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是香港美食名人,但名人講的話寫的文章不見得都是對的,《松露菌》一文就值得商榷。
蔡瀾先生在他的博客裡發表有一篇博文《松露菌》(下有全文),文章部分表述(紅字部分)有待商榷,或者說部分觀點偏頗錯誤,我就此發表一點己見,請蔡瀾老師指正,也供讀者朋友們參考。
《 松 露 菌 》
Truffle松露菌這個譯名非常容易引起誤會,大家都以為它是長在松樹旁邊,故名之。其實,松露菌周圍的有橡樹、柳樹、楊樹、椴木、鐵木和榛樹,就是很少長在松樹的旁邊。
所謂的旁邊也有點誤解,它和樹根共生,但不是根,而是一種菌,但不會單獨或隨地長成,需要特別的氣候和土壤,代表性的有法國的碧麗歌Perigord和義大利的比蒙Piedmont地區,歐洲其他國家也偶爾發現,但數量少到不值一提,而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的,樣子有點像,香味則大為遜色了。
在找尋松露菌的歷史上,用豬來聞只是一個很短的時期吧?當今大家都是用狗,絕對沒人用豬。大概是當時農民養不起狗,見欄中的豬到處亂嗅,就利用起來。豬不受控制,找到了一口吞掉,暴殄天物。狗也會這麼做,不過當牠們聞到菌即刻高興得搖尾巴,主人把牠們趕走自己挖出來,偶爾,也要掰開狗嘴,強硬取出。
松露菌分黑色和白色,前者以法國見稱,後者產自義大利。每年從九月到次年的一月為生長期,也有夏天的布根地品種,但香味不足,類似的菌在歐洲各地零星發現,稱之為波希米亞松露菌Bohgmian Truffle。
松露菌的「露」字,和露水也沒什麼關係,長在潮溼的沙石土壤,中國人的這個譯名,害了不少人。
因為產量稀少,十八世紀的法國飲食大師Brillat-Savarin稱之為「廚房中的鑽石」。大自然長不出,就人工養殖呀,Savarin懷疑過:「很多學者都嘗試破解種植的謎團,沒有一個成功,松露菌的貴重,也是因為難求呀,一便宜了還有什麼稀奇?」
但是還有人不死心,拼了老命種橡樹,希望在它的根部找到。種得多了,也有點收成,但都是次貨,當今法國的黑松露菌有八成以上是種植的,美國、西班牙、瑞典、紐西蘭、澳洲和智利也有人種,都得不償失。
這些產品多數拿去浸橄欖油和伏特加。有時在超市的架子上也能找到松露菌油,有的賣得很貴,有的便宜。後者根本沒有松露菌,只是用人造化學原料模仿,當今有一家跨國公司專門為你製造各種味道的東西,一般的橙汁或檸檬糖果都是他們的產品。這個騙局很少人知道,就算頂級的廚師也洋洋得意用人工松露菌橄欖油,有些人還做成松露菌牛油來搽麵包,那也無所謂真假了。
松露菌伏特加倒是用真的多,浸一兩個小的在酒裡,因為價高,不是用來喝,而是做菜,或蛋糕等甜品。
說到甜品,有很多名廠的朱古力也叫Truffle,但與松露菌一點關係也沒有,形狀像而稱之。
那到底有多大才能吃呢?找到的就吃。有時才和糖果一樣大小,有桌球那麼大的,已算是上等貨,最大的是一點五公斤的白松露菌,每年都拿到亞洲來拍賣,好幾百萬港幣。歐洲人知道東方人出得起錢,自己省下來不吃,專賣給暴發戶。
能放多久?白松露菌從七天到十天左右,黑松露比較長命,可保留二至三星期,通常是放在一個裝滿生米粒的密封玻璃罐子裡。
找松露菌的人叫Trifulau,要經過考試才能拿到準證,通常是家傳的,他們必須養一隻狗,不能用其他動物來找,各有他們的範圍,不可跨地區去找。
至於在晚上出動,那完全是找松露菌的人不想別人知道他走的路線。到了白天,就是公眾的了。
為了真正了解松露菌,我老遠地跑到Piedmont和Perigord這兩個產區體驗。找菌者多數有他們的副業,像開餐廳或耕種其他植物,或釀私酒等等。基本上他們都是很容易滿足的鄉下人,有額外收入當然好,沒有了也不會埋怨,快樂的日子照樣過。
去找的當天不一定有成果,回到家裡,吃淋了浸著松露菌的油的麵包,也是一餐,找到了就豪華一點,油上再削份量很多的松露菌,一點也不吝嗇。
更精採的,是用來煎奄列,大方地削去外皮,切成丁,混入蛋中,不但有松露菌香味,還有口感。
拿到餐廳去的話,我在《米蘭之旅》一文中有提過,做法是先包好小雲吞,在滾水中淥熟,瀝乾水,放在一塊餐巾上,再把當天採獲的白松露菌削了很多放在雲吞上面,餐巾一包,讓味道燜入。上桌時一打開,那種香氣,像只有仙人才能聞到。
至於黑松露菌,先煮熟馬鈴薯或稱土豆,再把薯仔擠壓成茸,在熱辣辣時削大量的菌進去,就那麼拌它一拌,加點海鹽和橄欖油,已是人生之中難忘的一餐。
若遇不到時季,或吃不起新鮮的黑白松露菌,那也可以在高級超市找到松露醬,是義大利La Rustichella公司的產品,甚有水平。
買回家後,把乾麵條在滾水中淥個三分鐘,撈起,加松露菌醬,和一點生抽老抽,撈它一撈,又是豐富的一餐。
但沒有吃過真正松露菌的人總不死心,非親自嘗一嘗不可,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也不必覺得可惜。想起我在印度山上,向煮飯的老太婆說:「你沒吃過魚,不知道魚的味道有多美,真是可惜。」
「沒吃過的東西,不去想,又有何可惜?」老太婆慈祥地回答。
另有東坡禪詩一首: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既至來到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蔡瀾博客 《松露菌》(2015-11-23 14:11:44)
就蔡瀾老師的說法有如下幾個不同之處:
1、松露菌周圍有橡樹、柳樹、楊樹、椴木、鐵木和榛樹,就是很少長在松樹的旁邊。
【松露】為子囊菌類中的一類地下食用真菌,是一種菌絲體與合適的宿主樹木營養根系營共生生活,形成的子囊果。通常是一年生的真菌,多數在闊葉樹的根部著菌絲生長,一般生長在松樹、櫟樹、橡樹下。散布於樹底方圓120~150釐米,塊狀主體藏於地下3~40釐米。分布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中國、紐西蘭等國。歐洲主要生長櫟樹、橡樹、榛子樹下,中國金沙江流域的松露主要生長在華山松、雲南松、櫟樹、板慄等樹下,宿主樹大多為堅果類樹木。
2、當今大家都是用狗,絕對沒人用豬。大概是當時農民養不起狗,見欄中的豬到處亂嗅,就利用起來。
【尋找松露】在中國,菌農現在主要靠經驗,就是曾經在哪個位置採挖到松露,第二年又在原地及附近尋找,憑經驗再發現新的菌塘。由於中國松露大多生長在金沙江流域的高山峻岭間,過去稱松露為「豬拱菌」,因為改革開放前,人們吃飯都成問題,不可能用很多糧食餵豬,更談不上飼料了。豬在山林附近敞放,發現松露後就直接吃了,當地老百姓發現豬吃了松露沒有啥問題,就覺得人吃了也不會中毒,再後來發現吃了松露的豬發情狀況比沒吃的豬強,交配後豬生子增多。
菌農不用豬尋找松露主要是豬發現松露後直接就吃了,松露獵人去豬嘴裡搶奪,會咬傷人的手指,歐洲的一些松露獵人被豬咬斷過手指。再則,豬的體力不及狗,平地小範圍可以,但上山豬肯定不行。用嗅覺較好的狗尋找松露,歐洲早已經普及,中國才剛剛起步。
3、松露菌的「露」字,和露水也沒什麼關係,長在潮溼的沙石土壤,中國人的這個譯名,害了不少人。
【松露】對宿主樹木、土壤和環境的要求十分苛刻,它生長在土質疏鬆偏鹼性的石灰巖土和紫色土中,稍有其他菌類汙染入侵,松露就無法生長了。
【松露】一詞至今無法準確的找到起源,有專家認為來源於日本、臺灣、經香港傳入中國大陸,據筆者與日本學者考證,日語松露トリュフ讀音與法語松露Truffe近似,可見日本松露一詞也是外來音漢文字,是否就是今天松露同意尚待考證研究。中國松露產地名稱很多,「無娘果」、「無娘藤」、「果果」、「豬拱菌」、「黑茯苓」等等,中國松露種植研究專家早期用學名,比較科學的稱它為「塊菌」(一種塊狀的菌類),其品種屬「印度塊菌」,故川滇一帶把松露叫「塊菌」。由於「松露」一詞認知度高,再加上名字還不錯,好聽上口,介於商業推廣和有利於傳播,人們大多接受了「松露」。松露離不開樹木和土壤,更離不開陽光雨露,氣候的影響直接決定松露的生長和產量,「櫛松風,沐晨露」是現今漢字對松露的最好詮釋。
4、大自然長不出,就人工養殖呀,Savarin懷疑過:「很多學者都嘗試破解種植的謎團,沒有一個成功。
【松露的種植】很多文章為了故弄玄虛,體現松露的稀有,都說松露無法人工種植。其實歐洲的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早已成功,而且已有四十年歷史,現在澳大利亞、紐西蘭、智利、中國等國也成功,只是松露種植與松露自身的生長一樣,對種植環境和技術的要求極高,難度很大,無法像種莊稼一樣那麼容易,加之周期長、不可預見性等原因,造成很多人望而卻步。中國的松露專家們正在不斷總結經驗,未來的中國一定會成為松露出產大國。
以上觀點歡迎批評指正、探討!
【蔡瀾】1941年8月18日出生於新加坡,祖籍廣東潮州,電影監製、美食家、專欄作家、電影節目主持人、商人。與金庸、黃沾、倪匡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稱。