼其名就是麼有禮貌的行為。
那麼名和字的組合有哪些規律呢?
扣合式:名與字絲絲相扣,嚴密完整,共同表達一個深刻的內容。屈原的名和字就屬於這個類型。北宋散文家曾鞏,字子固,扣合而為「鞏固」。
並列式:名與字是同一事物或同一屬性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相輔佐,形成並列。比如孟子,名軻,字子輿,「軻」與「輿」都同車有關。周瑜,字公瑾,「瑜」與「瑾」都是美玉。諸葛亮字孔明,「亮」同「明」同義形並列。杜甫字子美,甫是男子的美稱,「甫」與「美」並列。
注釋式:名與字有互相詮釋的作用,因此而使道理講得更加透徹明白。曹操,字孟德。《荀子·勸學篇》說:「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指謂德操。」曹操的字和名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對名起了修飾性解釋和補充作用。
相對式:名與字對立相匹,形成強烈的對比。南宋哲學家朱熹,字無晦,「熹與「晦」名暗相對。再比如春秋時期魯國人曾點,字晳。《說文》曰:「點,小黑也。」「晳,人色白也。」韓愈字退之,「愈」與「退」意思相反。
仰古式:為了表達對前代聖人、賢者的敬仰,便襲用他們的名字,襲用的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在名或字中加上師、景、希、若等字眼,有德則不加,因為使用先人的名字本身就是敬仰。如西漢司馬相如,字長卿。《史記》說他「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因為藺相如是趙國的上卿,所以司馬相如用「長卿」為字,即表明藺相如的身份,也表明自己的願望。再入南宋陸遊,字務觀,其名字仿效了北宋詞人秦觀,字少遊。
連類式:義類相近,遂因甲而及乙。入孫策,字伯符。策、符都是信物,但形體、用途不一。崔豹,字正能。「能,熊屬,足似鹿。」豹、能本為二物,但同為猛獸,所以可相應。
取經式:漢代儒學的經典成了老幼皆習的課本,經文自然就成了古人取名字的來源。入嵇康,字叔夜。《詩經·周頌》載:「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是說成王雖然繼承王位,但不敢貪圖安逸,仍然兢兢業業,深夜操勞。嵇康字叔夜,是正面說安樂,而暗用夙夜不懈來否定安樂。趙雲,字子龍,取義《易·乾卦》:雲從龍,風從虎。
離析式:利用漢字形體結構的特點,把「名」所用的字,拆為兩字以作「字」,合「字」則成名。比如明代章敞,字尚文。
排行式: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取字仲尼。他還有個哥哥為老大,字孟跛。這種類型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東吳孫氏兄弟了,孫策為長子,取字伯符;孫權為次子,取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取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取字季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