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香港美食家蔡瀾先生商榷《松露菌》一文

2021-02-27 金松露

  蔡瀾是香港美食名人,但名人講的話寫的文章不見得都是對的,《松露菌》一文就值得商榷。

  蔡瀾先生在他的博客裡發表有一篇博文《松露菌》(下有全文),文章部分表述(紅字部分)有待商榷,或者說部分觀點偏頗錯誤,我就此發表一點己見,請蔡瀾老師指正,也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 松 露 菌 

  Truffle松露菌這個譯名非常容易引起誤會,大家都以為它是長在松樹旁邊,故名之。其實,松露菌周圍的有橡樹、柳樹、楊樹、椴木、鐵木和榛樹,就是很少長在松樹的旁邊。

  所謂的旁邊也有點誤解,它和樹根共生,但不是根,而是一種菌,但不會單獨或隨地長成,需要特別的氣候和土壤,代表性的有法國的碧麗歌Perigord和義大利的比蒙Piedmont地區,歐洲其他國家也偶爾發現,但數量少到不值一提,而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的,樣子有點像,香味則大為遜色了。

 

  在找尋松露菌的歷史上,用豬來聞只是一個很短的時期吧?當今大家都是用狗,絕對沒人用豬。大概是當時農民養不起狗,見欄中的豬到處亂嗅,就利用起來。豬不受控制,找到了一口吞掉,暴殄天物。狗也會這麼做,不過當牠們聞到菌即刻高興得搖尾巴,主人把牠們趕走自己挖出來,偶爾,也要掰開狗嘴,強硬取出。

  松露菌分黑色和白色,前者以法國見稱,後者產自義大利。每年從九月到次年的一月為生長期,也有夏天的布根地品種,但香味不足,類似的菌在歐洲各地零星發現,稱之為波希米亞松露菌Bohgmian Truffle。

  松露菌的「露」字,和露水也沒什麼關係,長在潮溼的沙石土壤,中國人的這個譯名,害了不少人。

  因為產量稀少,十八世紀的法國飲食大師Brillat-Savarin稱之為「廚房中的鑽石」。大自然長不出,就人工養殖呀,Savarin懷疑過:「很多學者都嘗試破解種植的謎團,沒有一個成功,松露菌的貴重,也是因為難求呀,一便宜了還有什麼稀奇?」

  但是還有人不死心,拼了老命種橡樹,希望在它的根部找到。種得多了,也有點收成,但都是次貨,當今法國的黑松露菌有八成以上是種植的,美國、西班牙、瑞典、紐西蘭、澳洲和智利也有人種,都得不償失。

  這些產品多數拿去浸橄欖油和伏特加。有時在超市的架子上也能找到松露菌油,有的賣得很貴,有的便宜。後者根本沒有松露菌,只是用人造化學原料模仿,當今有一家跨國公司專門為你製造各種味道的東西,一般的橙汁或檸檬糖果都是他們的產品。這個騙局很少人知道,就算頂級的廚師也洋洋得意用人工松露菌橄欖油,有些人還做成松露菌牛油來搽麵包,那也無所謂真假了。

  松露菌伏特加倒是用真的多,浸一兩個小的在酒裡,因為價高,不是用來喝,而是做菜,或蛋糕等甜品。

  說到甜品,有很多名廠的朱古力也叫Truffle,但與松露菌一點關係也沒有,形狀像而稱之。

  那到底有多大才能吃呢?找到的就吃。有時才和糖果一樣大小,有桌球那麼大的,已算是上等貨,最大的是一點五公斤的白松露菌,每年都拿到亞洲來拍賣,好幾百萬港幣。歐洲人知道東方人出得起錢,自己省下來不吃,專賣給暴發戶。

  能放多久?白松露菌從七天到十天左右,黑松露比較長命,可保留二至三星期,通常是放在一個裝滿生米粒的密封玻璃罐子裡。

  找松露菌的人叫Trifulau,要經過考試才能拿到準證,通常是家傳的,他們必須養一隻狗,不能用其他動物來找,各有他們的範圍,不可跨地區去找。

  至於在晚上出動,那完全是找松露菌的人不想別人知道他走的路線。到了白天,就是公眾的了。

  為了真正了解松露菌,我老遠地跑到Piedmont和Perigord這兩個產區體驗。找菌者多數有他們的副業,像開餐廳或耕種其他植物,或釀私酒等等。基本上他們都是很容易滿足的鄉下人,有額外收入當然好,沒有了也不會埋怨,快樂的日子照樣過。

  去找的當天不一定有成果,回到家裡,吃淋了浸著松露菌的油的麵包,也是一餐,找到了就豪華一點,油上再削份量很多的松露菌,一點也不吝嗇。

更精採的,是用來煎奄列,大方地削去外皮,切成丁,混入蛋中,不但有松露菌香味,還有口感。

  拿到餐廳去的話,我在《米蘭之旅》一文中有提過,做法是先包好小雲吞,在滾水中淥熟,瀝乾水,放在一塊餐巾上,再把當天採獲的白松露菌削了很多放在雲吞上面,餐巾一包,讓味道燜入。上桌時一打開,那種香氣,像只有仙人才能聞到。

  至於黑松露菌,先煮熟馬鈴薯或稱土豆,再把薯仔擠壓成茸,在熱辣辣時削大量的菌進去,就那麼拌它一拌,加點海鹽和橄欖油,已是人生之中難忘的一餐。

  若遇不到時季,或吃不起新鮮的黑白松露菌,那也可以在高級超市找到松露醬,是義大利La Rustichella公司的產品,甚有水平。

  買回家後,把乾麵條在滾水中淥個三分鐘,撈起,加松露菌醬,和一點生抽老抽,撈它一撈,又是豐富的一餐。

  但沒有吃過真正松露菌的人總不死心,非親自嘗一嘗不可,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也不必覺得可惜。想起我在印度山上,向煮飯的老太婆說:「你沒吃過魚,不知道魚的味道有多美,真是可惜。」

  「沒吃過的東西,不去想,又有何可惜?」老太婆慈祥地回答。

另有東坡禪詩一首: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既至來到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蔡瀾博客 《松露菌》

(2015-11-23 14:11:44)

就蔡瀾老師的說法有如下幾個不同之處:

 1、松露菌周圍有橡樹、柳樹、楊樹、椴木、鐵木和榛樹,就是很少長在松樹的旁邊。

  【松露】為子囊菌類中的一類地下食用真菌,是一種菌絲體與合適的宿主樹木營養根系營共生生活,形成的子囊果。通常是一年生的真菌,多數在闊葉樹的根部著菌絲生長,一般生長在松樹、櫟樹、橡樹下。散布於樹底方圓120~150釐米,塊狀主體藏於地下3~40釐米。分布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中國、紐西蘭等國。歐洲主要生長櫟樹、橡樹、榛子樹下,中國金沙江流域的松露主要生長在華山松、雲南松、櫟樹、板慄等樹下,宿主樹大多為堅果類樹木。

 2、當今大家都是用狗,絕對沒人用豬。大概是當時農民養不起狗,見欄中的豬到處亂嗅,就利用起來。

  【尋找松露】在中國,菌農現在主要靠經驗,就是曾經在哪個位置採挖到松露,第二年又在原地及附近尋找,憑經驗再發現新的菌塘。由於中國松露大多生長在金沙江流域的高山峻岭間,過去稱松露為「豬拱菌」,因為改革開放前,人們吃飯都成問題,不可能用很多糧食餵豬,更談不上飼料了。豬在山林附近敞放,發現松露後就直接吃了,當地老百姓發現豬吃了松露沒有啥問題,就覺得人吃了也不會中毒,再後來發現吃了松露的豬發情狀況比沒吃的豬強,交配後豬生子增多。

  菌農不用豬尋找松露主要是豬發現松露後直接就吃了,松露獵人去豬嘴裡搶奪,會咬傷人的手指,歐洲的一些松露獵人被豬咬斷過手指。再則,豬的體力不及狗,平地小範圍可以,但上山豬肯定不行。用嗅覺較好的狗尋找松露,歐洲早已經普及,中國才剛剛起步。

 3、松露菌的「露」字,和露水也沒什麼關係,長在潮溼的沙石土壤,中國人的這個譯名,害了不少人。

  【松露】對宿主樹木、土壤和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它生長在土質疏鬆偏鹼性的石灰巖土和紫色土中,稍有其他菌類汙染入侵,松露就無法生長了。

  【松露】一詞至今無法準確的找到起源,有專家認為來源於日本、臺灣、經香港傳入中國大陸,據筆者與日本學者考證,日語松露トリュフ讀音與法語松露Truffe近似,可見日本松露一詞也是外來音漢文字,是否就是今天松露同意尚待考證研究。中國松露產地名稱很多,「無娘果」、「無娘藤」、「果果」、「豬拱菌」、「黑茯苓」等等,中國松露種植研究專家早期用學名,比較科學的稱它為「塊菌」(一種塊狀的菌類),其品種屬「印度塊菌」,故川滇一帶把松露叫「塊菌」。由於「松露」一詞認知度高,再加上名字還不錯,好聽上口,介於商業推廣和有利於傳播,人們大多接受了「松露」。松露離不開樹木和土壤,更離不開陽光雨露,氣候的影響直接決定松露的生長和產量,「櫛松風,沐晨露」是現今漢字對松露的最好詮釋。

 4、大自然長不出,就人工養殖呀,Savarin懷疑過:「很多學者都嘗試破解種植的謎團,沒有一個成功。

  【松露的種植】很多文章為了故弄玄虛,體現松露的稀有,都說松露無法人工種植。其實歐洲的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早已成功,而且已有四十年歷史,現在澳大利亞、紐西蘭、智利、中國等國也成功,只是松露種植與松露自身的生長一樣,對種植環境和技術的要求極高,難度很大,無法像種莊稼一樣那麼容易,加之周期長、不可預見性等原因,造成很多人望而卻步。中國的松露專家們正在不斷總結經驗,未來的中國一定會成為松露出產大國。

       以上觀點歡迎批評指正、探討!

【蔡瀾】1941年8月18日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電影監製、美食家、專欄作家、電影節目主持人、商人。與金庸、黃沾、倪匡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稱。

相關焦點

  • 美食家蔡瀾推薦的「潮汕美食」,每一樣都讓人「口水直流」啊!
    蔡瀾先生大家都是知道的吧,是我國非常出名的作家,還做過電影監製,成龍的很多經典電影都是他監製的!而一部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我們得知了蔡瀾先生最讓大家好奇的身份!就是蔡瀾先生是個美食家!而且是極為的喜愛美食,屬於全中國最會吃的幾個人之一!所以舌尖上蔡瀾是總顧問!
  • 連美食家蔡瀾都為之開店,這碗越南河粉魅力真大!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在一篇專欄文章中寫道:「天下美食,少不了一碗越南人做的牛肉河粉。」「升任」掌柜的蔡瀾先生就為這碗「一生難忘」的越南粉蔡瀾先生可謂「pho痴」,他「一生難忘的越南粉」,便是那家遠在墨爾本的「勇記」越南河粉。蔡瀾先生曾經形容它的味道「從此上癮,一生一世,都想追求此種味道」,並將其比喻為「一場美妙的愛情」,足見蔡瀾先生對勇記pho的喜愛之情。
  • 蔡瀾推薦的香港海鮮「最好吃」的地方,三種美食讓他讚不絕口
    香港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大都市,我們以前看的很多老電影都有介紹過香港。當時就看電影裡面香港人經常吃海鮮,饞的不行。長大之後知道香港是靠海的,所以海鮮多是正常的。但是香港哪裡的海鮮最好吃呢?今天蛙蛙就帶大家來看看香港海鮮最好吃的地方在哪裡!
  • 美食家蔡瀾表示,希望火鍋從世界上消失
    不過說起這檔節目的總參謀蔡瀾,大家知曉的人也就相對少一點了。最近蔡瀾和陳曉卿一起上了湖南衛視的一檔綜藝節目,分享自己的美食經驗。一般上個綜藝節目需要很注意自己言行舉止的,畢竟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收看的人還是超級多的,而且現在的鍵盤俠太多了,稍不注意就要被網絡暴力。但是這位名叫蔡瀾的美食家,卻在節目上說出了自己希望火鍋從世界上消失的話,還好汪涵很會救場!
  • 美食家蔡瀾大力推薦,一個鵝頭叫價800元,網友有錢人的世界
    全網追蹤】   導語:「美食家蔡瀾大力推薦,一個鵝頭叫價800元,網友:有錢人的世界!「   美食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僅是能夠帶給我們飽腹感還能夠給與我們富足的精神享受,而有美食的話,肯定會有一個專業分享美食或者是評鑑美食的人,這種人我們一般稱其為美食家,不止在我們中國,其實各個城市還有國家都會有自己的美食家,他們負責為自己城市的人們帶去新奇的美食或者是值得推薦的美食。而我們國家就有一個非常出名的美食家—蔡瀾。
  • 美食家蔡瀾心目中,全球「最好吃」方便麵排行榜,中國泡麵沒上榜
    蔡瀾是有名的美食家和作家,還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美食及弱點《舌尖上的中國》,就是邀請了蔡瀾擔任顧問。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蔡瀾先生心目中,全球「最好吃」的方便麵排行榜,這個排行榜中國泡麵竟然沒有一個上榜。
  • 美食家蔡瀾總結出的《死前必吃清單》網友有點慌:一輩子無望
    美食家蔡瀾總結出的《死前必吃清單》網友有點慌:一輩子無望中國的吃貨是非常多的,而且中國作為一個吃貨大國,很多吃貨都是非常喜歡吃一些美食的,而且我覺得這些吃貨最大的夢想應該就是當一個美食家吧,這樣的話就可以品嘗到非常多的好吃的東西了,其實我是最想成為廚神的
  • 跟著蔡瀾一起去遊玩吃喝香港的九龍城(上集)!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是香港的相關旅遊資訊。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香港的九龍城寨,而說到香港九龍城寨就得說一說蔡瀾,看一看蔡瀾推薦的香港的十大餐廳,自從香港的自由行火起來之後。蔡瀾這位美食評論家就被內地的遊客們當成了香港的美食代言人了,眾多版本的」蔡瀾榜單「更是成為了旅行家們的聖經,蔡瀾也變得讓很多內地的人都不知道,他曾經是香港有名的電影人。
  • 美食家的基本條件是什麼?新加坡作家何華筆下的蔡瀾是這樣的
    關於吃,張中行先生在《負暄續話》中道及:「三十年代之末,我與妻及畢君,窮極無聊,在西單一帶閒走。近午,由天福號買醬肘子半斤,西行過街,走入路西的小飯館興茂號。吃在意式餐館密布的舊金山北岸區,是這般:「在張愛玲光顧過的『拉維奧利作坊』,吃沙拉一小盤,肉丸加香腸片加番茄醬『思把噶地』面一客,濃縮咖啡一杯。餐畢,路過麵包店,購被譽為『舊金山名片』的長條酸麵包,提在手中,狀如AK47。」(「拉維奧利」和「思把噶地」均是著名的義大利麵食,前者狀如廣東餛飩,後者是粗麵條。)
  • 蔡瀾推薦的香港美食店,蔡瀾說:這些才是正宗的香港「老味道」
    蔡瀾先生大家都是很熟悉的吧,我國知名的作家也是吃貨們心中的偶像,因為老先生平生最愛美女,美食。年輕的時候到處走,然後吃各種美食。回到香港然後寫成遊記,在裡面對自己吃過的美食做些點評,和介紹這些美食的特點。可以說蔡瀾先生對食物的了解是很深的,而作為一個在香港住了這麼多年的老居民。
  • 美食家蔡瀾:火鍋是最沒有文化的料理方式,希望它從世界上消失
    現在不僅僅是美食越來越多了,美食家也很常見,有些資深的美食家收入還是可觀的。這些人見過的吃過的美食有很多,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一套觀點,他們知道什麼樣的食物搭配什麼最好吃,會分享自己的美食經歷,然後也會把美食介紹給大家。
  • 美食家蔡瀾的「死前必吃清單」,看過之後驚了:第一種就沒吃過!
    美食家蔡瀾的「死前必吃清單」,看過之後驚了:第一種就沒吃過!不知道大家在很小的時候有沒有過這樣的夢想,長大之後想當一位美食家,這樣就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就是美食家蔡瀾的「死前必吃清單」。
  • 黑松露菌湯
    黑松露多產於歐洲,如法國、西班牙及義大利,素來是矜貴食材
  • 美食家蔡瀾點評,看完不過如此
    著名美食家蔡瀾,也是泡麵粉絲團的一員,他選出了他心中的十大泡麵,朋友們快來看看,你吃過其中哪一種?泡麵,最早是由日本人安藤百福發明的,安藤百福創立了著名的日清食品公司。泡麵從被發明到現在,衍生出了各種口味,除了常規口味外,番茄牛腩面、金湯肥牛面、海帶排骨麵、紅燒東坡肉麵……泡麵江湖,琳琅滿目。
  • 這條粽子連蔡瀾先生吃了都坦言對其「痴迷」!
    著名美食家蔡瀾先生是出了名的嘴刁,他對於美食的追求也非常講究,可蔡瀾先生再怎麼嘴刁也還是被這條粽子所「徵服」,究竟是「何方神聖」如此厲害?道滘粽讓蔡瀾先生對其「痴迷」的是來自道滘的著名美食——道滘裹蒸粽。粽子對於水鄉道滘人的生活具有更現實的意義。
  • 美食家蔡瀾:希望火鍋從世上消失,稱火鍋是最沒文化的料理!
    而在眾多的美食品種中,火鍋可是非常受人們歡迎的,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火鍋更是成為人們飲食中,所不能少的一種了,同時在我們中國也是有著一些美食家,說起最出名的一位美食家,他的名字叫做蔡瀾,我想說起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因為他在美食界的地位可是非常的高,而且在很多的美食節目中他都會參與。
  • 香港四大才子蔡瀾的點心店,終於來了!
    // 排隊王,開一家火一家 //日均排隊2H+,最高紀錄一天能夠翻臺15輪的蔡瀾港式點心店,在北京和深圳更是開一家火一家,堪稱大寫的「排隊王」!黑松露、豆苗、蟹黃做成的內餡,款款都是用料十足!其中rico最pick的就是一口咬開就能吃到緊實肉質蝦仁和清爽蔬菜的豆苗口味!
  • 筆辣嘴刁看「香港才子」蔡瀾
    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瀾1941年8月18日生於新加坡,從小住在電影院樓上。留學日本專攻電影,並在日本為邵氏電影工作。後轉到香港,投身為電影監製40年。監製的電影有《快餐車》、《龍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獵人》、《重案組》等多部成龍主演的巨片。通曉多國語言,尤其精通日語。
  • 是什麼造就了松露的神話?
    大仲馬將松露描述為「美食家心目中最神聖的食材」「廚界的鑽石」;法國貴族布裡亞·薩瓦蘭甚至赤裸裸地說:「若沒有松露,世上就沒有真正的美餐,它們只出現在貴族的餐桌上用以吸引女性。」 貴族們還為松露定製了一系列主觀色彩濃烈的形容詞,比如麝香味、泥土味、大蒜味、蜂蜜味、瓦斯味、酵母味、溼草味、藿香味、奶酪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